有人說三國統一的趨勢是必然的,不會因為某個猛將而改寫,你怎麼看?

用心寫評


三國,歷來說法不一。不是國別不一,而是時間。三國分別指曹魏,公元220年建立;西蜀,公元221年建立;東吳,公元229年建立。這三個政權爭來爭去,結果卻被新興起的西晉王朝一一收拾。蜀亡,公元263年;晉代魏,公元265年;吳亡,公元280年。要說三國鼎立,必須三個國家建立,要說三國終結,只需一個滅亡即可。照此說來,所謂“三國”不過區區34年時光。且三國的名角曹操、周瑜、劉關張等都已化為黃土,不免令人乏味!習慣上,我們所知的三國是從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之亂開始算起,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吳亡為止,悠悠九十載的風雲變換,勾勒出一幅氣勢恢宏的以政治軍事人才較量為主的豪情畫卷。好大的手筆啊!我們的故事就從這裡開始了···

縱觀歷史,朝代更替,實屬平常。有的朝代一亡,自有另一家驟然崛起;而有的朝代傾頹,卻往往成就亂世。諸如春秋、戰國、南北朝、東晉十六國、五代十國等。那麼三國這個“過渡帶”是怎麼形成的呢?

東漢末年分三國嘛,我們先來看看兩漢的政治。西漢高祖劉邦馬上得天下,傳二百載后王莽篡權。劉邦九世孫、光武帝劉秀,力挽狂瀾,亂世機緣中興劉氏,東漢再傳二百載。雖經西、東兩漢,卻還是劉家天下,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這四百年的典型特徵是外戚、宦權、士大夫的較量。當然,士大夫是每個朝代必不可少的。文人嘛!(需要歌功頌德)外戚,一般指後族。劉邦得天下後,後權就已發跡。劉邦死後,呂后專制,由此開創外戚幹權的先河。如武帝時的竇太后及竇氏家族。如此說,外戚依賴後權而生,那麼宦權就是承蒙皇恩而盛。怎麼回事呢?大行皇帝殯天,少年天子即位,天子年少怎麼辦?太后垂簾,太后是一個女人又怎麼辦?孃家人上啊。是為外戚專權的時代。皇帝總有長大的一天吧!皇帝總要親政吧!面對已成氣候的外戚他怎麼辦?他不出宮門,誰能幫他?宦官吶!由此開始了宦官打壓外戚的局面。士大夫是士人的代表,在社會有一定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平治天下靠他們。當外戚與宦官鬥得差不多了,士大夫出場。皇帝既打壓了兩股力量,又加強了集權。在兩邊玩平衡政治,以士族治天下。三者相剋,帝王拱手而天下平。這是兩漢的基本模式。東漢末,靈帝年間,宦官猖獗。公元184年,黃巾大起義爆發,三張一把火,亂了漢家天!亂世跡象已露。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儘管最終黃巾敗北,卻引得各方勢力蠢蠢欲動。這時更有人火上澆油。誰呢?劉焉。西川舊主,劉璋之父。他上書靈帝,建議改刺史為州牧,刺史本是監察官員,沒有實權,而州牧則是權傾一方,相當於現在的美國州長。這可是“質”的跨越。靈帝準了,於是劉焉佔據了蜀中。這下好嘛!州牧、刺史、郡守放手幹吧。國家漸散,各地長官紛紛培植勢力,準備著裂土割據!靈帝崩,少帝繼位。大將軍何進以外戚身份年獨攬大權,開始了對宦官的清洗。結果,何進中計為十常侍趙忠等人殺死。宦官又被何進手下夷平!兩隻豹子都死了,朝廷怎麼辦?董卓來了!!何進生前誤聽袁本初之計密詔董卓帶兵進京,以威脅何太后盡誅宦官。等董卓到了一看,他樂了!這不是到嘴的肥肉嗎?董卓開始了他長達32個月的殘暴統治。正是由於他的滅絕人性,群雄奮起反抗,同時不忘擴大地盤進行兼併!真正開始了亂世割據年代!

由於外戚、宦官數百年交錯把持朝廷,政局動盪,亂世的出現已不可避免,只是時間問

題。劉焉的“妙計”無疑加速了東漢王室的衰微,增強了地方勢力,削弱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作用,推動亂世的進程。而董卓之亂,則直接打開了亂世的大門。

亂世在成長

江東的孫家,三代經營,憑長江天塹固守本土。是謂“保江東,觀成敗”,孫權憑父兄打下的基業,以一種既傲且安的眼光審視天下,伺機圖取中原,多的也就是在濡須口、合肥一帶與曹交兵,人家不急嘛!反到是孟德、玄德一直上竄下跳的。二人同為白手起家,只不過一個姓曹(本姓夏侯),為宦官養子之後;一個姓劉,是八竿子打不著的皇親,名譽評價就差了萬里八千!

公元200年,曹操用許攸奇計偷襲烏巢,大敗北方乃至全國最大的軍閥袁紹於官渡。袁家四世三公,名望頗高。袁紹其人外寬內忌,良才不得用,剛愎自用終致慘敗!公元202年,袁紹在鬱悶中死去,其子開始“窩裡鬥”。曹操用謀士郭嘉之計用了六年時間平定北方,奠定了其強大的根基,成為三國中實力最盛強的。公元208年,赤壁之戰爆發,孫劉聯盟以孫家三萬人,劉營兩萬人大敗曹操約二十三萬鐵甲。曹、孫、劉三分荊襄,劉備有了容身之處,三國格局粗具規模。後劉備入川,三國鼎立局勢明朗。公元221年,劉備稱帝於成都,並頒天子第一詔:兵發東吳。夷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七十里。劉備十萬人馬全線崩潰,悲劇收場!至此,三國格局發生了微妙變化。魏國實力最強,吳國實力提升,蜀國元氣大傷,成為最弱的。

