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慕容與蒙古:為何遊牧民族遷往東西方的結局完全不同

在中國歷史上,拓跋、慕容與蒙古三支遊牧民族都曾有過長距離遷徙,但最終的結果卻大相徑庭。本文嘗試著提供一種新的思路,通過換一種角度重新梳理歷史來探究其背後的發展規律和內在原因,以供參考。

一、拓跋與慕容——域內遷徙

  • 1、拓跋與慕容簡介

公元220年,拓跋部首領拓跋詰汾逝世,次子拓跋力微獲擁戴,長子拓跋匹孤率屬部遷至河西涼州,“拓跋”姓也被同音異譯為“禿髮”。


拓跋、慕容與蒙古:為何遊牧民族遷往東西方的結局完全不同

上圖_ 南涼(397年—414年),位五胡十六國時期16國之列,為鮮卑政權


公元397年,禿髮匹孤八世孫禿髮烏孤建立南涼。公元400年,鄰國西秦被後秦吞併,南涼的西秦人質、太子乞伏熾磐欲逃往長安投奔其父被抓回,南涼王禿髮利鹿孤(禿髮烏孤之弟)大怒下令將其斬首,但被其弟禿髮傉檀(乞伏熾磐岳父)勸阻:“臣子逃歸君父,振古通義,故魏武善關羽之奔,秦昭恕頃襄之逝。熾磐雖逃叛,孝心可嘉,宜垂全宥,以弘海嶽之量。”兩年後乞伏熾磐成功逃跑。

公元409年西秦復國,公元414年,南涼因連年歉收而國力大減,南涼王禿髮傉檀揮師西擊乙弗鮮卑以掠奪人口增強國力,都城樂都被西秦王乞伏熾磐乘機率軍攻佔,南涼亡。

公元384年,原前燕吳王慕容垂建立後燕。公元395年北伐北魏,在參合陂被北魏擊敗,由盛轉衰。公元397年北魏攻下後燕首都中山,將後燕截斷為南北兩部,南部的南燕於公元410年被東晉消滅,北部的北燕於公元436年被北魏消滅。


拓跋、慕容與蒙古:為何遊牧民族遷往東西方的結局完全不同

上圖_ 後燕 西燕 南燕 北燕


  • 2、兩者對比(拓跋部:南涼與北魏、慕容部:後燕與吐谷渾)

縱觀南涼歷史,可以發現與北魏有眾多相似。

兩者自分居兩地後都曾經崛起過但被撲滅;

為統治需要西晉、前秦對兩者都採取懷柔政策安撫;

兩者後來趁戰亂再次崛起並陷入了強敵環繞局面(南涼周圍有北涼、吐谷渾、後秦、西秦等;北魏周圍有後秦、後燕、後涼、大夏等);

都向鄰國稱過臣(南涼王禿髮傉檀向後秦君主姚興稱臣;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向後燕君主慕容垂稱臣);

都遇到了一個北方夙敵(公元411年與公元413年,南涼兩度被北涼圍都被迫交人質以求撤兵;公元402~487年,柔然南侵與北魏北伐均達二十餘次);

都因為北方強敵的壓力遷都(公元410年,迫於北涼威脅,南涼將都城由姑臧遷往樂都,次年姑臧被北涼攻佔;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柔然對北魏舊都平城的威脅);

都因為漢化而使國家走向滅亡(南涼在抓回了乞伏熾磐後效仿漢族慣例並未將其處死,最終被其消滅;北魏孝文帝改革使統治階層漢化後迅速走向衰落,為未來北魏滅亡埋下了伏筆)。


拓跋、慕容與蒙古:為何遊牧民族遷往東西方的結局完全不同

上圖_ 拓跋宏(467年-499年),漢名元宏,即北魏孝文帝


類似當年拓跋匹孤遠徙河西,慕容部首領慕容涉歸去世、次子慕容廆繼任後,長子慕容吐谷渾率屬部遷往青海一帶。其孫慕容葉延用吐谷渾作族名和國名。

與後燕類似,兩者都趁戰亂崛起並面臨強敵林立的境況(後燕周圍有前秦、後秦、西燕、翟魏、北魏、東晉、高句麗等;吐谷渾周圍有前涼、後涼、北涼、南涼、西涼、西秦、後秦等);

都在強盛時稱霸一方(後燕強盛時稱霸華北平原,與後秦、東晉、北魏相抗衡;吐谷渾強盛時稱霸青海一帶,先後與北魏、北周、隋朝相抗衡);

都因為與鄰國開戰走向分裂最終滅亡(後燕與北魏開戰被重創,後燕王慕容寶投降,餘部分裂為南北兩部,南部被東晉消滅,北部被北魏消滅;吐谷渾與唐朝開戰被重創,吐谷渾王伏允自縊而亡,餘部分為東西兩部,西部吐谷渾降服吐蕃。東部吐谷渾被吐蕃所滅,餘部附唐)。

