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請不要那麼焦慮:幼兒喜歡一個人玩,並不是孩子社交能力差

帶著彤寶在小區轉悠,經常會看到一個孩子被奶奶使勁往小朋友群裡推:“你快去和小朋友玩啊,別的孩子都能在一起玩,你怎麼就不會呀?”

還常常聽到她不無擔憂的地說:“這孩子這麼不合群,長大可怎麼辦?”

家長請不要那麼焦慮:幼兒喜歡一個人玩,並不是孩子社交能力差

✍越來越多的家長對如何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產生了焦慮。

有一次我和那個奶奶聊天,才明白她為什麼非要把孫子往人群裡推。

原來孩子上幼兒園後,老師不止一次反應說,孩子性格太孤僻,不和小朋友玩,也不和老師互動,幹什麼都是自己一個人。

雖然不吵不鬧,不給老師添麻煩,但表現出的社交能力太差,老師建議家長平時讓孩子多去同齡人多的地方。

這個奶奶最後說了一句話,讓我思考良久,她說:“我們都是社會人啊,不會與人打交道,孩子以後要吃虧的。”

家長請不要那麼焦慮:幼兒喜歡一個人玩,並不是孩子社交能力差

卡耐基說:一個人的成功只有15%是依靠專業技術,而80%卻要靠人際交往、有效說話等軟本領。

社交是一門藝術,經營好了會處處逢緣,好的人際關係,相當於成功的大門已經開啟了一大半。

正因為這樣,為人處世正作為“軟實力”,成為家長除學習外,最關心的技能培養

家長培養孩子與人打交道的技能是沒錯的,但應該清楚幼兒社交行為發展的規律。

像這個奶奶的孫子先天氣質偏內向,而且不到3歲就被送到了幼兒園,他與同伴相處的模式還沒形成更復雜的社交行為。

家長請不要那麼焦慮:幼兒喜歡一個人玩,並不是孩子社交能力差

✍心理學上認為孩子在幼兒期很長一段時間都不具備真正與人互動、合作的社會行為。

我將從同伴和遊戲兩方面來說說孩子在入園前的社會行為是如何表現的,年齡選擇就按大眾送孩子上幼兒園的3歲為界限。

一、同伴關係在幼兒認知、情感、社交等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幫助和影響。

同伴關係是年齡相同或相近兒童之間的一種共同活動並相互協作的關係,是同齡人或心理發展水平相當的個體間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人際關係。

①3歲以前的孩子更多的是和家長呆在一起,家長有可能會忽略同伴對孩子的重要性

有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讓2個認識的孩子和2個陌生的孩子分別呆在不同的屋子裡看幽默動畫片,結果顯示:

認識的兩個孩子之間會有交談,會互相注視,獲得的快樂也要比那兩個彼此陌生的孩子多。

家長請不要那麼焦慮:幼兒喜歡一個人玩,並不是孩子社交能力差

√在和同伴互動時,孩子的認知能力會有提升

√除了對家長的情感依託,隨著年齡的增長,同伴在情感方面會給孩子更多積極正面的影響

√與同伴的相處,對孩子的社交技能提升有幫助

√人的社會化是在人與人的交往之間完成的,同伴關係將讓孩子們互相完成社會化

√幼兒大多數時候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同伴關係可以讓他們的自我認知更健康地發展對日後性格的完善有好處

②嬰幼兒早期與同伴交往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客體為中心階段(大概1歲之前):還沒有產生自我意識,對待人、物包括自己的身體都和對待玩具一樣。

更多的是基於自身動作發展,比如反覆摔東西、啃玩具、吃手等,不產生同齡人間的互動。

簡單交往階段(1歲左右到1歲半左右):雖然可能會對同齡人產生興趣,但更多的還是以自我為中心。

互補性交往階段(1歲半後到3歲之間):孩子慢慢地會和熟悉的同齡人在一起玩,有了比較複雜的社會化交往。

家長請不要那麼焦慮:幼兒喜歡一個人玩,並不是孩子社交能力差

家長尤其要在“互補性交往階段”幫助孩子正向發展社交能力,雖然熟悉的孩子之間看起來可以一起玩,但他們出現的矛盾也會很多,如何引導是重中之重。

二、心理學家認為在孩子生活中游戲非常重要,對兒童遊戲的研究也一直沒停止過,而且學派很多,研究的側重點也不一樣。

這裡我們來看看上世紀美國著名教育家帕頓依據社會化對孩子游戲的分類。

他用8個月的時間,運用時間取樣法去觀察、研究幼兒在玩遊戲過程中表現出的社會參與行為,歸納總結出了六種社會性遊戲分類,分別為:偶然行為(非遊戲行為)、旁觀遊戲、單獨遊戲、平行遊戲、聯合遊戲、合作遊戲。

