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朝沒有太監專政?

張文瑤


中國史上,有個特別的術語,稱為“閹禍”。說白了,就是太監亂政。這確實是很中國特色的東西。

我們的先人們,似乎最熱衷搞這個。像太平天國,都是打著“天下一家”旗號起義的,待奠都金陵,洪大佬登上寶座,一樣也要使用太監。可這特技,是河北滄州一帶人專長的活,南方人不會呀,兩廣人更懵逼。

於是,他就招了一批閹雞閹豬的技師去閹人。不幸死在“手術檯”上的幼童,據說達3千人之多,是慘絕人寰,也是死性不改。


本來,人為批量製造太監,並定下宦官制度,目的就是預防動亂,是鉗制臣民的手段,不想卻一而再再而三地成為策亂源,也是很諷刺。

這種滅絕人性的玩意,是生生把人生理心理都搞扭曲變態,一得機會如何會不報復不亂來呢——即便最惡劣的太監魏忠賢,有筆記就說他還在鄉里肅寧居住時,對鄉鄰親朋非常友善,本性當並不太壞。

比如,嚴重的東漢、李唐、朱明三朝,就有“天子與宦官共天下”的說法,無數司馬遷都哭暈在廁所。而在西方,“太監”群也不是沒有,可是作為最早的“第三性”,他們更多的是在基督教中擔任要職,出任牧師或主教,心平氣和侍奉上帝去了。

這方面,說起來滿清確實表現特別優秀。我們可以看到,終愛新覺羅王朝,都沒有出現“閹禍”,連屢禁不止的後、戚干政,也只是末代慈禧這個“後”趁勢瞎弄了一回而已。

從這一點看,說清朝的後宮管理,在歷代王朝中最為完善,我想也沒多大問題吧。


有清300年,從沒出現過太監干政這鳥事,核心原因不在其他,在於制度規劃嚴密。

在清,滿宮行走的太監們,形格勢禁,根本無力無權無機會亂來。以至於如安德海、李蓮英這般得寵到無以復加的,也只能永遠是家奴,是帝王后妃的寵物而已。

清代入關以後,歷代帝王,都很防範太監,意欲把他們關進權力的鐵籠內。為什麼,因為前車之鑑,從康熙到乾隆,他們都有留下言論共識說,前朝的明,亂先亂自後宮,亡是亡自太監。乾隆明確說過,明之送命,並非源自流民,而在太監。

確實,明之宦禍,大概是史上最厲害的,其人數之眾、氣勢之大,漢、唐都遠不能望其項背,直接拖著大明王朝走向摧枯拉朽之境地。清第二位皇帝康熙感慨說,明末宮牆內侍及宮女就有10萬人,這一旦告急,連“飲食不能遍給”,豈能不亂,當即裁撤,只留下3千人。

人數一衰,再讓他們內部各自監督,清之太監根本無法合作成集團化。


更為重要的是,清朝太監日子根本不好過,被那套制度卡得死死地,不得越雷池一步。

比如,他們的官職品級,功勞蓋天也只能在四品以下,即最厲害也只能戴藍色的頂戴;比如,他們不能以任何理由結交外官,外官也要避嫌,一旦發現,都吃不了兜著走。

再比如,他們連行動自由非常有限,連走出皇宮都極端困難。他們開國皇帝的祖訓,就是“不得出京”,除不得已“扈從”外,連“奉旨出京”都不準,你說如何去勾連勢力,是串通軍隊呢?著名的案例,慈禧寵閹且在辛酉政變立有大功的安得海,當年出京,還是奉有懿旨的,可一踏足山東濟南,便被巡撫丁寶楨給按“祖制”處以極刑了。慈禧再恨,有啥辦法嘞!

宦官要圖謀不軌干政,不是孤處紫禁城就能搞事,不是一群閹人抱團就能左右乾坤的,必須得內外勾結才行。可清朝的太監,絕對是歷代同行中過得最慘的,終其身幾乎只能生活在紫禁城內,相當於軟禁的奴才,如何成事?

要像明代太監那樣,可以代天子巡遊,到外面威風,軋辱地方官如小兒,甚至指導將軍打仗,那做夢都沒有的事。還妄圖干政,毛都沒份!


