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古橋樑大全

泰州古橋樑大全

泰州(現海陵區),古稱海陵,處於長江尾閭、淮河下游、大海之濱,是一個江、淮、海三水匯聚,清、渾、鹹三味交融的特色城市。

泰州是一座名符其實的水城。是水滋潤了泰州,使泰州成了鍾靈毓秀之地,孕育了泰州獨特的水文化。環抱著州城的是一彎寬闊的護城河,城北有三條白練似的草河、稻河、滷汀河,向北通往裡下河水網;城南有從西向東穿城而過的運鹽河、向南通向口岸的南官河、東至海安西通揚州的老通揚運河,以及周山河、鳳凰河…;東面有直達東臺的泰東河、老東河、智堡河…;西面有引江河、九里溝等。泰州不僅城外有多條河流圍繞,城內也是河道如網,水系縱橫。由南而北有東市河、中市河、西市河,一條橫貫東西的河象腰帶一樣,稱玉帶河。此外,在城裡城外還星羅棋佈地分佈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池塘、溼地,如昭昭汪、夏家汪、打牛汪、打狗汪、百花潭、荷花池、扁豆塘……

俗話說:“有人就有路,有必便有橋。”為了便於交通運輸,泰州人在這些河、溝、汪、潭、塘上架起了無數的橋樑。水流不息的河,車流不斷的路,必然會有連接河與路的橋。橋是河與路永恆的紐帶,橋是人與自然相生相伴的通道。橋連接著河的此岸和彼岸,橋體現著溝通和歡聚。橋是文化的積澱,橋是歷史的回憶,橋是遊子的故園和鄉思。傳說建於宋之前者二座,始建於宋者十二座,始建於元者一座。現存最早的文獻資料見於明《[萬曆]泰州志》。從《[萬曆]泰州志》城池圖上,可見到標註有名稱的橋有十座,連同城河上未註名稱的三座橋,計十三座。但查閱其《橋渡》篇計有橋樑名三十座(另有七座現不在泰州建置內)。

《[崇禎]泰州志·橋渡》篇所載橋樑名較《[萬曆]泰州志》多二十六座,總數達到六十四座(不在現泰州建置內不計)。其中廢圯七座,可通行者五十七座。

《[雍正]泰州志·河渠志》“橋渡”篇所載橋樑名增加至九十座(另有海安橋名14座,姜堰橋名3座),其中,己廢圮橋樑十六座,實際可通行橋樑七十四座。

根據民國二年(1913年)8~12月,由胡浚、鮑恩、陳鎧、嚴海青、孫毓漳、宋自修、繆學賢等七人實測繪製的《泰縣城廂圖》上,實繪橋108座,其中有名稱的橋65座,未標註名稱的橋43座。根據志書記載的橋名己達114座(含已廢圯及部分不在主城區的橋)。

泰州的橋造型各異,有平橋、有單拱橋、有多拱橋、有梁式橋、有板橋、有吊橋……。泰州的橋用材廣泛,有木橋、有石橋、有石板橋,更多的是用磚砌築的橋。泰州的橋有的砌得很高,便於橋下舟楫通過;有的砌得很低,在橋下還密植木樁防止船舶偷偷經過。橋上有的沒有橋闌、有的單邊有闌、有的兩邊有闌,橋闌的材料有的用竹木、有的用磚石、甚而有用漢白玉雕琢而成;有的橋上設閣、有的橋上設廟、有的橋上有井,有的橋上建坊,更多的是橋旁樹碑,記述修橋的緣起和發起建橋及捐助者的姓名。古老的橋往往伴隨著一些動人的傳說和故事,泰州的這些老橋輯錄如下,以饗讀者。

