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滿清八旗騎兵的戰鬥能力在多爾袞領去世以後呈現跳水式的下降?

竹筍念熊貓


八旗最初的制度設計主要是全民皆兵,士兵們並不是吃糧效命的職業軍人,而是有家有口,從事著漁獵工作的壯丁,當清軍要進行大規模作戰時,他們需要自帶乾糧、自帶馬匹集結起來,按照嚴格的等級制度,進行軍事行動。

受制於惡劣的生存環境,戰爭,就是滿洲八旗士兵發家致富的有效手段,所以每次對明或者對其他部族的戰爭,都能為他們攫取巨大的經濟利益,而這些戰爭利益並不是大頭被統治集團拿了,而是本著基本公平原因,按照戰功分配給了八旗的士兵。

對於窮山惡水走出來的八旗士兵而言,他們好戰,戰鬥意志旺盛,因為這關係著他們是否能夠不用捱餓,能夠發家致富。

而等到清軍入關之後,打天下的主力由八旗轉變為了收編的漢人綠營這樣的職業軍人,而八旗士兵逐步變成了不輕易出手的震懾力量。不得不說,這種制度設計充分考慮到了滿洲人少的缺陷,極大程度地保障了滿洲統治集團的利益。

到了這一時期,八旗滿人們,都成為了特權階級老爺,他們不用種地打獵,就能夠獲得比漢人士兵優越數倍的經濟收入,而八旗兵之所以強悍的重要原因是士兵們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磨練出來的軍事素質和戰鬥意志,顯然驟然成為中產階級,社會地位的大幅度提升,再加上平定天下的戰爭中以綠營為主力,他們出手的機會很少,正所謂文恬武嬉,自然戰鬥力就開始下降了。

當一個人沒有了後顧之憂,不用為生計而奔波,在各方面都擁有別人沒有的特權時,他考慮的就不再是加強安身立命本事的時期,而要想在遊戲規則中提高政治地位,更多的就是鑽營的本事,而不是依靠流血拼命,因為命沒了,家產也就等於沒有了。

從八旗入關以後的圈地運動來看,滿洲各旗轟轟烈烈的圈地,將封建時代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掌握在手中,然後又僱傭大量的佃農種地,這樣一來,八旗老爺們的心思也就不怎麼在依靠戰爭來發財了,而是會把心思更多的花費在自家田地上,自然也就惜命了。

同時,八旗入關以後,制度上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雖然他們依舊是全民皆兵,也就是旗丁,但受益於統治中原的巨大利益,這種全民皆兵的制度逐漸淪為一種滿洲全民福利,而不是先軍制度,全民皆兵的的主旨是最大限度的充實軍事力量,而此刻的全民皆兵,更像是一種領政府津貼的社會福利。旗人的後代,都要成為旗丁,他們繼承父輩的職位,但實際上從來沒有上過戰場,也從來沒有參加過任何軍事訓練,只是掛著軍隊的職務,過著老百姓的日子,領著一份差響。而戰爭所得也不像以前那樣看起來讓人心動了,畢竟入關以後的戰爭性質已經完全轉變,不再是以掠奪經濟為主的戰爭,而是征服戰爭,士兵們不能夠在戰爭中直接獲取利益,而統治利益需要照顧到各個方面,所以他們能分配到的也跟綠營一樣的一份死工資。

收益大大降低,類似明朝一樣的軍戶世襲制度,相對還算理想的鐵桿莊稼旗丁福利,這樣搞上十幾年,哪裡還有什麼戰鬥力,況且在明末清初接近20年的戰爭中,八旗出動的機會少之又少,即便要出動,也是漢軍八旗,是故,八旗戰鬥力在多爾袞後面幾年跳崖式下跌也十分正常了。


坍塌的歷史觀


可是在多爾袞統治後期包括他去世以後,滿洲八旗的軍力似乎再也趕不上過去的實力,這是為什麼呢?