可能也和清傳12帝基本都是人精、都很勤政、都抓權很積極有關,清朝防宦這套祖制,近300年下來,都執行得非常嚴格。

清代是真正能把太監群體當奴才管控的,沒有一刻鬆懈過。晚期時,有一個太監名寇連才者,看到國事日非,敢於突破“祖制”,學王公大臣之樣,捨身為國、冒死直諫,上了一道奏摺諫朝。朝野都同情他“忠義奮發,言有成理”,但是呢,他違反清室太監不得干政的祖訓,被立斃杖下。清朝之宮制,是力禁有“閹黨”,也不容許出現“忠監”。

在清,再受寵的太監,地位都非常低下,沒有絲毫人格可言。明時,巨璫如劉瑾、王振、魏忠賢輩,可以受爵為“上公”——即俗稱的“九千歲”,除面基皇帝外,目中無人,皇子、皇孫、國戚、疆臣都要垂手下坐。

清是完全相反,規矩謹嚴。他們的“祖訓”規定,凡為太監,不管品級多高,見了王公大臣,必需得馬上起身示敬,垂手侍候,不得失臣屬與奴才的規矩。像醇親王奕譞,留下本《航海吟草》 的書,就記錄狀況說:甲申年他受命巡閱北洋海軍,慈禧特命親信李蓮英“陪巡”,實為監視。在長達近兩個月的乘艦航行中,奕譞高高在座,權勢熏天的李大總管呢,只能安靜傍立伺候,連個座位都沒他的份。

所以,現在一些連續劇,總愛表現李蓮英如何囂張,其實不大符合事實。不是他們一定無此心,是不敢公然如此。


清朝一代,不僅沒有出現太監專政之局,其實連特別惡劣的太監,也幾乎沒有。

像李蓮英,是我們最熟悉的清代太監了,也可謂其中勢力最大的一位。在我們的印象中,他總是如何橫行霸道、作威作福、為非作歹,其實多少也是過度渲染所致。清史名家周劭先生就如實說過,稗官小說記錄李蓮英的繁不勝舉,可此人其實膽小謹慎,屬於有才不敢放肆之類,遠沒那麼囂張。

他說,李蓮英的那一生,除了“小人貪財”確實是其本色外,委實並沒有多少劣跡可言。當時的清流士夫就經常劾他,主要是意在借力打力、隔山打牛,目標在慈禧太后本人而已。他是背鍋的成分多。

實際上,當初慈禧為了奪權,不惜虐待光緒皇帝時,宮內唯一對光緒好的,竟還是李大總管。李時常去看他,給他很多日需的被褥、內衣、鞋襪,甚至常常“君臣相顧,潸然淚下”。而光緒呢,不但不討厭李,還對“李諳達”非常感激。

至於說,李大總管這是真心呢,還是施展權謀兩頭押寶呢,我們不得而知。但是,若說他如何專權,肯定是不大合事實的。不是他一定就不想,而是實力就不允許呀!


劉愚愚


太監專政,這是中國古代王朝的一個最慘烈的教訓。其中,東漢,唐朝,明朝三個朝代的太監專政導致了亡國之禍,可謂是為後來異族統治的大清王朝必須予以警惕並且杜絕的。因此,清朝建立之後,對於太監的管理和品級的匹配上都做出了嚴格的規範。



清朝的太監,即是是做到了大內總管也只有四品,頂戴超不過青金石去。一般的太監都只能戴七品素金頂。因而,在品級上太監的地位是非常之低的。同時,為了避免明朝太監專政的教訓,清朝廢除了明朝的廠衛制度,使得太監無法調動任何軍制。所有的權力都超不過紫禁城這個範圍之內。

加之清朝的皇帝個個年富力強,從康熙皇帝開始就生怕大權有一日旁落,連王公大臣的權力都恨不能剝奪了,掌握在自己的手裡,更不可能給予太監更多的權力。太監本質上是皇家的奴僕,連進出宮廷都必須有皇帝的聖旨。例如慈禧太后的寵臣安德海,拿著慈禧的懿旨出宮,剛到山東就被巡撫丁寶楨處以極刑。



並且清朝太監不得結交外臣,各宮當值的太監如果稍微令主子不滿意的話,輕則捱打,重則被凌遲處死。康熙年間,康熙大宴王公大臣,有太監累了,在殿陛下坐了一下,就被康熙杖責四十。嘉慶時期,天理教起義攻入紫禁城,當值的太監全部被凌遲處死。



就連李蓮英這樣的總管太監,有一次奉旨去北洋水師宣召,李鴻章給北洋水師下了嚴令,不許太監登艦。李蓮英本打算抖抖威風,結果立時就碰了一鼻子灰,並且還只能忍回去。當然,清朝滅亡之後,一群太監燒了建福宮,導致溥儀下令驅逐全部太監,至此太監的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傅斯鴻


太監是封建社會畸形制度下的產物,早在周朝時就已出現,因為這個群體一直被視為皇帝的家奴,並且隨時伺候在皇帝的身邊,因此他們就會有更多的機會來干涉朝政。

歷史上太監干政數不勝數,這裡先盤點下那些遺臭萬年的太監干政事例:

  1.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豎刁干政,九合諸侯,把當時八面威風的齊桓公給活活餓死,並且在其死後不讓下葬,導致停屍兩個多月,屍體上蛆蟲滿身,屍臭沖天。


  2. 宋國伊戾陷害太子,使其被宋成公囚禁,最後太子身陷牢房覺得沒有出頭之日,便在牢中自縊而死。

  3. 秦國的嫪毐禍亂宮闈,與太后趙姬私通,並使其生下兩個兒子,對外自稱是秦王“假父”,後來還想舉兵造反,最後被秦王所殺。

  4. 秦始皇一統六國建立大秦王朝,在其去世後,便出現了趙高幹政,導致大秦王朝在歷史上消失,而趙高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向當皇帝的太監。

  5. 漢末時期宦官橫行,“十常侍之亂”引發黃巾民變,由此帶來廢史立牧,導致漢朝覆滅,直接禪讓於魏。

  6. 唐朝中後期,宦官典君給唐朝更是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導致皇權旁落。唐太宗的子孫們全聽太監指揮,想立就立、想廢就廢。從肅宗道昭宗十三個皇帝沒有一個不是宦官所立,宦官成為了整個國家的最高領導者。


  7. 此後宋朝的燭影斧聲,到明朝的太監干政,更是達到了巔峰轉態,可以說明朝的太監擁有歷史上最高的統治權力,整個明朝都被太監們給禍害了。

為什麼會出現太監干政?

這裡主要原因還是出自於皇帝自身上,古代的皇帝就是孤家寡人,從政治角度上來說,皇帝並不能與朝中大臣有過於親近的關係,而後宮妃子也無法跟他們徹底交心,後宮妃子們都有自己的外戚集團。因此,古代的皇帝並沒有自己可以信得過的人。

除了以上這些原因外,皇帝作為國家統治權力最高層,必然要保持著自己的神秘感,底下大臣都是人精,所以皇帝不能喜怒言表,許多私人的問題上更不能找大臣來解決,他們畢竟是外人。而在這些私人問題上就需要太監來處理了,這些太監是皇帝的家奴,也是唯一能信得過的人。

歷代皇帝都生活在皇宮中,而時常陪伴他們的基本上都是這些太監,也就因此對這些太監有了非常的依賴感和親密感。漢靈帝甚至把太監當成父母;明朝的皇帝把太監稱為“大伴”。

另外,皇帝也認為太監是不全面的男人,江山美人對他們來說沒有多大的意義,因此這些人並不會有謀朝篡位的野心,而那些外臣反而會對自己的皇位圖謀不軌,所以要時刻對他們進行戒備。而能夠放心去監督外臣的人就是這些太監,因此明代就出現了東、西廠。

清朝為什麼沒出現太監干政?

其實清朝也曾出現過一次太監干政的事件,只是因為很快被打壓下去,所以並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


這次太監干政事件就發生再滿清入關不久:

順治十五年,深受順治寵幸的太監吳良輔專權把持朝政,他利用順治對他的寵幸開始與官員進行賄賂勾搭,最後被人舉報。
然而順治因為十分喜愛吳良輔,因此並沒有處置他,最後此事也不了了之。

當康熙登基後,明白這件事情的嚴重性,所以他上臺後第一件要處理的大案就是這個案子。康熙上諭中歷數了吳良輔和罵人親貴佟義互相勾結的罪名。

(吳良輔劇照)

其罪名有:變易祖宗舊制,倡立十三衙門;貪汙錢糧;任意把持內外衙門;大興土木等等。吳良輔的行為已經嚴重到權勢震懾全國,造成“民力告匱、兵餉不敷”的地步。由此可一件吳良輔干政造成的影響不亞於歷代太監。

為了防止再次出現太監干政,順治自己曾設立過十三衙門時,在各衙門內樹立一塊鐵牌,明確聲明嚴禁太監干政,違者凌遲處死。

康熙登基後為何沒有出現過太監干政?

