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邬思道建议四阿哥保举废太子复出,有何阴谋?

红雨说历史


《雍正王朝》中有一幕戏很有意思,十三阿哥从理藩院出来,对缩手缩脚不仗义的太子很失望,发出了一声太子不足以成大事的叹息。邬思道一边称赞十三阿哥的眼光,也认同了十三阿哥必将成为四哥夺嫡的干将,因此让两人上奏章保太子。这是阴谋吗?不,是阳谋,以退为进的手段!



四阿哥雍正之前保太子其实是无奈之举,没谋臣,没将才只能依附太子的势力对抗八阿哥,平衡势力,掩藏争夺皇位的野心。在邬思道的谋划下,雍正开始扶植出属于自己的势力,虽然羽翼初成,但毕竟还未丰满,这时如果站出来对抗太子、八阿哥的势力,殊为不智。

雍正缺的是什么呢?是时间!

太子有自己的势力,八阿哥更是朝中廷外的大关系户,对于这两股势力,雍正的势力好比蚂蚁对撼大象,一不小心就头破血流,重者粉身碎骨,因此韬光养晦是雍正最正确的选择。

韬光养晦并不等于一事不做,而是只做不说,以退为进,逐步树立雍正的圈子,培植自己的亲信势力,慢慢走进康熙的眼帘。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于是在邬思道的谋划下一步步的实现到位。

枪打出头鸟,凭雍正的势力还不足以对抗太子、八阿哥,所以邬思道要让雍正隐形,最好的隐身衣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太子,让八阿哥疏于防范,让太子没有戒心,打着太子的名号悄悄壮大自己的力量。

狗咬狗一嘴毛,笑到最后的一定是猎人,猎人当然是其他太子忽视了的寡薄之人——雍正。

邬思道知道康熙这时对太子并没有赶尽杀绝之意,而是在给太子机会,始终康熙对太子之母的愧疚造成了对太子的纵容,因此太子这时的地位是无人可取代的,只要太子不再犯错,皇位与其他皇子无缘。


雍正看不清楚,但邬思道看得很明白,让雍正保太子用意有二。

第一、让康熙明白雍正的忠心,不会有祸起萧墙之嫌。

1、雍正有为国办事的能力,并没争谪之心,正好打消了康熙担心儿子之间自相残杀的焦虑,从而赢得康熙的赏识。

2、雍正保太子是对太子的忠诚,也是贯彻康熙的意图,正好解了康熙对处置太子的为难,彰显雍正的忠心外,还有稳定局势的大局观,这恰恰是太子缺少的品质。

第二、让太子成为挡刀的主力,遮掩雍正的野心,趁机壮大势力。

1、太子被废,正是心灰意冷或是疯狂的时候,这时雍正的投诚就象是雪中送炭,太子除了感激,更会在日后当其为心腹,这对雍正百益而无一害。藏在太子身后发展,悄无声息壮大,将可能遇到的风险降到最低。

2、躲过八阿哥的视线,以为雍正只是想立功成为太子的臣子,是对太子投资,自然不会成为八阿哥主要的针对对象,从而掩饰掉了雍正的野心。



邬思道建议四阿哥保举被废的太子算不上阴谋,打的是一幅忠诚顾全大局的明牌,用的是以退为进的手般,取得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一是给了康熙识大体、懂格局的好印象;二是向太子表了忠心,让其成为替自己挡刀的工具;三是麻痹八阿哥的戒心,从而降低自己野心被发现和针对的危险。事实证明这次邬思道的谋划相当成功,成为了康熙心中的皇位的第二人选,最终雍正借这段时间的发展,为将来车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西游梦红楼


太子被废后,储君位置令人垂涎,康熙的其它儿子似乎看到了希望的光亮,都开始蠢蠢欲动。八阿哥胤祀素有八贤王美誉,他与人为善,群众基础好,是其它几个阿哥的楷模,连上书房的大臣马齐,佟国维都看好他,视为新太子的人选,其他大臣辩风识向后纷至沓来投其所好。

然康熙帝自有火眼金睛,他明察秋毫、洞察入微,深谙八阿哥是虚伪做作的人,众大臣为自己的利益,置江山社稷于不顾,都在蝇营狗苟。如不当即立断,大清危矣!事到如今必须考虑真正的接班人了,废太子虽难堪重任,但启用后能制造出一个过渡期。在这个时期康熙可以明辩谁在觊觎帝位,谁心中装有黎民百姓。



所以,康熙帝内心早有重新启用废太子的想法——这是满天过海的谋略。众官举荐八阿哥,而四阿哥却举荐废太子,四阿哥的举荐,符合康熙帝心意。


邬先生建议四阿哥推举废太子有何阴谋?

