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碗糕”发家的这位莆田商人,日后建了一栋“将军楼”

靠“碗糕”发家的这位莆田商人,日后建了一栋“将军楼”

在莆田四通八达的六大古街中,那些古朴带着明清味道气息的老屋隐秘其中,彼时的大户人家都在这里落脚。其中有一栋极具特色且名噪一时,被人称作“将军楼”,它的主人,是靠莆仙人熟知的小吃“碗糕”发家,兜兜转转,斯人已逝,物在故事也在。

灯芯紫青相缠,燃尽了,一代人逝去。可那物还在,于是他们的故事还在时光里飘荡

一碗碗糕,和莆田土特产,让他发家了。

靠“碗糕”发家的这位莆田商人,日后建了一栋“将军楼”

宋德星(中)与子女的合影

19世纪六七十年代,那还是一个国破家亡的年代,莆仙人宋德星就出生在那样的年头。每天天还没亮,他就跟着母亲出门摆摊,卖早餐,主要是碗糕和汤圆。

碗糕,是莆仙人熟知的小吃,那时莆仙人的早餐常见它的身影。碗糕制作工序繁杂,耗费体力大,是个起早贪黑的苦力活,莆仙人说碗糕“笑”得很好看,象征家中会充满欢笑。

靠“碗糕”发家的这位莆田商人,日后建了一栋“将军楼”

莆仙人熟知的小吃--碗糕

为了试一下碗糕发酵的口味,宋德星每天早上都会蒸上一个尝尝,因为家里穷,就这一个碗糕宋德星母子两都要相互推让着吃

靠“碗糕”发家的这位莆田商人,日后建了一栋“将军楼”

19世纪的莆田

幼时贫困,靠着勤勉,把日子过了下去。那是那一代小生意人特有的精神,勤勤恳恳,脚踏实地。

之后,宋德星开始经营龙眼干、枇杷干生意,将这两种特产卖到江浙一带。龙眼干和枇杷干是宋德星自己在家烘焙和熬炼的,也是累活。靠着之前的卖碗糕这些和贩卖土特产的生意,宋德星发家了。

每周六敞开大门发粮,督建莆田总堂

靠“碗糕”发家的这位莆田商人,日后建了一栋“将军楼”

靠碗糕和土特产发家之后,跟所谓的商贾巨富还有一点差距,宋德星跟家人依旧保持勤俭的家风,但是做善事方面,从不计较。

每周六,宋德星都会敞开大门,将粮食分发给贫困的人,并时常帮助周边邻居。

靠“碗糕”发家的这位莆田商人,日后建了一栋“将军楼”

莆田总堂;图:网然

1915年,宋德星受邀担任建设卫理公会莆田总堂的督工,就是如今在荔城区市府路仓边巷的一座百年建筑,卫理公会莆田总堂,又称基督教莆田堂。

后来,该教堂与宋德星宅居一并被列入省第一批优秀近现代建筑。

故居探出小半身,朱颜未改

靠“碗糕”发家的这位莆田商人,日后建了一栋“将军楼”

宋德星故居,图:自挂东南枝

在上世纪40年代,宋德星建了一栋楼供家人居住,这就是如今已成了文保的宋德星故居。

靠“碗糕”发家的这位莆田商人,日后建了一栋“将军楼”

图:马俊杰

这是一栋砖木混合结构的两层近现代风格楼房,院门、围墙、一层露天庭院、二层前后露台,彩色玻璃镶嵌窗棂,每一处都别有一番韵味!

靠“碗糕”发家的这位莆田商人,日后建了一栋“将军楼”
靠“碗糕”发家的这位莆田商人,日后建了一栋“将军楼”

图:jason

雕梁画壁间,极其精致细腻且繁琐的木刻装饰,朱红、金漆依稀可见,采用莲瓣形柱础,柱础表面雕刻的花纹栩栩如生。

感叹这样完整的保留下来,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得靠多少运气?

成了“将军楼”,名噪一时

靠“碗糕”发家的这位莆田商人,日后建了一栋“将军楼”

那么宋德星的故居为什么成了“将军楼”呢?

靠“碗糕”发家的这位莆田商人,日后建了一栋“将军楼”

宋德星宅居有三栋楼,原来在解放初期,1949年,家中住进一批解放军,后来才知道,这些军人中有部队首长,就居住在宋德星老宅其中的一座楼里。

而这居宅中不断有首长搬走,又有首长搬进来。这座楼也因此被称作“将军楼”。(有人说是原28军军部也在此驻留过)

靠“碗糕”发家的这位莆田商人,日后建了一栋“将军楼”

再后来部队走了,居宅成了莆田地区公安处。到1987年,时隔38年后,后人带着子女回到居宅中。

1990年,曾在将军楼住过的一位首长故地重游。

靠“碗糕”发家的这位莆田商人,日后建了一栋“将军楼”

在坊巷里,高耸的红砖墙在树丛掩映下,依然一眼能分辨出墙身的年代感,这“将军楼”从围墙里探出小半身,这座老楼,朱颜未改。

围墙之外,那一碗细嫩鲜甜的碗糕依旧会在每日清晨飘起香气,如今斯人已逝,但物在,故事依旧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