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國究竟亡於什麼原因?

談文論史


明朝歷史就是一部皇權被架空和反架空的歷史,但是最後皇帝失敗了。明朝是一個集中國兩千年君主集權專制制度大成的朝代,在朱元璋死後,朱棣開始向官僚行政體系妥協,重新變相的恢復了宰相制度。這個突破口一旦打開,後面整個明朝歷史就是皇帝壓制文官、文官架空皇帝的過程,最終大明還是亡了。那麼大明王朝的滅亡,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你知道嗎?

在小編看來,明朝滅亡的原因無外乎是內因和外因,其中外因是因為明朝過早的衰落,導致了無法應對滿洲人的崛起;而內因是因為外因的存在而導致的社會矛盾激化。但是如果將內因和外因結合在一起,那麼原因就更簡單了,那就是因為明朝的內斂性。如果我們繼續深究的話,原因其實更加簡單,那就是經濟問題。

可能是由於出身的原因,朱元璋的眼光只能停留在小農經濟的水平,再加上他認為元朝是對社會的管理太寬鬆以及過於開放才導致了滅亡,所以朱元璋宣佈繼承元朝的正統之後,一反元朝的開放,對外封閉,對內高壓。我們可以看看朱元璋在《大誥》中描述的理想社會:就是沒有人口流動,沒有商品經濟,沒有貨幣,沒有文化娛樂活動,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說句好聽的,這是一個大農村,說句不好聽的,這是原始社會。

小編甚至都懷疑,一代暴君波爾布特是不是朱元璋轉世。所以,明朝社會經濟狀況,和元朝相比是有著很明顯的退縮的。因為發展經濟,肯定離不開人口流動、貨幣以及商品的流通。如果單單依靠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不會帶來多少經濟增長,因為商品只有流通才可以刺激消費,進來帶來經濟增長並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而不是自己生產商品自己使用。

再者,明朝的戶籍制度,本身就是限制老百姓人身自由以及階級固化的工具。發展是離不開人口流動的,尤其是在工商業方面,因為工商業發展就必須要依靠商品、貨幣的流通以及勞動人口的聚集、遷移,而工匠為了創造更多的價值就必須要通過流動的方式選擇僱主以及工作地區。而明朝的戶籍制度,不僅限制了商人以及工匠的人身自由,還對工商業造成了極大的打擊,所以明朝工商業一度陷入了停滯,甚至倒退,很多地區都出現了以物易物這種交易形式。

同時,戶籍制度也把工匠從勞動者變成了國家奴隸,因為他們工匠的身份,只能被國家嚴苛的戶籍制度束縛,通過完成國家下的訂單掙一份微薄的工錢,而不能憑著手藝以及勞動來獲得更多的利益,這就使得勞動喪失了價值,所以工匠也沒有多少勞動積極性以及職業認同感可言。從軍工方面來說,明朝的軍器、鎧甲大多屬於劣質品,戚繼光曾經吐槽明軍的鎧甲一片爛數個眼;徐光啟也曾吐槽明軍得鎧甲皆系荒鐵,而且只有胸甲,形同徒袒。

而且,明軍的火器也大多質量不過關,容易炸膛,明軍士兵操作火器,都不敢按照藥量裝填火藥,防止炸膛。另一個例子,就是回回炮到了明朝就迅速失傳,回回炮是元朝引進自中亞的配重投石機,其射程以及發射石彈的重量遠勝於傳統的手拉投石機,而回回炮元末時候還能依然被城市民兵用來保衛家園,到了明朝就迅速失傳,不得不說是因為工匠喪失了勞動積極性而不會再創造勞動價值。

對於軍士來說,明朝的軍戶制度又讓士兵變成了國家農奴,軍士們除了要服兵役,還要承擔繁重的國家田賦,而且還要隨時被達官顯貴當奴隸使喚,為他們蓋屋修園,而且,那點可憐的軍餉和份地,還要被長官們盤剝,軍餉拖欠數月甚至跨年都有可能,即便是發到手裡也只有兩三成,甚至都有士兵因為無錢買棉衣冬天被凍死的記錄。這也是明軍過早衰落的原因,因為忠誠和戰鬥力都是和報酬劃等號的。

一個西班牙商人就曾經毫不留情的諷刺了明軍:當一個國家的軍人處於奴隸以及不光彩的地位,這樣的軍隊能有什麼作為?成千上萬這樣的軍隊並沒有什麼可怕。明末大量的軍士和工匠反水投奔了滿洲人或者是李自成,第一是因為明朝無法給他們應有的待遇,第二是隻有李自成和滿洲人才能讓他們的勞動創造價值。所以,當明末滿洲人崛起之後,明朝驚訝的發現被他們瞧不起的韃子擁有著天頂星般的戰鬥力以及高效、嚴密的組織性紀律性,為了應對同滿洲人的戰爭,明朝採取了刮地皮的方式籌集軍費,而最終導致了社會矛盾的激化,活不下去的百姓揭竿而起。