1.邬先生有大智慧,揣摩上意后,深知皇上这次要众人推举新的太子人选是权宜之计,他老人家这个举措不是要真正的接班人,而是要借此举动查出是谁在嫁祸太子。

2.谁是太子人选,不是推荐所能决定了的,最后的决定权在康熙。康熙是乾纲独断的人,这样的大事容不得别人插手。所以只能推荐康熙曾经欣赏过的废太子。 而只有推荐了废太子,才能表明雍正自己没曾经嫁祸于太子——无疑是向皇上表明了心迹!


希望星晨58298869


这不能叫阴谋吧,因为整部剧都把雍正作为正方来对待,八爷党明显是反方,所以应该说,邬先生保举太子复出,有何用意?

首先看看当时的形势,在康熙对太子无数次的考验中,都感觉太子没有治国才能,但是没有治国才能也罢,水灾筹款,帮不上忙让给了老四,户部追缴官员的欠款,太子欠款最多,倒霉的下属竟然给出的卖官卖爵的注意,康熙也忍了,可是通奸皇妃,就不是能力的问题了,而是人伦道德问题。加上八哥他们一党的嫁祸,太子要搞兵变,这时候才促使康熙下定决心要废除太子。于是就传旨让官员推举新太子。八爷党已经串联了全国包括京官的大部分人,胜券在握的样子,雍正正在发愁,他该如何举荐呢,按照常理雍正当然自己想当太子,但是他不能举荐自己吧,但是也不能举荐八爷吧,如果这样,那皇上可以说,连你也举荐了八爷,那八爷不是很顺理的获胜了,正在雍正郁闷不解的时候,邬先生给出了建议。


邬先生看到了什么,才给出了让四爷推举废太子的

第一、邬先生知道皇上要推举新太子,但是不是现在,这次明显是选新太子的预演习。这次的目的意在查出是谁嫁祸了太子,还有朝中官员谁在勾结党羽。

第二、选太子,不是推荐所能决定的,选太子的决定权在皇上,那么就要问问,为什么还要举荐呢?

第三、选太子,必须皇帝决定,乾纲独断,容不得别人染指,所以不能推荐别人只能推荐废太子。

第四、只有推荐了废太子,才能表明雍正不是嫁祸太子的人,更不可能希望皇上选谁,也没有跟大臣们结党营私。


种草影视


邬先生举荐之前。特意讲故事。以不争而默默做事的儿子取得最后胜利为隐喻。为四爷指明方向。

而后邬先生让两位爷举荐废太子。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第一,就是让四爷不要去争。八爷党现在势力太大。四爷只能选择做实事而不是去主动去争。唯其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是这个策略。

第二,就是表现好印象。皇帝的态度晦暗不明。最稳妥点的选择就是废太子,无论结果如何,都证明了他们的忠义之心。可以给皇帝留下好印象。这也是先前故事里面做实事儿子所采取的方式来让老人最后醒悟。

第三,这点邬先生不好当面说。不过呢,封建王朝选举,说来可笑。皇帝独揽大权,怎么可能让外人弄权呢。无论结果如何,还不是皇帝自己说了算吗。这次选举就是骗局,来试探各个皇子的势力罢了。四爷和十三爷举荐废太子,几乎就是弃权票证明自己没有结党营私。

而结果也正是如此。康熙以结党营私为由强行结束这不公平的选举。八爷党落败,废太子重新上位。而举荐废太子的四爷,十三爷和张廷玉都取得了康熙的信任。


乱神虎


导读:被康熙皇帝撞破了“偷情”丑事以后,皇十四子胤禵又为太子胤礽的被废加上了最后一棵稻草——伪造太子手谕,调来了凌普军队包围康熙皇帝行宫。

太子被废以后,康熙皇帝下达了“在京四品以上、地方二品以上官员都可以于诸皇子中,择贤举荐新太子人选”的命令。

但很快,康熙皇帝发现了皇八子胤禩“串联朝臣”的结党行为,又很快生出了复立胤礽为太子的想法。


在“新太子举荐”的过程中,上书房首辅大臣佟国维对于皇八子胤禩的“执迷不悟”的支持令人费解;康熙皇帝对于“江湖术士”张明德的“妖言惑众”予以暧昧态度,令人费解。

但最令人费解的还属康熙皇帝为何复立早已经对其彻底失去信任和希望的胤礽为太子?