為誰做了嫁衣裳

兩漢魏晉時期,正是門閥等級制度逐步興起之時,這時的“貴族”,即士族,以封建制度必須維護的“土著”地主階級是不容忽視的力量,也是成敗的關鍵。三國建立之初都採取了控制士大夫階級,抑制地主階級的政策。蜀相諸葛亮還算不錯!依法治蜀,有據可依,且為人公正,深受敬重。他在世時,還可協調各階級的利益關係。他一死,可就不是那麼回事了。總的來說,蜀靠法,一直堅持建國之初的政策,所以最先滅亡。曹操一方面用法,一方面用軍事高壓手段。他活著時也沒大事。他死後,兒子“變質”了。文帝曹丕實行九品官人法,對士族大開方便之門。他退讓了一步,可因為文人們的門第觀念,士族未必真心依附及統治者不善王道,終被另一個大士族——司馬氏取而代之。東吳呢,還算“識趣”。他們妥協了。因此苟延殘喘的時間最長,卻也免不了被吞併的命運!西晉的司馬氏本是北方士族之首,代表著士人的絕對利益,因而得到了士大夫及地主的支持,正是這股強大的,在當時無法抗拒的力量將它推上了天下共主的寶座!

從董卓之亂到群雄割據,從官渡之戰到赤壁大戰再到天下三分,波折四起,三個政權鬥來鬥去,結果卻歸於晉,辛辛苦苦數十載,盡為他人做嫁衣裳!三位英主在九泉之下想必會氣得吐血吧!

盛衰有憑

亂世出英雄,在那個動盪的年代,是需要也必須有人站出來的,抓的住機會自然可以成就功業。亂世苦百姓!其實百姓的願望也很簡單,平平安安地過日子,誰能帶給他們這些,他們就擁戴誰!正應了那句“得民心者得天下”!曹、劉、孫抓住了這個機會,而且他們有這個實力使一方百姓富足。他們分別採用了不同的政策來穩定秩序,恢復生產,創造了一個相對和諧的環境。這也是三國崛起的原因。

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不可抗拒的。三國歸一已成定局,不會因為一個、兩個猛將而改變的。


楊新榕


天下紛紛,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就是中國史。總的來說,合的時間比分的時間要長得多。春秋戰國是由分封逐步走向一統,自秦統一六國起,分裂戰亂最久的就是南北朝,其他分裂的時間都不太長。所以三國鼎立只是暫時的,統一是必然的。

但題主所說的“猛將”,本人不敢苟同。任何一朝,都不是由“猛將”建立的,而是由偉大的政治家和他的政治集團所建立的。即統一三國的的司馬炎就是由他的祖父、伯父和父親以及他們的政治集團逐步打下的基礎,才得以完成統一。所謂的“猛將”只不過是統兵打仗的勇猛將領,離真正的政治家相去甚遠。項羽可謂是古今第一猛將,最後落得烏江自刎、身敗名裂的下場。其他猛將,如:韓信、章邯、呂布、關羽、張飛等人更差一籌。


尋常百姓尋常事



鼎盛之仕


歷史就是歷史篡改不了,三國演義本是小說不能當真,成書與三國千年後的事情了,羅貫中最多也就是潤色了下,使歷史沒有那麼枯燥而已。即便是三國志(陳壽)也成書與晉朝,所以當然也不存在因為誰而會三國曆史歷史(又不是穿越)……最多就是後人茶餘飯後的談資,個人感慨罷了。


雲霆277


這個觀點是對的。當一方過於強大,對方弱小,領導人愚蠢時,統一步伐就快一點兒;當各方勢均力敵時,統一步伐就慢一點兒。


霞滿天書屋


人類社會永恆的主題就是戰爭與和平,這兩者之間不斷的循環交替,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戰爭的本質始終是圍繞著資源和財富以及權力的爭奪而展開的,戰爭只是一種達成上述目的的手段,戰爭是政治的終極表現形式,是流血的政治,凡是用政治手段解決不了的爭端就只有訴諸武力。戰爭是一種原始而野蠻的叢林法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弱肉強食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中山先生雲,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智者順天應人事半功倍,反之則徒然勞心費力,豈能逆天改命而終將功敗垂成,如諸葛孔明是也。


詩和遠方2170


我非常認同,武將千千萬,只能是短期的小勝負。而國家的大局更是在制度,精神,以及物質,也就是說糧草。古代打仗打的就是糧草,北方的魏國,地大物博,平原為主,盛產糧食,可以給前方不斷的軍需物資,所以在這一點,魏國統一是必然趨勢,不是一個英雄一個武將就能挽回局面的。


阿力看世界


歷史不會因為一個武將而改變 從中國5000年的歷史來看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剛把分裂合併統一的國家存在的時間肯定不會長的 以秦朝來看,當時統一了六國,但是存在的時間只有15年,那是因為思想啊,或者是一些習俗啊,等等都是有區別的,適應都是需要時間的,即實當時秦始皇已經做出了一系列的變動政策,還有結束了五代十國的隋朝,他們的存在時間都很短,三國也是一樣


沅院長


北方統一之後制定的各種策略比效適合民生。南方則為家族、為私慾搞割據,雖多加粉飾,但整體局勢不如北方。所以個人認為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最惡的兇徒,圖私慾置蒼生於水火之中,百年動盪,人口十不存二。


酒商13546295414


統一是必然的趨勢,不可能因為某個猛將而改變最終的結局。

如果你喜歡瞭解歷史,你就會發展歷史其實總會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不僅僅是三國時期,其他的也是一樣,那一個朝代更替的時候不是人才輩出,但隨著時間流逝,歷史推動,其實結局都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