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的颜庙是做什么的?里边的景点分别有哪些?

傻傻长大


第一个问题:

颜庙又名“复圣庙”,位于曲阜明故城北门内东侧,原陋巷故址处,是祭祀孔子的弟子颜回的庙宇。

颜回(前521年~前481年),字渊,又称子渊。他并不是颜氏家族中以颜为姓第一人,但却被后世子孙尊为第一世祖,其后裔延顺。这主要是颜回在颜氏家族中社会声誉最高,他生前勤学善思,以礼修身,达到了名冠孔门弟子之首的境界,死后被儒家学子奉为楷模,尊称颜子。历代帝王屡加封赐,直至尊为“复圣”。

颜回家居鲁国都城,其东为鲁国宫室及达官贵人的府第,西邻孔子故居阙里。因《论语》载有:“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的赞语,后人遂将颜回的故居处称之为“陋巷”。自汉代以来,历代帝王至曲阜祭拜孔子,大多同时拜祭颜子。晋朝之后,祭拜孔子以颜子配享成为定制,颜子及其后裔也在不断地受到历代帝王封赠。唐贞观二年(628年),太宗李世民诏升颜子为“先师”;开元八年(720年),玄宗诏颜子“亚圣”,二十七年(739年),又封颜子为“兖公”。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真宗诏封颜子为“兖国公”;崇宁四年(1105年),徽宗赠颜子九旒冕服。元至顺元年(1330年),文宗封颜子为“兖国复圣公”。明景泰二年(1451年),封颜子后商颜希惠为翰林五经博士,后改授嫡系颜议。随着颜子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其庙宇的规模亦愈来愈大,礼遇品序也随之提升。

第二个问题:

颜庙的建筑

陋巷坊

位于颜庙正门偏东,陋巷街北端。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山东巡抚郑汝壁、巡按连标建。西梢间塌折,1985年重修。坊石质,三间四柱,柱出头,明间大额枋,花板无纹饰,小额枋上刻火焰,火焰下刻正书“陋巷”二字,字板两侧浮雕云纹,每侧上下两云相交,中间透雕。两次间有楼,石刻作瓦垅形,悬山顶,有脊无吻。柱八角形仰莲座,中二柱上端各有南向坐蹲狮,亦称“辟邪”,边柱刻火焰。柱以石抱鼓夹抱,浮雕狮、鹿、牡丹等,以示高规格的等级。

复圣庙坊

坊位于庙的正门外,为石质,明正德二年(1507年)修庙时添建。明间额篆书“复圣庙”三字,上面雕刻有火焰。柱子呈八角形,两边柱上顶仰莲座,用石鼓夹抱,上端刻有云板,中间二柱踞蹲辟邪神兽。

复圣门

颜庙大门。明正德二年(1507年)庙工时建,其后又加以重修,1980年曾揭瓦修葺。门的上面有“复圣门”匾额,无款。

卓冠贤科坊与优入圣域坊

两坊位于复圣门外东西两侧。建于明正德年间,三间牌楼式。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曾重修,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颜子六十七代孙颜光猷捐俸重建。明间额坊上均有花板,东坊花板刻隶书“卓冠贤科”四字,西坊隶书“优入圣域”四字。

陋巷井及亭

过颜庙复圣门之后,归仁门前西侧,保留着颜子当年吃水的水井一眼,因颜子居陋巷而得名,所以为陋巷井。宋熙宁年间,“颜子之故居谓陋巷者,有井存焉,而不在颜氏者久矣。胶西太守孔宗翰始得其地,浚治其井,作亭于其上,命之为‘颜乐’”。元代初年亭已无存,元元贞年间(1295~1297),孔子五十三代孙、衍圣公孔治命颜族复构于故基。从《元陋巷庙图》上可以看出,亭在井的东侧。元代始于井上建亭,亭为方形,攒尖顶,明代亦是如此,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重修时曾拆盖。1979年,揭瓦彩画。井壁为砖砌,井口用石砌成圆形,并且覆盖圆石,留有一小孔。井亭呈六边形,平面边长3.85米,亭高4.6米,单檐灰瓦,形似攒尖顶,但顶部留有一孔,与井口相对。其建筑不用斗拱,檐模直接置于柱上,老角梁分别支于抹角梁上,角梁前端用斜撑支于柱上,做法简单。井的北面有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立的“陋巷井”石碑一通,碑正面刻有清康熙时代年款,是重修井亭后刻。在亭的前面有明万历六年(1578年)立的“陋巷故址”石碑一通,以说明颜子所居陋巷的原址。