已经正式决定参与夺嫡之争的皇四子胤禛为何举荐复立废太子胤礽呢?

邬思道建议四阿哥保举废太子复出,到底处于何种打算,背后又有何种阴谋所在呢?

对于这三处令人费解的所在,我们逐一进行解析:

1、康熙皇帝明知道胤礽的种种劣行乃至和自己后宫嫔妃郑春华干出了代表着“谋逆乱政”的“偷情”丑事,为何还愿意将其复立为太子?

难道真是因为康熙皇帝口中所说的“事后看来,他的那些事情有些是捕风捉影、纯属子虚;有的则是着了别人的魇镇,才使得心智时常,行为怪悖”的“无心为恶”?

难道康熙皇帝真的绝对对自己已经完全失去信心和希望的胤礽,施以“忠恕之道”?

恐怕,那句“时刻以江山社稷为重”,才是康熙皇帝复立胤礽太子之位的根本目的所在!

太子胤礽被废,太子之位空缺以后,其余皇子开始了对于太子之位的正式争夺,一场血雨腥风的夺嫡之争就在康熙皇帝的眼皮底下发生。为了朝局的稳定,为了避免手足相残,更为了压制眼看就要危及自身皇权稳固自皇子势力的逐步扩大,康熙皇帝必须拿出相应的解决手段。

毕竟,相对于皇位传承而言,相对于选择一位自己属意的皇位继承人而言,此时的康熙皇帝更为关心的是“江山社稷为重”、“皇权统治的稳固”!

将自己属意的皇四子胤禛早早的立为太子,一来就让当前的夺嫡局面更为混乱,斗争形势更为残酷、直接;二来,也会让皇四子胤禛早早的成为众矢之的,甚至走不到继承皇位的那一天。

而拥有嫡子身份,做过三十多年太子的胤礽,首先在心理上已经让其余皇子形成了“君臣有别”的先入为主;另外,其嫡出皇子的身份,也是最能让其余皇子心服口服的重要原因之一。再者,此时的康熙皇帝已经不再在乎胤礽是不是会再度成为众矢之的了,相反,胤礽被复立后受到的攻击越多、越狠,对于胤禛的保护就越有效果。

对于康熙皇帝的心理路程,邬思道早已经深为了解,并依据于此,对胤禛提出的具体建议。

2、随着皇长子胤褆的圈禁;太子胤礽的被废;以皇八子胤禩为首的“八爷党”正式成为势力最为强大的皇子势力集团。就“四爷党”当时的实力来看,绝对不是“八爷党”的对手,更不具备和“八爷党”正面对抗的任何优势。

而就当时而言,胤禛想要在短时间内拉拢朝臣、扩大自身势力显然既不可能也不是明智之举,毕竟皇八子胤禩利用“江湖术士”张明德制造的,用以“迷惑和串联朝臣”的“八王大”说辞已经被邬思道识破,就等着其触及康熙皇帝的忌讳以后,被严厉惩罚和打压。

所以,胤禛就只能在拉出一个胤禩肯定会在乎,也肯定会将其攻击视线彻底转移到他身上的竞争对手。

废太子胤礽就是最佳选择。

3、在“江南募捐”中初次展现出“孤臣”精神的皇四子胤禛,虽然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高度认可,甚至暗自认定了胤禛的皇储身份,但此时的康熙皇帝春秋正盛,尚未到需要立马传承皇位的时机,所以他对胤禛的皇储身份,还有时间和必要进行进一步的考察!

