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為何把朱高煦放在缸裡活活烹死?

Josir


朱高煦並不是在缸裡被烹死的,而是被扣在缸底,然後被活活烤死的。《國朝獻徵錄.漢庶人傳》載:“亟命壯士舁銅缸覆之。缸約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項負之,輒動。積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時,火熾銅鎔,庶人死”。



朱高煦,朱棣嫡次子,與明仁宗朱高熾同母弟,都為徐皇后所生。因晚於朱高熾2年出生,做不了嫡長子,自然就失去皇位的繼承權。當然這還不是朱高煦最悲劇的時候,最悲劇之時是被自己的父親朱棣給“欺騙”、“利用”。

《明通鑑.卷十三》載:“六月,癸丑朔,燕師將渡江,盛庸扼之於浦子口,敗之。燕王欲且議和北還,適高煦引兵至,王仗鉞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於是煦率眾殊死戰,庸兵失利,退屯高資港”。建文四年六月,朱棣在浦子口被建文大軍擊敗,朱棣欲以建文議和返回北京,這時恰逢朱高煦率軍趕到,於是朱棣就撫摸著朱高煦的背部道:“努力吧!世子常常生病”,這句話的意思很明顯,就是朱棣欲立朱高煦為世子,將來繼承燕王,甚至是皇帝。此時朱高煦在聽到這句話後,是備受鼓舞,他親率軍隊力戰,終於反敗為勝,將建文大軍擊潰。



可是當朱棣登基後,朱棣就再也未提起當年的那句承諾。之後朱棣立儲,他遵循大臣們的意見,立朱高熾為太子,將朱高煦拋之腦後。此後朱棣為了防止自己這位功勞卓著的兒子在京城對朱高熾造成威脅,不顧朱高煦傷心欲絕的責問“我有何罪,要被趕到萬里之外”,將朱高煦封到雲南。

只是可伶朱高煦,說的難聽點他自始至終都是一個被利用的棋子。

若問“靖難之役”中對朱棣功勞最大的是誰?不是朱高熾,也不是朱權,而是朱高煦。當年朱棣多次瀕臨危難,都是朱高煦的力戰下方才轉敗為勝,如建文二年,朱棣兵敗東昌,大將張玉戰死,建文軍將其團團圍住,朱棣性命憂矣,正當危急關頭,朱高煦率軍趕至,擊退建文軍隊,將朱棣救出,朱棣才轉危為安。



按理說這等功績,放在任何一個朝代,即使是做不了皇帝,也能做一個顯赫的王爺,畢竟他多次拯救皇帝於危難之間,同時他的哥哥朱高熾、侄子朱瞻基都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仁義之君,所以說若無特殊情況,朱高煦絕對是能安安心心的做一個顯赫的藩王,然後得以善終。

可惜,朱棣負了朱高煦太多,他給了朱高煦太多不能實現的承諾,也給了朱高煦太多不能實現的憧憬。如此,或許是朱棣覺得自己的確是虧欠了朱高煦,所以他開始有意無意的縱容朱高煦,再加上朱高煦本就心存不滿,最終朱高煦走向了不歸路。



曾經如果朱棣能夠下定決心讓朱高煦遠離中央朝廷,讓他待在雲南,或許朱高煦的奪嫡的心思不會那麼重。可是朱棣既是一位言而無信的父親,又是一位慈愛的父親,當朱高煦隨幸北京之時,他不忍朱高煦的苦苦哀求,最終同意他回到南京。而後,被“放虎歸山”的朱高煦在南京是越發的加深了他的奪嫡之心,他開始用盡各種方法去陷害太子朱高熾,並致使解縉冤死、黃淮入獄。

但即使朱高煦如此做,朱棣也不曾怪罪於他。直到1415年,朱高煦被改封青州時,他仍不可就藩,朱棣才開始懷疑他有奪嫡之意,於是趕緊下詔催促他就藩。可此時朱高煦的性格早就被固定,多年朱棣對他的縱容,早就讓他變成了一個驕橫跋扈,有恃無恐的奸王。他在接到朱棣的詔書後,並沒有去就藩,而是私自挑選衛士,招募精兵三千人,又擊殺兵馬指揮徐野驢,僭用御用車馬器物。



最終朱棣被徹底激怒,他剝奪朱高煦的冠服,然後囚禁在西華門內,準備將他廢為庶人。不過無論他怎麼對待太子朱高熾,朱高熾都視他為自己的親弟弟,朱高熾不忍朱高煦受到如此懲罰,於是在朱棣面前極力求情。朱棣後來平靜下來後,其實也不想懲罰朱高煦,在朱高熾的求情下,也就順坡下驢,只是去朱高煦的兩護衛,將他的親信誅殺,之後改封樂安州。

不過朱高煦並沒有因此而幡然悔悟,他反而是認為朱高熾在對付他,朱棣在嫌棄他,於是到達封地後,他加緊謀反事宜。只是礙於朱棣的存在,他不該有啥異動。1424年,朱棣駕崩,朱高熾登基為帝,是為明仁宗。朱高熾登基後,朱高煦開始加快謀反,而朱高熾雖知朱高煦有謀反的心思,但是因兄弟之情,他不忍對其動兵革,只是用增加其俸祿,封長子為世子,其餘諸子為郡王的厚賞來希望他能自己悔悟,放棄造反。



