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匾額上的“門”字是一個錯字,為何歷代皇帝不改正它?

北辰


答:古代敬惜字墨,對文字迷信的虔誠程度不亞於宗教。

比如“伏羲造字,鬼神皆驚”,便是一例。

即“避諱學”就此而來。

他們認為,帝王及其祖輩中出現了某個字,那麼,自己在行筆作文時,就必須敬避開這個字,以示對他們的尊敬;而一旦直書此字,就相當於直呼其名,相當無禮;嚴重者,會詛咒到他們,讓他們在世時不得安生,死後不得安寧。

初中我們學習柳宗元的《捕蛇者說》,裡面有這麼一句:“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人風”?“人風”是什麼鬼啊?

後來老師告訴我們,這“人風”應該寫成“民風”,但要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寫成了“人風”。

原來如此!

作文時遇上了要避諱,就用同音、或同義的字來代替,這個好辦。

但是,如果是臨摹傳世碑帖,亦即是在書法界內,偏偏要寫這個字,又要避諱,那該怎麼辦?

好辦,用缺筆的手段來解決。

比如唐柳公權楷書《大唐回元觀鐘樓銘》中有“世”字,又要避唐太宗李世民諱,那麼,這個“世”字中間就少一“丨”。

又如唐顏真卿楷書《東方畫贊碑》中有中有“民”字,又要避唐太宗李世民諱,那麼,這個“民”字就少寫最後一筆斜鉤。

同樣的道理,李世民有個弟弟名叫李玄霸——李玄霸這個名字在史書上存在了幾百年了,到了清朝,因為康熙的名字叫玄燁,那麼,李玄霸被避諱成了李元霸。

而在書法界,人們在寫“玄”時,就故意缺寫最後一“丶”,問題就解決了。

說回了這個,再說回故宮匾額上的“門”字。

這個“門”字嘛,本來先前是末筆直下不帶勾的,但按照書法發展,書寫者到了末筆,意猶未酣,往往一筆勾上,不但可以使字的重心更正,也更有氣勢。

所以,“門”字漸漸就帶勾了。

但故宮匾額上的“門”字為什麼又不帶勾了呢?

這裡面,又夾雜有許多如同避諱一樣讓人忌諱不願多談的奇聞、傳說。

這些奇聞、傳說已經難辨真假了,反正,凡聽過它們的人,在給大門匾額寫“門”字時,都會想起它們,致使到了末筆,都心存障礙,以頓收筆,不再上勾。

都有哪些傳聞呢?

傳聞一、南宋高宗朝臨安(今杭州)“玉碟殿”失火,被宰相王博彥認為是“門”帶鉤屬“火筆”,容易招致火災。

傳聞二、明朝太祖朝朱元璋重修“集賢門”,一來認為“門”字帶鉤容易招致火災,二來認為帶鉤不利於賢路暢通。

以後帝王因循此說,大門匾額上的“門”字都不帶鉤。


覃仕勇說史


這個字本身就是錯別字,硬是被歷代皇帝各種解讀,改來改去,新中國成立後,故宮成了博物館,這個錯別字也成了歷史的承載。

去過故宮的人都知道,故宮很多匾額上的門字是不帶右下角那個小勾勾的,比如太和門,午門等等。如今小學生都知道這是個錯別字,古代皇帝文化水平都不低,肯定也認識,但為何歷經數百年卻無人改正呢?


門字不帶勾是有說法的,是古代天人感應理論的體現,也反映了古人的迷信。

據說南宋高宗時,臨安行在失火,宮殿被焚,趙構大怒要求追查事故原因,處分責任人,但派去查案的官員和造成火災的當事人是親戚,想要幫他脫罪,於是編了一個瞎話說是由於宮門口牌匾上的門字有個勾,這叫火腳,導致勾動了天雷地火,結果把宮殿給燒了,這是天災,是老天爺的旨意,不是人禍,跟人無關。

所謂天災異變,在古代十分常見,這個解釋成功把矛頭引向皇帝,趙構再牛也不能惹老天爺啊,於是此事便不了了之,還專門讓人把所有宮門上的匾額重寫一遍,門字的勾全數去掉,以免惹得老天爺發怒,再次釀成火災。