对康熙皇帝皇权的绝对服从和支持;时刻以江山社稷而非个人得失为重;不因为争夺皇位就枉顾兄弟感情;不因为争夺皇位就串联朝臣、威胁皇权;就是康熙皇帝在“命令朝臣另择贤者为新太子人选”中,对于皇四子胤禛的考察内容。

而胤禛,只需要一份举荐废太子胤礽的谏章,就能完美的完成康熙皇帝的考察。

其实,就算康熙皇帝没有复立太子胤礽的打算,胤禛举荐胤礽的举动也只会“利大于弊”。

为什么?

笔者认为,原因有三方面:

1、“君臣有别”思想下的必要举动

皇四子胤禛原本就是“太子党”成员,而太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皇权,胤禛对于胤礽的举荐完全可以说成是出于“名分早定、分属君臣”下,对于三十多年的“部分皇权”拥护。

2、避免带上“墙头草”标签

胤禛身上带了很长时间的“太子党”印记,不可能短时间抹去,如果胤禛临时转换阵营或者自己站出来公开参与夺嫡,肯定会给朝臣乃至康熙皇帝心中留下一个“墙头草”的形象。

如此一来,胤禛好不容易建立的正面形象,就会立刻崩塌。

所以,与其猜错了康熙皇帝的打算而或许会得到向王掞一样的训斥,也比被康熙皇帝彻底冷落要强得多。

3、进一步维护正面形象

皇四子胤禛之所以能够顺利走入康熙皇帝对于皇储人选的考察之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一直以来都没有表现出来的,对于皇位的垂涎和争夺。

对于昔日太子胤礽的坚定支持,也是对康熙皇帝的绝对支持和服从,这是胤禛最让康熙皇帝欣慰和信任的原因所在。

所以,胤禛就必须要继续保持自己“对皇位争夺毫无兴趣”的态度,继续保持自己在康熙皇帝心中“一心为国、绝无私心”的形象。

公开举荐废太子胤礽,就能满足这些条件。

说到底,在邬思道的指点下,皇四子胤禛带着皇十三子胤祥共同举荐一个被废了的胤礽,乃是对于康熙皇帝心理有依据、有来由的精准猜测,更是其站在“时刻以江山社稷为重”、时刻保持“对康熙皇权的绝对支持和服从”的角度上做出的正确判断和“无私”举动。

事实证明,胤禛此举,再次巩固了自己在康熙皇帝心中的正面形象、完美隐藏了自己的夺嫡之心、成功避免了成为众矢之的;胤禛此举乃系其夺嫡过程中,重重加分的一次巅峰操作!


参考资料: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雍正王朝》

(本文仅基于《雍正王朝》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正说清代十二朝


《雍正王朝》太子第一次被废,出现储君上的真空,众位有实力的皇子看见继承皇位的曙光,纷纷有所行动。“八阿哥党”假借道士张德明之口,散布八阿哥允禩有“天子之像”的谣言。面对这一局面,邬思道从自己研读康熙所著书籍来看,判定康熙历来对,怪力乱神的东西是深恶痛绝的。从而否定了雍正,目前康熙对“张德明事件”的表态。

邬思道分析各方的局势:

1、 首先是大阿哥出局。在太子被冤枉,意图造反的当晚,大阿哥允禔便迫不及待地跳出来,想置太子死地。不仅众位皇子看不惯此等落井下石的做法,也为康熙不容,更为可恶的是,大阿哥允禔对太子使用了魇镇之术,两宗罪叠加,遭到削去一切爵位,永久圈禁,首先出局。

2、 其次是八阿哥。允禩在调查太子党羽肖国兴,假传圣旨骗取口供,意图借此打击太子。让康熙已经注意到了八阿哥的“小动作”,说其为“其心可诛”,在前。其后,太子被冤枉造反一事,被张廷玉辨别出,太子调兵手谕系伪造,但康熙不予追究,说明对八阿哥有所怀疑。



3、因康熙对太子母亲,感情甚笃,难产离世后,康熙对于太子更是无微不至,倾注大量心血,以至于有些放纵太子,导致行为乖张,就这样过了近40年。直至太子和郑春华偷情曝光,引发太子被冤枉谋反的事件,但罪归祸首是大阿哥允禔,是他使用魇镇之术,导致太子种种不法的行为,错不在太子身上。