<strong>

\t多爾袞領軍入關的時候,正是打天下的好時機。

八旗軍之所以能征善戰,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建制比較規整,由八個旗主來統領。其次就是他們的戰鬥是有目的的。

從努爾哈赤開始,一直到多爾袞帶兵入關,其實八旗軍這六十年來一直都在想辦法奪取天下。而且他們一直都是在戰亂中成長,戰鬥力驚人一點也不奇怪。

入關以後,八旗軍打下的任何一寸土地,那都是滿洲人的,這也是他們如此賣力的重要原因。多爾袞正是利用了這一點,不斷激勵將士們衝鋒陷陣。

\t多爾袞帶著大軍擊敗了李自成的軍隊以後,他帶著順治皇帝入主北京城。在這之後,他便鼓勵手下人開始圈地,而且將原來土地上的農民變成了自己的農奴,專門為自己家族從事生產。

明平西伯吳三桂自山海關來書乞師,王得書,移師向之。癸酉,次西拉塔拉。答三桂書曰:“我國欲與明修好,屢致書不一答。是以整師三入,蓋示意於明,欲其熟籌通好。聞流賊陷京都,崇禎帝慘亡,不勝髮指,用率仁義之師,沈舟破釜,誓必滅賊,出民水火!昔管仲射桓公中鉤,桓公用為仲父,以成霸業。伯若率眾來歸,必封以故土,晉為藩王。國讎可報,身家可保,世世子孫,長享富貴。”---《清史稿》

這種政策不僅使得八旗軍獲得了豐厚的報酬,也讓他們對整個天下充滿了渴望。他們認為,天下打下來,那就是他們坐江山。

在這種鞭策力之下,滿洲八旗軍隊自然是戰無不勝,當時還有很多對手沒有消滅,他們的戰鬥力不能減弱。比如說南明的李定國、福建的鄭成功,都是非常不好惹的對手。

一旦他們鬆懈了,那過去打下來的江山,可能又要送還給人家了。所以他們必須要保證自己的戰鬥力。

\t多爾袞統治前期,有多鐸、阿濟格和豪格這些猛將坐鎮。

多爾袞運氣不錯,他有兩個好兄弟,阿濟格是他親哥哥,雖然阿濟格的能力一般,但是被多爾袞委以重任後,表現也不錯。

多爾袞還有一個好弟弟,那就是多鐸。可以說大清的江山,有一半就是多鐸打下來的。多鐸帶著八旗軍從北京出發,本來準備南下滅明,後來被調回來對付李自成,他一路打到了李自成的老家陝西西安,潼關大戰中徹底擊潰李自成主力部隊。

隨後多鐸又帶著大軍南下,進攻苟延殘喘的南明紅光政權。部隊一路前行,勢不可擋,南明紅光政權的兵馬望風而降。

阿濟格自以功多,告多爾袞曰:“輔政德豫親王徵流寇至慶都,潛身僻地,破潼關、西安不殲其眾,追騰機思不取,功績未著,不當優異其子。鄭親王乃叔父之子,不當稱‘叔王’。予乃太祖之子,皇帝之叔,宜稱‘叔王’。”多爾袞斥其妄,令勿預部務及交接漢官。---《清史稿》

\t他的軍隊打下了南京城,活捉了弘光帝朱由崧,徹底消滅了南京的明朝政權。從這個時候開始,長江以北的地區,全都成了大清朝的天下。

\t此外多爾袞還有一個好侄子,那就是豪格。豪格是皇太極的兒子,他能征善戰,早在皇太極活著的時候,豪格的軍功就不比多爾袞少,到了後期豪格更是成了多爾袞手裡的核心人馬。

多爾袞吩咐豪格前往四川,豪格帶著大軍擊敗了張獻忠的人馬,甚至還射殺了張獻忠本人。有傳言說張獻忠是被豪格本人給射殺的。

有這麼多猛將為作為八旗軍的領袖,自然是能夠成為八旗軍戰鬥力的保障。可惜後來多鐸不幸得了天花病逝了,豪格也因為與多爾袞爭權而被處死。八旗軍中的帥才相繼離世後,戰鬥力自然不如鼎盛時期那麼強大了。

\t多爾袞死後,滿清一統天下,八旗軍開始享受了。

可以說,滿清打天下最激烈的那段時光,其實就是多爾袞時期。順治皇帝當年還小,多爾袞活著的時候,幫助順治皇帝首先滅了李自成,後來又滅了幾個南明小朝廷,以及張獻忠的大西政權。

所以等到多爾袞死了以後,大清朝已經完全統治了全天下,沒有人能夠是滿清的對手了。就算南明還有一些小部隊在與清軍做抗爭,那也是起不來多大作用了。

所以多爾袞時期已經把該打的仗全都給打完了,後來的八旗軍壓根就沒什麼仗要打。這個時候他們開始享受勝利的果實了。

\t他們選擇在北京置辦豪宅,不斷擴大自己的圈地範圍。這也是可以理解的,戰場上舍身忘死,豈不就是為了後來能夠享受榮華富貴麼!

