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声于秦腔 兴业于戏剧——扶风籍戏剧活动家杨兴

扬声于秦腔 兴业于戏剧

——扶风籍戏剧活动家杨兴

扬声于秦腔   兴业于戏剧——扶风籍戏剧活动家杨兴

扬声于秦腔,着眼于创新,推陈出新,都说君是秦腔振兴人。

兴业于戏剧,奔走于陕地,普及提高,不愧您为戏剧活动家。

这副挽联,是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为悼念剧协主席杨兴逝世而撰写的。这副挽联,既嵌进了杨兴的姓名,又概括了他的一生,对杨兴给予了高度的赞誉;

这副挽联,更寄托着人们对他无限的哀思和怀念……

杨兴(1929—2007),扶风县城关镇聂堡村人,大学文化,研究员职称,生前曾任陕西省文联副主席、省戏剧家协会主席、陕西电视台戏曲顾问,省秦腔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

杨兴在扶风中学读完初中,后于西安一中上高中,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西北军政大学军政学院学习,后调军大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50年8月毕业参加工作;他先后在陕西省文教厅文化处、文化局艺术处工作,1955年调省政府文教办任文化组副组长,1956年调省委文教部文化处工作,1958年调省委宣传部,历任文艺处干事、理论处副处长、宣传处处长、文艺处处长;1983年,他调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同年7月被选为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主席。

杨兴的一生,是为繁荣文化艺术而奔忙,而奋斗的一生,是为了振兴秦腔、繁荣戏剧的一生。他从扶风大地上走出去,带着家乡泥土的气息,从小苗长成了大树;在这棵大树上,挂满了丰硕的成果:他先后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以戏剧为主的文艺评论百余篇,约40余万字,这些优秀篇章,多次获得省艺术科研优秀论文奖;他参与审定了《中国戏曲志·陕西卷》及《陕西省戏曲志》,主编了《陕西省戏曲志·省直卷》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志》,为这些志书整理书稿百余万字;他与人合作、创作、改编的剧目有《党的女儿》、《合家欢》、《西湖遗恨》等5个大型剧本,其中《西湖遗恨》演出后,荣获中国戏曲“金三角”交流演出优秀剧目奖和西北五省区戏曲赛演出一等奖,剧本二等奖,该剧还先后参加了中国第三届艺术节、香港回归“中国地方戏曲展”、“芬库兰奥皮欧国际艺术节和荷兰大剧院建院10周年庆典等项演出。

然而,杨兴对文化艺术的贡献远远不止于戏剧评论与创作,他作为陕西戏曲研究院的院长,作为陕西省剧协主席,把自己更多的精力和心血,投入到弘扬陕西地方戏,振兴秦腔艺术的大事业上。他为振兴秦腔而四处奔走呼号,他为振兴秦腔而想尽千方百计,他为振兴秦腔放弃了自己的创作,他为振兴秦腔熬白了头发耗尽了心血。他在担任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期间,打造出《千古一帝》这部秦腔大戏,从剧本到导演,从作曲到演员,从排练到加工打磨,反反复复,千锤百炼,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全国戏曲会演中,《千古一帝》一举夺得剧目一等奖及其它单项大奖11项。《千古一帝》唱红北京,唱红大江南北,唱红大河上下。与此同时,他还狠抓了碗碗腔《杨贵妃》和折子戏《悟空借扇》、《盗仙草》、《杀狗劝妻》、《鬼怨》、《杀生》等一大批传统剧目,一经上演,即引起轰动,这批剧目,从首都北京演到各地,又先后赴香港和日本演出,场场爆满,好评连连,久演不衰;他又组织指导创作出了《酒醉杏花村》、《漂来的媳妇》、《迟开的瑰玫》等18台现代大型秦腔、眉户剧,引起更大的轰动效应。在他担任院长期间,戏曲研究院被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杨兴本人亦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同时,他在担任省剧协主席和电视台戏曲顾问期间,多次主持举办全省专业和业余秦腔电视大赛,担任春节戏曲晚会和“秦之声”栏目的策划、艺术顾问、评委,为普及秦腔、振兴秦腔、培养秦腔新秀,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7年8月5日,杨兴,这位从扶风大地上走出去的骄子,这位为繁荣民族文化艺术而奔忙了一辈子,这位为振兴秦腔而沤心沥血的戏剧活动家,在西安病逝,终年78岁。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