此时的十三阿哥,已经对太子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对拥立太子已不抱希望,相反力挺四阿哥。

邬思道觉得推举四阿哥为太子时机还不成熟,康熙对对于废黜太子还在犹豫。



(1)太子还在位的时候,已经争得不可开交,暗流涌动。一旦废黜太子,可能导致阿哥之间更激烈的斗争。

(2)对于新太子人选,康熙还在评估,未完全下定决心。

(3)对太子的溺爱,使得康熙还有一丝幻想。



邬思道还以故事说明,有个老人家将象征继承权的钥匙,最后传给了不争的儿子。“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特意将四阿哥打扮成为无疑皇位的皇子,一心为江山社稷,而不像“八阿哥党”以一己之私利,结党营私,这是康熙非常看重的。

综上所述,邬思道建议四阿哥、十三阿哥保举废太子,隐藏四阿哥有意皇位的企图,以不争而争。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公子霜尘


(日尧居k古史答雍正王朝)

——之无限猜想200——061

主动保举废太子胤礽复出

清理户部亏空是在康熙四十六年前后,紧接着在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犯事第一次被废,这次的太子被废,彻底打破许久的沉静,彻底揭开了九王夺嫡的序幕,一时朝廷上下人心涌动,都对康熙皇帝提出的朝廷上下举荐新太子,到底会在哪位皇子阿哥中产生,发生了极大的兴趣。


(康熙帝闹出的笑话)

这次的举荐新太子风波,看似风平浪,静实则狼烟四起,一时政治风向晦暗不明。

可是康熙皇帝的皇八子,八阿哥胤祀却是高调行事,大有不做上这个新太子的位置,决不收兵之势。 此刻的邬思道彻底彰显出他做师爷和幕僚的本领,沉着冷静而又十分精准的分析出了康熙帝那高深莫测的帝王心术。

邬思道分析认为:

康熙皇帝虽然这次废黜太子胤礽的“储君”位置,但是并没有对太子胤礽彻底失望,而且当了三十多年的太子,废掉自己大量心血,不可能说废就真废。

太子胤礽不但做了“储君”三十多多年,经过苦心经营,他的门生故吏必然遍布朝野,即使有举荐出新太子人选,也绝无可能与太子胤礽相抗衡,这包括四阿哥胤祯及十三阿哥胤祥。


(阴险狡诈的邬思道)

由以上两条的存在,即使四阿哥胤祯与十三阿哥胤祥想脱离太子党自立门户,也切不可过于张扬,应该韬光养晦,低调行事,不可与任何一位阿哥兄弟分庭抗礼,以免过早暴露自己的实力,继续站在废子胤礽一边,康熙皇帝最反对的就是墙头草。

邬思道强调;无论谁举荐哪一位阿哥,我们保的仍然是太子。

继续举荐废太子复位没有风险可言,一个有情有义这四个字就值得康熙皇帝大肆夸奖,即使保举失败了也是各为其主罢了。
(康熙帝果然反悔了)

邬思道与四阿哥胤祯的预料果然没有错,康熙皇帝真的反悔了!出头的橼子早滥,八阿哥胤祀在新太子的竞争中不但出手太早,更是大张旗鼓招摇过市,这让康熙帝看了感到恐怖。

为了皇权不受于威胁,出于无奈的康熙帝只得反悔,反悔的说辞就是康熙帝说的那样:当初废太子是朕一人乾纲独断,太子也是一不小心犯了错,近些日子以来,太子已经知道自己做错了,毕竟做了三十多年太子,大概意思就是知错就改就是好同志。

这次四阿哥胤祯与邬思道的合谋又一次得逞,他更明白即使太子复位,他的下台是早晚的事儿,个给自己参与夺嫡自立门户,又增加了一个时期的缓冲时间,同时又打下了又一个对手,那就是八爷党的八阿哥胤祀。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


不算什么阴谋,只是针对胤禛的特定情况来制定适合他的夺嫡策略。

胤禛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办差尽心尽力,为朝廷为君父分忧操劳,这都没问题。但最大的问题是,为了办差他一丝不苟,铁面无私,从来不讲什么情面,也不屑于结党,这导致他在群臣之中没有支持者,是典型的孤家寡人。



