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禪城: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流量城市”

<table>
佛山禪城: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流量城市”

完善的骨幹路網進一步加快禪城融入共建“一環創新圈”和粵港澳大灣區。

/<table><table> 佛山禪城: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流量城市”

陶藝週期間,在新石灣美術館的跨界融合未來生活館展覽,有多種趣味、前衛的產品可體驗。

/<table><table> 佛山禪城: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流量城市”

陶藝週期間,在石灣公園舉行的陶谷創意市集彙集了陶藝柴燒、原創手作、特色美食等。

/<table>

佛山禪城,154平方公里的佛山中心城區,一組不停更新的“流量”數據讓越來越多的目光聚集在這裡:

一年超過500場文化活動,一條通濟橋全長43米,2019年元宵節當晚就有79.52萬人“行通濟”延續民俗。25.8萬人才在這裡生活工作,其中副高及碩士以上高層次人才1.15萬人;

201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1%,截至2019年9月,金融機構存貸款規模分別邁上4000億元和3000億元的歷史新臺階,200多家各類金融機構總部集聚;

2019年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5%,對地區生產總值貢獻率為73.8%。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速13.3%,對地區生產總值貢獻率達10%以上。

有知名研究機構曾發佈全球流量經濟樞紐城市排名,以貨物流、人員流、資金流、數據和信息流等幾項指標考察城市流量。

在一組組數據中,具有越來越多“流量城市”特徵的禪城,正在向高質量發展不斷前進。

以空間換時間

以質量換流量

這兩天,伴隨2019佛山陶藝周和陶博會的舉辦,整個中國陶谷片區的車位一位難求。除了粵A、粵B、粵C等省內車牌外,更多湘、皖、贛、鄂、港、澳等地的車輛隨處可見。如今,這一片區內地鐵2號線石灣站正在熱火朝天地建設,與規劃的地鐵5號線交會,為廣佛半小時都市圈增添新的路徑,共同承接未來更大的人流量。

不止是地鐵2號線,5號線、廣佛線、3號線和廣佛環線都嫁接起禪城與粵港澳大灣區人員互通的快速通路,魁奇路東延線和季華北路北延線則對接綜合交通樞紐廣州南站和佛山西站,形成資源要素流動的高速通道。

便利的地鐵和高鐵,令禪城成為“說走就走”的旅行目的地。數據顯示,僅2019中國高鐵經濟帶旅遊博覽會暨第三屆佛山(禪城)旅遊文化周,就得到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50多個城市熱烈響應。活動期間,禪城區共接待遊客121.65萬人次,同比增長18.69%;旅遊收入5.52億元,同比增長20.18%。

外聯加速,內通提質。近年來,禪城完善了骨幹路網——魁奇路西延線、石南二橋、季華二橋等建設,新增打通同濟東路等一批連通佛山五區的道路,以佛山建設大灣區西部樞紐城市為引領,構築串聯“一環創新圈”、密切廣佛同城化、聯通大灣區的快捷交通體系,進一步壓減對接灣區市場的時間成本。同時,積極參與建設佛山連接深中通道、南沙大橋、蓮花山過江通道等跨珠江口通道的快速交通路網,打通禪城與深圳、香港的快速聯繫通道。

在實踐中,禪城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區位是創出來的。”

禪城在佛山五區中面積最小,僅154平方公里,其餘四區的面積都在800平方公里以上,且禪城不與周邊任何城市接壤。因此,外界常用“螺螄殼裡做道場”來形容禪城這個土地資源稀缺型中心城區的突圍舉措。

以集約提高發展質量,禪城用幾年時間下決心完成了陶瓷、不鏽鋼、針織、童裝四大專業鎮的轉型升級,在佛山“強中心”戰略指引下,將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由2015年底的45.9%,提高至目前近60%,擔當起中心城區的使命。

在這個過程中,二產新動能得以培育——瞄準智能、節能、健康、高端裝備四大方向,禪城聚力打造新能源汽車、軍民融合及電子信息、生命醫藥及大健康、新材料、泛家居五大產業集群,近三年引進項目188個,總投資1438.7億元。其中,總投資超百億元的科力遠CHS項目和高能激光項目,有望成為新的兩個千億級產業集群的“龍頭”。