1425年,還沒等朱高煦有什麼行動,朱高熾駕崩,宣宗朱瞻基繼位。而在朱瞻基從南京趕來北京即位時,朱高煦居然喪心病狂的欲在中途截殺自己的侄子,不過因行動倉促,所以未能成功。但是朱瞻基同他的父親一樣,他對於自己的這位叔叔也是十分厚待,他知道自己的祖父、父親是虧欠朱高煦的,如此對他,朱瞻基始終是仁義對待的,他不但厚賞朱高煦,對於朱高煦的請求也是一概允之。

可惜的是,朱高煦卻始終是不懂的朱棣、朱高熾、朱瞻基他們對他的仁義,對他的厚待,他們如此對待朱高煦不是因為害怕他,而是覺得虧欠他,他們都在想方設法的補償他。可是朱高煦卻始終都不懂,朱棣等人的厚待,只會讓朱高煦變得越來的驕橫跋扈,肆無忌憚。最終朱高煦為自己的愚蠢付出了血的代價。



1426年八月,朱高煦還是反了,三代帝王對他的厚恩反而讓他肆無忌憚的起兵造反。當然最終的結果顯而易見,朱高煦怎可對抗朝廷,朱高煦敗了,被生擒。最初,面對著群臣紛紛要將朱高煦明正典刑的請求,宣宗都不允,他始終是想留著自己叔叔一命,所以他只是將朱高煦廢為庶人,然後關押在皇城西安門。

只是,朱高煦這人真的是太不自量力,太自己作死,本來他可留下一命,不久之後以朱瞻基的仁義,他勢必能重新出來,甚至是再次為藩王。可是朱高煦最終還是作死,當時宣宗前來探望朱高煦的時候,朱高煦居然拿腳絆倒了宣宗,然後大笑看著宣宗落魄的模樣。



其實宣宗終於明白了,朱高煦已是無可救藥,無論如何對待他,朱高煦始終都是一個頭長反骨的皇叔。如此,宣宗下定決心下詔將朱高煦處死,宣宗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銅缸內。

只能說朱高煦在初期雖是一個悲劇的人物,被自己的父親欺騙,利用。可是到朱棣登基後,朱高煦雖然做不成皇帝,但朱棣、朱高熾、朱瞻基三代帝王對朱高煦都是十分厚待,可以說此時的朱高煦只要自己不作死,他決定是能安安穩穩的做一個權傾天下的藩王,做一個近次於皇帝的藩王,只是可惜啊!


澳古說歷史


朱元璋死後,燕王朱棣起兵謀反,發動“靖難之役”將侄子朱允炆拉下皇位, 成功篡位稱帝。朱棣死後,他的兒子朱高煦效仿自己的父親在山東起兵叛變,同樣想將自己的侄子拉下皇位,結果卻被裝在300斤銅缸裡活活烤死。

朱高煦是朱棣的次子,明仁宗朱高熾的弟弟,此人勇猛過人,屢次在靖難之役獲得戰功,深得朱棣的寵愛,與他那個身材肥胖的哥哥相比,朱高煦顯然認為自己更有資格繼承朱棣的皇位。

▲靖難之役

然而由於明朝奉行嫡長子繼承的原則,再加上朱高熾宅心仁厚,明成祖朱棣沒有理由廢掉長子,然後再立次子為太子,於是朱棣封朱高煦為漢王,封地雲南,朱高煦覺得雲南地方偏僻,又被改封青州,又覺得青州太窮,想再次改封,這個時候正逢明朝政事繁忙,朱棣懶得理他,他自己便跑到了南京,賴在那裡不走。

▲朱高熾劇照

為了奪得太子之位,朱高煦私下募兵的同時又陷害朱高熾的幕僚,手裡士兵太多,朱高煦又疏於管教,他的士兵因為搶劫而被官方逮捕,朱高煦不僅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反而私底下指使殺害官府人員。

這一消息傳到了朱棣的耳中,被自己兒子的所作所為氣得半死,本來是要將朱高煦貶為平民,由於朱高熾的求情,他才倖免於難,隨後被改封到山東樂安。至此他應該徹底於皇位無緣了,但是他的哥哥即位僅十個月便駕崩,他對皇位的渴望又重新燃燒了起來。

▲朱棣劇照

於是在他的侄子朱瞻基剛即位那一年,朱高煦在樂安發動兵變,朱瞻基看到叔叔的這番作為憤怒的直接帶兵親征,將樂安城圍得水洩不通,朱高煦根本沒有反抗之力,最後只得投降。

投降之後的朱高煦並沒有被殺頭,反而是被軟禁起來,朱瞻基希望通過長久的交流來感化他的叔叔,於是多次前往囚禁的地方去看望叔叔,但每次見面,朱瞻基都被朱高煦用長輩的口吻訓斥,最後一次竟然被一腳蹬到在地,自己身為皇帝被如此羞辱,脾氣再好也忍不下去啊。

暴怒的皇上將朱高煦扣在一個300斤的銅缸裡面,希望以此小小的懲戒這個叔叔,但是朱高煦似乎比皇上更加憤怒,頂著300斤的銅缸到處亂撞,震怒的朱瞻基命人在銅缸邊上放上柴火點燃,活活的把這位叔叔拷死在銅缸之中。

▲裝在銅缸

朱高煦落得這個下場,我們不難發現他完全是自己主動找死,其主要原因有三點。

一、掌握皇帝親軍,宣稱自己為“唐太宗”在世

朱高煦在南京時期,將保護父親的護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掌握皇帝親軍也就算了,朱高煦硬是要向同僚炫耀自己的能力,聲稱自己要當第二個唐太宗做“天策將軍”, 要知道唐太宗的上位是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將自己的親兄弟殺個精光,朱高煦宣稱自己是第二個唐太宗,難道是在想發動一次玄武門之變嗎?他的這份炫耀完全是在作死。