而胤禩就不同了,八面玲珑,收买人心,办差往往为了既得利益睁一眼闭一眼,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所以胤禩在朝中的支持者特别多,树大根深,结党营私。

此时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表面上康熙下令让百官推举新太子,实际上他是想借机观察并防备皇子结交群臣的隐患,不可能真的让百官来决定储君的人选。所以,如果胤禛也加入夺嫡的行列,反倒是入了康熙的陷阱,失去了康熙的信任。而且即便康熙是真想推举新太子,胤禛在群臣中的支持度也远远比不上胤禩。



于是,邬思道向胤禛提出了“不争是争”的夺嫡方针。既然康熙不可能将储君的决定权交给百官,那么百官支持谁就不重要了,也没必要跟胤禩争个高低,最重要的是要得到康熙的喜爱和支持,才有希望成为储君。

那么,康熙喜欢怎样的皇子呢?第一,对君父孝顺的。第二,对兄弟友爱的。第三,不结党不隐私,忠诚于君父的。第四,愿意为朝廷为百姓办实事的。



所以,保举废太子正中康熙下怀。第一,对曾经的储君忠心耿耿,体现了对皇帝的忠诚。第二,作为胤禛的二哥,保举废太子体现了对兄弟的友爱。第三,时时刻刻为康熙考虑,体现了对君父的孝顺。第四,保举废太子有助于平衡朝局,压制八爷党愈发膨胀的势力,体现了他为朝廷着想不惜得罪大多数朝臣和皇子的牺牲精神。

经此一事,康熙对胤禛好感大增,而对胤禩彻底失望。


达摩说



准确来说邬先生的并非是阴谋,而是赤裸裸的阳谋!

至于为什么这样说呢,接下来宋安之具体来说说。

一、邬先生明白议举新太子并非在于议举,而在于引蛇出洞

太子一次被废以后,所谓的议举新太子,说白了就是康熙对于老八的引蛇出洞,以此来看看八爷党势力有多大,以此来打压老八一党。

结果是老八还有八爷党被打压,朝廷内部洗牌,老八最大的支持者上书房首席大臣佟国维被罢官,佟氏一族相对来说亲近老四派系的隆科多则是成为九门提督,康熙不只是调整了朝廷各方势力,更是将一度威胁到他统治的八爷党打击的是元气大伤。

关于这点神机妙算邬先生其实看的很明白,诸如老八将妄言他将来会成为皇帝的道士张德明押到康熙那里的时候,以此来试探康熙的反应,康熙是并没有治张德明的罪,反而放了张德明,并且意味深长的说道江湖术士的话有时候也可以代表民意,态度很暧昧,意思是这个道士说的对。

结果是佟国维一听认为康熙是真的有意立老八为新太子,殊不知康熙这是要以此引蛇出洞来捧杀老八,因此对下面说道皇上心中默定的太子八成就是八爷,让他们赶紧联络人联名举荐老八。

而老四知道这件事以后,也是对邬先生不由自主的说道:“我都怀疑,皇阿玛是不是真的老了”。意思是康熙是老糊涂了吗,竟然这样做,邬先生回应到自己看过康熙的书和诗,研究过康熙的作品,认为康熙可没这么简单的,单凭道士张德明什么八大王的说法,就是雕虫小技而已,瞒不过康熙的。

所以在众人皆醉的情况,邬先生可谓是最清醒的一个人,知道康熙并不是真的议举新太子,而是针对老八布局罢了,而且康熙对太子并没有死心,所以他自然不会让老四蹚这趟浑水的,因此这是邬先生让老四和老十三保举废太子复出的根本原因。

二、邬先生为老四定下“争是不争,不争是争”的夺嫡方针

在一废太子中受到牵连被圈禁的老十三被康熙放出来以后,面对议举新太子的局面,老十三认为太子是烂泥扶不上墙,而老四是真正的一心一意为朝廷为国家,所以建议老四夺嫡,老四有些心灰意冷,说道老八是贤王,自己是冷面王,意思是老八人多势众自己没势力。

在这个时候,邬先生讲了一个故事:“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个老爷子生了一大群的儿子,慢慢地老爷子老了,这么大的一个家当,总得交给一个儿子来管吧,可钥匙只有一把,儿子却有一大群,儿子们争得你死我活不可开交。

这时只有一个儿子,他很精明啊,从不去争这把钥匙,只是默默地帮着老爷子干事。有一天老爷子终于想明白了,就把那把钥匙交给了那个不争的儿子,这就叫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惟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啊”!

