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红心干革命———永定区仙师镇西洋村革命简史

一片红心干革命

———永定区仙师镇西洋村革命简史

一片红心干革命———永定区仙师镇西洋村革命简史

西洋乡苏维埃政府旧址

永定区仙师镇西洋村是革命先烈马永昌、马发贤的出生地,是著名的革命基点村之一。全村现有323户,1082人,山林面积6700余亩,耕地面积780亩。

在漫长的革命斗争中,西洋村人民为战争胜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全村有烈士35人,“五老人员”18人,被敌人杀害的革命接头户10余人,受迫害无辜群众300余人。其中,曾是木匠的马永昌和曾是泥水工人的马发贤在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教育后,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征程,为革命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金丰大山中护卫毛泽东

1905年,马永昌出生在一户贫农家庭。早年丧父,靠其祖父抚养成人,幼时读过几年私塾。1924年后在广东省大埔县一带做木匠,与当时在大埔教书的张鼎丞等接触,接受革命思想教育。1928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参加了著名的永定农民暴动。1929年5月,红四军在毛泽东、朱德率领下,第二次入闽,解放永定县城,成立了永定县革命委员会,此后全县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当年,马永昌受张鼎丞派遣回到西洋坪,建立农民协会,开展武装斗争,组建起西洋坪特务大队,由他和马发贤任正副大队长,队员有40多人,接着以西洋坪特务大队为中坚力量,与附近村庄的铁血团一起,发动了以西洋坪为中心的永定下溪南农民暴动,消灭了书华民团30多人,击毙了民团头目,缴获步枪20余支,充实了特务大队的力量,同时成立了西洋乡苏维埃政府,把特务大队改为赤卫队,马永昌任乡苏执委、军事委员兼赤卫队长,领导农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

1929年7月20日,中共闽西“一大”在上杭蛟洋文昌阁召开。8月初,红四军前委决定由朱德率领二、三纵队出击闽中。一、四纵队留在闽西分兵活动,此时,毛泽东已离开红四军前委。为了指导永定工作,毛泽东化名“杨先生”偕夫人贺子珍等从上杭大洋坝进入永定虎岗。第二天经三堡、堂堡、湖雷来到陈东石岭。张鼎丞此时正率领四纵队在上杭西北区活动,得知毛泽东前往永定指导工作的消息后,通知县委书记陈正派马永昌带短枪班前往石岭接应,并向毛泽东汇报永定开展土地革命斗争的情况。8月21日,在短枪班的护送下,毛泽东等人来到金丰大山牛牯扑。马永昌根据陈正的指示,找来金丰区委书记陈兆祥,同他商量安排毛泽东一行的食宿和有关安全事宜。

一路奔波劳累加上生活条件艰苦,此时的毛泽东得了疟疾。陈正担心毛泽东住在牛牯扑不安全,又指示马永昌另找一处更安全更隐蔽的地方,同时还要方便毛泽东养病治疗。他派当地人找了三天,找到了青山下,这里可搭竹寮,十分隐蔽,环境又好。马永昌前去察看地形后觉得不错,于是毛泽东一行便迁到青山下。毛泽东在青山下一边养病,一边指导地方的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他经常开会至深夜,跟当地干部商谈贯彻中共闽西“一大”精神,研究永定苏区的各项建设问题,指导总结永定暴动和开展土地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从而使他们不断提高革命斗争艺术水平。

1929年9月17日,金丰大山风云突变,金丰各地民团及广东大埔县雇来的保安大队六、七百人,气势汹汹向金丰大山扑来,扬言要“清山剿共,放火烧山,人头过刀。”陈正等人得到情报后,立即派人通知马永昌做好“杨先生”转移的一切工作。正在此时,毛泽东的疟疾又复发,忽冷忽热,四肢无力,不能行走。马永昌找来当地的陈添裕等青壮年保护毛泽东安全转移。天下着蒙蒙细雨,道路泥泞,很不好走。他们一脚高一脚低缓缓地在山道上行走。马永昌发现山路上留下了草鞋的印记,立即将印记抹掉,并指示大家将草鞋倒过来穿,要是敌人发现了,也会朝相反的方向找去,以确保毛泽东安全转移。毛泽东在雨顶坪休息了一天,第二天又在短枪班护送下,转移到湖雷,然后前往合溪。10月初,毛泽东离开合溪前往上杭临江楼,重新回到红四军前委工作。

从1927年9月至1940年5月,在党的培养教育下,马永昌从乡支部书记到县委书记、省委委员,从赤卫队长到独立团政委,从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到县苏维埃政府副主席,不论身任何职,始终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地方和部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受到人民的拥戴。

马永昌血染大阜乡

抗日战争开始后,由于马永昌认真贯彻中央和闽西南特委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实现合作抗日做了大量的工作,永定团结抗日的局面已经打开,抗日救亡运动已掀起新的高潮,党的组织在这场斗争中得到巩固和加强,因而引起了永定国民党顽固派的不满和仇视,把他看成“眼中钉”“肉中刺”。

1940年5月中旬,在永定县的国民党顽固派钟日兴等人的精心策划下,大阜乡联保主任郑良坤伙同郑秉华、刘铁民等人放出风声,愿将一批枪支弹药和一定数量的光洋,捐献出来,支援抗日,要马永昌前去商谈有关合作事宜。马永昌接到郑良坤的邀请后,向县委汇报了情况。经县委研究决定,派他和吴国祯、刘高友、刘德树等4人前往大阜谈判。

5月21日,马永昌等4人从严坑来到西洋坪。到了西洋坪后,吴国祯、刘高友前往吉西山处理突发事件。马永昌深知此行风险大,但他认为合作抗日是国家大事,应有诚意,估计顽固派还不敢食言。为了共同抗日,将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他不顾个人安危,坚决执行县委决定,去大阜谈判。下午,郑良坤派刘步荣等人来西洋坪接马永昌前往大阜。马永昌认为有堂舅刘步荣的陪同,问题不大,就叫刘德树留在西洋坪等候消息,只身前往大阜村。谈判预定在刘时英的小店楼上进行,马永昌上楼后,有三个没有带枪的团丁热情迎接他入座,随后一团丁捧了一碗热茶,当马永昌起身伸出双手去接茶碗时,另两名团丁突然将绳索套入马永昌的脖子,残忍地将马永昌活活勒死,马永昌壮烈牺牲了。第二天,郑良坤派郑清林、郑恩庆到吉西山秘密杀害了吴国祯、刘高友,又指示许燕富等3名团丁赶到西洋坪杀害了刘德树。这就是骇人听闻、震惊八闽的破坏国共合作抗日的“马永昌事件”。

“君为抗日故,英名万代传”。马永昌同志是闽西著名的英烈,是中共闽西地方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由龙岩市和永定县党史、民政部门编著,中央文献出版社于2006年2月出版的《天高云淡》一书,为马永昌烈士树立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摘自《红色文化周刊》)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