所以綜上所述,小編認為明朝主要是因為其經濟問題而亡,所以到了後來,即便是明朝剿滅了一部起義者,又有更多的老百姓舉義反抗明朝的暴政。而關外的滿洲人又消滅了大量明軍精銳部隊,使得明朝到最後處於無兵可用的境地,最後李自成逼死崇禎,滿洲人建立的清朝入關。對於這個問題,大家是否還有著其他不同的觀點呢?喜歡的朋友可以點贊加關注喲。


老丈人話古今


假如說明朝不滅亡的話,以以漢族為主體的官僚集團必然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吸收,工業革命與軍事技術的變革不會只出現在歐洲,在17世紀,中國也會邁入先進國家的行列。


而清廷之所以要閉關鎖國,歸根結底還是不自信,對自己的文化不自信。在入關之初,順治帝與多爾袞沒想到八旗子弟能夠統治兩億漢人,做好了隨時跑回東北的打算。在得到天下之後,更不想讓漢族人民接觸到先進文化,害怕漢人一旦強大會奪了他們的江山。

閉關鎖國,實際上是對佔全國人口絕大多數漢人的奴化教育和愚化教育。

明朝的滅亡,很多人把責任推給了崇禎,說他剛愎自用,生性多疑,管理不好大臣,又搞不到軍費。最後,崇禎又把亡國的責任推給了東林黨,說是黨爭誤國,諸臣誤國。


也要很多人認為明朝滅亡於自然災害、滅亡於女真族崛起,是李成梁養肥了努爾哈赤。

也有人說,明朝滅亡於金融體制改革,滅亡於白銀供給的崩潰。

今天,我希望有不一樣的解讀。

在封建社會人治大於法制。臣子對皇帝的忠誠度決定於皇帝怎樣對待臣子。

看一下宋朝,宋朝可以說是士大夫階層最好的時代。自趙匡胤建國之初,就立下了皇帝準則: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謀逆至於獄中自盡。

終宋一朝,各位皇帝都很好的執行了這一規定。在官員的俸祿上也是讓他們拿到了整個封建社會的最高水平。

拿一品官員丞相級別的官員來說,宋朝的俸銀是300兩每月,祿銀是600兩每月,合計是900兩百銀,按米價折算一下,像包拯一級別的官員,月工資是50多萬元,應該是比現在還厲害。

看一下明朝一品宰相的俸祿是多少,只有可憐的87石米每個月,一年是一千多石糧食。而一千多年前的漢朝,物質匱乏的年代,宰相一級別的俸祿是4200石每年。

明朝對待官員的俸祿還不如漢朝,難道是白髮展了這一千多年?

明朝極低的俸祿造成的結果就是,假如你不貪汙,一家人準得餓死。像海瑞,一生清廉,守住了名節卻餓死了兒子。

在明朝,很多人為官都不敢辭職,不是害怕皇帝責罰,而是一旦辭職,恐怕連回家的路費都出不起。記得有一位布政司的官員因為得罪了朱元璋被革職,從南京往廣州老家趕,沒有路費,就把女兒賣了。這件事被老朱知道了,你這是在諷刺我嗎?結果直接賜死了這位官員。


也許是當和尚是時,苦日子過慣了,也許是看到元朝的貪官汙吏魚肉百姓,深惡痛絕,對官吏系統沒啥好印象,工資高了容易助長奢靡之風,容易敗壞社會風氣。所以明朝一直實行低公司制,並且整個明王朝期間不準變動。

可以想象,物價在上漲,傭人工資在上漲,而自己的老闆還不給自己漲工資,十年前寒窗苦讀換來的是這種結局,誰會安心為民?誰會對皇帝感恩戴德?

假如說,萬曆皇帝藉助張居正改革,一舉改革工資制度,還怕攏不住官員的心?只可惜,隨著張居正的病逝,萬曆皇帝帶著青春期的叛逆全面廢除了張居正的所有努力。

試想一下,如果明朝末年,君臣一心,旱災並不可怕,流寇並不可怕,南遷並不是不可能。

是大明朝二百年來對士大夫階層的刻薄寡恩造成了大臣離心離德,到了崇禎末期,朝中大臣已經不在乎誰來做皇帝了。

看一下宋朝,皇帝身邊始終有士大夫的影子。南宋能夠抵擋住金國的進攻,有和蒙古人奮戰了幾十年,無怪乎君臣一心。甚至南宋的崖山之戰,大臣陸秀夫寧遠願揹著幼主跳海也誓死不投降忽必烈。這等氣節,明朝有沒有?沒有。

所以說,明朝的滅亡,亡於世代以來,皇帝對臣子的刻薄寡恩。


品讀春秋001


大明王朝從朱元璋1368年宣佈稱帝並定都順天府(南京)開始一直到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朱由檢自縊,共經歷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作為一個統一的大王朝,享國近三百年,其實算不錯了。