\t所以清政府最初也沒有阻止貴族們圈地,甚至連多爾袞本人都主動圈地。到了順治年間,這種行為就更加嚴重了。這就可以看得出一個現象,八旗軍隊開始享受了。

正是因為他們開始享受了,所以戰鬥力自然就下降了。再說了,也沒有什麼硬仗要他們去打,其實也體現不出他們戰鬥力是否下降了。

一旦他們開始為各自的私慾而努力的時候,自然就會忘記自身還是八旗的將士。再加上沒有好領導的束縛,所以戰鬥力下降是可以理解的。



\t總結;多爾袞的死,對滿清來說打擊不小。

其實八旗軍的戰鬥力到底有沒有下降,這一點並沒有具體的考量辦法,這只是後人的竄揣測罷了。因為八旗軍到了後期壓根也沒什麼仗要打了,可能唯一得到印證的就是吳三桂造反的時候,康熙手裡的八旗軍不堪一擊。

不過試想一下,吳三桂造反的時候,他都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人家了,原先那一批上過戰場的八旗軍早就退休了。

康熙所領導的這支八旗軍,其實是新入伍的人馬,他們沒有實戰能力,所以自然也就談不上什麼戰鬥力了。

\t可以說多爾袞的去世,對八旗軍來說,是非常嚴重的打擊。因為多爾袞實在是太會帶兵了,他能夠將八旗軍帶入關內,能夠一統天下,足以說明他是一個軍事天才。

\t滿清失去了這樣一位具有遠大戰略目光的軍事領袖,要想保持過去的戰鬥力,其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江湖小曉生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很簡單。

試問,現在讓王思聰拿一把匕首,同街頭1個連飯都吃不上的無賴流氓單挑,大家覺得誰會贏?

當然不可能是小王同志了。

他的命可值幾十億,會隨便去拼嗎?他不是死,還有無邊的幸福去享受。

而無賴反正爛命一條,橫豎死了也無牽無掛,拼了就拼了。

之前八旗兵就是那個無賴,窮的就剩下一條命了。

所謂,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一個什麼都沒有的人,拼命說不定能夠過得更好點。

他們不怕拼命。



但是多爾袞的大軍入關以後,開始圈地、分錢了。

一瞬間,滿清將領基本都是大地主,每年什麼都不做,也有幾千幾萬兩白銀收入。他們好吃好喝,妻妾成群,歡樂無邊。


就算普通的八旗兵,也是都有封賞,隨後還有順治賞賜的鐵桿莊稼,直接由國家養起來,根本不需要工作。

名義上八旗兵還要訓練,其實也就是應付應付差事,其他世界就吃喝玩樂,遛鳥鬥蟋蟀,看戲喝茶,日子爽到極點。



金庸的小說《碧血劍》裡面,袁承志抓住一個滿族的布庫逼問。由於不會滿語,袁承志就打手勢。

誰知道,這個布庫說漢語比他還流利(袁是廣東人)。

為啥?整天同漢人一起混,早就混油了,吃喝玩樂都一學就會。


薩沙


首先第一個誤區:滿清不是遊牧民族,是漁獵民族!

東北深山老林哪有什麼騎兵馳騁的場地?不存在什麼“弓馬平天下”

實際上八旗軍主力是重步兵,騎馬更多也是作為交通工具,主要還是以步戰為主。

真正意義上的騎兵只有騎馬的巴牙喇和噶布什賢超哈。這兩隻精兵戰鬥力應該高於關寧鐵騎,但是數量是沒有關寧鐵騎多的所以滿清騎兵並不是多麼無敵。

明末整個東亞的火器普及率非常高,很多戰例都是推著盾車,步戰摧破敵軍,然後騎兵追擊。騎兵的存在感越發下降。

“建州兵結陣,前一層用板約五六寸,用機轉動如戰車,以避槍炮,次一層用弓箭手,次一陣用小車載泥填溝塹,最後一層仍用鐵騎,人馬皆重鎧,俟火炮既發,突而出,左右翼殊死戰,人莫克當者,官兵不能支。 ”