▲玄武門之變

二、埋伏朱瞻基未被發現,反而發動兵變

在朱瞻基即位之前,首先朱瞻基要從南京前往北京為父親奔喪,趁著這個機會,朱高煦想在途中埋伏刺殺還沒有即位的朱瞻基,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朱高煦去並沒有埋伏到朱瞻基。

▲兵變

等到朱高煦知道消息的時候,朱瞻基已經即位,是為明宣宗,朱瞻基其實已經知曉了自己在繼位之前叔叔對自己的行動,但是他並沒有說破,可是對皇位無比渴望的朱高煦仍然選擇了造反,這是他第二次找死

三、朱瞻基有心放過,他卻將皇帝絆倒

按照古代的法律,凡是造反的臣子一律殺無赦,甚至會株連九族,但是朱瞻基僅僅只將自己的叔叔軟禁起來,並且在此後多次前往軟禁地看望叔叔,並希望叔叔回頭是岸。

▲朱瞻基劇照

可是朱高煦不僅沒有感恩,反而每次都以長輩的口吻去訓斥皇帝,甚至出腳將皇帝絆倒。朱瞻基雖然宅心仁厚,但是身為九五之尊被這樣羞辱,簡直顏面掃地,以後還如何服眾?這是朱高煦最後一次作死。

《明史》


汗青正浩


準確地講,朱高煦應該是被烤死的

有個成語叫“請君入甕”,這個成語源自唐朝的兩個酷吏,一個叫周興,一個叫來俊臣。這二人都是武則天的親信,擅長以各種刑訊逼供,是當時有名的酷吏。

公元691年,有人告發周興謀反,武則天命來俊臣審問周興。來俊臣對周興非常瞭解,他知道一般的手段是不可能讓周興招供的,於是他設計請周興吃飯,在宴中他請教周興,說自己平日遇到一些慣犯死不認罪,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周興聽後笑道:“這個容易,你取一口大缸,將犯人放入缸中,然後在大缸周圍架設火炭烘烤,不愁他不招”。

周興剛剛說完,來俊臣就命人取來大缸,然後對周興說道:“有人告你謀反,我奉旨調查,現在請君入甕吧”。周興一看,心想這回算是涼了,於是趕緊叩頭伏罪。

從這個典故中可以看出,“請君入甕”這個刑罰非常嚴酷,一般人都是絕對受不了的,而朱高煦差不多就是這麼被殺死的。(請君入甕)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嫡次子,明仁宗朱高熾同母弟,在朱棣當藩王的時候,朱高煦被封為高陽郡王。此人生性頑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紈絝子弟。當年在南京讀書的時候,他的爺爺明太祖對他就很是反感。

不過朱高煦雖然驕縱,但是勇武異常,在朱棣起兵造反時,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大本營,而他則隨父親南下征戰。在東昌之戰中,朱棣被朝廷擊敗,幸虧朱高煦及時趕到解圍,朱棣才得以脫險。

得益於自己戰功顯赫,朱高煦深得朱棣喜愛,朱棣甚至以“世子多疾”來鼓勵朱高煦,言外之意便是暗示朱高煦有當世子的機會。

在朱棣奪位之後,對於太子人選問題一度徘徊不定。朱棣的長子朱高熾身材非常肥胖,並且還有點足疾,形象不是太好。雖然朱高熾早早的就被立為世子,按理說朱棣當了皇帝后,朱高熾就理應升格為太子。但鑑於朱高熾的殘疾,朱棣還是有立朱高煦的為太子的意思。

在朱棣看來,朱高煦能征慣戰,非常像自己,而世子朱高熾不僅形象欠佳,而且性格非常柔弱,有點子不類父的感覺。

不過朱高熾的長子,也就是皇長孫朱瞻基非常討朱棣的喜歡,並且朱高熾是太祖皇帝欽定的世子,朱高熾本人也沒有什麼過失,實在是沒有廢長立幼的理由。最後經過權衡,朱棣還是決定立朱高熾為皇太子,晉封朱高煦為漢王,封國雲南。

朱高煦在得知自己無緣皇位之後非常憤恨,也不願意去雲南就藩,朱棣無奈,只等同意他繼續留在京師。

朱高煦在京期間多有不法之行,還經常陷害太子,他也常常自比唐太宗,希望能複製李世民的上位之路,奪嫡之心未死。

後來朱棣將他改封到青州,朱高煦仍舊不肯動身,甚至還僭越使用天子儀仗,惹得朱棣大怒,差點將他廢為庶人。好在太子朱高熾不計前嫌,幫他說了不少好話,朱高熾才免於被廢。之後他被徙封到山東樂安州,雖然此後朱高煦仍不安分,但也總算消停了幾年。

公元1424年,明成祖朱棣駕崩,太子朱高熾繼位,是為明仁宗。

(明仁宗朱高熾,朱高煦大哥)

在明仁宗繼位之初,朱高煦一直派人窺伺朝內局勢,有謀反之圖。明仁宗不願意看到手足相殘,於是詔朱高煦入京,對他大加封賞,希望能感化他。

由於明仁宗朱高熾比較肥胖,他的身體狀況一直不太好,在當太子期間朱棣就多次催促他減肥,但始終沒能減下來。過度肥胖嚴重損害了朱高熾的健康,在繼位不到一年後朱高熾就駕崩了,這讓朱高煦再度燃氣當皇帝的野心。

