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老工業基地綻放新動能

第一臺國產鼓風機、第一臺國產內燃機車、第一臺國產CT機、第一臺國產X射線探傷機……多年前,遼寧省曾在中國工業發展史上寫下輝煌的成就。而今,這裡的企業通過加大創新投入,與日本等具備國際領先技術的國家積極開展國際合作等方式,實現轉型升級。

振興

遼寧這座老工業基地,正在迸發出新的脈動。

始建於1899年的中車大連機車車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車大連),已經走過了兩個甲子。中國第一臺自主研製的幹線蒸汽機車和內燃機車都誕生於此。經過六次大規模技術改造,中車大連已經發展為能夠設計製造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軌道交通運輸裝備的大型企業。

2014年8月,中車大連研製的和諧N3高原型火車頭承擔西藏拉薩至日喀則的客貨運牽引任務,國產大功率機車首次登上“世界屋脊”;2014年12月和2017年9月,完成“毛澤東號”和“朱德號”機車第五次升級換型;2019年8月,時速160公里復興號動力集中動車組“綠巨人”首次駛入新疆……

遼寧省:老工業基地綻放新動能

中車大連研製的高原內燃機車登上“世界屋脊”(中車大連供圖)

“目前公司累計生產機車12700臺,佔全路機車保有量一半以上。”中車大連副總經理王大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公司積極推進自主創新,加快大功率機車新產品研究、新技術應用、關鍵部件開發,引領產業轉型升級。”

瀋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沈鼓)是新中國第一家風機專業製造廠,見證了中國能源化工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發展歷程。

“我們也曾經歷過一段艱難時期,最後決定自主創新,推進重大核心裝備製造國產化,由此煥發新生。”沈鼓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孔躍龍介紹,經過多年潛心研發,沈鼓不僅填補了100多項國內重大裝備的技術空白,還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這使得西方國家同類產品大幅降價,有的外國產品售價降幅甚至達到50%。

“西氣東輸工程中就用到了我們的長輸管線離心壓縮機,把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氣送入了上海的千家萬戶。”孔躍龍告訴記者,為了自主研製出這種壓縮機,沈鼓的技術人員用了整整15年。

遼寧省:老工業基地綻放新動能

沈鼓研製的10萬立方米等級空分裝置用空氣壓縮機組(沈鼓供圖)


“無論利潤如何,我們每年的科研投入都保持在約3億元。”孔躍龍介紹。“研發總是有成有敗,我們採取按階段獎勵的政策,不以最終成果為唯一導向,大大提高了員工積極性。”

在韓國平昌冬奧會閉幕式的“北京8分鐘”上,24臺移動機器人和舞蹈演員們完美配合,呈現了一場高潮迭起的視覺盛宴。

這些機器人來自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松)。2006年,新松研發成功中國首臺潔淨機器人;2014年,國際首條機器人生產機器人生產線投入使用;目前,新松的移動機器人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據新松品牌與公共關係部部長哈恩晶介紹,現在新松擁有800多項重大科技攻關,研製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機器人、移動機器人、特種機器人、服務機器人五大系列百餘種產品。

為推動創新發展,新松還同東北大學、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聯合組建國內985高校首個機器人科學與工程學院,聯合培養人才,並在科研項目合作、技術培訓、科研成果產業化等多方面展開合作。

遼寧省:老工業基地綻放新動能

機器人生產機器人生產線(攝影:李家祺)


此外,東軟醫療系統股份有限公司開發“影像雲”,為遠程治療提供方案;無距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單旋翼植保無人機飛控產品的市場佔有率位居全國第一;遼寧孔雀表業有限公司研發的薄式自動日曆手錶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在這片豐沃的黑土地上,結出了一顆又一顆創新之果。

工匠

從一名技校生,到工人技師,再到公司唯一的女高級電焊技師,48歲的於靜在中車大連書寫了29年的奮鬥故事。

“畢業進廠才發現,焊工是個苦髒累的活兒,當時工作環境很艱苦。”於靜坦言。但這並沒有把她嚇到。面對廠裡男焊工“一統天下”的局面,於靜暗下決心,要把工作幹漂亮。

不懂理論,她就買來《焊工理論》等書籍學習;缺乏實踐,她就跟師傅反覆練習。別人休息聊天,她卻埋頭苦練,甚至把師傅參加比賽後用過的焊板都悄悄收集起來,有空就拿出來練習。飛濺的焊花一次次燙壞了衣服,也在她身上留下了不少傷疤。“這麼說有點像自誇,不過現在,我焊接的東西基本上都是免檢產品。”於靜羞澀地笑著說。

遼寧省:老工業基地綻放新動能

於靜接受採訪(攝影:李家祺)

在焊接機車牽引杆時,於靜發現用原有焊接技術焊出的產品缺陷多,返修率高。於是她反覆推敲焊接工藝,將原有的起焊點由傾斜方式改為垂直方式,由立焊改為平焊,確保了“零缺陷”。2016年,“於靜機車牽引杆焊接操作法”被評為大連市“絕技、絕活、絕招”,填補了焊接行業的又一項空白。