後期攻城主力全都是大炮,大炮轟開戰陣,再投入騎兵。騎兵優勢在下降,不是水準在下降。


Assule


俗話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早期的建州女真的戰鬥力的確不是吹牛的。原因其實也非常簡單,就是因為他們都是光腳的。


說早期的建州女真過的是茹毛飲血魚獵生活,生活水平極地,“半穴居”生活可以瞭解一下,就是挖個大窨子當房子,跟原始社會末期的生活方式差別不是特別大。

當年的努爾哈赤就是一個挖人參的馬販子,父祖給明朝當間諜,被誤殺後。得到的補償就是“敕書三十道,馬三十匹,封龍虎將軍,復給都督敕書”。


比起其它虛的,這個敕書最值錢,因為敕書實際上就是允許他們進北京做生意的通行證。整個女真一共五十道,就給了努爾哈赤三十道,所以這實際上就是李成梁太明白努爾哈赤要什麼了,變相扶植他的,所以有了敕書,他就相當於有了一個穩定的賺錢渠道,所以聚攏勢力就特別容易,反正建州女真有的是窮怕了的光腳漢。

而反觀同時期的明朝,雖然朝廷總是財政赤字,但是官紳還是富得流油;而林丹汗死後,蒙古的寡婦們也是揹著金銀珠寶找前途;即便是海西女真的貴族們,也是過著相對安穩富足的小日子。

當時整個遼東唯一光腳的就是建州女真,所以那個場景就可以想象了。


建州女真家家等米下鍋,全靠家裡的漢子出門去搶。沒傷沒病躺家裡超過兩天,家裡的女人就要拿著棍子趕去出去打劫了。因此努爾哈赤的八旗騎兵從內驅力來講,都比同時期的其他軍隊更願意出去打仗。

都知道在八旗擅長弓馬,不喜歡用火器。那是因為在當時鳥銃彈藥裝填相對麻煩,且沒有膛線,射擊還不準。所以戰鬥效率遠遠沒有弓馬來得便捷。八旗選甲士的時候,拿鳥銃的都是弓馬不嫻熟的人。

所以在遼東能擋的住八旗的,也只有城牆和大炮,然而李成梁教的,努爾哈赤一個都沒拉下,間諜用得好,往往很多重鎮,城門都是從內部打開的。

後來那些會大炮的遼東軍投降後金之後,八旗入關就真的所向無敵了。但是進了關以後得了北京,八旗貴族們比起去打仗,自然更願意“跑馬圈地”。


要知道出關打仗是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富足安逸的生活嗎?原來沒鞋子,現在有鞋子了,性質就完全不一樣了,至少沒有以前不怕死了。

更加上順治朝的一個政策,可謂把八旗騎兵的武功就全廢了。

這個政策雖然和多爾袞有關,但是因為是順治朝,所以這個榮譽要算到順治頭上。這個就是給了所有八旗子弟一個鐵飯碗(世襲職位),有著旱澇保收的俸祿。這樣一來誰還去拼命打仗?都過上了提籠架鳥的悠閒日子了。


和朱元璋當初的想法一樣,八旗股東們套現成功以後,想的就是旱澇保收,萬世無憂。這種日子只要幾年不打仗,這些人騎不了馬,拉不開弓。

吳三桂起兵的時候感嘆到道:“滿兵向皆勇猛,今衰弱矣。”




炒米視角


你好,針對這個問題,我來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我們必需得承認,就是在明末清初的時候,滿清八旗的騎兵,戰鬥力是相當強大的,當時明末也有鐵騎,而且還配備了火銃,當時仍然無法與滿清八旗的騎兵抗衡,甚是要在修築的工事裡與滿清作戰,滿清鐵騎更是打服了蒙古。滿清八旗騎兵的戰鬥力可見一斑!

但是我們要清楚,早期滿清鐵騎最強大的時候,那是因為戰爭的洗禮,和嚴格的訓練。個人認為,多爾袞帶領到後期,滿清鐵騎的戰鬥力戰鬥力下降了,但還談不到跳水式的下降!

