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古鎮青化

古鎮青化

岐山——古鎮青化

青化那條老街,不僅僅是民俗民生的載體,它承載著古鎮延綿千年的歷史和祖祖輩輩生活在這條街上人們對故鄉難以割捨的情懷。熱愛故鄉,建設家園,任憑風雨變化,戀鄉之情依舊如許。建國七十年來,人們經歷了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時期,如今,老街擺脫了過去破舊的面貌,一個全新的姿態翹首以盼,等待著人們去解讀它的歷史和榮耀。

1980年前後,也就是實行生產責任制的那個當兒,青化各生產隊集體積累已經很厚實了,不僅騾馬牛拴了一槽,各隊都不同程度添置了農業機械,脫粒有脫粒機,運輸有拖拉機,電磨子,粉碎機,生產和生活各方面不用出隊都能解決,磨面隊裡有電磨坊,吃菜隊裡有菜園,吃肉隊裡有養豬場,雖說大家都不富裕,但吃的用的都由生產隊管著不用自己操心,那時糧食產量上去了,種棉花種辣椒也有了較好的經濟收入,物價平穩,只要每天按時出工,生活基本可以保障。水利修好了,土地整平了,地深翻了,園田化實現了,加之那幾年風調雨順,一年兩季農作物長勢好產量高,青化農民告別了吃返銷糧的困難年代,家裡糧食不僅夠吃還稍有節餘,生活有了盼頭,也才剛剛感受到大集體的優越。

1982年秋,青化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把土地承包給農戶,還要聯產,多產多得,當時農民熱情很高,但到後來實際是分田到戶,一夜之間大集體分光了,原來的生產隊解體了,成了一家一戶單幹了,那個產也不聯了,那個責任制找不見了。地有了,生產隊沒了,農民不受生產隊管制了,種地由自己,缺啥種啥,糧食還不富裕,就多種糧,一下子砍掉了棉花種植,油菜種植面和大幅減少了。在當時的青化農民心裡,糧食裝進自家包裡就由自己說了算 ,從那起完成公購糧任務的觀念淡化了,農民願交差價不願交糧,家裡才有了富裕的存糧。

1983年,縣上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在全縣選一批村進行生活用水改造,青化被列為第一批,建自來水廠一座,並鋪設送水管道。84年工程竣工投入施用,從自全村人吃上了乾淨衛生的自來水。

1984年由於廣泛施用化肥冬小麥長勢很好,眼瞅一個豐收年就在眼前。夏收季節連陰雨連下了十多天,未收割的,己收割上場的小麥均發芽黴變,損失慘重,農民心痛的掉眼淚,還是把那些糧食作為口糧吃了。

1986年青化推廣麥辣套種,辣椒種植面積猛增,從自農民經濟收入也大幅增長。同年10月,村上表彰了一批帶頭致富的專業戶,萬元戶,多為小手工業主,奶牛養殖戶。說是致富戶,實際上多為貸了款剛起步的農戶,意在為全村勤勞致富樹立榜樣。

從推廣麥辣套種起,之後的十多年間青化一直是東北鄉辣椒種植大鄉,面積最多時可達到人均一畝,紅辣椒不僅讓農戶致了富,也給了農戶極大的傷害。青化貿易貨棧在大量欠賬收進農戶辣椒幹以後生意失利,所欠農戶錢款就泡湯了。當時經營者被利潤衝昏頭腦,沒有考慮到南北溫度差別,在本被農戶加水的烤椒幹中再次加水,當運往溫度很高的南方海岸時,全部黴變,整車倒掉,血本無歸。還有許多辣椒販運大戶有同樣遭遇,至今仍有個別大戶債臺高築。辣椒產業發展到最低谷時一斤烤椒幹賣到六角線,五斤鮮椒烤一斤幹椒,那年農戶虧得一塌糊塗,人們當時把紅辣椒稱之為“紅老虎“誰碰傷誰。後期外貿市場萎縮,湖南,四川客商來收辣椒,那些客商精,座莊不下鄉,全憑當地車車隊販運,車車隊為了自己利潤高,下鄉進農戶第一句話就是“辣子又掉價了”,把價壓到最低,你壓價,他也壓價,最後種植戶見無利可求,都不願種了,一個產業就這樣塌火了。

辣椒產業走入低谷那年,青化又掀起養奶牛熱潮,奶牛存欄猛增,出現了一戶養二三頭的,清早擔鐵桶交牛奶的好似熱鬧,但好景不長,部分奶牛戶給奶中滲水,害得奶粉廠連年虧損,有些人奶牛賣了已經快一月了還天天擔著捅交奶,奶粉廠拒收後,交奶戶把奶倒掉,還說出現了肯農事件。奶粉廠沒效益,生產停了,奶牛產業也隨之塌火了。

1990年前後,為了管好用好集體資金,青化在全國大形勢下成立了農村合作基金會,由於對下邊情況不瞭解,實際情況是原來的生產隊在分田時已經分光,已沒有資金管理,基金會就背離最初宗旨,幹起了吸納農戶存款,向農戶放貸的銀行業務,加之當地政府幹預,放貸把關不嚴,呆帳死賬現象嚴重,大有經營不善之跡象,上邊一紙令下,基金會停辦,幾年以後農戶存款才由接手的農村信用社兌付。代款戶經多次依法收貸仍然效果不佳。但是青化農村合作基金會也曾風光了一陣子,還引來了德國農村基金管理專家前來取經。

1990年以後的幾年裡青化農戶莊基亂象抬頭,買賣莊基,多圈多佔,出現了很嚴重的空心村現象。莊基基礎無序抬高,出現了先蓋了房的和後建房的為地平鬧糾紛,有的還結了怨仇,極大的影響了鄰里團結。

進入2000年以後,幾經折騰的青化人看見在農村致富已經很難了,紛紛走出家門,進城謀求發展,開飯館的,搞建築的,開商店的,開理髮館的,還有進廠打工的,種地就留給了老人和婦女打理。與此同時,提留款,公購糧差價,辣椒特產稅,建校款,計劃生育超生費徵加重了農民負擔,加之基層幹部工作粗暴,幹群關係一度緊張,農民怨氣很大,那個讓農民心酸的歲月就不多提了。

農業稅取消,糧食直補政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養老保險,高齡費發放,諸多惠農政策給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實惠,使農民充分享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紅利,雖然與農民的願望有些差距,有些農民還不很滿意這些優惠政策,但是國家還是在國力富強之後盡力為農民確確實實辦了些實事。

近幾年新農村建設開始,村莊道路硬化了,街道綠化美化了,這是改革開放後農村變化的一大亮點。

一個人,一群人,一個鎮,一個村,青化古鎮那條老街上的人,經歷了合作化,“大躍進”,低標準,公社化,土地承包,改革開放,發展產業,市場經濟,新農村建設,城鎮化。原來一條老街上的人已經居住得很分散了,發展起來了好幾個新村莊,他們還是原來那個隊的那個族的人,他們的心還聚擾在一起。在新中國成立後的七十年裡他們經歷了那麼多,那些風風雨雨的歲月裡有他們的艱苦創業,有他們的辛勤勞作,有他們的無私奉獻,有他們的喜怒哀樂。

他們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一切都將成為過去,一切都在他們的記憶中。

蘇文謙,青化鎮人,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戲劇《桃花嶺》《瓜園樂》雙獲省市戲劇獎,發表散文、小說40餘萬字,出版有散文集《天藍藍,草青青》。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