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江蘇“芯”征程

今天要談的是江蘇省。江蘇省簡稱“蘇”,是中國經濟最活躍的省份之一,2018年GDP突破9萬億,位居全國第二,僅次於廣東,今年可望突破10萬億。

同時江蘇省也是我國傳統的集成電路大省,由於地域寬廣和傳統電子行業的優勢,形成了大規模的集成電路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的全產業鏈,2018年集成電路產業規模超過1900億元,佔到全國30%,排名全國第一;封測產產值突破1000億元,佔有全國半壁江山;晶圓製造業產值佔到全國16%。

要談江蘇的集成電路產業,就不得不提無錫。做為南方微電子基地和908工程承擔基地,無錫市撐起了江蘇省的半壁江山,集成電路產業規模超過1000億元,是繼上海之後我國第二個超越1000億元的城市。根據2019年8月芯思想研究院(ChipInsights)發佈的《2018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城市排行榜》,江蘇在排行榜前15名中佔有四席,分別是無錫、蘇州、南通、南京,其中無錫、蘇州、南通都進入前十。

「历史」江苏“芯”征程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2015年江蘇省制定出臺了《關於加快全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積極做大集成電路製造業。抓住新一輪產業升級和佈局調整機遇,支持先進生產線的引進和建設。突出特色工藝能力,縮小與國際先進技術的差距,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製造基地。大力發展模擬及數模混合電路、微機電系統(MEMS)、高壓電路、射頻微波電路等特色專用工藝生產線。增強芯片製造綜合能力,以工藝能力提升帶動設計水平提升,以生產線建設帶動關鍵設備和材料配套發展。在政策推動下,江蘇全省各地掀起了集成電路製造項目的建設高潮,南京、無錫老牌基地自不必說,就連蘇北三線城市淮安都卯足了勁,一出手就是三個項目,好像要和蘇南叫擂臺。

今天我們就一起去回顧一下江蘇的集成電路製造產業發展的歷程。

一、無錫:再造國家隊

1、742廠到華晶

要說江蘇省造芯的歷史就不得不說742廠。現在無錫市仍是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佈局中的一個重要戰略基地,這與742廠時期打下的底子有很大的關係。

742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1960年,江蘇無錫一條叫棉花巷的小巷中誕生了一家名叫“江南無線電器材廠”的二極管工廠。1963年1月1日,江南無線電器材廠歸屬國家第三機械工業部第十管理總局(後為四機部,現在的工業和信息化部),工廠代號為“國營第742廠”。

1968年底,為響應國家“大力發展電子工業”的號召,經國防工業軍管小組批准作為試點,將無錫無線電工業學校與國營742廠合併,國營742廠也從棉花巷搬到了大王基(現在華潤微電子所在地),742廠開始承擔新型半導體工藝設備的研究、試製和生產任務。

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時任742廠二車間副主任、黨支部書記的於燮康回憶道, 當時工廠每個技術員都擔負一個生產或試製產品的任務,時值3DG19高頻小功率三極管,3DK7、K2開關三極管和3DA5大功率管逐步投入正常生產,各種硅高頻大功率低躁聲、硅高速開關和各種數字場效應集成電路等20幾個品種先後投入生產試製。工廠能力的積聚,為後來承擔引進項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77年,我國第一條從日本東芝成建制引進的彩色電視機用雙極線性集成電路生產線定點在742廠。項目投資2.7億元(約合6600萬美元),建設目標是月產能10000片3英寸5微米,年設計產能是2

648萬塊集成電路,主要目的是為了給當時大量引進彩色電視機生產線的各彩電生產廠進行元器件配套。1982年10月項目後工序通線投產,1984年前工序通線投產。到1987年,742廠的生產量超過3000萬塊,佔到全國總產量的40%,成為當時我國技術先進、規模最大、具有工業化大生產的專業化工廠。

1983年5月15日,計算機與大規模集成電路領導小組在北京召開全國計算機與大規模集成電路規劃會議。針對當時多頭引進、重複布點的情況,提出“治散治亂”,集成電路要“建立南北兩個基地和一個點”的發展戰略,南方基地主要指上海、江蘇和浙江,北方基地主要指北京、天津和瀋陽,一個點指西安,主要為航天配套。