禪城還培育出了眾陶聯、智布互聯等一批生產性服務業平臺,積極培育發展數字經濟,集聚鴨梨新媒體、睿江雲計算、世紀互聯、鵬博士等大數據企業70家。2019年3月25日,禪城區發佈“區塊鏈+工業設計”版權交易平臺,將區塊鏈技術與設計版權管理相結合,實現版權憑證化,為設計師、企業提供一個版權存證、交易、維權的一站式服務。

城產升級猶如一個放大器,信息、金融、科技創新、文化、商業、旅遊都在其中產生乘數效應,除了行通濟、北帝誕、旅博會、陶藝周、華光誕、秋色巡遊等傳統項目外,金雞百花電影節二進禪城,全國青少年體育舞蹈大賽三進禪城……各類國家級文化體育活動、商業賽事、演唱會、首映禮、劇場演出等在禪城舉辦的密度越來越高。禪城,正向一線城市中心城區看齊。

以文化謀發展

釋放市場活力

來自香港的年輕人葉偉俊前後修改5次商業計劃書,終於將創業第一站設在禪城嶺南天地。“文化氣息很濃”,這是葉偉俊對禪城的第一印象。

同樣來自香港的吳偉欣認為,像禪城這樣沉浸在文化中的商業環境,在其他地方很難找到,“我不想在商場裡開傳統的珠寶店,這裡的建築很符合我的想法”。

從歷史長河綿延至今,與其他城市相比,禪城的魅力是厚重的。禪城是北宋“四大名鎮”和明清“四大聚”,商業底蘊深厚。同時,也是佛山初地和嶺南文化的發源地之一,陶文化的故鄉。這是這座老城區的重要吸引力,厚植文化基底是其發展活力的源泉。

為了講好“嶺南故事”,留住“南粵鄉情”,近年來,禪城區以文化融入發展,撬動經濟新動能,啟動建設的嶺南文薈小鎮、中國陶谷小鎮、中國建陶小鎮等都是依託文化打造的城產人文融合的特色小鎮。

嶺南文化是嶺南文薈小鎮的魂。以此為根基,小鎮以產業研發設計平臺和“網上老城”線上平臺為兩大引擎,深耕基於互聯網、體驗經濟、教育學習、工業與製造的文化科技生態。片區內3.6公里嶺南文化體驗動線,以初地溯源、慢享勝地、古巷情深、百業尋蹤、彩色汾江等五大景點群,串聯旅遊景點資源。

中國陶谷小鎮自開建以來,沒有開發1平方米的純房地產項目,卻新改造了50萬平方米以上的產業空間。接下來,還將新改造100萬平方米的產業空間。園區的業態主要以“互聯網+”為主體,目前,匯聚了各種創新創業平臺,建成超過30萬平方米的孵化平臺,引入40多個行業協會,聚集1000多家創新創業企業。中國陶谷的民間投資佔比高達85%,對於該區域的發展,民間資本展現出極大熱情。

中國建陶小鎮堅持市場主導,引入社會資本,既整合了小鎮範圍內農田、水鄉、陶瓷衛浴城、中國陶瓷總部基地等,也整合了地方人文歷史與生態資源等要素,打造建陶小鎮示範區。

有底蘊,有舉措,禪城激發新活力的行動獲得市場認可。

今年國慶期間,禪城接待遊客量和旅遊收入均同比增長10%以上,禪城嶺南文化備受青睞。

在禪城全區範圍內,佛山高新區禪城園、奇槎國際社區、南莊綠島湖都市產業區、豐收街·菁創聚、佛山陶瓷研究所、眾陶聯等創新性、功能性平臺不斷夯實禪城產業發展之根,成為禪城充分釋放中心城區功能的有力支撐。

從粵港澳大灣區的視野出發,構建集人文精神、生活方式與城市發展共融的文化生態共同體,推動傳統民俗文化上升為城市的文化符號,成為參與構建城市價值體系的組成部分,這是佛山智慧在當今的延續,也是中心城區禪城的擔當。