因為事發突然,明仁宗駕崩時太子朱瞻基還在南京,而從南京返回北京必須經過山東,於是朱高熾準備在山東設伏,截殺朱瞻基。不過朱瞻基也是早有準備,沒能讓朱高煦得逞。最後朱瞻基成功過返回北京繼位,是為明宣宗。(明宣宗朱瞻基,朱高煦之侄)

明宣宗繼位之後不計前嫌,對叔叔朱高煦依舊不錯,但朱高煦還是在明宣宗繼位的第二年造反了。

面對朱高煦的謀反,明宣宗最初還是希望自己這位叔叔能夠懸崖勒馬,明宣宗告知朱高煦,只要他能悔改,放棄謀反,自己可以既往不咎。不過明宣宗的好意卻被朱高煦一口回絕,於是明宣宗決定統兵親征。

朱高煦這個人純屬是有勇無謀類型,起兵之初他是雄心勃勃,但在得知明宣宗親征之後立馬就慌了。在朝廷大軍兵臨樂安城後,朱高煦深為惶恐,他竟然不顧部下的反對想出城投降,在受到部下阻攔後,他又偷偷地從小路出城投降了。

朱高煦投降後,明宣宗沒有殺他,只是將他和他的兒子都廢為庶人。不過跟著他造反的那些弟兄們就慘了,這些人原本想跟著朱高煦打天下,封王封公,結果卻被朱高煦給坑死了,明宣宗將朱高煦的主要親信黨羽共六百四十餘人全部處死。

公元1426年,宣宗去牢中探視朱高煦,按說此時的朱高煦已階下囚,應該老實點才對。但不知是不是癲癇煩了,朱高煦竟然故意絆倒了明宣宗。

明宣宗被絆倒後非常生氣,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可沒想到朱高煦非但沒有求饒,反而將大缸頂起。受到挑釁的明宣宗於是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銅缸內。隨後,明宣宗將朱高煦在世的十個兒子也全部誅殺。

朱高煦死的時候年紀是46歲,其實按照他的所作所為,他能活到46歲才被處死已經是奇蹟了。平心而論,他的父親、大哥和侄子對他都十分容忍,以他的罪行換成別人早死一萬次了。只是他太能作了,最後導致禍及子孫,實在是可悲可嘆。


千佛山車神


1426年,明成祖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被關壓在西安門內。一天,他的親侄子明宣宗朱瞻基去看望他,他卻故意用腳勾倒朱瞻基。朱瞻基大怒,令人用三百斤的銅缸把他扣在裡面。力大悍勇的朱高煦竟然頂著銅缸亂跑。朱瞻基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烤死在銅缸內,這裡並不是題主說的烹死。那麼,明宣宗為什麼要把自己的叔叔烤死呢?其實真正的原因並不僅僅是因為他絆倒了朱瞻基。


朱高煦的死一方面在於他的父親,另一方面在於自己的所作所為。

一、朱棣對朱高煦的許諾讓他居功自傲對太子不服,為叛亂埋下隱患。

因在靖難之役時朱高煦多次充當急先鋒,並多次救朱棣於危難之中,朱棣很讚賞他,感覺這兒子有出息而且很有自己的風範,朱棣撫摸著他的背部道:“努力罷!世子常常生病。”朱棣對他的肯定,親自許諾給他太子位,讓他異常高興,並恃功驕縱,經常幹違法的事。



朱棣的長子朱高熾只愛讀書,不愛習武,他的體態很肥胖,連路都走不穩,必須要兩個人攙扶才行。一生愛武的朱棣感覺他不像自己,因而不喜歡他,朱棣幾次表現出有更換太子之意。靖難成功之後,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事上優柔寡斷,給了朱高煦很大的希望。但因朱高熾是朱元璋親自挑選的世子,他在其他方面很優秀,朱棣又必須遵守內閣制度和長幼有序制度,最終他還是立了朱高熾當太子,希望破滅之後的朱高煦很憤怒。


失去垂手可得的太子位,以朱高煦的性格自然不服,他表示反抗。他死守在京城挑撥是非對太子位蠢蠢欲動,不肯就藩。他向朱棣進讒言使支持立朱高熾為太子的功臣解縉最終慘遭殺害。他還私養大批武士隨時都有弄死朱棣和朱高熾的可能,在他母親許皇后和楊士奇的勸說下朱棣才削奪了朱高煦的部分護衛,強令他就藩樂安。至此以後他安穩了一段時間。

二、自己作死

1、他自幼在人心中都沒有好印象


朱高煦自幼生性兇悍,人品不好,又不愛學習,對人言行輕佻,就連他的爺爺朱元璋都非常討厭他。他的堂哥朱允炆繼位時,他與兄長朱高熾進京朝拜。他的舅舅徐輝祖看不慣他遊手好閒,品行不端的樣子,就暗中告誡他。他不聽告誡,不聽就不聽唄,還偷走了他舅舅最心愛的寶馬,跑回北平(今北京)。跑就跑唄,一路上還殺死官民,還在涿州擊殺驛丞。為此朝臣們都紛紛指責他的父親朱棣,“子不教父之過”,這樣的逆子實在是讓自己老爹下不了臺。他還私自訓養士兵,放縱手下濫殺無辜。