很明显邬先生为老四定下的夺嫡方针就是“争是不争,不争是争”。

而邬先生为什么会定下这个夺嫡方针呢,说白了就是因势利导,因为邬先生看清楚了议举新太子只不过是康熙针对老八的局罢了,说明康熙对太子还没有死心,而太子能力不怎么样,即使复出也早晚还会搞砸,所以夺嫡的局势肯定会更加复杂,因此干脆让老四以“不争”的方式来夺嫡。

而老四“不争”的情况下,还要顺势而为,这个“势”就是康熙对太子不死心,所以邬先生就让老四和老十三去保举太子复出,这样一来,康熙肯定高兴,老四在康熙心中的评价自然会变高,这样潜移默化的积累下去,太子将来彻底出局以后,老四成为继位人的几率自然大为增加。

邬先生这步棋的确走的不错,老四和老十三上了保举太子的奏折以后,康熙是很高兴,评价了他们三个字:“好好好”!还说道朕心甚慰,甚慰朕心。这样一来,本来议举新太子最大的输家是老八,而其他参与议举的阿哥肯定也落不了好,但老四和老十三却是由此成为赢家之一。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老四和老十三是太子一党,如果他们在太子被废的敏感时刻,加入议举新太子的竞争之中,相比于其他不是太子派系的阿哥自然是不占优势,反而多少有些理亏。因此他们如果参加议举,多少有些不忠的意思,但保举太子,反倒是患难见真情,自然是有利无害的。

因此种种原因综合之下,邬先生哪怕是助老四夺嫡心切,也是冷静的在当下局势中选择了一条最合适的路让老四走,而让老四和老十三保举太子复出的阳谋,就是这条路的开端。

而老四也正式踏上了夺嫡之路,不论他到底多会有的夺嫡心思,最起码在这个时候,老四夺嫡是开始正式起来,并且有了邬先生和老十三这两大夺嫡臂助。

现在大家看明白了这段剧情背后的阳谋了吧?

我是宋安之,主打历史文章和分析经典电视剧中隐藏的人生道理。故事在笔下,我们都在路上,茫茫人海中你我这么有缘分,正好让你看到我的文章,那么还请继续这种缘分,点个赞关注一下吧!

第266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

下期再见!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有不同看法欢迎评论出来和谐交流,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


宋安之


保举废太子发生在太子首次被废以后,康熙下旨让群臣推举新太子人选,就在雍正犯难的时候,邬思道提议:保举废太子。

太子刚刚被废,却又主动保举,看起来不合常理,但这里边却大有文章。

作为《雍正王朝》中的大智囊,邬思道和张廷玉可谓最了解康熙的两个人,后者常伴君前,对康熙一举一动洞若观火,而邬思道虽然没有张廷玉那样的条件,却能通过蛛丝马迹猜到康熙的心思,的确是了不起。

邬思道建议雍正保举废太子基于两个判断:

第一,康熙是一代圣主,立储这种大事必然乾纲独断,不会因为百官推举谁而做出改变,让百官推举不过是引蛇出洞的计谋,如果随大流必然被皇帝打压。

第二,康熙是仁孝之人,不愿意看到兄弟阋墙,所以在选择接班人的过程中不仅看重能力,还要考察人品,雍正属于太子一派,如果太子刚刚被废就急吼吼提出新人选,必然被康熙看做寡恩薄情,影响印象。

第三点,邬思道认为康熙对太子依然未死心。太子是嫡长子,地位远高于其他皇子,且从幼年开始就被立为储君,可谓倾注了康熙半生心血,只要有一线希望康熙也不会愿意放弃太子。

邬思道的判断十分准确,康熙的心思被他完全猜到了,当然除了他以外,还有一个张廷玉。一心想着推举八爷上位的佟国维马奇等人却调入康熙设好的陷阱,彻底失宠。而置身事外的隆科多则趁机凶猛上位,成为康熙为新君留下的一道保险。

不能不说,康熙太老谋深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