當時,據親歷明王朝滅亡的外國傳教士,寫的回憶錄記載,清軍的幾個細節。我們可以得窺其因

第一是能吃苦,不怕死,對環境適應能力很強。

第二是性格彪悍,沒什麼約束,作戰時十分勇猛。

第三是裝備精良,善於騎射,鎧甲精厚,射箭很準!

第四是組織能力、執行力、凝聚力、戰鬥意識都很強,高於當時的漢人!

正是因為以上等原因,所以當時的明軍雖然戰鬥力也不弱,當時面對滿清軍時卻不是對手!

好了,現在我們知道了,滿清鐵騎的戰鬥力,主要是來源於以上幾點。

那麼我們在看看,後期的滿洲騎兵,是否還保留著這些優良的傳統呢?如果沒有了,是不是導致了戰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呢?

第一能吃苦不怕死,作戰勇猛,我們再看第二點,性格彪悍,沒什麼約束,作戰時十分勇猛。

這些特點在當時的一些少數民族當中都有這樣的特性。當時到了滿清入關之後,八旗軍已經不是當時在關外過著那種苦日子了,而且都分有田地,日子富裕了,也開始了類似漢人貴族的那種不勞而食的日子,整天的養尊處優,漸漸的以前那些優良傳統便被遺忘!

甚至到康雍乾之後,漢人的那些玩古董、寫字畫畫的樂趣已經在八旗中非常流行了。正所謂玩物喪志,戰鬥力自然也就一點點喪失了。

再看第三是裝備精良,善於騎射,鎧甲精厚,射箭很準!第四是組織能力、執行力、凝聚力、戰鬥意識都很強,高於當時的漢人!

這兩個優點,也在安逸的生活中,漸漸墮落,但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而其中的第四點,是比較重要的一點。但是在多爾袞後期,他已經事實上讓八旗分裂了,不再是那麼的團結一致,多爾袞手中掌握了其中的五旗。多爾袞為了個人的利益,讓其中戰鬥力最強大的兩黃旗分化對立,這時候的八旗,已經談不到團結和凝聚力了,從原本關外時候,有明確的敵人,到明朝滅亡,清朝基本平定各方的時候,那麼剩下的敵人,就變成了自己內部的黨爭!爭權奪利!

綜上所述,戰鬥力就是這樣一點點喪失的!到後來閉關鎖國,西方的工業革命後,我們的武器裝備也與人家出現了代差,同時清政府已經從一開始的養尊處優到了腐敗根深蒂固的時候,滅亡是遲早的事!

好了,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娛樂王先生


並沒有。

八旗在多爾袞時期仍然十分強悍!

滅李自成

多爾袞先派阿濟格、吳三桂與多鐸、孔有德分陝北、河南二路攻打陝西李自成。李自成接連敗北,被清兵窮追不捨,最後於湖北九宮山被殺,大順軍一鬨而散,多數投降,只留下少數組成夔東十三家;

滅張獻忠

派豪格率軍攻入四川,一舉射殺張獻忠,大西軍退到山窮水惡的雲貴一隅之地,遠離中原富庶地帶。

平姜瓖

多爾袞派阿濟格,端重親王博洛、承澤親王碩塞、多羅親王滿達海率領重兵,滅大同反正的姜瓖。


滅南明

1645年,多爾袞派多鐸率大軍南下。清軍攻破史可法死守的揚州,渡江攻克南京,弘光帝逃被活捉後送到北京處死,南明弘光政權滅亡。


可見,入關後,滿清八旗的戰鬥力依然強悍,不管 是對李自成張獻忠這些流寇,還是南明小朝廷,都戰無不勝。

八旗戰鬥力衰退,是康熙時期的事情了,平三藩就靠的是漢人為主的綠營兵。


燕趙節度使


根本原因是清朝軍隊實行的是“低餉制”,當然文官也是類似的“薄俸制”,現在來看“公務員”在哪個朝代待遇普遍不高。不管是軍隊的“低餉制”還是文官的“薄俸制,都是一種非常短視的財政制度,從表面上看“低餉薄俸”的確是為國家節省了大量的經費,實際上這會使軍隊訓練水平下降,戰鬥力幾乎為零。

那麼清朝一名普通士兵的“工資”有多少呢?綠營兵“固定工資”加上“餐補”三斗大米平均每個月收入不到二兩,那時候的婦女是不能拋頭露面外出打工的,所以士兵還要養家餬口。那點錢,折算到現在也不到一千塊,養活自己還勉強,根本不夠養活一家人。這就造成晚清軍隊存在很多奇葩現狀:一個是士兵普遍都有“兼職”,另一個是部隊廣泛經營其他產業。