以創新助領跑美好未來可期

近三年,禪城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3%,2018年每平方公里GDP產出達12.04億元,人均GDP達13.8萬元。禪城區位列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第16名;2019年度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第8名;2019年度位列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第13名,獲得榮譽有“全國創新社會治理十佳案例”“互聯網+政務五十強”“中國人居環境範例”。

截至今年7月底,禪城區共有市場主體15.19萬戶,平均不到8個人就對應一戶市場主體,每平方公里有近1000戶市場主體,密度居全國前列。無論是人均還是地均擁有市場主體數量,禪城的數據甚至超過一些一線城市。2016—2018年這三年,全區登記成立市場主體數分別為1.26萬戶、2萬戶、2.45萬戶,呈現逐年快速增長的態勢,經濟活力不斷釋放。

禪城區擁有銀行、保險、證券期貨、融資租賃等各類金融機構的集聚程度、金融機構數量雄冠佛山五區之首。其中,全省首個保險創新發展示範區在禪城揭牌成立,禪城計劃在3年內,引進和培育超過200家保險機構和保險中介機構,實現保險行業納稅超過20億元。

過去幾年,禪城區在新建擴建道路方面的投資額超過100億元,而這一數量的投資額,還沒有把地鐵建設計算進來。事實上,禪城在地鐵上的投入平均每年超過20億元。

此外,禪城區已完成110多條河涌水環境整治;在2014—2018年間,鋪設截汙管網2300多公里,建設大霧崗公園、王借崗公園等多個公園;5年間,新增綠地面積2865畝。

禪城用行動告訴大家:“選擇禪城發展、生活是沒有錯的。”

在濃厚的製造氛圍中,集聚高層次人才,是禪城的特點。截至2019年9月,全區人才工作總量達到25.8萬人,其中副高及碩士以上高層次人才1.15萬人。全區17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分佈在傳統的陶瓷、鋁業、調味品等行業企業,以及信息產業生物醫藥、新能源和新材料等行業,為推動企業生產技術的進步和產品創新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撐。

信息樞紐成為人才和資源集聚的“催化劑”。這幾年,禪城區以大數據、雲平臺、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強力推動的一門式政務服務改革、社會管理創新、共享社區、機器換人、智造升級等,領跑全國。

搶抓珠三角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機遇,禪城加快建設數字城市基礎設施大數據平臺,打造數字空間“第二禪城”,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佛山)互聯網數據中心落地建設,前瞻佈局5G信息基礎設施,積極謀劃推動與大灣區城市信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為此,今年下半年開工的19個重大項目中,民生項目和城市環境項目成為重頭戲,旨在進一步超前配齊配強中心城區功能。

同許多休閒城市一樣,禪城還開始佈局夜經濟,打造嶺南特色粵菜美食集聚區。

做一座高質量發展的“流量城市”,禪城,未來可期。

聚焦

搭建平臺匯聚全球創意設計資源

打造“設計+泛家居”產業新高地

“這次參賽作品構思了幾年,花了數月時間創作和反覆修改,希望能展示中華民族積極向上的力量。”位於佛山市禪城區新石灣美術館一樓的“收藏石灣”2019佛山石灣窯優秀作品收藏大賽優秀作品展區,本土陶藝家吳祥堅創作的“舞動中華”作品擺在最顯眼的位置,作品展示了陝北農民跳腰鼓舞的生動形象,獲得大賽一等獎。

10月19日—24日,2019佛山(禪城)陶藝建陶設計周(以下簡稱“設計周”)在佛山(石灣)陶瓷設計創意谷舉行,為激發創意,發掘新生力量,吸引優秀陶藝設計資源、人才進入佛山,設計周著力打造三大高規格賽事,面向全國乃至全球徵集優秀原創陶藝、建陶作品,為陶藝家交流搭建平臺,一批優秀陶藝家通過賽事對佛山陶藝、建陶行業發展有了更深瞭解。

“通過參賽讓我感受到這邊深厚的創作氛圍,如果條件合適也會到石灣來進行創作。”來自西安工程大學的高校老師劉國英帶來的“都市節奏”陶藝作品獲得了2019“石灣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賽二等獎,此前從未來過佛山的他,通過這次大賽對石灣陶藝有了深入瞭解。他希望,佛山除了舉辦大賽,還可以多舉辦創作營等交流活動,為全國陶藝工作者搭建創作平臺,吸引更多優秀資源落戶佛山。

