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光70年,一起感受新洲水利發展之路

“晴上三天地發裂,一場暴雨滿畈空。”這是解放前,新洲水旱災害高發頻發的形象寫照。新中國成立70年來,新洲人民重整山河,奮戰不輟,奏響了一曲曲變水患為水利的勝利凱歌。


穿越時光70年,一起感受新洲水利發展之路


這裡是陽邏龍口大閘,倒水河由此流入長江。在解放前,倒水河的出口並不在這裡,而是全部匯入了漲渡湖。一下大雨,由於漲渡湖承雨面積過大,加之江水頂託,排洩不暢,沿河沿湖地區洪水氾濫,人民深受其害。“一條扁擔兩隻筐,全部家當一掃光,拖兒帶女奔高埠,了無牽掛乞他鄉。”這首民謠所描述的場景,基本上年年上演。


穿越時光70年,一起感受新洲水利發展之路


在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下,倒水下游改道工程1970年6月正式動工。在當時機械化程度差的情況下,新洲和前來增援的紅安、麻城、黃岡等兄弟縣的人民依靠鐵錘鑿、肩膀挑、板車拖等施工土辦法,劈山開河,修堤建閘,在1972年春基本完成主體工程,將倒水河1800多平方公里承雨面積、年最高來水量18億多立方米的河水,從陽邏龍口引入長江。工程完工後,使危害千年的倒水河從此變成了集防洪、排澇、灌溉、養殖,以及徹底消滅血吸蟲病的興利河,使擁有30萬畝農田的漲渡湖區從此變成魚米之鄉。原副省長、全國著名水利工程專家陶樹曾說,倒水下游改道工程,堪稱“湖北水利建設史上的一項壯舉”。

穿越時光70年,一起感受新洲水利發展之路


如果說,倒水下游改道工程是湖北水利建設史上的一項壯舉,那麼,舉水橡膠壩建設工程,則稱得上是一項創舉。舉水橡膠壩是採用當時國內領先技術、全省建設的第一座橡膠壩。工程於2000年11月動工,第二年6月19日完工。主壩高5米、長213米,可攔蓄河水1211萬立方米,每年能提供灌溉水量1.7億立方米,其規模當時位居全國第一。舉水橡膠壩建成投用後,不僅保障了乾旱時節邾城城區10萬多人的生活用水需要,也使邾城、三店、鳳凰、潘塘等街鎮15萬畝農田的抗旱用水有了可靠保障。


穿越時光70年,一起感受新洲水利發展之路


實施倒水河下游改道、建設舉水橡膠壩,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新洲人民重整山河、大興水利的兩大見證。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加上上級的大力支持,全區抗災能力大大提升,解放前境內水旱災害高發頻發、人民深受其苦的落後面貌得到根本改變。如今的新洲,44座大中小型水庫,3座攔蓄河水的橡膠壩,明山、浮尾、道觀河、少潭河、濱江平原5大灌溉體系,可確保全區70多萬畝田地得到及時灌溉;6座大型排澇泵站,3萬多千瓦的裝機容量,可及時消除平原湖區下雨天的漬澇災害;經過整治加固,“一江三河”200多公里長的堤防抗洪能力實現大提升。

穿越時光70年,一起感受新洲水利發展之路

區堤防總段副段長葉方新介紹,“目前,新洲境內37.6公里的長江干堤,足以防禦54型的大洪水;舉水、倒水、沙河總長168.7公里的堤防加固,足以防禦20年一遇的洪水,再也不會出現解放前那種一遇山洪、江汛就氾濫成災、人民四處逃荒的現象。”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