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法国阵风鼻锥为何那么小?为何还能卖高价?

法国阵风常被冠以“三代半典范”的称谓,但法国阵风无论是机鼻长度、鼻锥空间都是现役三代半战机中最“精致”,其机载雷达阵面也是现役三代半战机中T/R组件最少,甚至与三代机相比,其鼻锥空间都是最小的。

闲聊——法国阵风鼻锥为何那么小?为何还能卖高价?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法国阵风鼻锥空间小是设计的无奈之举

曾经,欧洲国家有联合战机计划,其目的是减少风险、分摊研发成本,构建欧洲国家乃至北约的新一代标准高性能战斗机。最终,法国退出该计划,独立研制“阵风”战斗机。

导致法国最终退出欧洲战机计划的根本原因是与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针对“下一代战机”的需求、概念与用途有着无法调节的分歧:

  • 英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主要欧洲战机计划的发起国,希望设计一种以空战为主的空优战斗机;
  • 法国更专注于多用途、即希望建立空中优势,又希望具备极强的对地攻击能力,并且在飞机的尺寸上,还要满足法国新一代航母的舰载机需求。

法国现役戴高乐航母,满载排水量只有42000吨,机库长138.5米、宽29.4米、高6.1米,要求容纳20~25架固定翼主力战机,这就对法国阵风战斗机尺寸、空重提出很高的要求。

美国研制多功能战斗机以“一机多型、一型多用”为原则。法国无法效仿美国的“财大气粗”,搞“一机多型”,通过权衡最终确定“一机多能、一机通用”的原则。这就促使法国阵风首先满足航母使用要求,然后兼顾路航战机的设计原则。因此,法国阵风作为双发战斗机,其外观给人的总体印象就是“紧凑”,甚至可以用“小”来形容。

法国阵风为降低“空重”费尽心机:

  1. 升降副翼用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连接部件采用铝锂合金制造,翼根整流罩为聚芳酰胺纤维复合材料。机体主体框架钛合金制造,常规半硬壳结构机身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达到50%,机体蒙皮为铝锂合金,机头整流罩和喷管整流罩为聚芳酰胺纤维复合材料,起落架和发动机舱门为碳纤维复合材料。
  2. 法国阵风使用的M88-2发动机比美国F404发动机,最大推力高出400公斤,但是重量和长度有大幅度减小,同时也减小法国阵风机身的长度。

法国阵风的“减重”运动直接带来的好处就是载弹量的提升,以及最大作战半径可达1800公里。但法国阵风的“减重”也带来另一个问题,就是制造费用的不断攀升与机体维护成本的增加。

战机要保证高速飞行空阻小,就有一个重要指标“长细比”。台风战机机头、机身粗,但机身比较长,因此“长细比”较大,高速阻力系数缩小。法国阵风机身长度相对“短”,完全满足了“上舰”需求,但为了保证“长细比”就无法保证“阵风”战机拥有较大的机鼻空间。这就是决定法国“阵风”战机鼻锥空间狭小是无奈之举。因此,法国阵风战斗机无论第一代无源相控阵雷达,还是第二代有源相控阵雷达,其T/R模块数量都无法突破850这个范围的根本原因。

法国阵风选择“小型”相控阵雷达的战术考量

法国是北约集团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北约的核心恰恰是以美国的“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为理念建立起来的战术指挥体系。在美国为北约量身打造的“标准化指挥体系”中,北约盟友研发的武器装备只能在美国“战术指挥体系”中,充当武器发射平台和信息感知节点,只有执行权,没有决策权。

美国为“盟友们”提供“上帝的视角观察战场”,为“盟友们”的作战单元拨开“战场迷雾”。法国“阵风”也不例外,也是在美国的“C4IRS指挥系统”下,通过数据链实现“信息共享”,获取战场态势,进而实现对“目标”的锁定,并发起攻击。

在法国人看来,即使法国阵风的机载雷达很“小型化”,但在“北约体系”支持下,并不存在目标获取“劣势”。从这个角度出发,通过“被动获知信息”的手段,提高“战场环境感知与信息交互能力”,让法国阵风战机具有极强的“自保能力”,才是法国阵风战机的重中之重……

在上述的“战术考量”下,法国阵风号称“频谱系统”的“自保神器”闪亮登场!