其實原因很簡單:

  • 一是,從康熙開始就一直牢記太監對朝廷的影響有多大,從康熙、雍正到乾隆,他們從小就一直在學習太監干政的教訓。康熙時,太監改性秦、趙、高等,這是為了記住趙高亂秦的教訓;乾隆時,太監只有王姓沒有名字,這是為了讓外臣不知道誰是誰,避免他們建立關係。

  • 二是,明朝皇帝把太監當成自己的最親的人,從小到大都由太監陪伴,這就造成他們的關係越來越親。而到清朝時期,太監只是奴才,他們沒有任何的地位,皇帝從生下來到長大成人都由專門的人照顧。從宮女到老師都被安排好,而太監是無法跟皇子們建立任何關係的,因此他們也就無法把太監當成親人。

清朝時期這樣的制度和時刻警醒,讓皇帝們時刻繼續太監干政造成的影響,而作為英明神武的康熙很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他不但提醒自己也提醒子孫,太監這個群體的可怕。

也就因為有這樣的英明的皇帝,才會讓太監這個職位一直都是皇帝的家奴,他們永遠沒機會爬到更高的位置,一直被打壓的死死地,沒有任何的機會干政。


小燕子讀歷史


順治是入關後第一個清朝皇帝,也是第一個正式啟用太監的皇帝。

雖說滿清一直在關外生活,但他們對明朝滅亡的原因卻是心知肚明。

再加上清軍入關後,許多太監為了取悅滿清,不等他們攻打北京城,就迫不及待地為他們打開了城門。

這讓順治對這些賣主求榮的太監們非常鄙視,所以在進入紫禁城後,他解散了大批太監,對剩下不多的太監,也是多加防範。

(順治劇照 )

順治對太監的限制,做很多細緻的要求和規範,他為了警示後人,還特意做了三塊“太監不得干政”的鐵牌,分別釘在交泰殿、慎刑司和內務府。並下令,干政的太監一律凌遲處死。

不過,順治雖然對太監相當嚴厲,但第一個權監卻正出在他在位的時期。

這個權監叫吳良輔,他本是前明太監,由於他勤勉謹慎,被留在宮中,隨後成為順治身邊的貼身太監。

吳良輔善揣聖意,對順治極為忠心,所以很快他便成為了順治最寵幸的太監。

吳良輔對權力的慾望很強,當順治親政後,他花言巧語,竟讓順治仿效明朝,建立了十三衙門,他藉此機會得到了權力。

由於吳良輔在軍政事務上對順治影響頗深,因此他在朝中專權擅政,結交黨羽,非常跋扈。

一些朝臣和後宮嬪妃也深知吳良輔是順治的心腹,所以都對他頗為巴結。

順治十五年,吳良輔收受大學士陳之璘賄賂一案遭人告發。按順治設立的制度,吳良輔本該被凌遲處死,但順治為了保護吳良輔,並沒有嚴懲他。

康熙即位後,立刻給吳良輔羅列了四大罪狀“干預朝政、結黨營私、勾結外官、禍亂朝綱”,並將他處死。

康熙在處死吳良輔後,撤銷了十三衙門,併為管理太監專門設置了敬事房,他曾對人說:“太監最為下賤,蟲蟻一般之人。”

(康熙劇照)

到乾隆繼位後,對於凡是入宮做太監的人,一律改為“趙、秦、高”三姓,以此警示後人和告誡太監。

當時的太監被管束得極為嚴厲,他們的本份就是做好奴才,侍奉好主子即是。當然,他們一旦犯錯,哪怕只是一點小的過錯,往往也可能會得到極為嚴苛的懲罰。

比如,乾隆年間,有個負責御批傳遞的太監叫高雲從,他曾將乾隆的御批內容告訴過相關的官員,結果被人告發後,乾隆勃然大怒,以“洩露秘密,交通外廷”為由把他處以磔刑,並明令太監不得結交外臣。

不光如此,有一次乾隆看到一個太監和一個官員擦肩而過時,太監的手碰到了官員的手,而太監還像無事人一樣走了。

乾隆非常生氣,立刻把太監總管叫來,狠狠把他罵了一頓,說太監不過是些卑賤的奴才,見了官員居然不讓路行禮,實在不成體統,若是再發生這樣的事情,一律處斬。

儘管清朝歷代皇帝一直遵守祖制,對太監的管理從未有鬆懈,但到了嘉慶年間,還是發生了一件大事。

嘉慶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領200個勇武教徒,密謀混進宮中,誅殺嘉慶帝,推翻清朝。

當時宮中太監劉德、劉金等太監亦是天理教教徒。

他們作為內應,入夜後,給林清等人打開了宮門,事情敗露後,林清等人被誅殺,劉德和劉金等太監亦被凌遲處死。

自此後,清廷要求太監當差聽值後,不得回私宅。太監杖斃的事情在這之後也時有發生。

(影視中的太監)

此時太監在宮中的地位愈發低下,他們生活貧困、很容易因一點小錯丟掉性命。

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是出現了風光無限的太監。

咸豐帝的貼身太監安德海由於取悅咸豐,很快得到了他的喜愛。

後來,有權力慾的安德海又和懿貴人(後來的慈禧)勾結在了一起,並幫助懿貴人得到了咸豐的寵愛。

咸豐在熱河去世時,由於皇子載淳才6歲,所以他給載淳留下了以肅順為首的8位顧命大臣,同時為了牽制這8位顧命大臣,又給載淳(由於載淳年幼,他的印章由生母懿貴妃代為管理)和慈安皇后兩枚印章,表示所有聖旨必須加蓋印章,才有效力。