“南方微電子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無錫微電子工程”落戶742廠。電子工業部認為要發揮742廠的大生產線經驗、發揮24所的技術能力,實現強強聯合,組建“無錫微電子科研生產聯合體”,為此從24所調部分人員到無錫成立24所分所,擔負無錫微電子研究中心的職責,同時引進建設3微米技術MOS生產線,儘快掌握2-3微米工藝大生產技術。

1985年聯合體註冊成立“無錫微電子聯合公司”;1988年8月8日在無錫微電子聯合公司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華晶電子集團公司”。從此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一個響亮的名字“華晶”誕生了!1990年11月,MOS生產線開工建設;1994年6月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投入生產,生產技術能力從3英寸5微米提高到5英寸3微米。

同時在此期間,1986年3月研製出2.5um、集成13萬個元件的64K DRAM,這是我國第一塊64K DRAM;1993年製造出中國第一塊256K DRAM;科研中心從1988年到1992年開發新產品多達108種,極大的促進了華晶的發展。

2、“908”工程

無錫微電子工程5英寸3um開工時,已經落後國後很多,主要原因是小於1.5微米的電路受“巴統”限制。當時海外0.6微米已經開始批量生產,0.35微米已經研發成功。建立植根於國內並具有自主發展能力的集成電路產業是時代的重任,更是國家的需要。

於是1990年8月機械電子工業部提出了關於集成電路“908”工程建設計劃;1990年12月15日,中央政治局聽取機械電子工業部彙報,同意實施908工程,中央財政投資20多億元,地方配套7億元,目標是在無錫華晶建成一條月產2 萬片、66英寸、0.8-1微米的芯片生產線。由於各方效率的問題,直到1995年才和AT&T達成協議,到1998年在華晶建成一條月產1.2萬片6英寸0.8-1.2微米的芯片生產線。由於此時新組建的電子工業部提出要實施“909”工程,建設一條月產8 英寸0.0.5 微米的芯片生產線,國家人力、物力、財力開始向“909”工程傾斜,導致“908”工程處境非常尷尬。1998年1月18日“908”工程通過對外合同驗收。但由於審批時間過長,“908”工程從開始立項到真正投產歷時7年之久,及至建成投產時,技術水平已大大落後於國際主流技術,月產能也僅800片左右。

1998年華晶與上華合作生產MOS電路籤約定,華晶開始為上華公司提供加工業務,從此翻開了我國的Foundry時代。

也許提及“908”工程,讓人更多的感到的是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痛。這項國家級工程的結果是所有人不希望的。但我們也要看到,華晶為集成電路培養了一大批人才,可以說華晶是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黃埔軍校”。據悉,從華晶走出去的在其他公司或政府部門曾經擔任過主要領導、骨幹的人數不下500人,目前仍然有300 餘位“華晶人”繼續奮鬥在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鏈的重要關鍵崗位上。

除了培養人才外,由於“908”工程的落地實施,集成電路與相關配套產業在無錫快速發展,在集成電路設計業、封裝測試業、設備材料業等多個領域,打造出了先發優勢。

3、華潤新啟航

2002年9月香港華潤集團正式宣佈完成收購華晶集團,更名為華潤微電子,從此開啟了無錫晶圓製造的新時代。

2004年,公司6英寸月產能達到6萬片,成為我國最大的6英寸晶圓製造企業,並開始實施模擬晶圓代工戰略轉型,公司營收實現連續成長,從2003年的10億港幣增長到2007年的30億港幣。

由於模擬電路市場快速發展,為了強化模擬代工的優勢地位,華潤集團內部加大對集成電路的投資,在2007年開始啟動8英寸項目,於2009年建成華潤歷史上第一條8英寸生產線,也標誌著華潤微電子邁向新的里程。

經過多年發展,華潤微電子已經成為中國本土規模和影響力最大的綜合性微電子企業之一,公司在無錫擁有齊全的半導體產業鏈,包括月產6萬片的8英寸晶圓生產線、月產能達21萬片的6英寸晶圓生產線,以及月產能70 多億線的封裝生產線,還有掩模生產線和多家設計公司。