到了明朝,朱元璋的大明建都南京,宮門牌匾上的門字又全都加上了勾,這本身是正確的做法,結果卻引起朱元璋的不滿,認為門字有個勾一點也不常敞亮,有堵塞言路嫌疑,於是明朝宮殿匾額的門字又沒了勾。

到了清朝,門字的勾又重新出現,乾隆皇帝看到後,犯起了尷尬症,嫌這個勾戾氣太重,這不是要把大清的江山勾走嗎?於是故宮匾額上的門又沒有了勾,一直延續至今。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不知道那個開始說這個是錯字,按我看來是大家不懂得書法以及文字發展的源流,其實根本沒寫錯的。


什麼失火了,犯了無形中的“火”筆,我覺得故事歸故事,各種流傳的版本真實度也讓人很懷疑。但是作為一個書法愛好者,我想說的是“門”字不帶勾實在是太正常了。


首先在甲骨文、隸書上門可是從來沒有勾哈。不但“門”字不帶勾,我們現在的大部分筆畫的操作和形態都不存在啊。例如下面是甲骨文裡,其中有兩個門,都沒有勾。


再下面是篆書,“問”和“聞”也完全沒有勾。

隸書也沒有勾,在文字發展的早期直到楷書出現,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章草,甚至是鳥書什麼的,勾都是不存在的。只是到了出現楷書,形成了其獨特的結字筆畫規律,勾才出現,所以之後有時候沒有沒有勾的情況並不一定是錯。


其次,書法創作,會不斷的將字做一定的變異,這個純屬正常,並不一定錯,比如“鵝”,王羲之就經常將“我”寫在“鳥”頭上而不是左邊,還有一些將門的豎勾變成一個長撇,將豎變成一個長點的都有。沒必要奇怪了。這個從趵突泉的錯別字也可以看出來,為了追求整體氣象,有可能會故意寫錯,後人將其神秘化,就流傳了很多傳說。紫禁城的匾額書法,一定要追求中正平和,圓潤平穩,有皇家大氣和玉德,所以為了適應這種風格,將文字做一些小的改變是很正常的。沒必要計較對錯。不然就狹隘了。

最後,這麼多年過去了,歷代帝王學士大臣,那一個不是飽學之士,沒有改過來,至少可能說明兩個問題第一,壓根沒寫錯,沒錯肯定不需要改錯,第二這樣寫尤其深刻道理,不需要改。不過,有趣的是這些故事,為這些字蒙上了神秘感,讓文字更加有生命力了,我覺得這是一種新的創作。


李藝泓


我覺故官匾額的門字嚴格來說不算錯字,等多算不規範而已,而且這樣寫,反而把皇家大殿的威嚴和方便人們出入的意義表露出來了。

如果此門帶鉤的話,皇家大門氣勢減弱了許多,同時大門帶鉤則多了磕絆,對王朝也不順,而門字帶鉤是火筆,古代皇家宮殿都是木製建築,最忌諱的就是火,因此就有了大殿的門字不帶鉤的約定所成的寫法,這個沒有什麼奇怪的。

其它不規範及故意寫錯的字,中國還有許多,現舉例如下:

象這個2分和2角的大寫2字就不規範,這個二在弋上面的大寫2字在電腦中都打不出來。


這個二在弋下面才是正確的“貳”字。

二堂是平遙古縣城知縣日常辦公的場所,一般民事案件均在此審理。門前楹聯:“與百姓有緣才來到此,期寸心無愧不負斯民”,此聯中“愧”字少了一點,“民”字多了一點,意即給民多一點愛,少一點愧。實在是意味深長。 這二個字錯得反而更有意義。

還有這個南嶽衡山“忠烈祠”的烈字就少寫了一點,民間傳聞是蔣介石故意少寫這一點的,意喻為:讓抗戰“犧牲少一點,烈士少一點”。



湘平古珍郵館




(北京故宮)

在南宋宋高宗趙構之前,“門”字書寫都是正規的,就是門字的最後一筆直下帶鉤。發生了一件事後才改了,事情是這樣的。

有一次,南宋國都臨安(今杭州)的“玉碟殿”不慎失火,損失老大了。原來“玉碟殿”是存放大宋朝的皇帝御旨的地方。好比現在的檔案資料。皇帝很生氣,大臣很緊張。總得找出失火的原因吧,防止以後類似事情的發生。