載淳繼位後,是為同治,而懿貴妃也被尊為慈禧太后。

慈禧想要奪權,安德海為她出謀劃策,又施苦肉計,才成功地離開熱河,並將慈禧的信順利地帶給留在京城和英法聯軍和談的恭親王,最終為慈禧發動政變立下了汗馬功勞。

(慈禧與李蓮英劇照)

正因如此,垂簾聽政後的慈禧,對安德海極為寵幸。

安德海也倨功自傲,在宮裡飛揚跋扈。除了把慈禧當作主子,哪怕是慈安和同治,他都一概瞧不上眼,更不要說其他王公大臣了。

所以,當安德海以“為同治採買龍袍”為由,出宮四處收受賄賂,到處遊玩時,被山東巡撫丁寶楨以“太監不得出宮”的罪名處死。

在安德海死後,李蓮英又受到了慈禧的寵愛。

不過,儘管慈禧對李蓮英和安德海非常寵愛,但她還是很好的遵守了清王朝“太監不得干政”的祖制,所以。這兩人雖多有不法之事,但還是不具備成為權監的條件。

不過,清朝的滅亡,太監還是出了一把力的。

辛亥革命爆發後,身為總理大臣的袁世凱在得到革命軍“誰使清廷退位,誰做大總統”的約定後,對清王朝實際掌權人隆裕太后軟硬兼施,逼迫她發佈退位詔書。

在這個過程中,隆裕太后身邊的太監小德張被袁世凱收買,沒少恫嚇隆裕太后,最終促使隆裕太后答應了袁世凱的退位條件,並頒佈了退位詔書。

可見,清王朝儘管一直對太監干政保持了高度警惕,但受時代變局的影響,延續了200多年的清王朝走向覆滅時,太監還是為這個王朝的滅亡,起到了一點作用。

(參考史料:《清史稿》)


張生全精彩歷史


“太監擅權專政”的確也算得上是中國封建時代的一個明顯特徵,從封建社會的大一統秦朝伊始,似乎太監專政就是與生俱來、難以逃避的“政治盲點”。我國古代似乎絕大多數朝代都曾或多或少出現過宦官專政擅權的現象,從宦官專政造成的惡劣程度來看,唯獨只有兩宋時期和清朝相對來說比較受害程度輕一些。


眾所周知,如果非要拿清朝太監舉例的話,恐怕前前後後共200多年的時間裡,拿的出手的也只有伺候慈禧太后的大太監李蓮英了,但是李蓮英的所作所為的確稱不上是擅權專政,最多也就是額外撈點兒油水,而且李蓮英對慈禧太后忠心耿耿、日月可鑑,根本抵不上“專政”二字。

那麼為何統治中國267年的滿清王朝未曾出現“宦官專政”的現象呢?

其一:清承明制,以史為鑑

雖說清朝絕大多數制度傳統都是吸收明朝的,但是宦官制度在清朝統治者看來,卻是極其反感之詞彙。眾所周知,朱元璋“開天闢地”以來,便立下“宦官不得干預政務,犯者斬”的命令,但是後來的朱姓帝王卻沒能嚴格遵守。伴隨著明朝統治開始走下坡路,明朝中後期開始出現了以汪直、劉瑾、魏忠賢等人為代表的宦官大集團,他們擅權專政的程度好似“長江後浪推前浪”般的厲害,都是以“扼喉之勢”緊緊把持住明朝統治。滿清入關後,統治者最為忌憚且討厭宦官,對宦官管理十分嚴格。雍正帝更是立下了“大小宦官品次不得超過四品”的國法家規,以此在最大程度上對“宦官專政”以扼殺。



其二:清朝宦官“雖具星星之火,但卻難以燎原”

這就是清朝太監稍微與他朝太監相比之下的特點,《明實錄》記載:明朝初期宦官人數高達3萬人,自明萬曆後,宦官人數一度高達8萬人的空前規模。如此龐大群體,又該如何遏制其發展,放在哪裡這數萬人都是極其礙眼的。反觀清朝,清朝統治者兩宦官人數很好地控制在了千人左右,最多也不過乾隆時期的5000人左右,相比明朝來說,清朝的宦官很難凝聚起來,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氣勢。



其三:清朝“前期皇帝明治,後期尚有太后輔政”

這個特點完全可以稱得上是清朝的“統治特色”,也許有人會說:“清朝太監也想擅權專政,但是哪有什麼機會”?其實此話說的極其在理,清朝兩百多年只出了一個不成火候的安德海,還未壯大之時,便被山東巡撫丁寶楨設計智殺了權臣宦官安德海。清朝前中期的幾位皇帝,都是明察秋毫、勵精圖治之帝王,他們本就對太監持著高壓打擊的態度;清朝晚期的時候,尚有慈禧太后專政,慈禧老佛爺可是精明之輩,牢牢將權力緊攥在手中,哪裡還有宦官拿捏大權的機會?