目前華潤微電子聚焦於模擬與功率半導體等領域,致力於模擬/混合信號工藝和功率器件/電路工藝的開發,已經形成獨特的BCD、Mixed-Signal、HV CMOS、RF CMOS、eNVM、BiCMOS、Logic、MOSFET、IGBT、SOI、MEMS、Bipolar、硅基GaN等標準工藝及一系列客製化工藝平臺,提供1.0-0.13µm的工藝製程,在功率模擬工藝技術方面具有核心競爭力,在電源管理和功率半導體器件等產品領域積累了特色工藝技術和系列化產品線,能夠為客戶提供豐富的產品與系統解決方案。未來公司將圍繞自身的核心優勢、提升核心技術及結合內外部資源,進一步向綜合一體化的產品公司轉型,致力於成為世界領先的功率半導體和智能傳感器產品與方案供應商。

目前華潤微電子正全力衝刺科創板紅籌上市第一股。據上交所網站顯示,華潤微電子已先後於2019年9月12日、10月9日分別提交第一輪、第二輪科創板發行上市問詢回覆。

4、華虹無錫基地

華虹無錫集成電路研發和製造基地將成為華虹集團繼上海金橋、上海張江、上海康橋之後的第四個生產基地,也是華虹集團走出上海、全國佈局的第一個集成電路研發製造基地。

華虹無錫基地總投資100億美元,一期投資25億美元,新建一條月產4萬片12英寸“超越摩爾”特色工藝集成電路生產線,採用先進工藝90~65/55nm,支持5G、汽車電子和物聯網等新興領域的應用。

華虹集團作為國家“909”工程的的載體,是我國發展自主可控集成電路產業的主力軍;無錫是我國“908”工程基地,是我國第一次對微電子產業制定國家規劃並進行大規模投資的項目;“908”工程基地攜手“909”工程承載者將共鑄中國“芯”工程!

2019年9月17日,華虹無錫基地舉行建成投片大會,首批投片產品是55納米工藝芯片,標誌著我國第一條12英寸功率器件晶圓代工生產線的開始進入運營階段,也是我國最先進的特色工藝生產線。

華虹半導體無錫基地創下了多個速度。從2018年4月3日樁基工程啟動,到12月21日主廠房建設,僅僅263天(不足9個月);到4月17日潔淨室通電,僅僅380天;到5月24日設備搬入,僅僅417天(不足14個月),打破了全球最快建廠15個月的紀錄;到9月17日投片生產,僅僅533天(不足18個月),創下華虹半導體最快投產紀錄。

芯思想研究院認為,無錫有著深厚的集成電路產業底蘊。如今從“芯”出發,重振無錫“國家南方微電子工業基地”的雄風,在國家實現自主可控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藍圖中,無錫必將譜寫“芯”篇章、鑄就“芯”輝煌。

二、蘇州:痛“芯”疾首

2001年落戶蘇州的和艦科技可以說是聯電在大陸的先期佈局,相比臺積電在上海松江佈局早了3年。

當時,臺灣為了限制高科技企業在內地投資,對島內企業在大陸投資設置了冗長複雜的審批程序。為了繞過臺灣當局法令對半導體業西進大陸的限制,聯電董事長曹興誠支持聯電離職員工徐建華、尤朝生等人前往大陸創辦晶圓代工廠。曹興誠表示,在聯電公司及聯電高層個人均不得參予投資、不違反當局規定的情況下,協助徐建華在內地成立和艦,並由副董事長宣明智全權負責。有消息稱,曹興誠當時的想法是,要保留日後併購和艦的可能性,待兩岸政策鬆綁,立即展開兩家公司的合併。

當時的蘇州,在集成電路領域還是一片荒漠,加上蘇州工業園區剛剛開園,對集成電路產業如飢似渴,所以園區對一切和集成電路相關的項目都大開綠燈。

據悉,和艦科技當初選址蘇州,放棄上海,一方面是考慮到當時同為臺資背景的中芯國際、宏力半導體已經進駐上海張江,若三家晶圓代工廠都聚集一地,未來人才的爭奪會相當激烈;而更重要的是,當時我國規定,地方超過一定額度的投資案,需上報中央審批,例如深圳的門檻是3000萬美元、上海是1億美元,而蘇州工業園區不受限制,當時和艦的初始投資金額為15 億美元;再加上當時蘇州工業園區的體制靈活,項目審批效率高,所以選址蘇州。還要說明一下,和艦自2003年投產迄今16 年,從不擔心限水、限電,這個可能要比上海、北京好很多。