序號 橋 名 橋 址 始見文獻 備 注

1, 迎恩橋 州治(南門內)又名南薰橋《[萬曆]泰州志》 原系磚圈後圯,萬曆三十年改板橋

2, 豐利橋 南水門入第一橋,又名暮春橋、裡高橋

《[萬曆]泰州志》俗呼高草轎,淳熙三年䢖,崇禎年圯,夏時雨重修

3,登仙橋 南水門入第二橋 《[萬曆]泰州志》乾道元年建

4,樂真橋 南水門入第三橋《[萬曆]泰州志》

淳熙十二年萬鍾建,嘉定七年李洪重建,俗稱小八字橋

5,太平橋 南水門入第四橋,俗稱稅務橋《[萬曆]泰州志》

淳熙十一年萬鍾建,嘉定十一年李駿重建,洪武三年張遇林再建

6,太寧橋南水門入第五橋,原稱利民橋《[萬曆]泰州志》

年萬鍾建,嘉定十一年李駿重建,洪武二年張遇林重建

7,太和橋 治東南,今州橋《[萬曆]泰州志》

有圈,名週橋,或雲宋周孟陽建名周橋

8,經武橋 治西南《[萬曆]泰州志》嘉定十三年李駿開新河、創教場建

9,天寧橋州治西,光孝寺東《[萬曆]泰州志》嘉定十三年李駿建,今(道光)呼西橋

10,伏龍橋州治西《[萬曆]泰州志》趙匡胤避難橋下遂名,今存片石

11,西門吊橋州城西門外《[萬曆]泰州志》今(道光)填塞

12,石橋州治東五里《[萬曆]泰州志》東山寺東半里許,北與斜橋對

13,斜橋跨老東河,州治東五里《[萬曆]泰州志》北通五里溝、任家荘,即南斜橋

14,且樂橋州治北, 北門內《[萬曆]泰州志》原名迎淮橋,俗呼姐姐橋

15,破橋州治北三里,又名永安橋《[萬曆]泰州志》黃道理重建,舊名坡橋

16,迎春橋州治東門外《[萬曆]泰州志》洪武年張遇林創建

17,南浮橋 州治南門外《[萬曆]泰州志》

18,濟川橋 州治南三里,跨南官河,即高橋、南高橋

《[萬曆]泰州志》正統九年王思晏重建,俗呼南橋,韓詔更磚以石,增石欄

19,廣運橋 州治北門外,西壩西,又名新橋

《[萬曆]泰州志》正統九年王思旻建板橋,成化十一年朱旻改石橋,上置石欄

20,便民橋 州治北東壩之南《[萬曆]泰州志》洪武二十九年建

21,大通橋 州治北東壩《[萬曆]泰州志》

22,永興橋 州治北一里《[萬曆]泰州志》

23,華家橋 州治北東壩之南《[萬曆]泰州志》

24,通倉橋 州治西北二里《[萬曆]泰州志》正統年王思旻建

25,清化橋 州治西北二里《[萬曆]泰州志》永樂三年建,正德年劉欽重建

26,孫家橋 州治西北三里《[萬曆]泰州志》

27,演化橋 州治北四里《[萬曆]泰州志》景泰三年張近建

28,招賢橋 州治西北,《[萬曆]泰州志》

29,廣濟橋 魚行市《[萬曆]泰州志》成化十五年劉敬建

30,查家橋 州治東北二十五里十六都《[萬曆]泰州志》宋尚書查陶墓北

31,嘉定橋在街心,以年號名,俗名八字橋,又稱小市橋《[崇禎]泰州志》

紹興十年王喚建,舊名日中橋,嘉定七年修,洪武三年張遇林重修,

32,王家橋 泰寧橋北《[崇禎]泰州志》原系板橋

33,北水關橋《[崇禎]泰州志》板橋

34,鳳凰橋州冶南跨長堤,舊貢院前《[崇禎]泰州志》今廢(崇禎)

35,度僧橋 南山寺西《[崇禎]泰州志》存小磚橋(崇禎)

36,三思橋 近州治《[崇禎]泰州志》令訟者至是三思而行故名,今為溝(崇禎)