小鎮月明


有這麼幾點原因吧,1、限制了宦官的權力,清朝的歷代皇帝都很重視限制宦官的權力,制定了一系列的“祖制”“家法”,除了慈禧黨政時出過幾個大太監,整個清朝宦官的權力都被嚴格限制在,是名副其實的內廷奴僕,與其他幾個宦官把持朝政的朝代想比,清朝的宦官沒有出任朝職外官之權,僅限於宮禁事務;沒有典兵、監軍之權,不能干預軍事;不能與外人交結,“至差往各省之事,尤屬從來所未有”,“每逢有在外招搖生事者,無不立治其罪”;沒有撰擬諭旨之權,清朝一般諭旨由軍機大臣承旨撰擬或由軍機大臣承旨、轉授軍機章京擬稿、再由軍機大臣審閱,禁止宦官干預朝政。


2、限制了宦官的身份地位,清朝的皇帝大多都對宦官的身份和地位作了卑微、低賤的界定,比如康熙就曾說:“太監最為下賤,蟲蟻一般之人,如何見大人、侍衛竟不站立?”雍正也說過“太監等乃是鄉野愚民,至微極賤,得入宮闈,叨賜品秩,已屬非分隆恩。”乾隆也認為“爾太監等系庸愚卑賤之人,凡事惟應遵旨奉行”。同時,關於太監的級別,順治時規定“各衙門官品雖有高下,寺人不過四品”,雍正時規定“定四品至八品,不分正、從”,乾隆則規定:“一凡宮內等處太監官職,以現今四品為定,再不加至三品、二品以至頭品。”這些貶低太監地位的做法可以說一定程度上界定了太監們卑賤的地位,同時還能時時提醒太監注意自己的身份地位。


3、限制了宦官的政治交往 順治時規定:凡系內員,非奉差遣,不許擅出皇城。職司之外,不許干涉一事,不許招引外人,不許交結外官,不許使弟侄親戚暗相交結,不許假弟侄等人名置買田產,因而把持官府,擾害民人。其在外官員,亦不許與內官互相交結。此禁令為後世歷代君主一再重申;康熙時禁止宦官結盟聚黨;雍正禁止宦官隨意與阿哥交往;乾隆則禁止宦官與外廷官員、王公大臣交言、交好,更不允許宦官在皇太后處傳言政事;嘉慶則規定大臣有事應將奏摺遞外奏事官員,而不能交內奏事太監。這些禁令的存在,使宦官在政治上交往受到了極大限制。


4、限制了宦官的人數 明朝宦官最多時有約十萬人,而清朝自順治帝開始就嚴格限制宦官人數,順治曾規定,依明宮寢舊制,裁定員額,數止千餘。乾隆也曾下旨,將宦官的人數控制在三千以下,宮中苑囿總計不越三千。雖在乾隆時期曾將最高人數定額提高到3300人,但到清末時又將此人數限額規定為2500人。根據記載,乾隆58年12月,宮中及外圍等處共有總管、首領和太監2605名;嘉慶3年12月,共為2675名;道光22年,有2216名;同治13年12月,有1596名,光緒13年12月,為1693名,僅為明朝宦官人數的2%左右,宦官人數大為減少。


嘮叨歷史


明朝的太監問題,其實是中國傳統文化潰敗的一個外在表現。人越來越不可信任,所以帝制只能越來越集權,皇權越來越大。帝王之術也集中使用在遏制、平衡權臣和制約腐朽貪婪的官吏防止激起民變上。就是帝王首先防備的不是老百姓,而是士大夫和將領們。所以太監涉政制度就是為了多一個平衡制約權臣的手段。



中國古風是依靠禮制的,那時的人真的是知道為人臣之本分的。所以先秦軍權可以交給一人掌管,到了後來就不行了,有人吃了壞螃蟹,做了壞榜樣。就連士卒都會鼓勵軍候自立,這樣的情況自然只能採用制約平衡之術。越到後世越是需要。所以相權、軍權越來越受到制約。很多人罵明朝,其實它是沒有辦法的。因為百家爭鳴的以成功論英雄的九陰真經開始發作了。那些一面罵明朝,一面抬高百家爭鳴,更是一面貶損最後一個要臉的帝王級人物項羽,是何其分裂,這些人何其無知。