2、罪孽深重,忘恩負義、不思悔改

1416年(永樂十四年)十月,朱高熾已犯案數十起,要是平常將領早碎屍萬段了。朱棣一怒把他囚禁在西華門內,準備將他廢為庶人。太子朱高熾不計前嫌替他向父親求情,朱棣免了他的罪,削去他的兩護衛,將他的親信誅殺。攆他回到封地,但他仍不思悔改。

3、叛亂

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朱棣駕崩,太子朱高熾(明仁宗)繼位,朱高煦又開始積極活動起來,他想學他父親發動第二次“靖難之役”,他派遣心腹入京,伺機叛亂。結果被明仁宗查出,仍沒有剿滅他,給他悔改的機會。明仁宗將朱高煦召回京城,既加工資又賞寶物。然後命他回他的封地樂安,封他的長子為世子,其他的兒子為郡王。



4、謀反

1425年,明仁宗病逝,太子朱瞻基從南京回來奔喪。朱高煦卻在半路上設埋伏預謀奪皇位,但未成功。不久,朱瞻基(明宣宗)登上皇位,又對朱高煦大加賞賜並儘量滿足他所提出的一切要求。結果他認為自己侄子好欺負,繼續作死。


5、謀反

1426年(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急不可待帶著自己兒子起兵造反,被張輔告發。朱瞻基親征,他乖乖投降。朱瞻基將朱高煦父子廢為庶人,關押在皇城西安門內,逆黨王斌等被殺,同謀640餘人被殺,因故意放縱和藏匿反賊的有1500餘人約一半被處死,另外的被罰守衛邊疆。但明宣宗並沒有治朱高煦死罪,只是軟禁。後來明宣宗派內侍看望他,他如果悔改認錯明宣宗很有可能會放了他,讓他頤養天年。但他作為一個階下囚,還想著要弄死明宣宗,沒有武器用腳絆。

明宣宗忍無可忍將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銅缸內。朱高煦的幾個兒子也受其連累全都被殺。朱高煦有野心無謀略,自不量力終覆亡。


小姐姐講史


朱高煦(1380年12月30日-1426年10月6日)是明成祖朱棣的第二個兒子,明仁宗朱高熾的弟弟,在明宣宗時期謀反失敗後被囚禁,囚禁期間對明宣宗大不敬,宣宗一怒之下將其炮烙而死。

明宣宗為何把朱高煦放在缸裡活活烹死呢?我可以說,這完全就是朱高煦自己作的,他從朱棣在的時候就開始作,最後終於把自己作死了。


附圖,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宣宗章皇帝御容

太子之爭

朱高煦與仁宗、宣宗父子的恩怨可以追溯到建文帝年間。

靖難之役中,燕王朱棣起兵南下,朱高熾鎮守北平,期間以一萬兵力阻擋李景隆率領的五十萬中央軍圍攻。朱高熾身型肥胖且有腳病,不曾隨父親朱棣征戰再加上性格相對溫和,所以向來不被朱棣喜愛。反而是經常隨朱棣征戰的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更受朱棣喜愛,特別是朱高煦在靖難期間屢立戰功,多次營救成祖於危難之中,明成祖曾許諾事成後立他為太子。

得到朱棣許諾的朱高煦目中無人,因此建文帝以此離間,下“賜世子書”給朱高熾;朱高燧的人得知此事後向朱棣建言“世子勾結朝廷”,沒想到朱高熾不看書信直接交予朱棣,所以離間未成。

永樂元年春正月丙戌,群臣上表請立皇太子,朱棣不允;三月戊寅朔,文武百官繼續上表請立皇太子,朱棣敕令“姑緩之”。朱棣本想立自己喜愛的次子朱高煦為太子,但由於長子朱高熾的世子之位是明太祖朱元璋確立的,而且朱高熾得到徐皇后和文武大臣的支持,所以最後在永樂二年四月甲戌(1404年5月12日)仍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

明成祖即位後多次出征蒙古,期間由皇太子朱高熾監國,負責一切國事。然而失落太子地位的朱高煦心有不甘,他與弟弟朱高燧等人乘機離間明成祖與朱高熾的關係。永樂十年(1412年),朱棣北出征蒙古歸來,朱高熾派去迎接的使者錯過了日期,再加上朱高熾的上書解釋不被朱棣接受,所以太子一系官員都被錦衣衛抓捕入獄。永樂十一年(1413年),朱高燧的黨羽黃儼等人誣陷朱高熾擅自放人,許多官員被處死。後來,朱高燧的黨羽黃儼等趁朱棣病重策劃自立被發覺,太子朱高熾為朱高燧求情,至此朱高熾的太子地位才得以穩固。

朱高煦就藩

明太祖朱元璋規定,除太子之外的諸皇子封王后須立刻前往封地就藩。朱高煦最初被封於雲南,他嫌遠不肯去,稱“我何罪,斥我萬里”;後來被封于山東青州,又稱“我何罪,置我瘠土”;最後一直留在京師(南京)。朱高煦在南京期間向朱棣請得天策衛為護衛,稱“唐太宗天策上將,吾得之!”,而且他橫行無忌,以鐵錘殺死兵馬指揮使徐野驢,又先後數次殺人並拋屍於長江。

永樂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出征蒙古回到南京後,得知朱高煦作惡多端,想要把他廢為庶人,最後在太子的勸解之下將其強行遷往山東樂安(今山東廣饒東北)。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高煦的長子、漢世子朱瞻壑死後由嫡次子朱瞻圻繼為世子,但朱瞻圻因為其父殺死自己的母親,所以多次嚮明成祖上報朱高煦的惡事。明成祖因此對漢王父子厭惡至極,稱“爾父子何忍也”。