失火的原因還用找嗎?無非是官員管理不善,安全意識薄弱罷了。可是誰也不想承擔責任,還是宰相王博彥頭腦聰明,他上書道:“陛下,失火原因找到了,都是宮殿匾額上的『門』字惹的禍,按五行學說來看,『門』字最後一筆直下帶鉤屬“火筆”。這樣寫容易招致火災。將這些匾額全部燒掉方能免災。”

趙構覺的說的有理,於是下旨照此執行。從此以後,凡宮殿的匾額“門”字末筆都直下,不帶勾了。 (春秋君認為是官員推卸責任找的藉口)



話說到了明朝洪武年間,太祖朱元璋重修“集賢門,”等修飾一新後,命中書舍人詹希原寫“集賢門”匾額,可能詹希原想賣弄一番。於是末筆微微勾起。明太祖看罷勃然大怒說:“你丫的欺負我學識淺薄吧!“門”字帶鉤容易招致火災,再者說了,學府是人才薈萃之地。這扇門一定要大大敞開,讓各路賢才暢通無阻地進入朝廷。你丫的帶鉤分明是設置障礙下絆子。難道堂堂的集賢門孤芳自賞?就你自己一個賢才嗎?不安好心,簡直自尋死路?拉出去砍了,詹希原稀裡糊塗的丟了腦袋了。


鑑於以上諸多原因,當明成祖朱棣修建故宮的時候,就把各大殿的門匾上的“門”字最後一筆直下不帶鉤了。這就是歷朝歷代皇帝不敢改正“門”字的原因。


秉燭讀春秋


這個就是書法基本常識的欠缺,才會說是錯字。
書法的書寫不同於印刷體。我們現在學校教授的書寫字體,是以印刷體作為標準,在平時的學習認讀的時候,全部都是印刷字。印刷字的特點是每個字的形態標準統一一致,缺畫少點是絕對不可以的。特別是現在的電腦時代,電腦的識別不會像人一樣可以有“彈性”。它很固執。只認死理。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少來給我玩模糊。

但是,咱們的老祖宗,他們不知道現代印刷體。他們只會按著他們寫字的套路來寫。你把現代的東西拿去對他們說:“喂!你是怎麼寫的?還皇帝呢,你的門字都寫錯了!不識字嗎?”你這就是“執冰而咎夏蟲”。
故宮中的“午門”,(其他門也一樣)它的寫法近於隸書。隸書的門字本身就沒有“鉤”。而有人牽強附會出各種各樣的說法。什麼“鉤”屬火,易招火災,什麼廣開門路,招賢納才之類的無稽之談。

從文字的演變進程來看,有鉤的門字是最後才形成的。當然,這種寫法在晉代就有。但古人寫字,以楷中帶有隸意,那是一種高古的意態。以此象徵皇權的威儀莊嚴而又厚德仁愛。

別再沒事老想去找老祖宗們的錯。


子衿書法


說故宮的門字不帶勾是錯別字,這件事在下有些不同的看法。

錯別字?

說是錯別字的估計應該是沒有看過漢代的官方字體漢隸,看了漢隸估計就不會說這個門字是錯別字了,因為這寫法和漢隸的書寫方式差不多。只是漢代之後隸書漸漸變楷書給代替了而已,所以這個門字嚴格來說不算是錯別字。



書寫特點

臨摹過書法的朋友基本上都真的每個古代大書法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書寫特點,有些地方會簡筆,有些地方古今結合,這樣有些就成為了異體字。比如大書法家顏真卿的《多寶塔碑》,臨摹過的人就知道其中的京、寶、碑、包括他自己的名字卿等等這些都是和現代認為的一些寫法不一樣。若是照此等理由,寫的是錯別字,幹嘛還要成為許多人臨摹書法的範本?