滿清的不同,並不是因為他身為少數民族有什麼大能耐。而是因為他們是一個集體統治利益群體,一損皆損,一榮皆榮。所以它天然就有制約機制。你若太離心離德,不是他能不能坐下去,而是你們整體都得滾蛋。然後還有漢族士大夫進入,這樣的牽制本身就已經很強了。所以皇帝並不像漢族政權那樣挖空心思防備權臣。這樣也就不需要再搞一套太監平衡機制。



很多以為滿清統治水平比明朝高,事實並不是這樣。核心就是因為旗人是一個有集體共同利益的群體,不能太離心。


國病


應該說,就國家政治而言,滿清的政治架是最“健康”和穩定的了,既無權臣秉政,也無後宮干政(慈禧不算,皇帝幼小)更無宦官專權。皇帝始終掌控國家最高權力。這就充分地說明了,滿清統治階層吸取歷朝歷代關於太監干政弊端。尤其是明朝的太監干政,在這一點上,應該說滿清做的很好。有清一代,根本沒有出現權宦。安德海與李鴻章只是個別現象,而且二人基本上也沒有干政,也沒有出現過朝臣與太監“勾結”的情況。

太監,也叫宦官,是封建時代皇家為了維護皇家血統純正而做出的最慘無人道的事情。這群被閹割的“男人”被稱為嫁到宮裡的男人,東漢,大唐,明朝是中國三大宦官時代,“他們”把控皇權,把持朝廷。做出種種禍國殃民的事情。滿清不是沒有出現過太監干政的事情。順治皇帝早期、攝政王多爾袞秉政、順治手裡無權,但皇宮裡卻是順治的天下,順治要想奪回權力,只有依靠太監,順治有意效仿漢靈帝誅梁翼害事,開始重用太監,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一個叫吳良輔的太監。在此人提議下,順治設立主管太監專司十三衙門。而且太監最高品級只有四品。

在多爾袞死後,順治親政,十三衙門開始“運營”有了干政的理由和條件。十三衙門有向司禮監發展的傾向,吳良輔已經開始和官員勾結受賄結黨營私、順治並沒有處置吳良輔,康熙登基後處理的第一件政治大案就是吳良輔干政案,將吳良輔處死,撤銷十三衙門,設立內務府專門管理太監,設立敬事房專門責罰太監。而這兩個衙門都是由滿清親貴擔任。內務府由上三旗的包衣管理,說白了就是,不再由太監管理太監了。再就是在嘉慶之前,清代的權力核心中樞不在不文官和士紳集團,也不在功勳和武將階層,皇親貴胄始終把控最高權力,滿清皇室很“團結”,宗室沒有篡位的人,而宗室親貴和官僚集團互相制衡,再就是滿清親貴要想發達和出仕,基本上都得從侍衛做起(和珅等大多數滿清重臣都是侍衛做起)。他們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部分太監職責、皇帝更信任他們。而不信任太監。

滿清還有一個特殊團體,那就是包衣(曹雪芹祖上就是包衣出身)包衣旗人在清代一直頗受統治階級信任,他們不家奴,是正經的良人,可以參加科舉。有清一代包衣出身的大學士、尚書不少。(高斌英吧包衣從內務府主事做起、最後官至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就是說內務府取代太監成為皇帝最主要的家奴集團,而太監就是普通奴僕。而且滿清皇帝嚴令:太監無旨不得出京(安德海就死於此),非特例不得外出宣旨。最關鍵一點就是清代的太監都是漢人。滿人不得為宦,也是不信任漢人的表現。

而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都極其厭惡太監,所以滿清的太監都不大有名。成為真正皇帝的家僕,內務府的設立和出現,隔斷了太監弄權干政的環境和機會。包衣代替了太監外聯工作,使得太監只能對內。滿清沒有出現太監失弄權干政應該是一件幸運的事情。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清朝作為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天下之前就十分嚮往漢文化,對歷朝歷代的歷史都有很多瞭解,王朝的興衰都有著清醒的認識。


再加上有明朝的前車之鑑,到了大清,歷代皇帝尤其注重防止宦官和外戚專政,致力於加大中央集權 ,順治帝含恨多爾袞,康熙帝扳倒鰲拜, 雍正帝打壓年羹饒,怕的是功高蓋主,危及皇權,而宦官一直不受重用,雍正時期,設立軍機處,“跪受筆錄,上傳下達”,君主專制達到頂峰,所以軍機處在處理各種緊急軍務,文件書函都太監上報給皇上,事實上,軍機處只充當一個皇帝私人辦公室的角色。

從這一點上看,清朝皇帝在集權方面做的極為縝密有效,尤其擅長以史為鑑,謹記前朝教訓,從孝莊對康熙教育的記載中就可以看出。至於後期的慈禧時期,外憂內患,朝政腐敗 清朝出名的宦官也就李蓮英吧,即使是這個出名的大太監依然也僅僅是逗逗慈禧開心,軍國大事他是不沾邊的,怕是多說一句就被砍了,清朝的皇帝在中國各個朝代中都算的上是勤於政事,宦官干政就更不存在了。


個人觀點!