仁宗即位後,身在京師的朱瞻圻多次寫信給朱高煦稱“朝廷將發兵徵樂安(朱高煦封地)”,意在挑撥朱高煦造反。朱高煦進京朝覲期間,稱朱瞻圻不孝並將朱瞻圻向其通風報信的密件上交仁給宗,明仁宗大怒稱:“汝處父子兄弟間,讒構至此,離間吾兄弟,況他人乎!”,朱瞻圻隨後被廢為庶人。

意圖謀反與死亡

明仁宗在位十個月即駕崩,皇太子朱瞻基當時身在南京,得知仁宗的死訊後立即趕回北京即位,朱高煦企圖在朱瞻基北上經過山東時伏擊,結果失敗。宣德元年八月初一(1426年9月2日),朱高煦趁北京地震之機在其封地樂安(今山東廣饒東北)謀反,是為高煦之亂。明宣宗在大學士楊榮的勸諫下御駕親征。八日,宣宗率軍出征;二十一日,朱高煦投降並被押回京師囚禁。

朱高煦在京師被囚禁皇宮右順門外的逍遙城,明宣宗親自前往逍遙城探視,卻被朱高煦用腿絆倒。宣宗在大怒,命衛士用銅缸將朱高煦覆蓋在其中,結果朱高煦將三百斤重的銅缸扛起來移動,宣宗於是讓人在銅缸上堆柴點火,朱高煦死在銅缸中。

這本來應該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但是讀來有點搞笑!!

此為個人見解!!歡迎交流與討論!!求贊加關注u!!!


我沒忘記home


對朱高煦之死,說點個人看法。

第一,朱高煦是應該當皇帝的。

①,朱元璋靠“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凝聚人心,建立了大明王朝。

②,朱棣再接再厲,一生中五次親征蒙古草原大漠,把清除韃虜餘孽的鬥爭繼續下去。成就了大明王朝聲震九州,四方臣服。但朱棣在親征蒙古途中染病去世,需要他的兒子接過接力棒,把“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祖訓進行到底。

③,這個人就應該是朱高煦,他雖然粗暴,沒有文化(這與他的爺爺、父親一脈相承)。但他勇猛頑強,頗具朱棣之風。他曾在“靖難之役”中身經百戰,還救過朱棣性命,成就了父親奪得大位,有擁戴第一功;他的剛猛血性,將是元蒙殘餘勢力的噩夢。

第二,刀把子鬥不過筆桿子,朱高煦被文臣算計,要阻止他當皇帝。

朱元璋殺胡惟庸,朱棣鄙視文臣(後來殺方孝孺充分證明),已使文臣們惴惴不安求自保。朱高煦若當皇帝,這個殘暴粗人,會讓文臣們感到末日來臨。

文臣們未雨綢繆,成天在朱棣面前頌揚他的太子朱高熾仁心載厚,孝道,又是嫡傳長子,是根紅苗正接班人。

朱棣武行出身,打心眼裡看不上肥胖、腿瘸,行走都不能自理的朱高熾適合接他的班。但經不起以解縉為首的文臣忽悠,朱棣最終沒有廢太子另立他欣賞的朱高煦。

第三,朱高熾再接再厲,用文人的心機將朱高煦玩廢。

朱高煦城府不深,父親不看中他勞苦功高,扶持他那個“肥胖廢人”哥哥,他當然會把不滿寫在臉上。朱高熾讓文臣們收集朱高煦不軌言論和行為,向朱棣揭發,惹得朱棣勃然大怒要廢朱高煦為庶人。朱高熾再顯示“仁心載厚”為弟弟求情,在朝廷上下落得好名聲。最終朱棣將朱高煦趕出北京杵在山東。斷了朱高煦的皇帝夢。

第四,朱瞻基最後一擊,將親叔叔朱高煦玩死。

朱高熾繼位後十個月死於縱慾過度,朱瞻基接過父親大位。朱高煦欲在山東造反,可惜他有勇無謀感動不了北京朝廷。朱高煦最終選擇向來親征他的侄兒皇帝投降。但朱瞻基沒把他一刀兩斷來個痛快的,只貶他為庶人囚禁在北京。

接下來的故事就必然發生了!朱瞻基擺出寬宏大量模樣去探望生不如死的朱高煦,朱高煦不吃這一套,忍無可忍伸腿絆倒侄兒皇帝,還大聲吼叫洩憤。被扣在大缸裡,他頂起大缸,被眾人按下;他還在大缸裡破口大罵,被放上柴薪點燃灼烤,朱高煦氣絕!

朱高煦無理到極致,該死!朱瞻基多麼寬容,已做到了仁慈義盡!

朱瞻基之後的明朝把文人統治進行到底,後來發展到皇帝玩怪癖,太監把控朝政督軍。

明朝失去了朱元璋、朱棣的銳意進取血性,從朝氣蓬勃變得平庸乏味。最後這些文臣背叛怒髮衝冠的朱由檢投靠滿人,把朱家皇帝徹底玩沒。

如果當初朱棣讓朱高煦接班,或許以後會誕生出“項羽”或“漢武帝”式後人,明朝的歷史有可能被改寫。


諶人


明宣宗朱瞻基是朱棣的所以,朱高煦則是朱棣的兒子,所以算起來朱高煦還是朱瞻基的親叔叔,那麼作為仁君的明宣宗又為何要把自己親叔叔朱高煦放在銅缸裡活活烹死呢?難道帝王家真的沒有一絲感情麼?

