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嘲笑家裡窮,家長要如何處理?

不是每個家庭,都供得起孩子穿名牌。

當孩子進入學校,看到了自己家與別人家經濟的差距,有了比較就有了自卑,甚至是虛榮。

“大家都笑我沒吃過西餐、牛排。”

“同學買了新鞋,要700塊呢!我才不穿100的鞋。”

“你爸開的寶馬,你爸開得起嗎?你個鄉巴佬!”

“我才不分給你吃,你都買不起車釐子。”

孩子被嘲笑窮,因為家裡窮而感到自卑或虛榮時,父母往往容易陷入兩種極端:

第一種極端,向孩子哭窮。

只要花錢,就必定向孩子哭訴一番,“咱們家窮,沒錢,你跟別人比不了,要那麼好的東西幹什麼”。

孩子被嘲笑家裡窮,家長要如何處理?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講的是,人們的情感和觀念還受到自己喜歡和信任的人的影響和暗示。

向孩子“哭窮”彷彿是在暗示孩子,你不配擁有更好的東西。

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容易產生自卑感,人生的底氣都被磨沒了。

第二種極端,我窮,但不能讓孩子被看不起。

只要花錢,就很捨得滿足孩子的願望。“別人家孩子也要有的,我孩子也要有”。

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容易愛跟他人攀比,虛榮心暴漲。

當一個人的經濟能力支撐不起自己的慾望時,虛榮心便成為了軟肋,容易走上歪路。

孩子被嘲笑家裡窮,家長要如何處理?

那麼比較恰當的做法是,接納孩子的感受,不論是自卑、虛榮、不服氣,還是怨恨、憤怒,家長可以安撫孩子的情緒,並且告訴孩子真實的家庭經濟狀況。

比如,因為同學的一句“你吃不起”,孩子吵著要買車釐子。

家長可以這樣說:

“家裡暫時沒有條件讓你吃很多車釐子,媽媽會偶爾買點給你吃,但是不能去依賴別人,如果你想要想買就買,就要靠自己的努力,好好讀書去改變現狀。”

教育孩子,比吃比穿,不如比學習,人窮,但志不能短。

讓孩子知道“家裡窮”這樣不美好的真相,其實並不可怕,家長可以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讓孩子知道,再接受,最後激勵去改變,這才是教育。

誠實地告訴孩子家裡真實的經濟條件。

坦白告訴孩子,家裡經濟條件不好,把孩子當成家庭的一員,這並不可恥。

沒有錢的生活,依然可以給孩子滿滿的愛和期待。

有個外國作家曾自述,因為家裡太窮根本買不起聖誕禮物,他爸爸便告訴他,天上的星星就是禮物,他相信了好多年。

孩子被嘲笑家裡窮,家長要如何處理?

那些時光裡,他不僅不覺得自己窮,還感受到了許多美好和浪漫。

學不起鋼琴,可以學笛子;

買不起樂高,可以買雜牌;

穿不起耐克,可以穿361°;

去不了國外,可以去郊外……

每個人都有自己所處的境地,根據自己的情況去做最適應的事情,這也是家長必須教會孩子懂的。

當孩子有想買的東西而你又負擔不起時,你還可以跟孩子一起整理一份清單。

這次出門全家需要買哪些東西,大概要花多少錢,這一次你原本預計要花多少錢。

教孩子哪些是必須買的,哪些不是必須的,可以挪到下個月或者以後再買。

讓孩子自己分類,把必須和不必須列出理由。

當孩子發現他想要的既不是必需品,也超過了預算時,你可以告訴孩子:“超出了我們的預算,這可不是聰明的做法哦。”

如果你的經濟條件不錯,那麼請告訴孩子賺錢不易,需要珍惜,而不是為了讓孩子不亂花錢而欺騙孩子。

一檔青少年成長節目《少年說》裡也有孩子說到這個問題。

孩子被嘲笑家裡窮,家長要如何處理?

媽媽從小告訴孩子家裡窮,買東西經常要軟磨硬泡才可以買,甚至經常擔心會不會吃不上飯。

孩子被嘲笑家裡窮,家長要如何處理?

直到自己長大了才明白家裡沒有那麼窮。

孩子被嘲笑家裡窮,家長要如何處理?

而媽媽給出的回應是我只是傳承了姥姥的教育,我這是在教育你。

很多家長,都不太和孩子談家裡的經濟條件,似乎涉及到“錢”,感覺就會玷汙孩子的純真。

但讓孩子瞭解家境、珍惜父母賺來的錢,更是在培養孩子的品格和責任。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