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步青云到一落千丈,清朝重臣田文镜因何失宠?

易水渡


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朋友,想必对其中的田文镜应该都还比较印象深刻吧。

在电视剧中,田文镜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样,在协助还是皇子的雍正追讨众官员的户部欠款时,不但把十贝勒允俄逼得到变卖家产还钱,还把康熙朝的重臣魏东亭给逼得上吊自杀!

当然,这个情节不过是影视剧中的杜撰而已,在雍正登基之前,田文镜都还不过是个小官而已,哪有资格与贝勒、朝廷重臣们交手呢?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田文镜和李卫的境遇基本差不多,但李卫却比田文镜要幸运太多。

因为,李卫在中年时就已经是成功晋升为封疆大吏,但田文镜却直到花甲之年才获得重用。

在田文镜21岁时,他以监生的身份被授予福建长乐县县丞,官阶正八品。他这一干就是整整二十二年,直到43岁时,他才升迁为直隶易州知府,官阶从四品。

等到康熙去世时,田文镜也才做到内阁侍读学士的职位,官阶依旧是从四品。此时的田文镜,已经61岁,相当于是半只脚已经踏入棺材中,所以正常情况下,田文镜这辈子,已经很难再有出头之日。



但是,等到雍正继位后,因为雍正立志要对官场旧弊进行改革,而田文镜这种做事严苛、不会来事的官员,正好符合雍正的口味,所以雍正就特意将田文镜从众人之中提拔出来,作为自己改革的急先锋。当时的李卫,也是这个时候被提拔出来充当改革的急先锋。

在雍正二年时,田文镜就被正式提拔为河南巡抚,官阶从二品。当时的田文镜,在仅仅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从一个小小的从四品小官,一跃成为封疆大吏,由此可见雍正对他的信任。

当然,田文镜在河南的工作也做得非常出色,他率先在河南实行雍正的新政“摊丁入亩”,并大力追缴以前各州县所亏空的赋税,其手段雷厉风行,又不顾及任何情面,河南诸州县官员只要有一点没有办成,他就立刻给予惩处,由此河南很多官员都遭到弹劾而落马。

在这种严苛之下,河南的政绩也是显而易见的,田文静因此被任命为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官阶从一品。并且,雍正还亲自写下“忠诚体国、公正廉明”八个字褒奖他,还将其由汉军正蓝旗抬入正黄旗,田文镜的事业由此达到巅峰。这一年,田文镜66岁。



当时,田文镜与李卫、鄂尔泰并成为改革三大将,他们是雍正帝最信任的三位大臣。雍正爷正是借助他们三人的力量,使得大清朝焕然一新。

不过,田文镜与李卫、鄂尔泰两人相比,少了一些圆滑世故,他仗着雍正的恩宠,做事太过铁血铁腕,因此又被人称之为酷吏。

这样久而久之,官场上很多人都对其怨声载道,因此大家便纷纷上书弹劾田文镜,说他在改革中挟私报复,横征暴敛,总而言之,只顾完成自己的收税任务,却不顾百姓死活。

当这些弹劾的奏章不断送到雍正面前时,雍正虽然全力袒护田文镜,但内心也不免对他有所怀疑。这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情,终于让雍正开始疏远田文镜。



这是在雍正八年时,河南发生大水灾,百姓颗粒无收,很多百姓被饿死,原本雍正打算免去当地的赋税,同时派人前去赈灾,但田文静为讨好雍正,就说河南水灾并不严重,自己能够全权处理,百姓的赋税也可以照收。

但后来,雍正却听说河南很多地方都出现卖儿女的现象,雍正因此非常生气,直接在朝堂之上责骂田文镜真是老糊涂。但此时的雍正还是选择袒护田文镜,他将这个责任归咎于田文镜被下属蒙蔽,将责任推给田文镜的下属,田文镜只承担用人不查的责任。

在这件事中,因为雍正的袒护,田文镜虽然没有受到牵连,但他的仕途显然也已经走到头,所以很快他便上疏请求退休,雍正也准许了他的请求。半年后,田文镜因病去世,享年72岁。

对于这位改革急先锋,雍正还是非常感恩他,所以在田文镜死后,雍正便赐葬在自己的泰陵附近,谥号端肃。同时命河南省城为其设立贤良祠,世代供奉祭祀。但后来,在乾隆中期的时候,田文镜的坟墓被当地守陵大臣给夷平。

并且在乾隆五年时,河南巡抚上表说河南的百姓都怨恨田文镜,请求将田文镜撤出河南贤良祠,但乾隆认为田文镜,李卫,鄂尔泰都是先帝的重臣。虽然田文镜不如李卫和鄂尔泰,但也不能因为他的晚节不保而对其否定,因此被乾隆给驳回,也算是保住了田文镜的最后一份体面。