其實非也!實則是朱高煦太“作”了,把明宣宗對他一次又一次的仁慈當做懦弱可欺!


這件事情要從“靖難之役”說起,“成祖起兵,仁宗居守,高煦從,嘗為軍鋒……適高煦引師至,擊退南軍”。朱高熙在靖難時,就跟著朱棣一起,並在期間救了朱棣一命。所以特別討朱棣喜歡,朱棣覺得朱高煦像自己,能征善戰且有勇有謀。所以在朱棣稱帝后,總想著立朱高煦為太子。但朱高熙畢竟不是自己的嫡子,他上面還有個哥哥朱高熾,在明代立嫡立長的觀念下,最終朱棣不得已還是立了朱高熾為太子,這讓朱高煦覺得是朱高熾搶了自己的太子之位。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在北伐途中病逝,朱高熾繼位,是為明仁宗。朱高煦派心腹入京,準備伺機叛亂,奪取皇帝之位。明仁宗在得知這件事後,並沒有對自己的這個弟弟怎樣,而是召朱高煦回京,並增其俸祿、賞其寶物以萬計,後讓他返回樂安藩國,同時還封他的長子為世子,其餘兒子均封為郡王。

朱高煦雖然三番四次想要篡位,但明仁宗始終是念及骨肉親情,對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希望這個弟弟能夠安分守己,但朱高煦認定了就是朱高熾奪了自己的皇位,勢必一根筋走到底,將明仁宗對自己的一切當成了“狗屁”。


自幼體弱多病的明仁宗在位僅僅一年就駕崩了,明宣宗朱瞻基繼位,賊心不死的朱高煦,又一次起了奪位的心,這一次還是以失敗告終。但明宣宗仍然沒有與這個叔叔計較。

“宣德元年八月,遂反。遣其親信枚青等潛至京師,約舊功臣為內應。”


朱高煦把明宣宗對他的仁慈當作了懦弱可欺,他變得更加的肆無忌憚。並於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起兵造反,最終失敗。當時朝中的大臣們都上書,要求將朱高煦明正典刑。但仁慈的明宣宗並沒有這麼做,只將朱高煦父子廢為庶人,安置在皇城西安門內,並且明宣宗還時不時地去探望朱高煦。

“亟命壯士舁銅缸覆之。缸約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項負之,輒動。積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時,火熾銅鎔,庶人死。諸子並死。”


很明顯朱高煦並不領明宣宗的情,並在一次明宣宗的探視中,故意將明宣宗絆倒,一而再再而三對皇權的挑釁,明宣宗這個仁慈的皇帝再也忍不住了。直接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本想著這樣子朱高熙該服軟了吧,但朱高煦竟將大缸頂起,還對明宣宗破口大罵。再也忍不下去的明宣宗直接讓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就這樣吧把朱高煦活活烹死在銅缸之中。

朱高煦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觸犯兩位皇帝的逆鱗,為了篡位更是沒有底線,更把明仁宗、明宣宗對他的仁慈當做了懦弱可欺,有這樣的下場也是罪有應得!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國朝獻徵錄》


像素說歷史


朱高煦的死是他長期作死積累的結果,最終在明宣宗《朱瞻基》忍無可忍的時候把朱高煦放在一個大銅缸中活活烤死了。


首先說一下,朱棣共有三名兒子,分別是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三人都是徐皇后所生(徐達長女),但三人性格卻截然不同,長子朱高熾性情溫且愛好學習,而朱高煦和朱高燧則性情兇悍且目無法紀。 早在洪武時期,朱高煦便被朱元璋召到南京學習。可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朱高煦言行輕佻、不能靜下心來學習知識,這讓朱元璋對他是非常厭惡,為此朱元璋還親自定下了朱高熾為燕王世子,只給了朱高煦一個郡王。 如果生活平平靜靜,朱高煦很可能會就藩於封地,過一個明朝王爺的富貴生活,終結自己的後半生。然而他的生活軌跡卻在朱棣靖難之役時被徹底打亂,而且朱棣還給他開了一個大的玩笑。 當時朱元璋剛剛去世,朱高煦跟隨朱高熾一同入朝。朱高熾由於身體肥胖而行動不便,即使有人攙扶依舊會摔跤,朱高煦看到後就嘲笑道:“前人失足,後人知警。”朱瞻基【明宣宗】(朱高熾是明宣宗的父親)聽到後直接嗆道:“更有後人知警。”


其實在朱瞻基(明宣宗)剛登基後不久,他就給朱高煦十分豐厚的待遇。朱高煦也表示願意服從新君的統治。但這一切都是假象,朱高煦還是造反了。朱高煦造反的消息被一名在家守孝的御史報告給了朱瞻基,明宣宗知道後就做了應對的準備。但他剛開始並未出兵討伐,而是派一名太監去勸降。朱高煦一看是名宦官,就開始說大話,口出狂言。朱瞻基不得不下令出兵討伐。


