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蘭英曲折的從藝之路

一、幼時對戲曲痴迷

郭蘭英出生在山西省晉中地區一個貧苦的農民家裡,那裡的老百姓,不論男女、不論老少,幾乎人人都會唱秧歌。小小的郭蘭英總是趁著跟哥哥去砍柴的功夫偷跑到集市去看戲,有時一看就是一整天。

郭蘭英曲折的從藝之路

郭羊城師傅(被郭蘭英稱為羊城爺,靠自己搭班演出,在鎮上略有名氣)和郭蘭英的家離的很近,兒時的郭蘭英只要一聽羊城爺家有樂器的聲響,就立刻跑過去看。羊城爺發現郭蘭英雖小小年紀,卻如此迷戀戲曲,且聲音如此清亮,便收她為徒。郭蘭英雖然當時年紀很小又不識字,但學記東西很快,羊城師傅教別人需要十幾遍、幾十遍的東西,郭蘭英只要幾遍就可以流利的背唱下來。跟羊城師傅學戲一年後,郭蘭英第一次登上了戲曲舞臺。這也許是一場略顯稚嫩的演出,但臺下觀眾對這位年僅 7 歲小演員的肯定,是對她歌唱生涯正式開始的一種鳴禮。

二、艱苦的梨園學習

由於戰爭影響,艱苦的生活使蘭英媽將郭蘭英"寫[1]"給了著名戲劇演員郭鳳英的媽。年幼的郭蘭英求藝心切,絲毫沒有預想到日後學藝的艱苦。

過去的老藝人把教戲又稱為"打戲",認為"不打不成氣候",因此"打戲"就成了天經地義的規矩。練的動作不對要打,唱戲忘詞要打,唱腔板眼不準也要打。剛來的前兩年,師孃更是把郭蘭英當成丫鬟使,每天要燒水、掃地、洗衣服、倒便盆幹這些粗活重活。扇耳光、揪頭髮、擰腮幫、頭頂香爐跪搓衣板、手指撕破嘴巴這些用在郭蘭英身上的"酷刑"對她來說更是家常便飯。這樣的生活造就了郭蘭英堅毅、勇敢、倔強的性格,為後來扮演堅毅性格的人物提供了真實的情感素材。

郭蘭英曲折的從藝之路

她始終記得羊城師傅的話"要想人前奪翠,必須背後受罪".不管是嚴寒酷暑,她每天凌晨 4 點起床去空曠的野外喊嗓子,到 8 點練完嗓子後再練兩個小時的武功,到 12 點開飯前再兩個小時勾嗓子[2].下午除吊嗓子、念戲外,晚上還要參加演出。這樣的堅持鍛鍊增強了她發聲器官的耐力,因此不管天氣如何,場地如何,她都能保持清亮的嗓音。由於郭蘭英的刻苦以及超於常人的悟性,師孃啟用她唱了正式學藝後的第一場"帽兒戲"《三孃教子》。在參與表演的過程中,她學習並積累了豐富的舞臺表演經驗,併為她之後的聲樂藝術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歌劇表演放光彩

1944 年,在太原已小有名氣的郭蘭英跟著師孃到張家口演出。她所在的戲園幾乎每場都座無虛席,那時郭蘭英在戲曲界已然是一名角了。1945 年,八路軍解放了張家口。郭蘭英得知歌劇《白毛女》在人民劇場演出,便趁機偷跑去看。戲裡喜兒的角色讓郭蘭英深有感觸,每每動情都能想到自己所遭受到的苦難。在市委宣傳部的幫助下,郭蘭英毅然決然放下名角的身份投奔了革命文藝道路。

參加革命後,文工團的同志們積極幫助她學習文化、認字、識譜等。1947年,她成功參與排演了秧歌劇《王大娘趕集》。精湛的演唱技巧,輕盈的身姿動作,一個手勢的比劃,一個眼神的凝望,都無不體現了她紮實的戲曲功底,使這部小戲成為當時文工團最受歡迎的保留曲目之一。隨後她參演的多部歌劇雖都不是她首演,但只要她演出的劇目,都能給觀眾帶來新的視覺衝擊和感受。

郭蘭英曲折的從藝之路

四、民歌演唱遍九州

郭蘭英的表演不僅在歌劇方面取得了成功,在民歌方面也取得了不可小覷的成績。1949 年 7 月,郭蘭英以一首民歌獨唱《婦女自由歌》一舉奪得了匈牙利布達佩斯第二屆青年節三等獎,這也是中國文藝團體首次在國際比賽中獲獎。

她演唱的民歌風格類型有上百種,風格各異,有的是讚美祖國大好河山;有的是讚頌共產黨;有的是反對侵略等一系列民族歌曲。這些歌曲在人民群眾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同時也是郭蘭英在藝術道路上成長的見證。特別是歌曲《我的祖國》,使郭蘭英成為那個時期家喻戶曉的名歌唱家。

郭蘭英曲折的從藝之路

郭蘭英的歌聲從改革開放前一直唱到了改革開放後的今天。她演唱的民歌不勝枚舉,經她演唱的民歌主要有:《人說山西好風光》、《婦女自由歌》、《我的祖國》、《南泥灣》等,這些作品極大的豐富了我國文藝舞臺上民歌演唱曲庫。除個人舞臺藝術表演外,她還創辦了藝術學校並擔任校長,積極開展民歌教學。經她培養的民歌演唱人才有:萬山紅、劉玉玲、馬玉濤、任桂珍、阿寶等都向她求教學習過。為了獎勵她在民族聲樂藝術領域做出的貢獻,她被授予"金唱片獎"等國家級獎項。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