我是赵帅锅


田文镜(1662-1732),是雍正最倚重的大臣,是督抚中的战斗机,他和李卫、鄂尔泰被称为雍正治国的三驾马车。

田文镜可谓雍正朝汉人中的佼佼者,官至兵部尚书,封为太子太保,称得上是平步青云、春风得意。

鲜为人知的是,田文镜年轻时仕途并不顺利,因为不是科班出身,田文镜20多岁才当上七品芝麻官,由于政绩平平,也没有什么靠山,就这样平平淡淡当了20多年基层干部。田文镜自己都有点灰心,心说这辈子基本没戏,就这样要平庸地干到退休了。

康熙五十五年,田文镜不知道什么时候烧了高香,突然时来运转,被提拔为侍读学士,去给皇帝当任课教师,从此田文镜算是鸿运当头,想不得势都不行,因为雍正听过自己讲课,也算是自己的学生。雍正一上台,一朝天子一朝臣,田文镜就用了用武之地,而这时候,田文镜已经是花甲老人了。

不过,田文镜全身的能量还没有发挥,年龄根本就不是问题,一点也不影响他大展宏图。

能臣毕竟是能干,在任何时候都能为皇上治理天下分忧解难,都能看出弊端、明察秋毫。雍正元年(1723年),田文镜奉命去华山致祭的时候,发现了山西巡抚瞒报灾情的事情,回去后就奏了一本,检举揭发。打小报告的人最得领导信任,田文镜马上被调到山西当官,田文镜做了多年地方官,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山西田文镜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把那里治理的井井有条,让皇帝赞不绝口,当做百官的榜样加以表彰。

1724年,也就是雍正二年,雍正派田文镜到河南当一把手。河南历来是老大难地方,因为黄河经常泛滥,河水不断改道,基本农田被河水淹没,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再加上官员腐败对百姓巧取豪夺,河南是个鬼见愁的地方,在那里当官是出力不讨好,谁也不想去。但田文镜充满自信,专门啃硬骨头。他到了河南以后兢兢业业、励精图治、秉公执法、身体力行,很快就把河南治理的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有口皆碑。

雍正对田文镜大加赞许,几乎每次做年终总结的时候都要表扬田文镜,雍正深情地对百官说,你们总是抱怨这不好干,那不好干,你看人家田文镜从来就没有抱怨过,就没有人家干不成的事。如果大家都像田文镜工作那么认真,那么有成效,何愁天下不治呢?

雍正帝曾告诉两江总督尹继善叫他以李卫、鄂尔泰和田文镜三个人为榜样,当一个好官。但雍正同时告诉尹继善说,李卫虽然忠勇但粗枝大叶,田文镜鞠躬尽瘁但过于刻薄,鄂尔泰睿智但比较专断。人非圣贤,谁能十全十美。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田文镜办事太追求完美,破坏了官场生态,刚直有余,圆滑不足。

也正因为如此,招来同僚的不满,大家都对他这个官场规则的破坏者心怀不满,看做眼中钉肉中刺。有不少地方官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他吹毛求疵,鸡蛋里挑他的骨头。

但雍正看了奏本往往心不在焉,都是哈哈一笑,把弹劾田文镜的奏折扔到一边。还把田文镜喊到跟前看那些奏折,对田文镜说,他们看到爱卿在朕跟前得宠,想离间朕和爱卿的关系。哼,没门儿。像爱卿这样的大臣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要当成国宝来保护。

当田文镜有时候觉得自己受委屈的时候,雍正就劝说他,只要朕信任你,别人说什么都白搭,关于朕的流言蜚语朕也挡不住,何况爱卿?爱卿你大胆地往前走,往前走,莫回头。

有了皇上的鼓励,田文镜干得越发起劲了。

人无完人,田文镜是个能臣,但也是个自以为是的人,觉得普天之下所有的官吏都不如自己,对部下太过苛刻。田文镜的这个毛病招致很多官员反感,包括那些跟田文镜一样的大清忠臣,其中李绂就是一个。

李绂跟田文镜一样为政清廉、爱民如子,也是治国安邦的能臣。雍正三年(1725年)八月,李绂被任为直隶总督。他在朝中听说田文镜在河南当一把手的时候,待大家伙太苛刻,李绂就当面怼田文镜"身任封疆,有意蹂践读书人",两人因此而结怨。后来田文镜和李绂相互弹劾,但田文镜有皇上罩着屁事没有,李绂则被罢官差点丢了性命。好在后来雍正发现冤枉了人家,给人家平反昭雪。