大概在2歲左右之前,孩子往往呈現出的是非遊戲行為,他們並不懂遊戲;而聯合遊戲、合作遊戲都發生在上了幼兒園以後。

發生在2歲以後到3歲左右這段時間的旁觀遊戲、單獨遊戲、平行遊戲則正是家長焦慮集中的時候。

另外大家也要注意這些分類的年齡界限並不是固定的,往往孩子會出現幾種遊戲階段同時存在的現象。

家長請不要那麼焦慮:幼兒喜歡一個人玩,並不是孩子社交能力差

✍大人不要急,不要逼,通過具體舉例來說說,2~3歲孩子的這些表現都正常。

一、一般情況下,家長對孩子2歲之前自己玩自己的這種現象很認可,覺得孩子年齡小可以理解。

到了2歲之後,家長認為孩子大動作已經較熟練,語言表達能力也加強了,該是會與其他小朋友一起遊戲的時候了。

但現實不會順著家長所想實現,孩子為什麼還不主動與小朋友玩呢?真是讓人著急!

家長請不要那麼焦慮:幼兒喜歡一個人玩,並不是孩子社交能力差

▷多多騎著自己的扭扭車開心地在小區的廣場上轉來轉去。

只專心自己的遊戲,並不關注他人,這屬於“單獨遊戲”階段。

▷媽媽最近發現果兒在小區玩的時候,總是站在小朋友們的遊戲隊伍外看,偶爾還會和媽媽說:“媽媽,小朋友在玩。”

但果兒並不會走過去想加入進去。

這是典型的“旁觀者遊戲”行為,只看不參加,但較“單獨遊戲”進了一步,會關注到別人的行為。

▷樂樂、果凍、鐵蛋三個小朋友被家長帶著在遊樂場的沙場裡玩。

不久,樂樂和鐵蛋一人拿一個小鏟子玩在了一起。

果凍手裡緊緊抓著自己的小鏟子,卻只是蹲在那裡看著樂樂、鐵蛋玩,看著看著她還會笑笑,雖沒有加入進去,但卻找了一個小桶,模仿他們把沙子鏟了進去。

果凍的行為就是“平行遊戲”的表現,比旁觀遊戲更進了一步,不僅僅是看,他會觀察別的小朋友,還會模仿別人玩,還有“看著笑”也是一種特別的參與方式。

家長請不要那麼焦慮:幼兒喜歡一個人玩,並不是孩子社交能力差

二、除了上面這些典型的遊戲行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會有其它一些表現。

這裡舉三個常見的例子。

▷喜歡和大孩子玩。

我家彤寶一直喜歡關注比她大的孩子,現在就是她姐姐的小跟屁蟲,完全不會像對父母那樣反抗,而是姐姐說什麼是什麼。

這是因為孩子特別想像大孩子那樣玩耍,對大孩子很“敬仰”,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家長不用刻意阻止孩子與大孩子玩。

與大孩子玩有助於他們身體和社會心理發展。

▷有小朋友接近會抗拒。

孩子這樣的表現有可能是下面的幾個原因:

√孩子比較內向,對其他孩子的接近有所抗拒;

√同齡孩子只是對孩子手上的玩具感興趣,孩子想保護自己的物品;

√孩子與同齡人接觸少。

家長請不要那麼焦慮:幼兒喜歡一個人玩,並不是孩子社交能力差

▷和自己的玩具、娃娃自言自語。

孩子的眼裡任何事物都是有生命的,玩具、動物等都可以當作同伴來玩耍。

總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很“自我”,同時對同伴也很感興趣,但並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聯合或合作遊戲。