至於說明朝最終亡於什麼?我想說天災,人禍都有。

從朱元璋開國起,雖然中間經歷了靖難之役這場皇族之間的內戰,但是明朝的國力並沒有衰弱,從明成祖朱棣數次遠征漠北可以看出來。

大家都說明朝的由勝轉衰的轉折點是土木堡之變,雖然這次戰爭確實使明朝的實力大大削弱,但是因為明朝制度的存在,所以對於明朝來說只是一次挫折罷了。

個人認為明朝真正由勝轉衰的時間是萬曆年間。前半期有張居正坐鎮首輔,大明王朝還算是過得去,但是張居正去世後,萬曆皇帝就開始放飛自我了,幾十年不上班,雖然有制度在管著走,但是官場之黑暗,貪腐之嚴重,慢慢就顯現出來了。

這個時候建州女真開始興起,而陝北那邊連年天災,內憂和外患同時到來,後來又經歷了天啟這個高級木匠的七年之治,終於大明傳到崇禎皇帝手裡面的時候,已經是千瘡百孔,無力再進行修補了。


一個有理想的小寫手


我認為,還是經濟上出現了重大結構化的問題。由於明朝在初期建設時,朱元璋設立了一個“小政府”的架構,可以在王朝初建時,人口數量較少的情況下,有效地運行。

可是,隨著明朝的人口增長,到明萬曆皇帝執政時期,出現人口稅賦較高(政府公務員人數較多)的現象,很多自耕農賣地成奴,主要原因是為了免除稅賦,為了解決該問題,首輔張居正發佈瞭解決問題的“一鞭子法”,把按戶徵收改成按人頭徵收,這樣有效地解決土地兼併的問題。可是,萬曆皇帝在自己的老師張居正去世後,採取了開倒車的做法,把政策恢復到原有的按戶收取稅賦。導致改革的紅利全部消耗掉。

同時,萬曆皇帝在任期,發動三次大型的征討戰爭,將多年積累的家底也消耗殆盡。

以上的做法,讓明朝的經濟成為了衰退的內因,最終讓明朝走向死亡。


知行合一的人生


一個朝代的滅亡,和皇帝有很大的關係,如果皇帝是一個暴君或者兩耳不聞國家事,距離亡國已經不遠了,偏偏明朝是個例外,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是崇禎皇帝,崇禎治國期間兢兢業業,為啥明朝還是亡了呢?很多人十分惋惜明朝滅亡太早,要是崇禎皇帝能再加把油,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還能多喘息幾百年呢!

很多歷史專家分析了明朝滅亡的原因,他們認為由以下幾個原因造成的。

一,天氣變寒。明朝中後期,正趕上了地球小冰河時期,這時候,世界大部分國家開始降溫,中國也不例外。天氣降溫同時也降水減少,中原地區顆粒無收,老百姓餓得沒飯吃,官吏卻貪汙腐敗,非要強收稅,逼得老百姓揭竿起義。北方遊牧民族的生活也受到了天氣影響,很多牛羊吃不到肥沃的草和乾淨的水,遊牧民族為了活下去,南下出徵,順便把明朝滅了,再加上中原農民起義,形成“兩把利劍”深深插入了明朝廷的背。

二,瘟疫爆發。前面講過天氣劇烈變化,造成很多人吃不上飯,大家啃樹皮,吃觀音土,尤其是吃老鼠最流行,他們餓壞了,生吞活剝老鼠,感染上了鼠疫,鼠疫傳播能力強,連明朝軍隊也中招,紛紛喪失了戰鬥力,整個大明王朝拱手給了李自成和不怕鼠疫的北方遊牧民族。

天災是主要因素,另外明朝末年,明官兵武器落後也有一定原因

有一次,左宗棠在新疆打敗沙俄後,回來的路上發現地上放著一堆圓滾滾的鐵疙瘩,命人挖開一看,發現這是明朝時期的開花彈,全部生鏽了,有人試著發射開花彈,200年過去了,依然殺傷力強大。當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就是被這種開花彈炸得不輕,左宗棠看了後認為,明朝之所以滅亡,是因為崇禎皇帝沒有重視火器,導致對內無法鎮壓農民起義,對外無法抵禦大清鐵騎,導致大明帝國加速滅亡。


山農愚夫


大明之亡,主要責任在於崇禎:

一是無信人之心,誤殺太多能臣、忠臣;

二是無識人之能,用了一大批空談文人;

三是無殺人之膽,養養百萬朱氏之弟,貪髒枉法不說每年消耗國家財政就難計其數;

四是無容人之德,李自成自和無能當天子,佔絕對優勢求降,崇禎竟然不接受,傻到這樣,死不足惜。


善利萬物72476347


任何一個政權首先要解決的是“錢從哪來?”而任何一個政權均亡於這個問題上!!


星月時空3


明朝滅亡是多方因素 天災 人禍但根本原因是財政破產 政府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力士紳鉅商拼命挖國家牆角最後玩脫了而己


格瑞特讓3


大明帝國滅亡於內憂外患:內憂者,皇權制度衰亡,民不聊生,起義造反四起;外憂者,努爾哈赤做大……總之,任何一個政權的消亡,都是內憂外患的共同作用,概莫能外!


王道歷史


消滌經濟,沒能強化國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