就在田文镜李绂互相弹劾的时候,河南又发生水灾,田文镜心说没多大的事,就没有往上反映。可是没有申报,朝廷就不能拨款救灾,也不能开仓赈济灾民。谁知道洪灾蔓延不可收拾,旷日持久,给河南人民带来了很大灾难。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饥寒交迫、民怨沸腾。

后来河南灾民到北京讨饭,雍正微服私访给撞见了,才知道河南遭灾,赶紧采取补救措施。即使这样,也为时已晚,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

经过这事雍正心里也不舒服,对田文镜也有意见,心说我对你这么信任,你却给我捅这么大的娄子,不够意思。但雍正看在田文镜犬马一生的份上并没有处分田文镜,不过较之前已经冷落了许多。

田文镜也不是傻子,觉得这次闯大祸了,对不起老东家,羞愧难当就气出毛病了。雍正看田文镜老了,就准许他回家养病。田文镜回家不久就去世了,终年72岁。在当时的条件下,中国人的平均寿命都是50来岁,田文镜活那么大岁数也是高寿了.


历来现实


61岁现在是一个人退休的年龄。但是,清朝的田文镜,却从这时候才开始发迹,平步青云。

田文镜的平步青云,正应了两句老话,一是“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二是“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田文镜剧照)

清朝的江山传到雍正手里的时候,表面上虽然仍是一片繁荣,其实早已积重难返,千疮百孔。面对康熙帝留下的一系列问题,如吏治腐败、国库空虚、朋党争斗、贫富悬殊等,雍正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朝政面貌焕然一新。不但将康熙后期的国库存银从800万两增加到了6000万两,使得国库充盈,财政殷实。还通过铁腕治吏,推行“彻查亏空”“养廉银”等措施,达到了“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局面。虽然这句话多少有些夸大,但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雍正帝对当时官吏的整治效果。

而田文镜恰好迎合了雍正的改革需要和用人标准。

田文镜出生于1662年,22岁时才以监生的身份任职县丞,在此职位上一干就是22年。直到44岁时,才升任为直隶易州知州,45岁时好歹混了个吏部员外郎,此时的田文镜已进入不惑之年。

雍正即位的时候,田文镜已经61岁了,不过,他的机会也来了。

1723年,田文镜奉旨祭告华山。

当时正值山西境内发生天灾,雍正下旨询问灾情,时任山西巡抚的德音,却复旨说,山西没有出现灾害。田文镜在回宫后,将山西的灾害情况直言陈述,毫无保留,并历数当地官员玩忽职守,瞒灾不报,不察民情的过失。雍正正值用人之际,特别欣赏他不畏权势,敢于直谏的性格。于是下旨,着其前往山西负责赈灾工作,任职山西布政使。

(雍正继位)

由于田文镜长期任职地方,积累了丰富的为官之道和治理才能。他到任山西后,雷厉风行地落地实施雍正的改革措施,短时间内,就厘清了山西多年来积压的公务,让山西的吏治风清气正。

其后,田文镜转任河南,升迁为河南巡抚。到任之初,就铁腕清查河南各州县亏空赋税事务。田文镜对待各级官员,秉持“悉秉至公,无人不可以共事”的原则。由于他铁面无私,又得到雍正的大力支持,“清理积牍,剔除宿弊”的工作进行得异常顺利,整个河南的经济迅速恢复生机,“吏治为之一新”。

此时的田文镜,就像雍正手里无往不胜的利剑。剑锋所指之处,官场震动,贪官战栗。在雍正的授意下,田文镜大力推行了“耗羡归公”“养廉银”“ 摊丁入地”等措施。这些改革措施有力地增加了朝廷的收入,减轻了百姓的负担,雍正朝也因此呈现繁荣和中兴的气象。

但是,这些改革措施,无疑也触及到了一部分官员的既得利益。对田文镜的弹劾也从未间断过。

雍正四年,发生了李绂密参田文镜案。案中说田文镜肆意践踏黄振国、汪諴等文人尊严,包庇纵容知县张球;紧接着雍正又接到了御史谢济世的奏章,弹劾田文镜借彻查亏空之机,结党营私,拉拢朝廷大员,中饱私囊。

经雍正调查,所有指控属子虚乌有,黄振国等人因不满田文镜过于苛刻的作风,于是联合数人上奏弹劾田文镜。雍正一怒之下,不但斩杀了黄振国,还公开褒扬田文镜“忠诚体国、公正廉明”,称其为“模范疆吏”。

不过,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雍正不再庇护他。

(朝中议事,图取其意)

1729年,山东、河南发生水灾,雍正察悉后,准备减免灾区百姓的税负。田文镜却上奏说,灾情远没有要到免税的地步,朝廷完全可以正常征收,结果搞得百姓饿殍千里,卖儿卖女,甚至发生了易子而食的残象。