皇帝就是朕


清朝與明朝和唐朝中後期相比,的確沒有太監專政的現象,即使在清後期有安德海、李蓮英等被慈禧太后寵幸的太監,但他們也沒有發展到左右朝政的地步。那麼清朝270多年曆史為何沒有太監專政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統治者所制定的政策:

清朝是站在明亡基礎上所建立起來的政權,對於前明滅亡的慘劇依舊曆歷在目,清朝統治者十分清楚明之所以亡,與太監亂政脫不了干係。

縱觀明朝兩百多年曆史,太監始終活躍在政治舞臺當中,而其中緣由必須提到明朝統治者的一些政治政策,比如永樂帝在設內閣後由於政務繁忙將批紅之權交由太監機構:司禮監。除此之外,諸如東廠、錦衣衛等特務機構均交由太監掌管,這無疑給了太監干政的機會。

鑑於此,清朝在立國之後就吸取了這一教訓,除了撤銷十三衙門將這一系列權力從太監身上剝奪之外,清朝統治者還專門立下了“太監不得干政”的祖訓,將寫有“太監不得干政”的鐵牌釘在了交泰殿、慎刑司和內務府門外,對於那些違反祖訓的太監一律按凌遲之刑處死。

中央政治格局變化的影響:

中央政治格局的變化直接決定了朝廷的政治走向,太監作為封建政治舞臺中的一份子也深受政治格局變化的影響。

以前明為例,朱元璋在廢除丞相制度之後,皇權雖然得到了質的提升,但在之後出於現實的原因還是出現一種另類的丞相:內閣制度。內閣成員雖與丞相之名,但在實際運轉當中,內閣對皇權還是有著一定的制約作用。而到了後期,隨著文人勢力的崛起,諸如東林黨人更是讓皇權的實施深感困擾。而明朝皇帝為了打破這種局面,便將權力分放給了常伴左右的太監,以此牽制內閣和文官集團。如此朝中便形成了皇權、太監、文官集團三足鼎立的態勢。太監作為這種政治格局的一部分,必然參與到朝政當中。

到了清朝,皇權迎來了新的高峰,皇帝之下均為奴才,而太監更是奴才中的奴才,為統治者所輕視,比如康熙皇帝甚至直接將太監比作螻蟻,認為他們是最下賤之人。

而到了雍正一朝,雍正皇帝更是在內閣之外設立一軍機處,內閣基本被架空,軍機處作為雍正皇帝的私人議事機構,國家一切重大事物的決策由此而出。所以中央的政治格局演變成了皇權一家獨大,太監根本沒有任何參與朝政的機會,干政一說更是無從談起。


統治者的個人素養:

清朝作為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一直存在著很大的爭議,尤其是在晚清時期的那段屈辱史更是令人非議不止。然而有一點卻值得很多人肯定,那就是清朝270多年曆史當中基本沒有昏庸之君。

而太監能夠專政往往都是恰逢當朝之君昏庸無道,或者是君主尚幼給了太監涉政的契機。諸如明朝時時期的英宗、武宗、熹宗,皆是因其昏庸無道、不事朝政才出現了王振、劉謹、魏忠賢這類禍國亂政的太監。

清朝十二帝中,既乾隆之後的幾代君主,諸如嘉慶、道光、咸豐三帝,雖然無救世之能,但也非昏聵之流,他們始終將朝政掌握在手,根本不會出現太監干政的現象。即使在咸豐之後,同治、光緒兩帝即位尚且年幼,且無實權,朝政由慈禧一人把控。而在慈禧統治的四十年當中雖然有過安德海、李蓮英等紅極一時的太監,但這一切都在慈禧的把控之下,所以此二人雖然平時飛揚跋扈,但那僅僅是仗勢欺人罷了,並沒有參與朝政的實權。


總結:

清朝之所以沒有出現太監干政的現象,歸根結底還是得益於封建王朝君權不斷加強的歷史現實。而在前朝歷史教訓和君主本人決策的影響之下,太監專政的現象基本退出了歷史舞臺。

小林歷史觀,堅持原創,歡迎關注。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