作為千年陶都,經過連續多年舉辦陶藝節和設計周,禪城已成為全國陶藝界的重要風向標,在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力,每年舉辦的國際柴燒營都會吸引日本、韓國等國際知名柴燒大師參加,推動本土陶藝與國際交流。

今年的設計周繼續以“設計助推智造”作為主題,對於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設計師來說,佛山和禪城雄厚的泛家居產業基礎,無疑為設計行業提供了廣闊空間。

以陶瓷行業為例,佛山現有建築衛生陶瓷生產、加工企業267家,生產線331條。佛山建築陶瓷產量目前佔全國總產量12%左右,如果加上佛山陶瓷企業在外地擴張轉移的產量,約佔全國產量40%以上。而從禪城區2018年納稅500萬元以上的企業數量來看,全區有27家陶瓷類企業進入納稅大戶名單,陶瓷產業總部型企業貢獻明顯。

“經過多年發展,佛山和禪城的泛家居企業普遍面臨著轉型壓力,工業設計是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突破口。產業要提升,離不開好的產品,而好的產品需要好的設計,設計師是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浪尖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常務副總姜臻煒表示,禪城提出“科技+泛家居”的概念非常好,而設計是其中的紐帶,設計只有依託於產業才能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而產業要升級,同樣需要設計賦能。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本土產業與粵港澳大灣區優質設計資源的對接正變得越來越便利,禪城對於優質設計資源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強。

“隨著城市路網和軌道交通的完善,如今從禪城出發20分鐘直達廣州南站,通過廣州南站轉乘高鐵,一個小時可以輻射大灣區的各大城市。”一位來自深圳的設計師表示,區位優勢加上良好的產業基礎,讓禪城成為設計師施展才華的重要平臺,未來將吸引更多優秀設計團隊落戶。

數讀禪城

人才

◆截至2019年9月,禪城區人才總量達25.8萬人,比2017年增長2萬人,增幅7.7%;副高及碩士以上高層次人才累計達1.15萬人,比2017年增長0.9萬人,增幅達78%

◆依託高能激光項目引進24名激光領域專業人才,其中博士22名;依託科力遠CHS項目引進近600名新能源汽車發展和應用人才

產業

◆近三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3%,2018年每平方公里GDP產出達12.04億元,人均GDP達13.8萬元

◆禪城區從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第21名躍升到第16名,位列2019年度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第8名,2019年度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第13名

◆201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812.81億元,增長9.1%,增速居全市首位

◆2018年,全區金融行業納稅27.47億元,同比2017年增長7.9%,佔全區稅收11%。截至2019年9月,全區存款規模和貸款規模分別跨上4000億元和3000億元的歷史新臺階

2019年1—8月全區保費收入合計178.6億元,同比去年增長61%,增速再創歷史紀錄

營商環境

◆自2018年12月禪城區企業服務中心啟動以來,累計服務企業5173家,開展各類服務活動36場,為企業辦結經營發展問題916項

◆2016年,禪城區推出涉及企業創新、發展、人才等層面的“禪十條”。2016—2018年,分別兌現“禪十條”扶持資金1.2億元、3.03億元和5.88億元,受惠企業共8663家/次;2019年上半年,預計發放扶持資金4.03億元,受惠企業約2100家

城市環境

◆2016年以來,新增中小學學位超1.7萬個,新審批設立幼兒園19所,新增幼兒園學位7240個。全區學前到高中階段學位總量約18萬個(不含市直學校)

◆全區各類醫療機構314家(含市直醫院),包括三級醫院7間,二級醫院12家,一級醫院16家,護理院2家。全區有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7家社區衛生服務站(非獨立法人),服務覆蓋全區145個行政村(居)

◆近年來,區、鎮(街)、村三級投入近1.5億元,建設20個美麗文明村居建設示範點179個項目。道路硬底化率、村村通光纖工程和4G網絡入鄉進村覆蓋率、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均達100%

◆到今年底,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將達41.8%,人均公園面積達12.06平方米

撰文:李曉玲 段思午 孫景鋒 攝影:戴嘉信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