37,金蘭橋 跨太子港,樂真觀前《[崇禎]泰州志》

傳昭明太子建,以《易》斷金如蘭之義名,清初廢

38,小橋 跨東市河,駝嶺之東《[崇禎]泰州志》路南通道,北通州

39,小橋 州堂後藕花洲南《[崇禎]泰州志》今廢(崇禎)

40,小橋 州堂後藕花洲北《[崇禎]泰州志》今廢(崇禎)

41,蔡家橋 跨西市河,南通經武橋《[崇禎]泰州志》

42,雙橋 西接泰山,入小西湖《[崇禎]泰州志》北橋後名彩霞橋

43,翟家橋 經武橋南《[崇禎]泰州志》

44,沈家橋 祐生祠西,右水橋東《[崇禎]泰州志》舊系板橋,道光四年改磚橋

45,南門吊橋 州城南門外《[崇禎]泰州志》一名板橋

46,東門吊橋 州城東門外《[崇禎]泰州志》今(道光)填塞

47,北門吊橋 州城北門外《[崇禎]泰州志》今(道光)填塞

48,通仙橋 東山寺,舊名郭橋

《[崇禎]泰州志》建炎年間建,永樂十三年王彬重建,今廢(崇禎)

49,三塘橋 去城東一里《[崇禎]泰州志》

50,常樂橋 去城東二里《[崇禎]泰州志》

51,中河橋 東四里《[崇禎]泰州志》

52,紀家橋 東市河四里《[崇禎]泰州志》至正間紀文昇建,成化二十二年橋圯,下有石刻存

53,通川橋 跨西南濠塹《[崇禎]泰州志》成化年圯,嘉靖元年嚴茂建,今(道光)廢

54,寶帶橋 城西南《[崇禎]泰州志》萬曆年李昕募建

55,徐家橋 北門外,去州二里《[崇禎]泰州志》

56,拱宸橋 北門外,去州三里《[崇禎]泰州志》今圯(崇禎)

57,永興橋 近西倉《[崇禎]泰州志》

58,豐利橋 舊名韓家橋《[崇禎]泰州志》

59,便橋 東壩南《[崇禎]泰州志》洪武年間建,今圯(崇禎)

