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旬邑唱紅全國的《繡金匾》

膾炙人口的《繡金匾》是20世紀30年代陝甘寧邊區新正縣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奇葩,在中國民歌藝術殿堂裡綻放著璀璨的光芒。

起先創作這首歌的作者,叫汪庭有。他祖籍陝西商南,生於1916年。1918年因災全家出外逃荒,其父攜帶全家沿門乞討度日,受盡磨難。1923年在陝西鄜縣(今為富縣)羊圈溝居住下來。庭有給人放牛羊,伙食自理,每日僅得一小串麻錢。13歲後開始種莊稼、務農活,冬天閒時上山打柴,挑到縣城去賣,以維持生計。18歲上患“出水病”,後又得“柳柺子”病。恰在此時,父母相繼去世,他與兄長分手,離開了生活12年的羊圈溝,獨身流浪,靠給別人拉長工、打短工謀生。在此期間,曾被國民黨部隊拉壯丁關押了3天,後伺機逃脫。

從旬邑唱紅全國的《繡金匾》

直至1936年,汪庭有流落至新正縣馬欄區三鄉——楊家店子落戶定居。他在馬欄開荒種地,學做木匠活。由於他心靈手巧,勤奮好學,幹活認真,不計報酬,逐漸成為方圓一帶小有名氣的巧木匠。

汪庭有未念過書,但他很喜歡當地的民間秧歌。當年當放羊娃的時候,他深受同伴們經常傳唱的《五更道情》、《繡荷包》、《五哥放羊》等民間歌謠的薰陶。在馬欄期間,生活環境的改善和邊區的種種新氣象,給汪庭有的生活注入了無限的激情,使他感受到從未有過的愉悅和歡樂。再加上他悉心的搜取和提煉,於是就在揮動鋸子和刨子的間隙裡,他便不由自主地哼出歌來。他的歌,不是用文字寫出來的,而是由感情化成一串串聲音唱出來的,反映了窮苦農民翻身作主、自由生產、生活的心聲。


從旬邑唱紅全國的《繡金匾》

在編歌的過程中,由於不識字。有時剛把第一節編好,編第二節時,往往又把前面的忘了。為此,他想了個法子,每節編好後,教給村裡孩子唱,當他忘了時,村裡孩子記住了,這樣就克服了不識字的困難,編出了許多優秀的民歌。在當時的馬欄川,大多數老百姓都會唱他編的歌。像《表頑固》,這是一首長歌,分12個月來唱,每個月8句,詳細地敘述了友區(抗日戰爭時期的國民黨統治區)受頑固分子蹂躪的痛苦,唱起來很動情。1944年,他出席了在延安召開的陝甘寧邊區文教英雄大會。會上,他以“珍珠倒捲簾調”唱給中央領導和與會同志聽,得到了一致誇獎,並獲得“甲等藝術英雄”稱號,受到表彰獎勵。當時,著名作家、詩人艾青撰文《汪庭有和他的歌》,(《解放日報》1944年11月8日第4版)對其予以高度評價。接著他還編了一首《防漢奸》,也很有名。他編的歌,最為著名的就是後來傳唱了幾十年的《繡金匾》。《繡金匾》最早叫《十繡金匾》,歌詞是:

正月裡鬧元宵,金匾繡開了,

金匾繡咱毛主席,領導的主意高;

一繡毛主席,人民的好福氣,

你一心愛我們,我們擁護你!

二月裡刮春風,金匾繡得紅,

金匾上繡的是,邊區陝甘寧;

二繡陝甘寧,世事多太平,

軍和民大團結,大家一條心。

三月裡是清明,金匾繡三層,

金匾上繡的是,模範八路軍,

三繡八路軍,抗戰下決心,

對民眾多恩情,愛國愛人民。

四月立夏天,金匾繡得寬,

金匾上繡的是,八路軍大生產;

四繡軍生產,比民忙大半,

夜晚間守警戒,白天務種田。

五月五端陽,金匾繡得亮,

金匾上繡的是,邊區老百姓;

五繡老百姓,抗戰最熱情,

組織起自衛軍,打倒小日本。

六月熱氣騰,金匾繡花雲,

金匾上繡的是,民眾的勞動;

六繡民勞動,有利有名聲,

行行出狀元,二流子成英雄。

七月裡七月半,金匾繡得寬,

金匾上繡的是,婦女的生產;

七繡女生產,織布又紡線,

加入識字組,要當女狀元。

八月裡八月半,金匾繡得圓,

金匾上繡的是,邊區閤家歡;

八繡好家常,衛生身體強,

全家人都和氣,民主好商量。

九月裡九重陽,金匾繡得長,

金匾上繡的是,移民上天堂;

九繡難民來,政府好優待,

老戶們幫助他,吃用有辦法。

冬裡天氣寒,金匾十繡全,

金匾上繡的是,政府恩情寬;

政府恩情寬,冬學到處辦,

有吃有穿有文化,快活過新年。

這首《十繡金匾》唱的是《繡荷包》的調子,極富鄉土氣息。荷包本是民間男女表達愛情的信物,汪庭有覺得給政府、領袖、部隊送荷包不合適,因此借用其調改為《繡金匾》,來歌頌邊區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翻身過上好日子的欣欣向榮景象。這首歌一經傳唱,不脛而走,很快紅遍了陝甘寧邊區。抗戰勝利後,為了配合革命鬥爭形勢的需要,在專業文藝工作者的幫助下,《十繡金匾》的“十繡”被精煉為“三繡”:

正月裡鬧元宵,金匾繡開了,

金匾繡咱毛主席,領導的主意高。

二月裡刮春風,金匾繡的紅,

金匾上繡的是,救星毛澤東。

一繡毛主席,人民的好福氣,

你一心為我們,我們擁護你。

二繡總司令,革命的老英雄,

為人民謀生存,能過好光景。

三繡八路軍,堅決打敵人,

消滅了反動派,全國享安寧。

1976年,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三位黨和國家領導人相繼逝世後,歌中又增加了歌頌周總理的內容,前四段保持原貌,將原版的“第三繡”改為:“三繡周總理,人民的好總理,鞠躬盡瘁為革命,我們熱愛你。”經歌唱家郭蘭英在中央電視臺一演唱,再度熱起來,響徹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成為群眾喜聞樂見、耳熟能詳的革命民歌,寄託了億萬中國人民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無限眷戀和緬懷之情。

汪庭有從1944年開始識字,刻苦用功,不久便能看懂邊區的《群眾報》。他在當地組織了1個秧歌隊、2個衛生組、1個宣傳小組,團結周圍群眾,鬧秧歌、教唱歌、讀書報、辦黑板報……活動開展得紅紅火火。他是解放區培養的農民歌手,可以說,沒有汪庭有,就沒有這首藝術生命之樹長青的優秀民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