1731年,雍正获知真相后,对田文镜大为失望,念其有功于朝廷,未加处罚,但渐渐疏离了他。

田文镜也自知理亏,加上确实年事已高,主动上奏雍正,请求告老还乡,雍正准其所奏。

纵观田文镜为官后期,之所以不再受宠,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他只知道一味地迎合雍正,不顾官员的感受和百姓的疾苦。

二是他对雍正的改革措施不能变通处理,蛮干硬上,得罪众多官员,引起公愤。

三是田文镜虽是清官的楷模,但也是酷吏的代表,对各级官员要求甚严,如不能如期完成任务,动辄罚俸、打骂、撤职,其治下官员怨声载道,战战兢兢。

也许,正是因为田文镜在61岁的时候,才获得重视,所以他总想干好,干出成绩,最终才欲速则不达吧。

幸运的是,田文镜有雍正的庇护,能得善终,1733年病逝。雍正赐其葬于泰陵附近,将其牌位入祀河南贤良祠。


张生全精彩历史


前天去看了哪吒,电影拍摄的是真的不错,特效什么咱就不说了,但是三观很正,尤其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一个人很难改变别人对你的偏见,然而并不能因此就堕落,哪吒一声“我命由我不由天”,相信喊出了现在很多年轻人心中的真实想法。

中国人喜欢以有色眼镜看人,喜欢贴标签,喜欢查你的户口,总之,看待一个人不是以这个人的表现,而是你的职业、学历、籍贯等等因素来考察。

比如在我的家乡以前就有一句老话,好女不嫁带眼镜男,我听了老一辈人的说法,以及自己的理解,这句话应该是当时带眼镜的人比较少,一般都是从事教师、律师或者医生这样的职业,那个时期跟这样的人打交道绝对不会有什么好的体验,或是诋毁,或是讽刺,这句话一点点就传开了,总之,二十多年前,你要是戴个眼镜,老百姓都认为你不像个好人。

当然,18线县城也就是这个水准,毕竟戴眼镜的少,现在的话倒是反转过来了,我读书的时候,别人都戴眼镜,也不管是打游戏还是看电视造成的,逢年过年拜年的时候,都说孩子读书用功造成的,我就因为视力太好,一直被认为是不用功读书的孩子,为了随波逐流,不近视的我,也配了一副眼镜。

啰嗦的有点多了,有感而发,总之在现代社会况且如此,在古代社会以标签将人分为三六九等也就不足为奇了,古代当官最注重的一项标准,就是官员的科举水平,“学而优则仕”,考中科举,那就是人中龙凤,考不中的话连个虫都不是。

但是雍正执政期间,却不单纯以科举成绩作为评判官员的唯一标准。

雍正执政时期不长,却凸显出三大能臣,分别是李卫、田文镜、鄂尔泰,三人都不是以科举而进入官场,尤其李卫,还是捐纳(花钱买的官)出身,这些人,如果是其他皇帝当政,估计想要脱颖而出,是想都不要想的。

但是雍正在用人方面,可以说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了,他的用人原则是:“重能轻贤、重才轻守”,“能”和“才”是最重要的标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田文镜才有了出头之日,田文镜是以监生的身份入仕,开始的时候不过是一个县丞,是入流官员中级别最小的,大概在九品左右,为官几十年,先后担任知县,知州,吏部员外郎,大部分为官都是在基层熬过去的。

在古代,京官和地方官有着明显的区分,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调换的,还是以科举取士来说,一般殿试三甲的人,都留京做官当个翰林院编撰之类的官职,其他的进士才下放到地方为官,最后就是,很多京官压根就不懂地方上的事物。

田文镜将近三十年的地方为官经验,自然是有着一定的优势的,康熙去世的时候,田文镜也已经六十一岁,雍正继位之后,为了巩固政权、推行改革,需要新提任一批操守廉洁、勇于任事、忠于职守的官吏来更新官僚队伍,改变官场风气。

雍正即位元年,山西发生灾害,田文镜受命到山西去查受灾情况,雍正帝后命其署理山西布政使负责山西赈灾事物,田文镜三下五除二,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将山西赈灾的工作完成的很好,也改善了山西的吏治,田文镜因此成为雍正的心腹之臣,得以平步青云,尽管已经六十多岁,还是以火箭的速度上升。

雍正二年就被调任河南巡抚之职,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方大员,在田文镜主政河南之时,采取雷厉风行的方式,对待官员一律以严格的手段来要求,致使田文镜得罪了很多人。

雍正四年,广西巡抚李绂被朝廷授予直隶总督,在从广西到直隶的过程中,经过河南境内,责备田文镜蹂躏读书人的尊严,因此发生两人的互参案,雍正对此事采取冷处理,但是当年御史再次弹劾田文镜,罗列十大罪状,雍正再次为田文镜撑腰,甚至将这名御史发配充军。