為了養活一家子士兵紛紛“兼職”其他工作,補貼家用。軍隊沒有訓練的時候士兵在忙著掙錢餬口,軍隊要訓練的時候他們就各種找藉口能躲就躲,實在躲不過去就僱人頂替自己。士兵們“兼職”的工作也是非常豐富,有人經商做買賣,有人種地,有人殺豬,有人開茶館,還有人在市場上賣魚賣肉······

中英戰爭期間的定海縣官員向上級彙報:當時定海的軍人有一半的真正身份其實不是軍人,而是理髮匠,是修腳工,有的還是僕人。林則徐也在一封奏摺中向道光皇帝彙報說:戰爭期間長沙的士兵們忙著照顧自己的買賣,沒心思好好打仗,他還舉例說,長沙青石街的雙美茶室就是四名綠營兵合夥經營的。

士兵們做點小買賣,軍官們則玩兒大的,軍官普遍動用軍事裝備來經商賺錢。比如中英戰爭時期任福建道員的張集馨記載:“漳郡城外有軍工廠,每月督造戰船一隻,以為駕駛巡緝之用。其實水師將船領去,或賃與商賈販貨運米,或賃與官府往來差使。”當然這些“租金”最後都納入軍官們的私囊了。

根本原因是清朝軍隊實行的是“低餉制”,當然文官也是類似的“薄俸制”,現在來看“公務員”在哪個朝代待遇普遍不高。不管是軍隊的“低餉制”還是文官的“薄俸制,都是一種非常短視的財政制度,從表面上看“低餉薄俸”的確是為國家節省了大量的經費,實際上這會使軍隊訓練水平下降,戰鬥力幾乎為零。

那麼清朝一名普通士兵的“工資”有多少呢?綠營兵“固定工資”加上“餐補”三斗大米平均每個月收入不到二兩,那時候的婦女是不能拋頭露面外出打工的,所以士兵還要養家餬口。那點錢,折算到現在也不到一千塊,養活自己還勉強,根本不夠養活一家人。這就造成晚清軍隊存在很多奇葩現狀:一個是士兵普遍都有“兼職”,另一個是部隊廣泛經營其他產業。

為了養活一家子士兵紛紛“兼職”其他工作,補貼家用。軍隊沒有訓練的時候士兵在忙著掙錢餬口,軍隊要訓練的時候他們就各種找藉口能躲就躲,實在躲不過去就僱人頂替自己。士兵們“兼職”的工作也是非常豐富,有人經商做買賣,有人種地,有人殺豬,有人開茶館,還有人在市場上賣魚賣肉······

中英戰爭期間的定海縣官員向上級彙報:當時定海的軍人有一半的真正身份其實不是軍人,而是理髮匠,是修腳工,有的還是僕人。林則徐也在一封奏摺中向道光皇帝彙報說:戰爭期間長沙的士兵們忙著照顧自己的買賣,沒心思好好打仗,他還舉例說,長沙青石街的雙美茶室就是四名綠營兵合夥經營的。

士兵們做點小買賣,軍官們則玩兒大的,軍官普遍動用軍事裝備來經商賺錢。比如中英戰爭時期任福建道員的張集馨記載:“漳郡城外有軍工廠,每月督造戰船一隻,以為駕駛巡緝之用。其實水師將船領去,或賃與商賈販貨運米,或賃與官府往來差使。”當然這些“租金”最後都納入軍官們的私囊了。

還有的地方部隊靠出租軍事用地賺錢。如浙江軍隊把自己的操場租給地方上用,因為操場位於城裡,地段好,地價高,操場本來是用來給士兵訓練,這樣就搞得士兵沒有地方進行訓練。當然,晚清軍隊最令人痛恨的事,是他們走私護私,違法犯罪。在道光時期,廣東水師就大肆收受賄賂,聽任犯罪分子在海上走私鴉片而不管,有時甚至還出軍艦為這些鴉片販子保駕護航。