朱高煦之所以選擇造反,很大程度上是欺負皇帝年少。朱高煦雖然是個勇猛的將才,但也有膽怯、多疑的一面。當他聽說朱瞻基御駕親征的消息後,開始害怕起來。 這個時候,朱瞻基託人給朱高煦捎信,信中說道:“只要你交出倡反之人,你的一切過錯就會得到赦免,會受到和以前一樣的待遇。如果你被生擒或是被人捆到來交給我,到時候一切晚了。”朱高煦害怕自己被人生擒獻給皇上,就主動出城投降了。朱高煦父子被朱瞻基下令貶為庶人,並且開始軟禁起來。一天,明宣宗閒來無事,就決定去看看這個讓他鬧心的叔叔。朱高煦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舉動一—伸出腳,絆了朱瞻基一跤。

朱瞻基對此十分生氣,就把朱高煦扣在了一口銅缸裡。在銅缸周圍堆滿了柴火,最終朱高煦被活活燒死了。


別讓遊戲迷了心吖丶


明成祖朱棣的第二個兒子朱高煦在明宣宗(朱棣的孫子朱瞻基)在位期間效仿父親的做法,想把侄子明宣宗拉下馬,自己篡位稱帝,結果失敗,被明宣宗處死。這場叔侄爭位大戲是怎麼發生的呢?這還得從明成祖朱棣說起。

在朱元璋死後,擁兵自重的燕王朱棣造了侄子朱允炆的反,發動“靖難之役”,成功上位,從侄子手中奪取了帝位。當上皇帝不久,朱棣就開始考慮立太子的事。按照嫡長子繼承原則,長子朱高熾無疑是太子人選,可是朱棣覺得他太胖,身體不好,而且心腸軟,沒個帝王的氣派。朱棣更喜歡在靖難期間立過不少戰功的二兒子朱高煦,甚至當面透露要傳位於朱高煦的想法。

不過,最後朱棣還是聽了朝臣的勸說,沒有違反成例,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當時內閣大臣解縉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以孽奪宗,自古致亂。”最關鍵的是,解縉悄悄地對朱棣說,朱高熾之子朱瞻基是“好聖孫”。朱棣於是下了決心,宣佈立朱高熾為太子,把朱高煦封為漢王(後來改封到樂安)。

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確實打小聰明,能文能武,深得明成祖朱棣的喜愛。在朱棣去世後,朱高熾繼位,是為明仁宗,僅僅10個月就病故了,朱瞻基繼位成為明宣宗,他和父親仁宗是明朝少有的好皇帝,開創了“仁宣之治”的局面。

朱瞻基當上了皇帝,最不服氣的就是朱高煦了。在明宣宗剛即位的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煦在樂安(今山東廣饒)舉兵發動叛亂。在內閣大學士楊榮的勸說下,明宣宗御駕親征,統領大軍包圍了樂安,朱高煦被迫投降。朱高煦父子被押到了北京,軟禁在西城的逍遙宮裡。

有一天,明宣宗來到逍遙宮想看看叔叔。朱高煦還是心高氣傲,不願搭理皇帝。當明宣宗往外走時,他突然伸出腳使絆兒,明宣宗差點摔倒。氣憤之極的明宣宗馬上叫人搬來一口足有三百斤重的大銅缸,把朱高煦扣在裡面。朱高煦還真是勇猛,居然把銅缸頂起來往前挪動。明宣宗也較上勁兒了,叫人拿來炭火燒烤銅缸,最後活活把朱高煦烤死了。這一年是宣德四年(1429年)。

明成祖朱棣篡位開了一個惡例,其子朱高煦效仿最終身死名裂,也再次驗證了“最是無情帝王家”的老話了


如果大家喜歡我的回答,請順便關注我的帳號“聽三哥說歷史”,多謝支持!


聽三哥說歷史


糾正一點:朱高煦不是烹死的,其死法類似現在的“碳缸烤肉”,名為烤刑,和古代的烹刑完全是兩回事兒!

烹刑是十分殘忍的肉刑,一般是用三足青銅鼎鼎或者架起大鐵鍋,裡面加滿誰,將受刑的人放進去之後,在下面燒火直到水沸騰受刑人煮死!


最後要達到受刑人“骨肉分離”,成為一鍋肉湯,刑法才算徹底結束!

歷史上受過烹刑的名人有周文王的兒子伯邑考、口若懸河的酈食其等人。

朱高煦受到的烤刑和他們有本質的區別。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二兒子,在靖難之役中勇猛過人,幾次救朱棣於危難之中,深得朱棣的喜歡,還曾摸著他的後背鼓勵他:世子(朱高熾)多病,你要努力啊!

朱棣親手喚醒了朱高煦心中的魔鬼,他開始一心一意想學老爹造反。在仁宗朱高熾即位後,不但操練兵馬積蓄力量,還有大量的橫行不法之事,仁宗不忍心對弟弟動手,還效仿鄭伯克段於鄢的故事,有意的放縱他。

等到了宣宗時,朱高煦更不把這個侄子放在眼裡,拉起大旗舉兵造反。宣宗御駕親征,並且勸降朱高煦:只要投降,我不但保住你的性命,我叔叔還是我叔叔!朱高煦看著自己的實力的確打不過侄子,只能投降。

他被宣宗廢為庶人囚禁起來,可心中還是不甘。有一次宣宗來看他,他竟然伸腿給侄子下絆子,宣宗登時大怒,命人對他實施了烤刑。

具體做法是:用一口300多斤重的大銅缸,將朱高煦扣在裡面,然後在銅缸的周圍架起火堆,開始“碳缸烤肉”。

烤刑的要求很具體,就是要用小火慢烤,讓犯人受盡痛苦而死朱高煦雖然是自己作死,但他的死朱棣也難逃干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