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狂風戰鬥機超高清細節,堪稱歐洲飛豹戰機,做工精湛鉚釘不多


上世紀70年代,隨著美國F-14,F-15,F-16等一大批戰機相繼首飛成功。世界戰鬥機從第二代跨入了第三代。與美國強大的軍用航空工業相比,歐洲也沒有鬆懈。英國,德國和意大利集三國之力,終於也推出了一款雙座雙發超音速變後掠翼戰鬥機,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狂風戰鬥機。這款戰機主要用於近距空中支援、戰場遮斷、截擊、防空、對海攻擊、電子對抗和偵察等。從技術上看,也是典型的三代機。

狂風戰鬥機於1974年首飛,隨後開始大量裝備三個國家的空軍。後來也有一些型號對外出口。狂風戰鬥機表面上看是一種戰鬥機,實際有三個不同的型號。分別是IDS戰鬥轟炸型,ADV防空攔截型戰鬥機,ECR電子戰型與偵察型。其中ADV型主要裝備英國皇家空軍,已經全部退役。

本文中的主角都是德國空軍的IDS戰鬥轟炸機型,IDS也算是狂風戰鬥機的基本型號。這款戰機空重13.8噸,最大起飛重量約28噸。裝備兩臺RB199渦扇發動機。單臺最大加力推力達到76千牛。與我國後來的殲轟-7飛豹戰機相比,兩者的性能與作戰特點非常相似。也可以理解成狂風就是歐洲的飛豹殲擊轟炸機。或者說殲轟-7戰機就是中國版本的狂風。


德國空軍的IDS戰鬥轟炸機型從外觀上非常好區別,就是這款戰機在機首下方有兩門27mm機炮,一邊一個。而狂風ADV防空攔截型戰鬥機,一般只有一具27mm機炮。ECR電子戰型與偵察型一門也沒有。這裡可以看出,德國版本的狂風IDS戰鬥機,對機炮非常迷戀。另外大家注意觀察圖片的細節,可以看到零碎的鉚釘不多,整體工藝水平與F-15戰機相當。

另外德國空軍的IDS戰鬥轟炸機均採用雷色的雷達罩。早期這些狂風戰機的雷達性能一般。畢竟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包括美國研製的幾款F系列戰機,雷達對地性能都很一般。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F-15E戰鬥轟炸機的所使用的新一代機載雷達,對地性能才有了質的飛躍。F-15E戰機歷史上的戰果太經典。

由於原始設計的原因。狂風戰機的座艙視野也相當一般。與美國同期的F系列戰鬥機相比,在空戰性能上,不管是機動性,還是航電系統,以及機載武器水平都有不小的差距。畢竟戰鬥轟炸機與當時的F-15和F-16戰機相比,在制空能力上完全不是一個經別。就算英國皇家空軍後期裝備的狂風ADV型,其制空性能也大大低於F-15戰機。


圖片為狂風戰鬥機的前起落架,可以看到與同時期的F-15戰機相比,狂風IDS版本戰機的起落架要粗壯得多。一方面說明以對地攻擊為主的戰機,其起落架都相當粗壯,另外也說明在起落架材料上,相比歐洲三國,美國有獨到之處。

圖片為德國空軍狂風IDS戰機的進氣道。與F-15戰機的進氣道有些相似。但是由於發動機推力較小,其進氣口的橫截面積要小很多。本文非實時新聞,只是與大家分享一些筆者以前拍的軍機圖片,從圖片中的細節可以看到世界各國戰機設計的一些特點。大家有興趣對比筆者以往發過的各種細節,對比以後,其中有意思的地方很多。

圖片為德國空軍狂風IDS戰機可變後掠翼的根部,可以看到並未採用翼身融合技術。也沒有F-14雄貓戰鬥機類似的部位厚實,說到最後主要問題還是發動機推力小。要是歐洲當時有推力100千牛以上的渦扇發動機,狂風戰鬥機也不是後來的樣子。發動機,發動機,發動機,可以算是戰機設計最重要的三大要素。


圖片為德國空軍狂風IDS戰機可變後掠翼與機體連接的整體圖,可以看到狂風戰機機體比F-15戰機更粗壯,但是機翼面積要小很多。這也導致狂風戰機想做高G的機動動作,非常危險。其整體的機動性,比F-15戰機低一個檔次。

當然狂風戰機在當時作為歐洲最好的戰鬥轟炸機還是合格的,其可以攜帶大量的對地攻擊彈藥。在幾場局部戰爭中還是盡心盡責的。另外狂風戰機在設計上也有不少亮點,例如圖中的掛架,可以隨著機翼角度的不同而轉動。在細節上還是可圈可點的。另外戰機的整體加工工藝也是當時歐洲最高水平。大家覺得狂風戰機的做工,對比我國航空工業現在的標準,處於什麼樣的水平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