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組圖:南宋時期黃金白銀的實物,真是誘人


9月14日,小編到浙江省博物館參觀了“金銀同輝——南宋金銀貨幣精華展”。這次展覽是南宋金銀貨幣的集中展出,讓人大開眼界。南宋定都臨安後,商業經濟逐漸繁榮起來,貨幣形式也日益多樣化。透過這些金銀貨幣可以瞭解臨安的富庶和繁華。

相五郎二十五兩金鋌,十分金。這些金銀貨幣上面,都刻有銘文,記載著它們的重量、成色以及打造它們的鋪號和工匠。如果重量或成色不達標,很容易就追溯到責任人。經現代監測,金鋌、金葉的成色在95~99.9%之間。

相五郎二十五兩金鋌。南宋的流通貨幣是紙幣和銅錢,黃金白銀作為朝廷的基本財富,在國家稅收、專賣制度、海外貿易、地方官府上供、大宗商業貿易等方面都發揮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對百姓而言,這些閃閃發光的黃金白銀,並不能直接用於購物。假如你獲得了一個金鋌,你要到金銀鋪兌換成流通貨幣,才能買衣服買食物。


陳二郎鐵線巷一兩金鋌。金鋌有束腰型和直型兩種,最重的有五十兩,輕的有一兩。貴金屬用於日常交易,是從明朝開始的。

一兩金頁,銘文:清河坊西阮六郎鋪。金頁系金箔製成,形狀好似書頁,一般折成十頁,長95~100毫米,寬40毫米左右。銘文顯示了鑄造該金頁的金銀鋪所在的方位和鋪主的姓名。

道州淳祐六年上半年馬司銀五十兩銀鋌。南宋的銀鋌都是束腰型,重量有五十兩、二十五兩、十二兩半、六兩等,甚至更小。“馬司銀”即是為購買戰馬而徵收、送付前線軍所交納的銀兩實物。

廣東鑄造的十二兩半銀鋌。這些都屬於“上供銀”,即地方向朝廷輸送的白銀。這些白銀來自開礦、專賣品鈔引買賣收入、各種實物及稅收折銀。同時,各州為了完成上供白銀的數量,還向金銀鋪買銀。

京銷鋌銀十二兩半銀鋌。“京銷鋌銀”是南宋銀鋌中最為常見的戳記銘文,意思是京城金銀交引鋪銷鑄的鋌狀白銀。南宋末年胡三省《通鑑釋文辨談》中記載:“今人冶銀,大鋌五十兩,中鋌半之,小鋌又半之,世謂之鋌銀。”

上為京銷鋌銀蘇宅韓五郎二十五兩銀鋌,下為京銷鋌銀榮一郎十二兩半銀鋌。

循州經制銀鐵線巷南二十五兩銀鋌。“經制銀”屬於經制錢這種稅收的折銀。經制錢是南宋時期一種特殊的附加稅,徵收的每項數量都不大,往往以文計算,用銅錢繳納。由於直接徵收的銅錢數量巨大,上繳不便,因而往往在金銀鋪兌換成銀兩,以經制銀的形式上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