雍正在继承皇位之前就办过很多差事,甚至,想要办大事必然会触犯方方面面的利益,遭到舆论的指责,基于此,雍正曾经提出“察吏之道,当观其实,政迹如何,而舆论则不尽足凭”。

弹劾田文镜的人越多,越说明田文镜办实事,越说明这些人结党营私,因为他知道田文镜为了报效朝廷实在是得罪了太多的人,如果为自己办事的人都不能护得周全,那还有谁给你认真办事。

正因为有田文镜这样忠心耿耿的清官,雍正帝的摊丁入亩政策才得以在河南得以推行,为这项政策的全国推广奠定了基础,雍正六年,田文镜被授予河南山东总督,主政两省事务。

关于田文镜的结局,史书上多记载是雍正卸磨杀驴,因此郁郁而终。

我倒是不这么认为,雍正九年的时候,田文镜已经69岁,时值山东河南境内发生水患,田文镜不但没有上报朝廷奏请中央拨款,还认为地方政府依然能够完成当年的税收,雍正得知情况后,并没有责怪田文镜,而是派中央官员到河南赈济。

田文镜身体不好,因病上疏请求致仕,刚开始雍正帝不许,让他先养病,等病好之后仍然让他到河南主政,雍正十年的时候,田文镜再次因病上疏请求退休,不久之后病逝。

人们都认为雍正皇帝是一个刻薄的人(这也是标签),所以干出卸磨杀驴的勾当,将田文镜用完之后,弃之不用,郁郁而终,实际上田文镜已经活到70岁,在古代活的岁数并不小了。

在田文镜死后,雍正将其葬在泰陵附近,谥号端肃,还入了河南贤良祠。

雍正皇帝的铁面无私、刻薄寡恩,其实是对贪官污吏;对待老百姓和清官,雍正并不是这样的面孔,对于在雍正新政中卖过力,对国家有功劳且资历够深的老臣,如张廷玉和鄂尔泰,雍正特意在遗诏中给予他们配享太庙的尊荣,田文镜和李卫应该是资历不够,但也很够意思了。

只不过雍正帝的改革触碰了太多人的利益,得罪的人太多,所以口碑并不太好,其实真正刻薄寡恩的是乾隆这样的皇帝,尽管人们都以康乾盛世作为对乾隆的评价,其实不过是粉饰太平,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自然不会遭到当时士大夫的谩骂,可是乾隆给后人留下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烂摊子呢?

看人不能只看他被打上的标签,看看他的历史比看标签更有意义!


史论纵横


田文镜个人遭遇其实非常特殊,在康熙朝的时候默默无闻,到了雍正朝却能够飞黄腾达,雍正对其恩宠有加,被誉为公忠体国、实心用事的“模范督抚”,可是到乾隆朝有被指责为“苛责搜求”的“酷吏”,为举朝所怨恨。

田文镜能够在雍正朝如鱼得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田文镜与雍正气质相近,性情相投。当时的田文镜对雍正帝无限忠诚,加上田文镜秉性刚强,不畏人言,并且他有着数十年的基层行政经验,对当时的官场弊端非常了解。这使得田文镜在地方上尽心尽力的实施雍正帝改革的措施,并且相当有成效。

所以当时即使田文镜在地方上遭到批评,雍正也是一味包容的,因为田文镜和雍正是休戚相关的。田文镜就是雍正皇帝树立的模范督抚,是当时雍正希望臣子学习的对象。当然,雍正还通过各种方式来加强个人关系,除了加官进爵以外,还对田文镜生活起居关怀有加,比如雍正七年田文镜生病,雍正提醒田文镜注意养病。甚至在第二年的时候,雍正考虑当地可能没有名医,于是专门从京城派名医去为田文镜治病。

不过乾隆皇帝继位以后,改变了雍正“严猛为政”的治国方针,主张“宽严相济”,实际上就是尽力恢复康熙那个时候宽松的传统。因此,乾隆对雍正的很多举措都进行了改变。比如对汪曾祺、年羹尧等案从轻改判,对效法田文镜的王世俊处以重罚。这个时候作为雍正朝作为积极的田文镜自然成了众矢之的,很多大臣开始对他群起而攻之。比如河南巡抚说田文镜在河南,百姓至今怨恨。乾隆本人也直接对田文镜进行批评,“河南地方,自田文镜为巡抚、总督以来,苛刻搜求,剥削成风”。这个时候田文镜失宠就再正常不过了。


历史是什么


田文镜,生于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康熙二十三年,被任命为福建长乐县丞,后改任山西宁乡县知县,康熙四十四年升任直隶易州知州,康熙四十五年担任吏部员外郎,也就是说田文镜有丰富的地方州县的工作经验。