拓跋、慕容與蒙古:為何遊牧民族遷往東西方的結局完全不同

上圖_ 吐谷渾 與 吐蕃


二、蒙古——區域遷徙

  • 1、元朝(大汗汗國)與金帳汗國(朮赤兀魯思)簡介

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公元1279年消滅南宋統一中國。忽必烈死後元朝政局動盪,先後爆發“南坡之變”和“三帝之亂”,各種矛盾加劇引發農民起義。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北伐攻克大都,元朝滅亡。

公元1243年,長子西征結束後,拔都建立金帳汗國,公元1260年乘阿里不哥之亂擺脫蒙古中央藩屬完全獨立。公元1380年脫脫迷失擊敗馬麥成為大汗。公元15世紀,金帳汗國先後分裂出了西伯利亞汗國、喀山汗國、克里米亞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等獨立汗國。公元1502年,末代大汗賽克赫阿里被克里米亞汗國擊敗,金帳汗國滅亡。


拓跋、慕容與蒙古:為何遊牧民族遷往東西方的結局完全不同

上圖_ 元朝版圖


三、為什麼拓跋、慕容與蒙古的遷徙結果大相徑庭?

同為遷徙,為何域內拓跋(南涼與北魏)和慕容(吐谷渾與後燕)遠徙與否的結局相似,而跨境的蒙古(元朝與金帳汗國)遠徙與否的結局卻大相徑庭(元朝被內部農民起義推翻,金帳汗國分裂後被外部力量攻滅)?

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

  • 1、政治原因

斯塔夫裡阿諾斯在《全球通史》第8章中寫道:

“生活在公元前1世紀漢代的中國人,若在公元8世紀初復活······他們將發覺當時的唐朝與過去的漢朝大致相同,他們會注意到兩朝······帝國行政管理相同”

中央集權制度的延續使南涼與北魏以及吐谷渾與後燕能保持相似的結局。而近代西方民主制度則是古希臘民主的繼承與發展,英語“congress”(國會)由前綴“con”(共同)與詞根“gress”(行走)組成,字面意思為“走到一起開會”(古希臘公民大會由全體公民前往參加)。

因此,西方小國寡民、獨立自治的傳統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金帳汗國。


拓跋、慕容與蒙古:為何遊牧民族遷往東西方的結局完全不同

上圖_ 漢朝官制


  • 2、經濟原因

中國古代 “均田制”的推行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利於國家徵收賦稅和徵發徭役以及推動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鞏固統治。

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併”的後果是加重了農民負擔,激化了階級矛盾,導致起義不斷。

而西方則更注重私有制,古羅馬《十二銅表法》的頒佈注重保護私有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平民的利益。英語“proper”(恰當的)由詞根“prop”(自己的、擁有)演化而來,意為自己(擁有)的就是恰當的,體現了私有制潛移默化的影響。

私有制促成了一個不一樣的金帳汗國。


拓跋、慕容與蒙古:為何遊牧民族遷往東西方的結局完全不同

上圖_ 金帳汗國一般指欽察汗國(13世紀上半葉蒙古人建立的封建國家)


  • 3、文化原因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從漢武帝“大一統”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成為封建正統思想,提出了“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加強了思想控制。

而西方早在古希臘就有分權的思想萌芽,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行政組織)和民眾法庭實行有效的分權,為近代西方政治體制中的三權分立體制的形成提供了藍本。

啟蒙運動中孟德斯鳩提出的“三權分立”、伏爾泰提倡的“天賦人權”、盧梭主張的“人民主權”和“社會契約”為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提供了思想武器。英語“valid”(有效的)由詞根“val”(強壯的)演化而來,體現了馬克思所言:

“資產階級的所有制關係的發展終於使得封建的所有制關係不再適應已經發展的生產力了,變成了束縛生產力的桎梏。它必須被炸燬,而且已經被炸燬了······資產階級摧毀了封建制度,發展了生產力。”

因此,文化差異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金帳汗國。


拓跋、慕容與蒙古:為何遊牧民族遷往東西方的結局完全不同

上圖_ 伏爾泰(1694年—1778年),法國


四、總結

綜上所述,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造就的區域差異使拓跋、慕容的遷徙結局相似而蒙古的迥異。正如熊培雲曾在《自由的高處》中所說:“歷史不會簡單重複,卻總是那樣似曾相識。”東西方文明的差異造就了一個不同於元朝的金帳汗國,也通過新航路開闢打破了各地區間的封閉孤立,將兩大文明聯繫在一起,從而使世界歷史登上了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參考資料:《後漢書》《晉書》《魏書》《元史》《資治通鑑》《全球通史》《自由在高處》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