而故宮的那些牌匾不帶勾有兩種說法,其一說是門字上的這個勾是火筆可能招來火災,而其二帶了勾就會阻擋了帝王招納賢才的路。所以其寫法就用了類似漢隸的寫法而已。

而乾隆之後有些門字又帶勾了,比如履順門、寧壽門等等。總之帶勾與不帶勾都不是錯別字,只是根據皇帝的價值觀不一樣而已,所以造就了其書寫方式的不一樣而已,乾隆之後的皇帝不信這些傳說,所以題匾的時候就用了楷體的寫法書寫這個門字。


淡看天上月


據說,皇宮“門”字不加鉤最早起源於一場大火。當時,趙構的南宋在臨安建都。一開始,皇宮的所有門字都是帶鉤的,很正常,跟我們如今的大寫門字一樣。但是,突然,皇宮發了一場大火。

當時,負責治安的片警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不過他很淡定的跟趙構說,此乃皇城之內,誰敢如此大膽放火。其實是天雷鉤住了地火,導致的這場邪火。問他如何鉤中的地火,他說正是因為“門”字下面的一“鉤”啊,這不正是把火往屋裡鉤嗎?趙構說我信了你的邪!不過作為封建社會,當然是敬畏神靈的,於是趙構就下令,宮裡牌匾,門字都不準帶鉤。



到了明朝,朱元璋建都南京,門字又重新帶上了鉤,但是這次也沒失火,而是朱元璋看著彆扭。他說這門下面帶這一點,容易阻擋言路,實在應該去掉,於是,宮裡的門就又都沒了鉤。


清朝時期,本來那些皇帝對漢字不太敏感,因為都要麼忙於戰爭,要麼忙於處理政務,只有乾隆皇帝,整天瞎琢磨。他看著這個門字怎麼看怎麼不順眼,要不怎麼說人要矯情起來祖宗都怕呢,這門上的鉤是滿清入關時加上去的。乾隆說,這個鉤不吉利,萬一把我身上的龍鱗鉤掉,那就不好了。於是,可憐的“門”字再次被改。

一直到了新中國時期,才都把它們改回來,不知道以後它們的命運會怎樣。


歷史密探


見證中國500年曆史的北京故宮真的是後人發掘不盡的文化寶藏。


根據1973年專家的實地考量,故宮裡大約有980座房屋。古代文化人的雅興,總是樂意給房屋掛匾題字,更別提歷來是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故宮了。

因此故宮中大大小小的房屋,少不了有各種各樣宏偉正氣的名稱。什麼“乾清宮”、“永和宮”、“坤寧宮”、“隆宗門”、“午門”等等等等。

這些宮殿上面題的匾額既具書法形體之美和意義深遠之韻,同時還有建築構造之妙。也正是點點滴滴的這些美麗構成了故宮整體的恢宏和大氣。

然而,有人發現故宮這些匾額所題的字竟然也有“錯別字”——門。

故宮匾額上的“門”字最後一筆沒有彎鉤,這和我們如今接受的字形有出入,故宮是什麼地方,匾額怎麼能隨隨便便出現錯字呢?


首先,如果要說這個字是錯字,其實也有些不妥。中國書法的字體本來就會出現多一筆或少一筆的情況,可能是為了追求字的形體美,又或者是為了避諱。

比如明代出土的《張遷碑》,碑文中的“門”字就沒有下面的鉤。此外還有不少隸書字體中的“門”都沒有彎鉤。

其次是因為古代的人大多迷信,在方方面面都有講究,寫的字也不例外。關於因為迷信把門寫錯有三種說法。

這個鉤把人才都給擋在門外了不吉利。

這來源於一個關於朱元璋的小故事。朱元璋請當時著名的書法家詹希原來寫門匾,想讓他寫“太學集賢門”五個字。

皇帝來請寫字,這可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只見詹希原意氣風發,大筆一揮,筆走龍蛇後留下了這五個字。

由於他過於激動,最後一個“門”的勾被他寫得格外上揚。朱元璋不高興了,這個鉤這麼明顯,這麼張揚,難道想把我的人才全部擋在門外嗎?


皇帝一發怒,不管有沒有道理,後果都不堪設想,悲催的詹希原覺得自己也沒幹啥壞事就不幸丟了腦袋。

有了前車之鑑,從此以後誰還敢輕易把門的那一筆——豎鉤寫的那麼誇張?索性就一筆到底,一點勾也不帶。

“門”字的豎鉤容易鉤來火災

故宮自建造完成以來,發生過大大小小好幾次火災,這樣的天災是皇帝非常不想看到的。其實歸根結底也是因為迷信。皇帝是天子,他的職責和權利都是上天賦予的。皇帝誰都不怕,但唯獨忌憚上天。

