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能说楼市涨,要说有潜力,也不能说楼市会跌,要说在调整

现在不能说楼市涨,要说有潜力,也不能说楼市会跌,要说在调整

 据说,2018年是过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也会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

楼市的热度,从黄金万两,到无人问津,也就半年时间。

年轻人吐槽房子买不起,灵魂无处安放。中产忧心忡忡,卖房的钱还不够下一套的首付。每个买房人都说艰难。与其给大家勾勒一个美轮美奂的虚幻未来,不如坦率承认那个真实但又残酷的现实:在大城市买一套子,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14年开始的这一轮牛市大涨,全国房价都已经翻倍。京沪8万一平,宁杭5万一平,成渝2万一平,来自于这个城市人才流、资金流、贸易流汇聚的结果,值这个价。

现在不能说楼市涨,要说有潜力,也不能说楼市会跌,要说在调整

深圳、上海这一轮房价的高点是2017年的3月,率先开始调整,至今已经静淡了将近2年。房价虽然回撤了15%左右,但并没有出现空头专家说的那种暴跌。

真实的情况就是,大城市房价翻了一倍,回撤15%之后,刚需正在进场,成交量正在放大。这意味着整个社会,房价的中枢依然在不断抬高,正在慢慢被大家认可,高房价正在被夯实。如果有人以为过去低房价时代买房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的话,那更是大错特错了。

很多人都会说,过去上海内环内房价2万的时候错过了,现在上海房价8万追悔莫及。我觉得,就算让你回到过去,再来一次,可能你也会买不起。

现在不能说楼市涨,要说有潜力,也不能说楼市会跌,要说在调整

大家没意识到的是,2000年房价5千的上海,2008年房价2万的上海,和2018年房价8万的上海,根本就是三个不同的上海。

十年前买入的人,其实是和今天做着一样艰难的决定,都是不知谁是未来的接盘侠,拿命来拼的勇士。

一位朋友是2007年买下了人生中第一套房子的,花了100万左右,每个月的月供3500。当时他的工资是每个月5000不到,这在上海年轻人里已经算不差的工资了。

但是就算如此,每个月还是感受到极大的还款压力。甚至连饭都吃不起,只能去家里蹭饭啃老。雪上加霜的是,第二年遇到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上海房价回撤了2成。恐慌的舆论氛围远胜现在。那些日子里,他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心想辛辛苦苦买套房,从内环内搬到乡下,还背了一身债,浮亏二十万,这是何苦呢。

再多苦,他都扛下了。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到现在上海房价平均涨了6倍。如今当我们在去夸他运气好时,他只是微微一笑,没人知道那些年他经历了多少不眠夜。

当下的局面是一样。

现在不能说楼市涨,要说有潜力,也不能说楼市会跌,要说在调整

今天的房子,举全家之力买入,它很贵,可是值这个价,国际化大都市的配套,就该有国际化大都市的价格。周围完善的轨道交通、商业设施、社区学校撑起了它的估值,市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无论十年前还是现在,共同的是,大家都是在赌未来的国运,压上的是驾驭自身命运的信心。年轻人现在承受的压力,前辈们扛得从不比你少。

从另一方面,其实现在的淡市很值得庆幸,只有静淡才能去伪真。危机里还能被大家接受的需求,才是真正的需求。静淡市里还在关注房产的朋友,才是真正的买房人。

我也相信这一轮静淡市可以洗掉楼市里那些不够资格的参与者:

人口流入不足,没有接盘侠的三四线小城市房价从此会一蹶不振;

营造恐慌、忽悠大家去买商住和远郊高价盘的专家会被揭穿;

从不修炼内功、跟风买房的滑头会被打脸,看空楼市,退出市场。

我们买下的房子,是不是如你期望那样,大有潜力,配套不断改善,也需要一个牛熊周期,大概3到5年左右,才能知道。过去三年的牛市让大家过得太顺了,反而容易让人迷失。不是坏日子来的太早,而是好日子离开的太晚。每个人随随便便买套房都能翻倍,仿佛梦幻一般。

现在不能说楼市涨,要说有潜力,也不能说楼市会跌,要说在调整

未来我依然看好楼市,但像这样快速翻倍的行情,我觉得应该是很多年都不会有的。买房子,依然是一件非常值得做的事。大国崛起、货币宽松、城镇化红利,这些基本面的利好依然存在。但是细化到买房打法上,未来白银十年是深耕细作的时代,过去那种无脑买买买会碰壁的。

买房这条路,做大规模,做深技术,没有止境的。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真正能把握的只有靠自己。趁静淡市,尽可能把自己练的优秀,尽可能往前挤,这样才不会掉队,不会成为庸庸碌碌大军里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被拉入到竞争的洪流里。在普遍繁荣的周期里,是拉不开差距的。干什么都很顺,不需要技能,只要你胆子大,放杠杆,干就行了。

但是老司机都知道,低谷时期的表现,才是决定性的。在这个长跑里,你只要能扛过一、二次静淡市,甚至不用怎么发力,别人就到你后面去了。最后的总结:现在不能说楼市涨,要说有潜力,也不能说楼市会跌,要说在调整。

现在不能说楼市涨,要说有潜力,也不能说楼市会跌,要说在调整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