康熙五十五年,田文镜巡视长芦盐政,田文镜上表说长芦的盐引缺额十分之大,盐商应该恢复至原来的赋税。朝廷认为这个建议虽然能够增加赋税,但恐怕会伤害到商人的利益,就让大臣们讨论。

山东巡抚同意了田文镜的建议,不久之后,田文镜担任内阁侍读学士,康熙年间,田文镜所担任的职务都不怎么高,一直到了雍正帝的继位,对田文镜来说,有了极大的转机。

雍正元年,山西发生了灾荒,年羹尧上表请求赈灾,雍正帝问山西巡抚德音山西受灾的情况,而德音说山西没有灾荒,雍正帝就让田文镜前去调查,田文镜回来之后如实向雍正帝汇报山西的受灾情况。

雍正帝就让田文镜去山西负责赈灾事宜,并且让他担任山西布政使,而田文镜有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十分有才能,到了山西之后,山西的情况焕然一新,雍正帝十分常识他,田文镜也就此成为雍正帝的重臣之一。

雍正二年,雍正帝让田文镜担任河南巡抚,田文镜同样治理得很好,河南的很多官吏被田文镜弹劾。雍正四年,广西巡抚李绂被任命为直录总督,回京的路上经过开封府,田文镜接待了他。

李绂回京后就向雍正帝弹劾了田文镜,说之前被田文镜弹劾的官吏都是冤枉的,而田文镜说黄振国是李绂的同榜进士,李绂说的不属实,雍正帝支持了田文镜的说法。

田文镜请求河南实行摊丁入亩,也就是说取消了人头税,而是根据土地进行征税的,雍正帝同意了。雍正五年,田文镜奏请说黄河近年来涨得比较严重,需要对河堤进行加固。不久之后,田文镜被任命为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

雍正六年,田文镜被任命为河南山东总督。雍正七年,田文镜加封为太子太保,不久后田文镜兼任北河总督。可见,田文镜一直被雍正帝所器重,直到雍正九年。雍正帝下诏说,山东发生了水患,河南也受到了影响。

雍正帝以为田文镜能够处理这个事情,就没有派别人去赈灾,但是听说一些地方甚至还出现卖儿女的现象,看来田文镜真的是老了,才会被下属所蒙蔽,治理十分不利呀。雍正帝就派侍郎王国栋到河南去赈灾,而田文镜请了病假,被召至京城,雍正十年病逝。

乾隆帝后来说,田文镜在河南开始治理得还不错,但后来他的属下竟然会盘削百姓,田文镜竟然还对河南的灾情隐匿不报,致使百姓流离失所,还是先帝派人前去赈灾,才让事情得以解决。

乾隆五年,河南巡抚上表说河南的百姓都怨恨田文镜,请求将田文镜撤出河南贤良祠,不过被乾隆帝驳回,他认为田文镜,李卫,鄂尔泰都是先帝的重臣。总的来说,田文镜后面几年的表现确实不怎么好,失宠就是情理当中的事情了。


历史简单说


田文镜是雍正朝的“三大宠臣”之一(另两个是鄂尔泰、李卫),不过,在雍正继位前,他的仕途并不畅达。

如雍正所言:在他继位前,他根本不知道田文镜其人,后因山西荒歉,田文镜以告祭之员路经山西而将实情告发,这才得到他的重视。

此后,雍正对田文镜青眼有加,后者也就老来得志,一升再升。

是时,田文镜已年过六十。这可真算不上平步青云吧。



当然,在执行雍正新政时,田文镜确实尽心尽责,勇于任事,如追讨积欠、清查亏空,再如推行耗羡归公,摊丁入亩,等等,田文镜都不折不扣执行了雍正的意图;

田文镜的雷厉风行,与雍正前期的严苛之风相为表里,由此成为四爷一再表彰的“模范官员”,这也就不奇怪了吧?

最让人(当然,这个人就是田文镜,不是你我哦)感动的是,雍正曾给田文镜下过一个名批:

“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乖乖,这个厉害了!有雍正为他撑腰,“凭谁动你一毫毛,朕无能也!”

这不是宠臣,啥是宠臣?!



