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家靠得住”:南歐國家的經歷

“還是家靠得住”:南歐國家的經歷

【金融其實很簡單】

意大利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西班牙和葡萄牙開啟了大航海時代,它們拉開了世界近代史的序幕。可是,在16世紀的新教改革中,它們都選擇繼續跟隨羅馬教廷,保衛傳統的天主教,甚至排斥辦學、阻礙讀書識字。就這樣,意大利失去了之前的金融領航者角色,西班牙王室也因濫用信用,多次國債違約或貨幣濫發,堵住了它們的老百姓通過金融規避風險的道路。

那麼,金融發生倒退之後,意大利、西班牙等南歐社會接下來走什麼路呢?他們和北部歐洲的社會截然不同嗎?從今天這一課,你會再次看到:因為永恆的生存風險,人類社會總是會調整。一條路被堵上,大家就會去開發另一條路。

南部歐洲之謎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關於意大利、西班牙等地中海國家失業率的報道總是很嚇人。即使到2017年底,意大利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7年11月的失業率降到11%,還說這是2012年以來的最低點,而15歲至24歲年輕人的失業率終於降到32.7%——這是2012年來的最低值。

如果意大利的數據還不夠嚇人,西班牙的失業率是另一個數量級。從2010年5月到2016年5月的整整6年裡,西班牙失業率一直在20%以上,最高在2013年上半年達到26.3%。那時候,年輕人的失業率超過50%!到2017年底,全社會失業率降到17%,而年輕人失業率還是在40%左右。希臘、葡萄牙的情況也類似。

看到這些,你肯定跟其他好心人一樣,給嚇住了。這麼高的失業率,而且是持續多年,那裡的人怎麼過日子呢?飢寒交迫的時候,社會治安怎麼維持呢?

根據西班牙的Bentolila教授和同仁在2008年發表的研究,在1988-1996年間,一旦失業,意大利男人的平均失業時間為12個月,西班牙6個月,而英國人為5個月,美國人3個月。因此,南歐國家比北部國家的平均失業時間長。失業後找到的第一份工作的工資跟失業前的收入比如何呢?在西班牙,未受教育者的新工資比失業前低23%,受過教育的要低32%,而在美國,同樣的兩個數字分別是11%和5%。也就是說,失業對西班牙人的收入衝擊比對英國人、美國人高。

面對更嚴重的失業衝擊時,意大利人、西班牙人是否比英國人和美國人有更好的對沖辦法呢?我們就從之前講的四個方面來對比。

首先,你已經知道,南部歐洲的金融市場落後於英國、美國這些北部國家(這裡,我們暫且把美國看成北部國家)。比如,到1980年代末期,在個人和家庭抵押借貸中,貸款額在意大利最高可以借到抵押資產值的56%,在西班牙最高能借到80%,在英國最高借到87%,美國最高到95%。就最普遍使用的住房按揭貸款而言,在1998年,意大利的住房按揭總額為GDP的7%,西班牙住房按揭是GDP的22%,英國達到57%,美國更是接近100%。從這些對比看,在失業等收入風險發生時,意大利和西班牙老百姓不能像美國和英國人那樣指望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幫他們。

其次,在宗教保險方面,今天的意大利和西班牙人遠不如美國人那麼虔誠,但比英國人對教會更看重。可是,雖然南部歐洲人在遭遇不幸時比英國人可以得到教會更多幫助,但由於歐洲教會總體勢衰,它們對資源的控制遠不如以前,因此,這方面的保障支持有限,不足以解決全部問題。

再就是政府福利。對於失業保障,在1990年代,意大利政府給予12個月的保障,失業者可以得到原先工資20%的補償,但12個月後停止;西班牙的失業保障好一些,失業頭6個月能得到原工資70%的補償,福利最久可維持22個月;英國的失業福利最好,雖然失業頭6個月的補貼為工資的38%,但持續時間沒有上限;而美國的失業福利也比南歐國家多。在英國的失業家庭中,有79%得到政府失業救濟,而意大利只有27%,西班牙66%失業家庭得到救濟。

綜合看,從金融市場和政府福利這兩個角度看,意大利和西班牙人的失業保障都不如英美,而在宗教保險方面的優勢又不顯著,因此,我們預計,南部歐洲人應對失業風險的能力要差很多,失業一旦發生,西班牙和意大利家庭的生活應該受衝擊最大。

實際情況怎樣呢?根據Bentolila教授和同仁的研究,實際情況完全相反:西班牙與意大利人應對失業風險能力更強。一旦家庭的男主人失業,無論在哪個社會,家庭食品消費都會下降,但是,事實上,英國和美國家庭的消費受衝擊最大,意大利家庭次之,西班牙家庭抗失業衝擊的能力最強!這是咋回事,為什麼跟預料的完全相反呢?