60,北斜橋 跨老東河,州治東北《[崇禎]泰州志》北通沈家荘,西通茅家堡

62,齏湯橋 跨老東河,去州二里《[崇禎]泰州志》宋太祖兵至泰州,民有獻齏湯者

63,谿光橋 市河東《[崇禎]泰州志》

64,夏家橋 州冶南城子溝《[崇禎]泰州志》

65,採蓮橋 城東北《[道光]泰州志》橋下之河名採蓮橋河

66,紅橋 暮春橋北《[道光]泰州志》

67,陳家橋 稅務橋北《[道光]泰州志》

68,董家小橋《[道光]泰州志》

69,三元橋 文昌閣西《[道光]泰州志》前名磊橋

70,殷家橋 跨東市河至東園《[道光]泰州志》

71,小板橋 光孝寺南,接雙橋《[道光]泰州志》

72,蔡家橋 南通經武橋《[道光]泰州志》雙橋之南橋,今(道光)改磚涵

73,軍務橋 校場東《[道光]泰州志》

74,右水橋 唸佛庵東,即今洧水橋《[道光]泰州志》

75,西紅橋 且樂橋東《[道光]泰州志》小板橋

76,東紅橋 且樂橋東《[道光]泰州志》小板橋

77,百子橋 伏龍橋西北《[道光]泰州志》今(道光)廢塞,衹存石板三

78,萬善橋 淨因寺門外《[道光]泰州志》乾隆五十二年袁秉義新建

79,王家橋 沙河東《[道光]泰州志》

80,小橋 周家溝東《[道光]泰州志》俞氏漁壯園舊址北

81,戚家橋 在施家灣《[道光]泰州志》

82,冠帶橋 覺正寺西北《[道光]泰州志》里人訛為棺材橋

83,佔魁橋 廣濟橋北《[道光]泰州志》

84,馬橋 趙公橋東,跨新城渡《[道光]泰州志》

長數十武,築木椿長板為亡,今(道光)廢

85,耳門橋 耳門外,封北水關《[道光]泰州志》

86,板橋 倉浦後《[道光]泰州志》為抬鹽過城所

87,太平橋 北山寺前《[道光]泰州志》

88,長壩橋 太平橋西《[道光]泰州志》

89,夾河橋 港口鎮《[道光]泰州志》南橋

90,夾河橋 港口鎮《[道光]泰州志》北橋

91,黌橋 聖廟東黌門《續纂泰州志》

92,文利橋 學署東北《續纂泰州志》

93,紫陽橋 光孝寺西《續纂泰州志》光緒六年程遵道修

94,既濟橋 東火星廟《續纂泰州志》舊為板橋,咸豐六年王貽谷改建磚橋

95,湯家橋 城南三里《續纂泰州志》光緒間重修

96,菖蒲橋 東門外菖蒲溝 《續纂泰州志》至大馮甸

97,東勝橋 塘灣鎮河北 《續纂泰州志》光緒年李金臺倡建

98,普福橋 塘灣鎮河南《續纂泰州志》舊系木橋,李榮國倡政建石橋

99,蔣家橋佴家港內《續纂泰州志》寺巷口北有蔣家荘

100,屠家橋 灰糞港西大王荘觀音堂東《續纂泰州志》

101,獅子橋 寺巷口鎮北《續纂泰州志》建自清初,宣統年王振猷蓼修

102,沙子溝橋 城東南隅《續纂泰州志》

103,九龍溝橋 九里溝北《續纂泰州志》儲氏之墓在焉

104,青龍橋 界溝《續纂泰州志》與江都交界

105,萬善橋 南壩塘《續纂泰州志》光緒二十八年改壩建橋

106,友忠橋 大倫荘《續纂泰州志》道光三年張友忠建

107,運糧河橋 運糧河《續纂泰州志》光緒十七年宋榮玢修

108,藥箱橋 同文荘《續纂泰州志》嘉慶年為乾隆時名醫王益峰建

109,新橋 張家院西《續纂泰州志》光緒十八年陳伯平建

110,利涉橋 蔣垛南河(原蒲津渡口)《續纂泰州志》乾隆三十年申蒼文改建石橋

111,金龍橋在陳家廈《續纂泰州志》

112,綵鳳橋 在陳家廈《續纂泰州志》

113,水關橋 北門水關上《[民國]泰縣誌》橋畔有古槐

114板橋 泰州歷史上稱板橋的橋很多,現在一般人稱為板橋的橋在西倉路馬浦街北頭,橫跨稻河兩段河上,為明時所建,鋪木板,故名板橋。《[道光]泰州志》載:“板橋 在倉浦後,為抬鹽過壩所。” 。《續纂泰州志》載:“板橋 見前志,在倉浦後,今按在馬浦後。光緒三十年(1894年)邑人陳恩洽、商董裕仁等重修。”

泰州古橋樑大全

西壩口坡子街新貌

泰州古橋樑大全

板橋的橋在西倉馬浦街北頭,橫跨稻河兩段河上,為明時所建,鋪木板,故名板橋。

泰州古橋樑大全

舊時泰山嶽墩 今為泰山公園岳廟

泰州古橋樑大全

大林橋口 左側是原大林商場 右為原泰州飯店

泰州古橋樑大全

舊時演化橋

泰州古橋樑大全

上世紀七十年代西壩口 泰州一百大樓成為地標性建築 周邊鄉鎮百姓泰州叫作“去三面紅旗”。

泰州古橋樑大全

泰州古橋樑大全

泰州古橋樑大全

泰州古橋樑大全

泰州古橋樑大全

泰州古橋樑大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