雍正五年,田文镜在争议声中晋升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衔;次年又特命为河南、山东总督,管两省之行政,这是体制的破例,也是田文镜仕途的最高峰。

为表示对田文镜的宠幸与推重,雍正还下令将其所属的汉军正蓝旗抬入正黄旗,即抬入所谓“上三旗”。

总体来说,田文镜在雍正手下为臣十年,君臣关系一直很融洽。尽管田文镜晚年因为生病有所懈怠,但在雍正的特殊关照下,田文镜的谢幕还是很风光的。

雍正十年十一月,田文镜以久病请解任,未及批准,即于任所去世,年71岁。接报后,雍正颇为哀悼,命予祭葬,谥“端肃”。

从这个角度上说,田文镜在民间虽然是个“酷吏”,大最起码在雍正朝、在其生前还是风风光光,谈不上失宠。



倒是在乾隆继位后,将其当年在河南的一些苛政废除,并对田文镜一生功过做了这样一个总结,其中大意是:

田文镜为巡抚总督以来,苛刻搜求,以严厉相尚;其属员又承其意旨,剥削成风,豫民重受其困。……此中外所共知者。

后来,有人请求将田文镜牌位从贤良祠中撤出,对于这种完全否定田文镜的做法,乾隆也不是很赞同,最终不准其翻案。

大体而言,田文镜是清官也是能臣,但其为人刁钻刻薄,为政严苛厉酷,说他是酷吏也可以成立。

人嘛,总是有两面性,就像历史一样,本身就是复杂的,不能随意脸谱化。

了解更多,可参阅拙著:《治官手册:雍正和他的大臣们》(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坑爹史册


说起田文镜失宠之事,历史上也确有这么一笔。田文镜这个人早年仕途也算坎坷,康熙三十二年好不容易当上县丞,却一直得不到提拔重用,加之为人始终一副刚正不阿、横竖不吃的形象,所以无论是官场还是私人生活都没有什么人缘儿。

就这么空熬了30年日月,到了康熙五十六年,才升为侍读学士。雍正皇帝登基大宝之后,将他从人从之中提拔出来,自此平步青云,人士的仕途得以改变。田文镜自此也如鱼得水,凭着自己那股子刚直的劲头,也确实为雍正一朝立下汗马功劳。也恰恰是有他这样的官员也令雍正朝吏治为之一新,雍正皇帝亲笔写了八个大字赏赐于他,这便是“忠诚体国、公正廉明”,更在百官面前褒奖田文镜为“巡抚之第一人”。

纵观雍正最器重的臣子之中,李卫、鄂尔泰、田文镜分列可列前三。雍正也是借助这三人的能力使得大清王朝焕然一新。雍正对其三人更是爱护有加,有人弹劾,雍正也加以偏袒,给予爱护。

田文镜更依仗皇帝的恩宠,做事雷厉风行,但是也过于苛刻。虽然美其名曰是个勤政干练的清官,但也因为过于刁钻刻薄、兼带酷吏的名衔。久而久之令官场之中怨声载道,不但间接逼死康熙朝老状元,而且对待河南的乡绅士族苛刻至极,并对其施行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制度。越到晚年越是变本加厉,最后竟然到了妄自揣测圣意,一味迎合拍马的地步。

因田文镜早年是通过开捐纳税混来的监生,并未中过科甲,因此对读书人十分不屑,更是不尊孔孟,鞭挞读书人,视科甲出身的两傍进士如宿敌一般,更是污蔑直隶总督李绂朋党论等。雍正七年,竟将河南水灾之事进行虚报隐瞒,致使百姓生活艰难,流离失所,最后竟至百姓无奈售卖儿女的地步。

田文镜这些做法,渐渐传进雍正皇帝的耳朵里,因此也越发的对他有所反感。雍正十年之时,田文镜的仕途也就算到头了。

这时候雍正对他已经从反感变成了厌恶,在一次朝会之时,雍正皇帝在众文物面前斥责田文镜,并说他老迈昏庸、精神不及,不知纠谬绳愆,大负朕恩。

田文镜此时也知道自己再也留不住了,只有乖乖的上折乞恩,请求辞官回家养老。雍正皇帝也未加挽留,写下上谕指责他的过失和褒奖了一些作为之后,让他不必再挂念皇帝,早日归乡。

雍正十年十一月,这位在官场打拼了一辈子的田老先生带着对官场无奈的依恋告老还乡,自此“旋卒”。

乾隆皇帝即位之后,曾找来那些田文镜的旧部下和同朝老臣,讨论过田文镜的为人。最后乾隆皇帝既对他进行褒贬,也对他进行了夸赞。

文献档案记录下乾隆皇帝对田文镜的看法“自田文镜为巡抚总督以来,苛刻搜求,以严厉相尚;而属员又复承其意旨,剥削成风,豫民重受其困。即如前年匿灾不报,至于流离,蒙皇考严饬,遣官赈恤,始得安全,此中外所共知者。”

大狮


康熙二十二年,田文镜出仕。在福建长乐县任县丞,后任山西宁乡县知县。一直到康熙四十四年才升任易州知州。总的来说田文镜在康熙手上是做了三四十年的州县官,到康熙辞世,田文镜已61岁。