南部歐洲更靠家族保險

答案在第四種保險安排,那就是家族網絡。前面說到,16世紀新教改革之後,意大利和西班牙等發生逆轉,放棄金融和其他發展,重回傳統,也就是強化對傳統的家族組織和天主教體系的依賴,特別是在重回家族方面,跟英國、荷蘭、德國、丹麥等北部社會走上完全相反的路:意大利、西班牙等推崇大家族,而北部社會則放棄家族、往個體迴歸。我們可從幾個指標看出南歐和北歐從16世紀以來的分流。

首先,從“啃老族”人口看,在25-29歲的年輕人中,西班牙有59%跟父母住在一起,意大利56%,而英國只有17%。跟父母住在一起的子女平均年齡有多大差別呢?意大利為18歲,西班牙15歲,美國11歲,而在英國,跟父母住的子女平均年齡才9歲。很顯然,南歐家庭對子女是多麼包容,家裡任由他們住,但英國父母早早就迫使子女自立。《三字經》說“父母在,不遠遊”。在意大利,65歲以下的已婚子女中,有45%住在父母住地的一公里範圍之內,雖然沒有其他國家的這類數據,但應該比中國,尤其比英國和美國高。根據Bentolila教授和同仁的估算,一年裡,每200個意大利和西班牙人中大約有1個會搬家、換地方,而每100個人中英國有1.5個,美國有2.8個會搬家。美國每年的遷徙流動率幾乎是南歐的6倍,英國是南歐的3倍。所以,家的觀念在南歐與北歐之間大為不同。

其次,一年中不管有沒有發生失業等意外,有9%的意大利家庭和6%的西班牙家庭得到親戚的錢財援助,而英國只有1%的家庭,美國3%的家庭會得到親戚的財務援助。在發生意外風險時,這種差別就更大了。在南歐和北部國家之間,家族網絡的保險效果差異明顯。

從這些指標的對比,你看到,南歐天主教國家選擇以家族保險為主,再輔以教會、政府和金融的避險支持,這個模式跟北歐新教社會的保障模式十分不同,以至於儘管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政府福利與金融市場不如英美,但是,在一家之主遭遇失業時,其他家族成員會出面幫助,使他們的食物消費受打擊程度反而比英美低。這樣的情況跟中國相似。

可是,南歐的這種模式也必然造成長時間失業率奇高的狀況,因為在西班牙、意大利人失業之後,反正有親戚支持,找工作的動力不會高,或者就在父母家附近隨便找個工作湊合,這跟英美北部國家很不一樣。就這樣,西班牙、希臘、意大利的失業率才會特別高,持續時間才會特別久,找到工作後的工資也比失業前低很多,這些都是他們的生活模式所內生的,因此,下次你看到這種消息,不必為他們著急。

今天我們談到,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西班牙、希臘、意大利等南歐國家失業率一直很高,而且遠高於北歐國家。在南歐,一旦發生失業,對家庭收入的衝擊會更大、更持久。這種差異主要是由南歐社會的風險保障模式決定的。其次,南歐國家的金融市場不如英美髮達、政府福利保障也不如英美多。按理說,西班牙和意大利家庭應對失業衝擊的能力會更低,家長失業會是難以承受之重、對家庭消費衝擊會更大。可是,實際情況正好相反。最後,在16世紀新教改革之後,南歐社會繼續緊跟羅馬教廷,拒絕新教,逆轉之前的金融與教育優勢。畢竟,教會保險受到逆向選擇和搭便車問題的限制,放棄金融及市場發展之後,他們重回家族老路,提升血緣網絡的避險功能。到今天,南歐社會以家族保障為主,也因此內生出各種搭便車問題:失業後缺乏找工作的動力,啃老族流行,高失業率成為常態。這些教訓值得我們高度關注,因為中國社會也是高度依賴家族網絡。

當然,這一講可以理解為“啃老族”現象的金融學解讀。從此,你也看到西班牙、意大利社會跟儒家社會存在一些共同的現象。在南歐和儒家社會之間,為什麼會有“啃老族”這種共同現象呢?是什麼相同特質造成這種共同現象呢?

(本文為喜馬拉雅《陳志武教授的金融課》講座文本)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