以上種種軍隊腐敗行為大部分都是朝廷上下都知道的“潛規則”,朝廷也難以取締,主要是士兵們的收入本來也不高,如果把這些“隱性”收入也取締了,必然會影響軍隊的穩定,到時候就更沒有人願意替朝廷去打仗,朝廷上下官場腐敗,貪汙成風,朝廷也沒有多餘的錢給士兵漲工資,皇帝也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小探聊歷史


這個命題本身就有誤,嚴格來說,八旗軍的戰力並不是在多爾袞時期下滑的,而是在大清經歷了“康乾盛世”之後才出現的兆頭。八旗軍的歷史,也是滿清歷史的真實寫照

八旗軍的歷程可以分為三個時期來解讀:



第一階段:努爾哈赤建立八旗軍到皇太極建立大清

這個時期是八旗軍的初始階段,也是巔峰時期,用所向披靡和驍勇善戰來形容一點也不誇張,但是,仔細回味一下,當時帶領八旗軍的都有誰?別的不說,單是皇室內部就有皇太極、多爾袞、濟爾哈朗、多鐸、阿濟格、豪格等等,這些人不但是亂世梟雄,還是傑出的將領,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才能得到所有人的認可,而身先士卒的衝鋒精神也能極大鼓舞八旗士兵,所以,不管是對陣明朝軍隊,還是李自成、張獻忠的起義軍,八旗軍都顯示出絕對優勢



第二階段:“康乾盛世”階段

這個階段除了康熙、雍正平定準噶爾地區的葛爾丹比較吃力外,很少有大規模用兵。在平定三藩、收復臺灣、消滅葛爾丹之後,八旗軍和大清朝一樣,基本進入“休養生息”階段。而且由於順治和多爾袞時期大肆進行的“圈地運動”,八旗軍的待遇有了顯著提高,然後突然又沒了戰爭,於是乎,街頭的茶館戲院、風雲場所成了八旗子弟的尋歡場所,久而久之,那種捨身忘死的八旗精神都被消耗貽盡



第三階段:後滿清“沒落時期”

從乾隆帝晚年開始,大清就已經呈現出日落西山之勢,除了持續九年的白蓮教起義外,西方列強也紛紛盯上了大清這塊“蛋糕”,而此時,大清朝廷腐敗帶來的隱患也開始顯現,內憂外患,就真不再是說說那麼簡單

終於,在英國通過鴉片戰爭打開中國的門戶大門之後,西方列強看到了大清的孱弱無力,都開始通過武力要挾來使自己在中國的利益最大化。此時的八旗軍早已沒有了往日的那種犀利,也失去了對榮耀的嚮往,即使有,馬背上揮舞戰刀的模樣更像是對洋槍洋炮的一種襯托,武器裝備上的落後已經讓戰爭失去了懸念。

此時的將領還有誰?除了僧格林沁外,幾乎全是受到猜忌的漢人將領,曾國藩、左宗棠、聶士成等人,而這些漢人是絕對不可能領導八旗軍的,在僧格林沁死後,滿清連一個可以拿的出手的滿族將領都沒有,這對本就是一盤散沙的八旗軍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其後果必然是毀滅性的,連慈禧也意識到這一點,所以,她不得不另外組建新軍



八旗軍的沉淪之路像極了滿清的覆滅之路,他們的共同點就是缺乏一個好的“車頭”,缺乏能把他們組織起來的人,可是後滿清時期,群臣注重的只是利益和黨爭,鮮有這樣的能人異士出現,好容易出現一個曾國藩,還被慈禧給扼殺了,沒辦法,天作孽猶可違,人作孽不可活


回眸滿清


這不是誰領導的問題,而是自然退化,不管誰領導都一樣。清兵起兵時都是一群窮鬼,指望去敵人那裡打劫發財,富貴險中求,打敗了還是窮鬼,死了爛命一條,但如果能勝了就能發財,所以勇敢。隨著清兵的勝利,每個清兵都發了財,個個都是財主了,這時有錢了就要享受,不想有錢沒命花。人生最大的痛苦無非兩樣,人沒死錢完了,這時人就不怕死了,或者是人死了錢沒花完有多少錢也沒用。就象現在沙特和敵人打仗,對方的軍官下令衝鋒時可以喊,弟兄們給我衝啊,每人發一萬美元!敵人就衝上來了,沙特的軍官急了下令,弟兄們給我衝啊,每人發10萬美元!當兵的說,長官,我給你10000萬,你讓我回家行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