田文镜的平步青云是从清世宗,雍正帝上位开始的,雍正元年,田文镜奉派去华山至祭。揭发山西巡府瞒报灾情,深受世宗信任,命田文镜署理山西布政使,因他清理积压的案牍。吏治为之一新。雍正二年,调任河南布政使,旋升河南巡抚,专理河南诸州县清查亏空赋税的事务。对地方政要手段严厉,要求办事迅速,如地方政要办事不利,立马惩处。雍正四年发生了李互参案。弹劾案结束后,田文镜要请求实施了,摊丁入亩,仕绅一体当差纳粮。雍正五年,田文镜被授为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从汉军正蓝旗抬入汉军正黄旗。雍正六年任河南山东总督。雍正七年加封太子太保,后兼任河北总督。雍正九年失宠。

田文镜之所以能平步青云是雍正刚刚上位,国库空虚,雍正需要田文镜这样的清廉酷吏,清查追缴亏空的赋税。而田文镜请求实施的民政对国家有利。但田文镜对自己管辖的地方行政要员非常苛刻,甚至把地方文官当劳力使,得罪了不少官员,加上田文镜年老多病,精神不佳,对官员苛刻不到位,被属员欺诳而失宠,只好上疏退休。


夏有凉风61


田文镜是康熙年间的一员官员

康熙年间田文镜曾经上书说长芦的盐引有极大缺口,所以建议康熙回复原来的税收。不过康熙个人也有自己的担忧,增加盐税无异于是减少商人的利益,所以就盐税问题召开了一系列问题。

得到山东巡抚支持的田文镜最终被康熙重用,升为内阁侍读学士,官的名字倒是很好听,不过说白了就是一个陪读,职位根本没有任何权利,可以说田文镜在整个康熙年间一直不温不火。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雍正年间。

雍正年间山西发生灾难,雍正让田文镜负责赈灾事物,经过田文镜的治理山西焕然一新,雍正从此官职直线上升,成了雍正手下重臣。不过好景不长,这样的田文镜却很快被雍正抛弃,自己慢慢失宠,这究竟是为何呢?

1.对雍正撒谎

对于田文镜这个人喜欢他的人也不少,可是讨厌他的人也不少,很多人喜欢他是因为他之前做过很多好事,而讨厌他的人是因为后期他为了讨好雍正干的一系列糊涂事。雍正年间河南发生了水灾整个河南颗粒无收,百姓民不聊生。而雍正听说了以后决定免去河南得税收,以减轻河南人民的疾苦。

可是田文镜为了讨好雍正就撒谎说河南没事,税收可以继续和原来一样继续缴纳。可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河南已经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性质恶劣,极其需要政府的救急。因为田文镜不顾百姓生死讨好雍正,所以河南百姓对田文镜是怨声载道,雍正对此事也有一定的重。

2.阿谀奉承,执法严厉

在雍正统治的后期,国家已经非常稳定,田文镜。田文镜这个人性格刚劲,不畏人言,而且在执行刑法的时候毫不留情,导致了很多人对其是非常恐惧。为了完成皇帝交给自己的任务对自己的管辖区域是十分刻薄的。

为了让自己表现更为突出,他长长是对皇帝报喜不报忧,对于雍正喜欢听一些好兆头,于是就经常写一些给皇帝看,为的就让皇帝开心。到了晚年田文镜更是变本加厉,甚至想着办法了解皇帝的心思,这在当时是极其危险的。

不过田文镜丝毫未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不管百姓,一味的迎合雍正,最后雍正也察觉到了田文镜的不对劲。

3.树敌太多

因为田文镜曾经在山西待过一段时间,所以当山西有灾难的时候雍正想的是让田文镜去赈灾。而田文镜确实也干的不错,所以得到了雍正的重用。后来被雍正委以重任,升官加职,人生事业到达了最顶峰。

而田文镜因为有雍正的支持所以很多事情考虑欠缺,没有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执行过程非常严厉,对于一些达官贵人丝毫不留情面,这也导致了后来得罪了很多人。

最后上书弹劾田文镜的人不在少数,一个人弹劾雍正可能还不信,认为是报私仇,但是多人共同弹劾让雍正不得不引起注意,对于田文镜,雍正也不敢再一味的支持。

4.总结

田文镜从最初的不被重视,到被极度重视,再到最后被疏远,这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他自己。田文镜被重用是因为他的严于律己和真心实意为国家大事着想。

后来被疏远却是因为得到了高官之位之后不思进取反而阿谀奉承,得罪了达官贵人和百姓,让皇帝对他心存戒心,导致了自己被疏远。

田文镜的成与败可以说都是自己的所作所为,最终无奈的他只能辞官回家,而雍正也没有过多挽留,这已经说明了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