“其實沒啥訣竅,我就是愛琢磨。”於靜告訴記者,如果刻苦鑽研、用心雕琢,每一條焊縫都能成為一件藝術品。

武志榮是遼寧丹東孔雀表業有限公司的一名機械錶機芯零部件模具工,他在這個崗位上已經工作了41年。

上世紀90年代初,武志榮前往瑞士學習,痛感中外在機芯製造上的巨大差距。當時,中國的很多機芯零部件要從瑞士進口,價格昂貴,許多技術也不外傳。“這使我下定決心,要做出‘白菜價’的優質零件。”武志榮回憶道。

加班加點,挑燈夜戰,武志榮在模具創新上取得了諸多成果。他開發的一次成型落料模具不僅是國內手錶行業的首創,也讓瑞士專家連聲讚歎。

“這其實是積累了十幾年的結果。”武志榮說。

遼寧省:老工業基地綻放新動能

武志榮接受採訪(攝影:人民畫報/郭莎莎)

今年,武志榮63歲了。雖然女兒希望他早點退休,但他還捨不得這個崗位。“我閒下來就難受。”武志榮說,“而且我還要多帶帶年輕人,把他們栽培起來。”

正是許多位這樣善於琢磨、持之以恆的“於靜”們、“武志榮”們,為遼寧工業的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

合作

近在日本、韓國,遠到美國、歐洲……在轉型升級過程中,這座老工業基地非常重視參與國際合作,與處於國際先進水平的企業、大學、研究院共同開展研發活動,為企業增添更多創新力量。

據中車大連技術開發部部長趙剛介紹,近年來,中車大連先後與英國裡卡多公司、美國西南研究院、加拿大龐巴迪公司、德國克諾爾公司等世界知名企業廣泛開展國際間技術合作。

日本方面,中車大連和東芝合作共同研製和諧3型電力機車,由中車大連提供車體、轉向架等部件;東芝則負責變流器、牽引電動機等部件。

“日本豐田是全球汽車製造行業中利潤最高的企業。”王大偉表示。“中車大連於十年前引入豐田的精密管理體系,目的就是通過平準化、準時化生產,最大限度提高產品的效益,現在已經初見成效。”

同樣將目光投向豐田的,還有沈鼓。沈鼓組織員工前往豐田學習精益生產模式,推動生產方式改革。“由於壓縮機、鼓風機是單件生產,無法完全照搬豐田模式。”孔躍龍告訴記者。“因此,我們選擇引進吸收再消化,根據自身情況調整策略,使生產過程更加有序、緊湊,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益。”

此外,沈鼓還與三菱重工、川崎重工、三井造船等開展合作。“有競爭就有合作。”孔躍龍表示,“比如,為了讓壓縮機結構更緊湊,我們和三井合作研製了‘6級軸流+1級離心’的10萬空分壓縮機。”

丹東東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第一家燃氣表專業生產廠。在發展過程中,東發先後同日本金門製作所、日本巖谷產業株式會社、東洋燃氣表株式會社等開展技術交流和合作,還聯合松下電器共同研製了具備異常時自動切斷功能的智能型保安IC卡燃氣表,進一步推動產品升級。

遼寧省:老工業基地綻放新動能

智能型保安IC卡燃氣表(攝影:人民畫報/郭莎莎)


出海

老工業基地實現轉型升級,“走出去”的路也變得更寬。

2009年,中車大連與新西蘭簽訂20臺機車供貨合同,中國機車首次駛入發達國家;2014年,中車大連承攬南非內燃機車232臺,成為中國企業內燃機車出口海外的最大單筆訂單……

從這裡“走出去”的不僅是機車產品,還有中國技術和中國服務。中車大連在海外設置27個服務點,並派遣專家在當地協助辦廠;為了更好地融入當地,減少“水土不服”,公司的駐外人員積極參加大使館舉辦的活動,融入當地文化。

機器人出口國際市場的先河同樣在這裡開創。

2010年,新松移動機器人批量出口至通用汽車總部;2018年,新松重載型移動機器人進駐世界最大集裝箱中轉樞紐港——新加坡港。

遼寧省:老工業基地綻放新動能

2018年平昌冬奧會,新松機器人在“北京八分鐘”上亮相。(新松公司供圖)


據哈恩晶介紹,目前,新松的產品已經出口到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一帶一路”沿線的17個國家和地區有密切合作。

在東軟醫療系統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軟)的全球服務中心,超大電子屏地圖上閃爍著許多藍色圓點,實時顯示著世界各地東軟設備的使用情況。若發生故障,技術部門能夠及時提供遠程指導、進行故障排除。

遼寧省:老工業基地綻放新動能

東軟全球服務中心(攝影:李家祺)

“公司業務已覆蓋全球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9000多家用戶,累計裝機量30000餘臺,為50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提供設備、服務和長期培訓。”東軟首席執行官武少傑介紹道。

醫療設備上的“中國方案”為更多醫療資源不足的國家帶去希望。

武少傑告訴記者,過去,肯尼亞由於缺少高端設備,許多地方居民得了大病後都要前往首都內羅畢的醫院就醫。由於交通不便,重症急症患者常常會貽誤治療的最佳時機。

東軟在肯尼亞開展健康醫療診斷集成項目,為肯尼亞37個郡、超過 76% 的人口提供醫療影像設備及服務。“這樣就能實現‘小病不出郡’的目標。”武少傑表示。針對肯尼亞偏遠地區缺少優質醫生的狀況,東軟通過“影像雲”實現了郡醫院與內羅畢大型醫院的數據連通。“權威專家只需通過‘影像雲’下載查看病人的CT影像,即可遠程給出診療意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