憑心而論,雖然和艦科技初期是獨立運營,但是其主導權卻抹不去聯電的身影,加上技術來源依賴聯電,後來聯電更是派出旗下設計服務公司智原在蘇州設立子公司秉亮科技來為和艦服務,現在和艦科技成為聯電在大陸的子公司,產能和技術由聯電掌控,無法直接為蘇州本地設計公司提供太多支持。

2004年蘇州晶圓製造營收就高達19億元,而到2018其營收也還只有22億元。而在此期間,和艦科技的月產能實現翻番,從3萬片增長到7萬片,可營收卻增長不大。

當然蘇州的IC設計業也不爭氣,2004年蘇州IC設計業整體營收首次突破億元大頭,達1.6億元,較2003年增長410%,要是當年有增幅最快的城市排名的話,估計可能也是第一名了,而到2018年200多家IC設計公司整體營收也只有45億,確實不值得表揚。

那有讀者會問,芯思想研究院推出的《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城市排名榜》第一版中,蘇州何以排名第七呢?不要急。因為蘇州有太多的封裝廠,有代工的如日月光、京元電、矽品等,還有海外IDM在蘇州設立的內部封裝廠。以封測營收排名,蘇州可望排在無錫之後,位居全國第二。

蘇州現階段提出打造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基地,並引入了鍇威特、能訊高能、能華半導體、英諾賽科等企業。

三、南京:“芯”存高遠

南京做為江蘇的省會,缺乏晶圓製造一直是心頭的痛;在江蘇集成電路城市產業規模排名中,長期位於無錫、蘇州、南通之後,更是覺得臉上無光。

在《推進綱要》的鼓舞下,南京開始尋求加速發展集成電路產業。於2016年超前佈局,投資打造了全國首個涵蓋人才、技術、資金、市場等全方位產業要素的集成電路公共服務平臺“南京集成電路產業服務中心(ICisC)”,2017年成為國家工信部首批“芯火”雙創平臺。

2015年底臺積電正式表態落戶南京。2016 年3 月2828日臺積電和南京政府簽約,在南京投資建設12英寸16納米FinFET生產線;同年7月7日開工建設;2017年9月12日舉行進機典禮;2018年3月試投產;10月31日宣佈量產。據悉,南京廠創造了臺積電的多項記錄,建廠最快,從動土到裝機只花了14個月;上線最快,裝機到開始生產不到半年的時間。

臺積電南京12英寸16納米FinFET生產線是我國目前製程工藝最先進的晶圓生產線。作為全球集成電路製造業的領軍企業,臺積電落戶南京,極大的提升了南京集成電路產業在江蘇省乃至在全國的地位和影響。芯思想研究院發現,在臺積電落戶南京的帶動下,目前南京已經吸引了包括華天科技、基本半導體、華大九天、新思科技、凱鼎電子、欣銓科技、臺積電設計服務中心、翔名科技、鉅泉光電等產業鏈上下游的近200家企業,初步形成IC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的全產業鏈閉環。

2019年2月,南京市下發《南京市打造集成電路產業地標行動計劃》,明確以江北新區為“一核”,江寧開發區、南京經濟開發區為“兩翼”的集成電路產業空間佈局,要求搶抓集成電路產業新一輪發展機遇,推動更多集成電路產業資源和創新要素向南京集聚,打造“全省第一、全國前三、全球有影響力”的集成電路產業地標,把南京建設成世界知名的晶圓製造基地、獨具特色的射頻等第三代半導體創新基地和國際重要的集成電路創新中心。

《行動計劃》還提出:力爭到2020年:南京市擁有銷售收入超5億元集成電路設計類龍頭企業3-5家,超100億元集成電路生產類龍頭企業1-2家;集聚集成電路產業高端人才團隊10個以上,集成電路產業人才整體規模達3萬人以上;積極爭取國家集成電路設計服務產業創新中心落地並加快建設,推動集成電路設計、製造、封測等關鍵環節核心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初步建成國內著名的千億級集成電路產業基地。到2025年:南京市擁有銷售收入超5億元集成電路設計類龍頭企業20家以上,超100億元集成電路生產類龍頭企業5家以上;集聚集成電路產業高端人才團隊20個以上,集成電路產業人才整體規模達6萬人以上;相關核心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集成電路產業綜合銷售收入力爭達2000億元並進入國內第一方陣。