家長請不要那麼焦慮:幼兒喜歡一個人玩,並不是孩子社交能力差

✍幼兒園是孩子走出家門的第一個小社會,家長要為孩子能融入幼兒園集體生活、學習、玩耍,提前給孩子帶帶路。

一、對孩子平行遊戲的行為,不要不停地鼓勵他與其他人玩。

如果家長總是強迫孩子與其他孩子玩、與其他人打招呼,很可能會讓他產生逆反心理,更不願意接近同齡人,自然而然就好。

比如據我對彤寶的觀察,現在她會主動走到其他孩子面前想要加入進去,這和之前只看別人而不去行動相比有了很大的進步。

二、環境很重要,帶孩子到同齡人多的地方玩耍,幫孩子認識新朋友。

認識新朋友是孩子社交行為的第一步,帶著孩子去遊樂場、小區孩子集中玩的地方都可以;還可以請別的小朋友來家裡玩。

這個過程裡,讓孩子自主去玩,不要逼著孩子加入遊戲隊伍

家長請不要那麼焦慮:幼兒喜歡一個人玩,並不是孩子社交能力差

三、孩子們在一起玩,家長不要過多幹涉。

孩子們在一起玩時發生吵架、打架的現象很正常,大部分家長怕孩子受傷,也心疼孩子被打,如果遇到比較暴力的孩子,的確需要家長來維護孩子。

但大多數時候,沒有受到傷害的因素,還是任由孩子們自己處理比較好,這

對於孩子學習社交技能有幫助,而且孩子們的吵吵鬧鬧很快就會過去。

四、引導孩子學會分享。

會分享是社交中很重要的一項技能,也是個人情商的體現。

幼兒都比較“自私”,讓他們學習分享比較難,尤其是3歲以前的孩子,他們物權意識很重。

先說兩個前提:

√不要強迫孩子分享。

√尊重孩子。

這麼小的孩子,可以採用“退而求其次”的方法,就是允許孩子不分享自己心愛的玩具,自主選擇願意分享的東西。

五、對一些霸道或者膽小的孩子,家長要特別給予關注,幫孩子克服缺點。

霸道的孩子在同伴中容易被排斥,膽小的孩子則容易被忽視,如果自己的孩子屬於這兩種類型,需要家長有更大的耐心用智慧來幫助孩子正確地融入群體。

家長請不要那麼焦慮:幼兒喜歡一個人玩,並不是孩子社交能力差

六、教孩子社交禮儀知識。

誰都喜歡有禮貌的人,這樣的人更容易受到人們的尊重,也是個人素質的體現,在社交中是一張美麗的名片。

√見面問好、離開說再見、得到幫助說謝謝、做錯事說對不起……這些簡單的禮儀,應早早地教給孩子。

可能剛開始孩子會排斥,也會出現不配合的現象,不要逼著孩子每次都做好,但要堅持讓他們做。

√孩子稍大一點,像餐桌禮儀、公共場合不吵鬧、不亂扔垃圾、紅燈停綠燈行等等都可以教了。

孩子的年齡決定了學習禮儀的過程中一定不會那麼如家長的意,唯一的方法就是耐心地反覆教。

七、家長做正面積極的自己。

孩子就是家長的鏡子,想讓孩子具備什麼素質,家長就要把自己做好,說得多不如做得好。

模仿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習得的重要手段,家長是孩子模仿的首選人物,家長待人接物的方式是孩子學習的模板。

在平時與老人、鄰居、同事、陌生人打交道時,家長咬做到互相尊重、幫助別人等,中央潛移默化中孩子自然會學到的。

家長請不要那麼焦慮:幼兒喜歡一個人玩,並不是孩子社交能力差

孩子找朋友的過程中,難免會碰釘子,家長一定不要“玻璃心”,把壞情緒傳遞給孩子。

家長請不要那麼焦慮:幼兒喜歡一個人玩,並不是孩子社交能力差

​彤寶在1歲多的時候,就特別喜歡往大孩子跟前湊,她並不是想一起玩,只是“旁觀遊戲”,但是大孩子不這樣認為,他們覺得她是一個闖入者,常會把她推開。

還有彤寶在遊樂場玩的時候,因為模仿別的小朋友玩也被嫌棄過。

還有前幾天發生的一件事:

那天,帶彤寶在小區裡玩耍時碰到了兩個孩子,她幾次三番主動的走上去想加入進去,結果都不被理睬。

之後,家長帶著兩個孩子走開了,可沒想到過了一會兒又遇到了他們,這次一個孩子的媽媽在摘山楂給他們玩。

彤寶再一次湊了上去,那個媽媽順便給彤寶也摘了一個,結果被他家孩子搶過去扔進了草叢裡,還嚷著“不給她玩”;

孩子的媽媽有些尷尬,又摘了一個準備給彤寶,結果又被他家孩子搶走,嘴裡還嘟嘟囔囔地表示不滿。

那種被“當面羞辱“”的感覺讓我久久不能平靜,可是對方也只是個2歲多的孩子,他並不懂這樣的行為會給別人造成傷害。

當然我更多的是心疼彤寶,也怕打擊她最近剛剛產生的主動社交的積極性。

唯一能做的就是淡化事情對她的影響,堅決不能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傳遞給她。


心理學家說:“一個人的幸福快樂80%來自於與他相處的人,20%來自於自己的心靈。”

為了孩子能快樂地融入到幼兒園的生活,家長一定要重視2歲到3歲這段時間孩子的社會化行為,從以身作則以及給孩子提供相應的環境,來幫孩子鋪鋪路。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