“法国阵风”配备有称之为“频谱”的内置电子自卫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对战斗机周边360°无死角的,针对光、电、磁的监视、干扰、反制与预警。“法国阵风”配备称之为“前扇区光学系统” (FSO,法语缩写OSF)的被动光电雷达,能够通过TV成像实现外形识别,减少误伤机率;减少雷达开机时间,降低被发现的概率;用于发现和跟踪敌方隐身战机;利于追踪进行反雷达跟踪战术防御机动的敌方战机; 提供精准测距,角度追踪与目标识别服务;协助对地精准打击轰炸任务。

“法国阵风”的被动探测能力,对空中目标有效探测距离110~130千米(低空/高空);TV影像识别距离50-55千米;激光测距仪有效测距距离22~40千米。

由此可见,法国阵风战机的“被动探测能力”最大探测距离均在130千米左右,法国阵风所配置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在“凝视模式”下,最大探测距离不过170公里,因此,在没有第三方目标信息指引的情况下,依靠“法国阵风”自主探测能力,很难支撑有效射程为150千米的流星远程空空导弹进行超远程攻击任务。

闲聊——法国阵风鼻锥为何那么小?为何还能卖高价?

小编注:英法发动利比亚战争,英法在开战前,千方百计游说美国加入利比亚战争,美国同意后,利比亚战争才真正开始,其主要核心有两点:一个是,只要美国参战,“英法发动的利比亚战争”才有了“美国的政治背书”,另一个是,北约的指挥权在美国手里,英法需要美国人授权支持战争,并通过“指挥体系”提供“信息支持”……

法国阵风战机为何能卖高价

法国阵风战机的制造成本高是无法回避的:

  • 法国阵风战机既要“减重”又要保证机体的强度、刚性、可延展性与隐身特性,因此,材料成本与制造工艺是法国阵风战机“昂贵”的一个重要环节。
  • 法国阵风战机很多核心电子设备需要美国人的帮助,这也进一步推升法国阵风的“身价”。例如,法国用于生产RBE2AA有源相控阵雷达的T/R组件,是由美国UMS公司公司设计和监制,据说价格不菲。
  • 法国独立研制“阵风”战斗机,国内需求量有限,平摊研发费用也是使得“阵风”战斗机的单价剧增。

法国在“阵风”的宣传上,蹭足了美国宣传F35的“热度”:

  • 美国宣传F35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法国借此机会宣传“阵风”的“频谱系统”与光电探测组合优势;
  • 美国宣传F35是第五代隐身战机,法国也宣称“阵风”的正面雷达反射截面只有0.5㎡;
  • 美国宣传F35的多用途,法国则展示“阵风”的“全能通用”;
  • 美国展示F35慢速状态的悬停与小半径转弯特性,法国则倡导“阵风”的超音速巡航能力与灵巧的纠缠特质;

法国阵风战机的销售策略专打美国F35的擦边球:

美国对F35的销售策略是非常谨慎的。美国F35的销售对象中,除了F35联合开发参与国,以及美国盟友以外,可以获得F35购买权的国家必须是与美国政治诉求无冲突的国家。例如,海湾地区以色列有权获得F35,但与以色列有国土争端、利益争端、宗教信仰争端的国家只能购买F16D/E/F、F15(沉默鹰、先进鹰)一类的战机充门面。

法国销售“阵风”则没有美国的顾忌,只要美国拒绝输出F35的国家,该国又对“五代机”极度渴望,且不怕花钱的国家,法国就会毫不犹豫的出售“阵风”。

2005年阿联酋求购12架法国阵风战斗机,法国的官方报价,总价值高达63亿欧元(包括MBDA公司和赛峰公司生产的武器),可以称之为当时最为昂贵的“阵风”报价。但相比于2016年美国向海湾国家推销F15“先进鹰”战机的报价,还是相形见绌。

法国以上诉策略,在2015~2016的两年内,先是埃及24架,而后卡塔尔24架,随后印度又签约36架,一共卖出84架。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法国“来者不拒”的销售策略指引下,有意打造阵风战机“持续热销”国际环境正在形成。这引来更多希望获得“五代机”而苦于无门的国家也开始关注法国阵风战斗机。曾经有称霸南亚雄心的越南,也对法国阵风表示出浓厚兴趣。

现如今法国阵风战斗机年产量才14架左右,如果不增产的话,需要6年才完成出口订单,即便提高到24架,也要忙上好几年。这就造成想获得法国阵风战机“一机难求”的状态,逼迫有“迫切需求”的某些国家不惜花大价钱近早出手预订,赶快排队甚至插队的景象。

由此可见,法国人审时度势又将销售阵风战斗机策略加入了“饥饿”营销的套路,看来法国人的营销手段深得小米帝国“雷教主”的真传……

最后的总结

法国阵风战机是按照美国人为北约定制的“指挥体系”打造的战机。在美国人强大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体系下,法国阵风战机具有无往不利的底气。由此可见,法国阵风的这个“底气”是有前提条件的。

美国人对法国阵风的“底气”是心知肚明的,否则,以美国人的“尿性”根本不可能允许法国阵风战机在国际军火市场如此“招摇”与“跳脱”。

在美国人看来,一旦脱离美国主导的“体系作战框架”,法国阵风战机充其量也就是个“耳朵相对好使的近视眼”!法国出售阵风战机数量越多,被迫依赖美国“体系作战框架”的国家也就会越多,何乐而不为呢?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