《行動計劃》還強調:突出“一核”。以江北新區(含浦口區)為全市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核心區,重點集聚和承載全球集成電路先進製造龍頭企業、國際領先的自主可控集成電路設計企業、重大創新平臺和研發機構以及頂尖高端人才等,孵化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集成電路創業企業,打造有全球影響力的“芯片之城”。發展“兩翼”。江寧開發區以射頻集成電路產業園為主要載體,重點打造國際先進、國內一流、自主可控的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基地,積極引進和發展5G、未來網絡等網絡通信領域高端芯片設計與製造業;南京經濟開發區重點打造人工智能、光電顯示、物聯網和汽車電子等領域中高端芯片設計與製造業。

芯思想研究院認為,南京提出要打造“產業地標”,首先要營造好產業生態、聚集人氣。不過目前南京的產業規模偏弱,2018年南京集成電路產業規模為120億元,根據規劃到2025年集成電路產業規模要達2000億元,年均增長率要達60%,這對南京是個非常大的考驗。如何圍繞國際巨頭打造全產業鏈、高端化的產業生態,助力集成電路企業良性發展,南京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儘管困難很多,但辦法總比困難多。

四、淮安:群“xiong”逐“芯”

在《推進綱要》的鼓舞下,曾經“因運(大運河)而興、因運而盛”的淮安也積極加入了造芯大軍。

作為江蘇GDP排名後三的城市,淮安全市GDP不足4000億元,人均GDP只有70000元,在江蘇省出臺了《關於加快全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意見》後,提出樹起半導體的新地標,成為世界“芯”地圖上的“芯高地”,引來群“xiong”逐鹿淮安,連續上馬三個晶圓製造項目,實在是豪氣十足。

先說時代芯存。時代芯存的前身時代全芯於2009年在北京成立,2013年宣佈在寧波建設年產10萬片相變存儲器(PCM)的工廠,不知何故於2016年9月又落戶淮安,宣佈投資130億元建設一條年產10萬片12英寸相變存儲器生產線。2017年3月動工建設,2017年11月主廠房封頂,2018年3月開始搬入設備。據悉目前已經建成中國首條PCRAM後道生產線,其前端生產還是和晶圓代工公司合作,並於2019年8月26日,發佈了基於相變材料的2兆位可編程只讀相變存儲器產品(EEPROM)“溥元611”。

再說德淮半導體。德淮半導體緣起南京德科碼項目,由於團隊矛盾而分家,一部分人馬留守南京,一部分人馬於2016年遠赴淮安成立德淮半導體,據悉項目還整合了CIS產業鏈上的芯片設計、封裝及攝像頭模組,涉及整條產業鏈,看來是要打造一個IDM型企業。項目總投資達450億元,分期進行建設。其中一期投資120億,計劃建設年產24萬片12英寸CIS晶圓廠,預計在2019年6月投產。公司對政府表示,公司目標是建立起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民族半導體芯片品牌。據悉現在項目資金鍊出現暫時困難。這下讓政府為難了,原以為撿到個寶,那知燙到了神經。

還有就是中暻航天。2017年,中璟航天半導體8英寸晶圓製造項目落戶小龍蝦之鄉淮安市盱眙縣,盱眙成為全國第三個引進8英寸生產線的縣城。據悉,項目晶圓製造為核心,打造半導體全產業鏈全域化、國家級半導體產業基地,創建以產學研、創融投相結合的共融共生全生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實現真正的“中國芯”。當時項目方表示,項目總投資120億元,其中兩條年產24萬片8英寸CIS晶圓製造廠的投資為60億元,預計將於2018年12月底前竣工投產。2018年4月在南京舉行的“2018中國半導體市場年會暨第七屆集成電路產業創新大會”上,中璟航天獲得賽迪顧問頒發的“最具成長力企業獎”和“投資新銳獎”兩個獎項。2019年4月盱眙

政府表示,現階段,中璟項目的推進工作有了一定的成效,但還未形成規模,盱眙會進一步落實項目主體責任,助推項目取得實質性的發展

五、江蘇“芯”淚

不知淮安的三個項目未來是海水還是火焰,但是江蘇很多城市在造芯過程中也曾經是滿臉淚水,諸多項目如鯁在喉無法訴說,比如南通海安綠山、常州納科和柏瑪、蘇州崑山德芯、南京德科碼。這些項目無一例外通常要藉助“外力”幫助,才能將項目進行下去。說到底就是要政府給他們融資。