若是發生火災,就不免有人會猜想,是不是因為皇帝做了什麼不對的事,遭到了上天的懲罰?皇帝最忌諱別人這樣猜測。

因為人心晃動才是統治者最害怕的,他需要的是每個人都對他忠心耿耿。一旦發生火災,皇帝就會命令部下徹查這件事,一定要找出原因。


但是有時候實在找不到著火的原因,怎麼交差呢?有人向皇帝說,都怪匾額上那個“門”字帶了彎鉤!皇帝也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主,最後就會下令,禁止“門”字寫彎鉤。

彎鉤代表倒刺,對皇帝不利

皇帝自詡為真龍天子,穿的是龍袍,坐的是龍椅,睡的是龍床,出行工具是龍輦,他的孩子是龍子龍孫,連一張臉都被叫做龍顏。

皇帝是多麼尊貴啊,他不會讓任何人挑戰他的權威。然而,“門”字的彎鉤卻被認為是倒刺,說嚴重一點是龍的逆鱗。都說“龍之逆鱗,觸者殺之”。

逆鱗象徵著皇帝的軟肋,皇帝是什麼人?是最高統治者,他的軟肋就不說碰了,連知道都不應該知道。

一旦你知道天下第一的軟肋,那你不就是可以打敗天下第一的人了嗎?說到底,不就是有能力推翻現任統治的人了嗎?
話說到這你說這該不該避諱?因此,“門”字彎鉤不可有。皇帝不會讓任何可能謀反的跡象存在。


史之策


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幾百年來全國的政治中心,無數重大事件在此醞釀發生,影響整個國家的變遷。帝制結束後,這裡成為了博物院,供人參觀,每天都吸引了大量國內外遊客駐足觀望。可是大家是否發現每一塊匾額的門都是“錯別字”,所有的門都沒有彎勾,直通到底。

難道普天之下的讀書人就沒有人看見這麼明顯的錯誤嗎?那些至高無上的皇帝就允許這樣的錯字堂而皇之的存在幾百年嗎?這究竟又是什麼原因呢,讓我來給大家揭秘。


首先,想了解錯字產生的原因,就必須先了解中國古代的錯字文化。古代人因為當時的科學技術不發達,比較迷信,凡事都圖個吉利。尤其是那些統治者,對於自己日常的處理政務和生活起居的地點都非常講究,生怕有什麼影響自己的皇位和皇家千秋萬代的。

也因此避諱了許多東西,改了許多字,當然其實就是一種避諱。如古代帝王的名字不允許百姓用,已經出現的名字要改名,甚至要改姓。最極端的是玄姓,因為避諱康熙皇帝的名字玄燁,而改姓元,導致現在沒有玄姓存在。

另外,皇帝基於政治需要,顯示其功德,也把字改成自己需要的。如乾隆皇帝親筆御賜的杭州西湖花巷觀魚的魚原來繁體字魚字,而魚底的灬代表火。相當於把魚放在火上煮。對於自詡有好生之德的皇帝,自然不能發過這個表現的機會。把魚底下的灬改為三點水,三點水代表水,有了水,魚就能夠快快樂樂的活著。類似的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形成了比較獨特的錯字文化。

下面我們結合古人的錯字文化來分析匾額門字下面沒有彎勾的幾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因為皇帝是真龍天子,門下面的彎鉤容易刮壞了龍鱗,影響龍體,對皇帝的身體和長命百歲有影響。因此皇帝害怕門字有勾,為了避諱這個勾,強行把門字的勾都去掉。

第二種說法是曾經有一位皇帝覺得門下帶彎鉤,相對把門檻縮窄,不利於世人進出。皇家的門進出的都是天下人才,這樣把人才都擋在門外,不利於科考取士,因此皇帝決定把門下彎鉤全部去掉。

第三種說法是故宮曾經著火,但是卻找不到著火的原因。皇帝很震怒,負責此事的大臣怕被殺頭,就隨聲附會說是這是上天的震怒,通過匾額的門字下面的彎鉤把火引出了的。皇帝就害怕老天,馬上進行一系列的祭天行動。

祈求上天寬恕。最後考慮到這個門字上,覺得門下面的彎鉤實在是不祥。遂安排全國知名的書法家重新書寫無勾門。

綜上,我們結合歷史傳說的幾種說法,分析了故宮匾額門字無勾的原因。從一個字的錯化異變可以看出皇家裡面的每一個不起眼的地方都有大說法。唯獨可憐一個門,入了宮門還需要自去一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