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豐縣:因永豐鄉而得名

永豐縣:因永豐鄉而得名

永豐縣:因永豐鄉而得名

永豐縣位於江西省中部、吉泰盆地東沿,東鄰樂安、寧都縣,南接興國縣,西與吉水、青原區毗連,北和峽江、新幹縣接壤。北宋至和元年(1054)劃吉水1鎮5鄉置永豐縣時,以其中永豐鄉的名字為縣名。

永豐縣素有“文章節義之邦”的美譽。永豐還是一代文宗歐陽修故里,歷為“江右名邑”,素稱“糧油之鄉”。

永豐縣:因永豐鄉而得名

歷史沿革

漢廬陵縣地。建安四年(199),立廬陵郡,置陽城、興平2縣為其屬地。永豐地在此2縣。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陽城改稱陽豐,仍屬廬陵郡。元康元年(291),陽豐、興平屬廬陵郡。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興平屬巴山郡;陳武帝永定元年(557),興平劃回廬陵郡。

隋開皇九年(589),陽豐、興平屬廬陵郡;開皇十年(590),陽豐、興平併入廬陵縣。公元607年(煬帝大業三年),改吉州為廬陵郡;大業末(615—617),析廬陵縣水東11鄉置吉水縣,今永豐地屬之。

唐武德五年(622),廬陵郡復改吉州;天寶十四年(755),吉水縣改為吉水鎮;肅宗乾元元年(758),廬陵郡復改吉州。

宋至和元年(1054)析吉水縣報恩鎮及雲蓋、興平、龍雲、永豐、明德5鄉(即陽豐、興平2縣地)置永豐縣,以報恩鎮為治所,屬吉州廬陵郡兼軍事。

元屬吉安路。

明、清屬吉安府。

1912,廢府直屬省。1914年,屬廬陵道。1932年,屬第九行政區。1935年,屬第三行政區。

1949年後,永豐縣人民政府成立,屬江西省吉安分區。2000年5月1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吉安地區,設立地級吉安市,永豐縣屬吉安市。永豐縣下轄8鎮、13鄉、3場,縣域面積2695平方千米,人口48.2萬。

風景名勝

靈華山

位於中村鄉梨樹村境內,地跨永豐、寧都、樂安三縣域,海拔1454.9米,範圍25平方千米,為永豐縣最高山。世傳此山為仙山,祈術顯靈,故名“靈華”。

該山山腰多杉、松及灌木,山頂茅草叢生。主峰前2千米處有一景點叫“漢高祖”,相傳為劉邦祖父榮公的葬身地。墓前有二十四峰,前有兩根石峰高插雲霄,謂“文武將軍”,後有“七粒龍潭”,碧波盪漾,深不見底。

永豐縣:因永豐鄉而得名

永叔公園

地處永豐縣城恩江北岸,1978年為紀念一代文宗歐陽修而興建。園內有狀元樓、報恩寺塔古建築和歐陽修紀念館、醉翁亭、六一亭、至喜亭、阡表碑亭、等仿古建築。同時有5000多平方米的人工湖觀景臺、書法碑廊以及歐陽修全身石雕像和“畫荻教子”和“文壇泰斗”石雕。

永豐縣:因永豐鄉而得名

蘭若寺

位於陶唐鄉黃泥壠村西北的天台山上,距縣城40千米,海拔802.1米。唐貞觀二年(628)佛師碧雲建香城院於此,後毀。明洪武五年(1312)慈濟法師重修,改名為“天台蘭若”,後廢。1986年,釋法福等募捐重修,改名“蘭若寺”。先後建成大雄寶殿、天王殿、毗盧殿、燃燈閣、山神廟、祖堂、竂房、 齋堂、廚房、客堂、千手觀音殿、大山門及圍牆、盤山公路等,佔地3500平方米。

永豐縣:因永豐鄉而得名

大仙岩

國家AA級景區。位於陶唐鄉金溪村與天台山東麓樓源村之間。洞內總面積3萬多平方米,全洞主幹線長約3000米,洞體宏大,為中國江南大型天然溶洞之一。相傳“八仙”雲遊四海,曾在此相會,故得名曰“大仙岩”。

永豐縣:因永豐鄉而得名

永豐縣:因永豐鄉而得名

報恩寺塔

位於且城西郊的恩江河畔。始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為永豐縣古塔之首。塔身東面二至七層,其餘三面只有二三層券龕內原有紅石雕像和供奉物。

永豐縣:因永豐鄉而得名

金溪文化古村

位於陶唐鄉境內,距鄉政府5千米處。歷史可追溯到唐朝咸亨初年,距今已綿延了上千年,成為永豐歷史見證。自宋紹興年間始就官宦商賈輩出。宋、元、明、清歷朝以來,該村的進士就達十餘名。現存明清建築20多棟,祠堂3座,書院4座。

永豐縣:因永豐鄉而得名

永豐縣:因永豐鄉而得名

西陽宮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距永豐縣城70千米的一代文宗歐陽修故里沙溪鎮。創建於唐貞觀三年(629)以前,原為一所道觀,叫西陽觀,因歐陽修父親叫歐陽觀,為避“觀”字諱,朝廷詔準改“西陽觀”為“西陽宮”,自此,西陽宮便成了崇國公墳院。

永豐縣:因永豐鄉而得名

永豐縣:因永豐鄉而得名

著名人物

歐陽修(1007—1072) 字永叔,號醉翁,晚年更號“六一居士”。沙溪鎮人。宋天聖八年(1030)中進士,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參知政事(副相)。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經學家和政治家,為當時公認的文壇領袖。他留傳至今的著作有《歐陽文忠集》153卷、《新五代史》74卷、《新唐書》的本紀10卷、志50卷、表15卷等。

永豐縣:因永豐鄉而得名

曾民瞻(生卒年不詳)字南仲,坑田鎮秋田睦陂村人。北宋宣和三年(1121)中進士,古代著名天文學家。他研製出一臺測時儀器——晷漏,其製作工藝非常精密,科技和工藝水平在世界上遙遙領先。他的著作有《晷漏》等傳世。

曾 棨(1372—1432)字子棨,號西墅,佐龍鄉沙灣曾家村人。明永樂二年(1404)中狀元。官至少詹事。永樂三年始,參加編修《永樂大典》,擔任副總裁。所著有《西墅集》10卷、《睫巢集》10卷行世。家譜中錄存其《梅花詩》百首。

永豐縣:因永豐鄉而得名

聶 豹(1487—1563),字文蔚,號雙江,明永豐雙溪(今佐龍鄉聶家村)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官至兵部尚書。隆慶元年(1567)詔贈少保,諡貞襄。所著有:《致知議略》《良知辨》《幽居籤述》《困辨錄》《大學臆說》《雙江文集》,並行於世。

永豐縣:因永豐鄉而得名

永豐特產

永豐土特產品種類繁多。農副產品主要有藤田花豬、龍岡灰鵝、藤田麻鴨、油茶、芋頭松、山蒼子、大蒜子、精粉絲、蘑菇等,其中,享有“東方橄欖油”之美譽的茶油已經成為歐美居民喜歡的食用油;手工藝品主要有毛邊紙、陶器、鞭爆、斗笠、菊花石、大理石裝飾品等,其中,具有“天然野趣之真”的天然菊花石被人們譽為奇石。

永豐縣:因永豐鄉而得名

永豐縣:因永豐鄉而得名

永豐縣:因永豐鄉而得名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