2004年南通綠山集成電路有限公司落戶南通海安,總規劃三期,建設一條月產能3萬片0.25微米工藝的8英寸半導體生產線,三期總投資4.3億美元(約35億元)。項目於2006年11月舉行試產儀式,由於合作雙方的資金實力都不夠,投產後很快陷入了停頓。2011年1月,南通眾和產權交易所在江蘇省產權交易所發佈資產轉讓信息,即《關於公開徵集南通綠山集成電路有限公司100%股權意向受讓人的公告》,掛牌價1.04億元。不過該公司至今未註銷,旗下還有一家合資子公司南通綠山置業有限公司。聽聞最近又有團隊計劃在南通籌建8英寸晶圓生產線,懇請謹慎對待。

常州曾經計劃打造集成電路全產業鏈,成為長江三角洲蘇南信息產業帶的重要支柱,為此常州積極引入多個晶圓製造項目,最終全部以失敗告終。2004年納科微電子項目開始運作,計劃一期投資為4億美元,二期投資3億美元,預期2006年首季正式投產。團隊方表示,背後技術方是英特爾,英特爾承諾為其提供技術與生產設備,以及人才培訓、技術服務和建廠支持等;還獲得超捷半導體(SST)0.25微米超快閃技術授權以及為超捷半導體提供代工。2005年一期開始奠基動工,但是在畫了個圈之後,廠房建設沒有具體進展,工地沒有引進任何設備和人員。2006年筆者在工地現場看到的是野草一片。常州納科只是常州造芯的一個縮影,在納科之前,還有常州柏瑪的失敗。2001年,柏瑪微電子落戶常州,初期以翻新設備起家,2002年宣稱建設一條2萬片8英寸生產線投產,分三期建設。2004年1月柏瑪宣稱其8英寸生產線一期投產,致力生產0.25-0.8微米CMOS數字電路,公司一期每月將達5000片。除了8英寸產線外,常州還有2003年成立的賽米微爾微電子公司,公司計劃興建月產2萬片5和1萬片6英寸的IGBT、VDMOS生產線,最終也以失敗告終。

2005年11月德芯電子在蘇州崑山落戶,這是在2003年崑山提出由“崑山製造”向“崑山創造”轉型後,第一個落戶崑山的集成電路製造項目。崑山政府上下非常重視,土建包括潔淨室工程由崑山開發區負責在14個月內完成,要確保項目在2006年第四季度建成。可到了2006年8月,廠房的設計圖紙還在審查中,工地還沒有開始正式打樁。廠房土建完成後,就一直處於閒置狀態,期間也有多個項目恰談接手廠房,終因各種原因一直無果。聽聞最近又有馬來西亞人計劃在崑山籌建12英寸先進製程晶圓生產線,懇請謹慎對待。

1520 年德科碼CIS項目簽約南京經開區,號稱總投資25億美元,項目將分兩期進行建設,一期投資5億美元,建設8英寸晶圓廠,以自主設計的圖像傳感器芯片製造為主,預計投產後月產能可達4萬片;二期投資20億美元,建設12英寸晶圓廠,投產後月產能可達2萬片。項目於2017年2月全面啟動建設工程,2018年2月舉行上樑儀式後,由於沒有資金,無法運轉,廠房建設就一直停擺。2019年5月,筆者再赴工地,發現已經成為爛尾樓。據悉,目前經開區

政府正在尋找拼盤者。

結語

現在很多地方政府的產業規劃中都有“晶圓製造項目是集成電路產業核心環節之一,投資巨大、科技含量高、產業吸附能力強,將快速帶動芯片設計、封裝測試等上下游配套企業集聚落戶,形成新的千億級產業鏈條”。可我們看無錫晶圓製造歷史悠久,積澱60年,也才剛剛形成千億級的集成電路產業規模;看蘇州引入和艦18年,也沒有形成千億級的集成電路產業鏈條,蘇州芯片設計業也沒有看到騰飛,也只有45億元淮安引進三個晶圓製造項目,也沒有見到有設計公司去淮安落戶。

發展集成電路需要人才基礎,需要產業基礎,更需要經濟基礎。希望江蘇各地市要根據城市的特點,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集成電路發展之路。祝願江蘇省再次開啟“芯”征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