克己门  复礼门

归仁门两侧的掖门,东为克己门,西为复礼门。二门均为三间,灰瓦单檐悬山顶,檐下有单昂三踩斗拱,明间补间二攒,次间一攒,斗拱疏朗。脊檩下用叉手,平板枋扁宽,额枋高瘦,柱头斜,平身科昂宽相同。建于明正德年间,虽经过多次重修,仍保留了明代的建筑构件。

仰圣门

此门与归仁门在一轴线上,是颜庙的第三道门。元代时为神门,三间,单檐,明正德年间修庙时改为仰圣门。此门为单檐歇山绿琉璃瓦顶,檐下有斗拱,后经多次重修,1979年揭瓦大修,门东西各有一座角门,东为见进门:西为杞国公门。此二门为东西两路的正门。见进门根据孔子赞扬颜子“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而命名。

御制充国复圣公新庙之碑碑亭

此碑亭位于仰圣门前东侧,明正统六年(1441年)建。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重修,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此碑亭倒塌,明正德二年(1507年)又重建时用绿瓦,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和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重修。亭内立明英宗“御制充国复圣公新庙之碑”,明正统四年(1439年),应颜子五十九代妨孙颜希仁奏请刻制建亭的。亭墙外镶小碑8块。

御制重修颜子庙碑碑亭

位于归仁门西侧,明正德四年(1509年),形制与正统碑亭相同。亭内立明武宗“御制重修颜子庙碑”等8通石碑,亭墙外镶嵌小碑4块。

礼器库

位于克己门内,甬道以东。元代时位于庙东南角,三间,面西。明正德年间移至此处。库五楹,南为斋宿房七槛,俱西向。今斋宿房已不存,有礼器库三间,灰瓦硬山顶,无斗拱。

乐亭(中路建筑)

过仰圣门之后便是乐亭。亭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翰建,当时乐亭不在今处,位于陋巷井东侧,元代初年已不存。元初元贞年间(1295-1297)重修,元泰定三年(1326年)修庙时改亭为门。明正德二年(1507年)修庙时移于今处,当时为单檐十字脊,四面悬山,后经多次重修。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拆盖,添换了绿疏璃瓦,1979年揭瓦重修。此亭得名于孔子赞扬颜子的话:“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在乐亭东南方向的石栏内,有一棵古树,形似华表,相传为唐代柏树,旁有柏图及柏赞石刻。

复圣殿

此殿位于乐亭的北面,是颜庙的主体建筑,也是祭祀颜子的主要场所。此殿在元代时为五间重檐,明正统元年(1436年)时,正庙倒塌,神像暴露,不蔽风雨,破损十分严重,四年重修。正德二年(1507年)重建,建后的正殿为七间,重檐,前面有四根石雕龙柱,其他十八根为八角石柱,浅刻龙风、花卉。现殿高为17.48米,阔为37.02米,深为17.27米,重檐绿瓦歇山顶,下檐斗拱重昂,殿有回廊,殿中有神龛及颜子塑像,殿前有露台,台基上有石栏,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1930年,阎、冯、蒋大战时,东面大梁折落,东北角柱打断,东面斗拱全部打落,1934年重修,1978年大修,拆卸彩画上部,更换了部分木构件。2006年全面大修。

寝殿

此股位于正殿之后,是祭祀颜子夫人戴氏的殿宇。戴氏,宋国人,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被追封为兖国夫人,谥贞素。元代始建庙时名为“夫人殿”,重檐五间,明正统四年(1439年)重修,明正德二年(1507年)重修庙时改为五间单檐,有单昂斗拱,灰瓦歇山顶,前出廊。寝殿1930年被打坏多处,1934年重修,1979年又揭瓦大修。

退省堂(东路建筑)

过见进门便是退省堂。明正德庙图中已有此堂,说明堂早于正德年间,但详时难以确定。清康熙七年(1668年),颜子六十九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颜懋衡重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1980年揭瓦重修,更换大部分木构件。今堂三间,灰瓦悬山顶,无斗拱。堂名根据孔子赞扬颜回“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命名的,内有明代浅刻颜子坐像石碑一幢,还有刻有乾隆皇帝书写的《颜子赞》石碑一幢。

杞国公殿(西路建筑)

过杞国公门便是杞国公殿,是祭祀颜子父亲颜路的场所,是颜庙现存最早的建筑。颜路,名无繇,字路,孔子弟子。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赠杞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晋赠为曲阜侯;元代元统三年(1335年)晋封为杞国公,谥文裕。元代建专祠祭祀,但具体位置不详。

杞国公寝殿

寝殿位于杞国公殿的后面,是祭祀颜子母亲姜氏的场所。姜氏为齐国人,元代元统三年(1335年),被追封为杞国夫人,谧“端献”。元代杞国公庙有夫人殿,重檐五间,位置不详,明正德庙图中已位于今处。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