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历时75年研究:拥有这种能力,会让你受益一生

01

哈佛75年的研究,幸福从何而来?

有人问,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快乐?

这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问题,却不容易给出回答。

从古到今,人们都在苦苦摸索答案,甚至穷极一生去追寻其中要义。

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项历时75年的研究,叫Harvard Study of Adult Development(哈佛成人发展研究)。

该项目于1938年启动,研究人员密切跟踪并调查了共计724名参与者的一生,从少年到老年,年复一年,了解他们的工作、 家庭生活和健康状况等。

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一组是从哈佛大学选出的268名高材生,而另一组是从波士顿贫民区选出的456名小孩,他们来自20世纪30年代波士顿最困难最贫困的家庭。

研究团队对他们进行密切随访、面谈和身体检查,包括脑部扫描、抽血以及访问受试者的配偶和成年子女等。

多年后,这些年轻人长大成人,进入了各行各业,命运走向也各不相同。有人从社会最底层一路青云直上,也有人恰恰相反,掉落云端。

他们中,有人成为了工人、律师、医生,甚至还有一位成为了美国总统;有人则沦为酒鬼、职场失意者或者患上了心理疾病。

75年的研究,长达几万页的数据记录, 哈佛研究团队得到的最明确的结论是:

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人更加快乐和健康。

哈佛大学历时75年研究:拥有这种能力,会让你受益一生

为什么得出这个结论呢?

因为研究发现:

那些跟家庭成员更亲近的人, 更爱与朋友、与邻居交往的人, 会比那些不善交际、离群索居的人, 更快乐,更健康,更长寿。 还有,当智力达到一定水平后,一个人的收入主要取决于他与他人的关系水平。 一个拥有“温暖人际关系”(warm relationships)的人,在人生的收入顶峰(一般是55到60岁期间)比平均水平的人每年多赚14万美元。 而在职业生涯的后期,一个人儿童时代和母亲的关系,与他们的工作效率正相关。......

总的来说,那些社会关系良好的人,无论在家庭、工作、收入,还是健康上,都比那些人际关系糟糕的人要好得多。社会关系良好的人,也相对生活过得比较幸福。

02

为人际关系而苦恼的职场人

我有个朋友,比较内向,不擅长人际关系的处理。虽然生活中有朋友但很少,常常感觉特别孤独,觉得没人懂她。

在工作中,她习惯默默做事,不“邀功”,也很少说困难。以致于很多时候最难干、最不出彩的苦活儿累活儿都是她在做,到头来却感觉没有那些能说会道的同事受领导重视。

平时同事吃饭,私下聚餐很少叫上她;即使她有参与,也是一个人默默坐一个角落,看别人侃侃而谈。回来后,心里暗暗下决心:下次再也不去了,宁愿回家对着猫猫狗狗。

但结果下次又乖乖赴约:

虽然我不擅长沟通,但是也不能让人觉得我不合群、不好相处...

我朋友其实人真的很好,相处过的人都说她友善、好人,别人有困难也愿意帮,但是对人际关系处理却不得要领。她时常为这件事感到很苦恼,除了工作,也影响到生活了。

她说,

“我真很羡慕那些性格活泼开朗,惹人喜爱的人啊。他们明亮耀眼,有很多朋友。我也希望成为那样的人。但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很可能就不那么讨喜了。”
哈佛大学历时75年研究:拥有这种能力,会让你受益一生

跟我朋友一样面临人际关系困恼的,相信还有很多职场人。

而如今的年轻人越来越宅,甚至社恐都很常见。

为什么会这样呢?

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三点:

一、无效社交耗费了过多精力。

有人呐喊,让我们退群,清微信好友,戒掉朋友圈,原因是这些是无效社交,即使你微信加到五百人又怎样,有几个能经常联系的?又有几个交心的?

还有那些垃圾信息群,一下子几千条信息,看都看不过来。这些无效社交,耗费了我们过多精力。

低质量的社交,带来的负面情绪更深,其作用和收效甚微。渐渐地,我们讨厌社交、抗拒社交,宁愿宅在一个空间。

二、糟糕的沟通方式和社交经历。

糟糕的沟通方式和糟糕的社交经历,会一点点打击人的自信心。

包括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小时候,因为不爱说话,跟同学们玩不到一块。有一次终于鼓起勇气融入周围的小伙伴,结果因为在一大群人中说错话,引起大家哄堂大笑。自己觉得太丢脸了,所以之后更加抗拒主动融入一大群人,也不喜欢当众演讲了。

三、内耗太大。

心理学层面有一个观点是这样说的:

“层次越低的人,越容易陷入内耗之中,这样不仅会自己感觉活的很累。还会更进一步封闭自己,抵触他人。”

所以,为什么会有人觉得一次社交活动,老耗费精神力了,感觉“智商”都跟不上了。别人谈的话题高大上,我怎么一点也听不懂啊?

于是越来越害怕参加社交活动,特别是一些相对来说level比较高端的社交活动。因为自身积累少,哪怕是一个笑料包袱、抖一个小机灵,别人那么顺其自然,我却要想老半天,讲个笑话结果冷场了,真是太尬了!

03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去改变

有人说,“我为什么要去改变?每个人个性都不一样,怎么喜欢怎么来呗!”

这里,我想用一些网友的切身感受来回答。

一位网友说:

开始我也像你这么认为,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社会更倾向于善于交际,沟通的人,相较而言,他们也更容易获得成功。

另一位网友则说:

内向的人幸福感很低,甚至很压抑(别问我怎么知道的,因为我原来就是个内向的人)。人际关系一定要扩大,毕竟扩大了才有机会选择,找到知心朋友的概率也大了不少,人际交往质量也会好很多。所以说,如果现在的状态自我感觉已经非常不好了,那就一定要变,变者才能图强。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是 “我不合群,我要改吗?”。

来自复旦大学的辩手熊浩则提出:合群,其实是一种能力。

跟所有能力一样,如果你锻炼它,你会积累,你会进步!

哈佛大学历时75年研究:拥有这种能力,会让你受益一生

说白了,人际交往能力也一样可以后天习得。

上面说的我朋友的例子,她想跟别人一样,但为什么“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很可能就不那么讨喜了”呢?

其实,每个人的个性都不一样,有内向的有外向的,有文静沉稳的,也有活泼开朗的。生搬硬套无疑是走不通的。

你得有针对性地去学习,去改变。

虽然个体有差异,但我认为大致有两点是相通的。

一、心态转变。

上面说了,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一种能力。所以,你大可不必苛责自己的性格,内向外向根本不是决定性因素。先摆正好心态。

内向的人也可以去通过学习去改变,去掌握这项技能。

只要心态积极,以开放的态度一点点去学习去改变,都是有技巧的。一步步来,这本来就不是一项立竿见影的能力。通过长期的锻炼和积累,你会一点点发现自己的进步。

另外关于种种社交,大可不必一刀切。

有人因为垃圾群、一堆不认识的“微信陌生好友”不胜其扰;

却也有人通过利用朋友圈建立个人品牌和形象,增加资源和渠道,工作因此获利。

我们应该拒绝的是一些损耗形式的无效社交,而不是让你自我封闭、不社交。

还有,有过糟糕社交经历的伙伴,当你慢慢打开内心,你会发现,不是每个人都是那么糟糕的,学会分辨,学会接纳,也学会剔除,是我们在人际交往道路上一直要做的事。

二、丰富自身内涵。

至于“内耗太大”,因为担心自身经历见识浅薄而惧怕社交,最有效的改变方法永远是——提升自我,丰富内涵。

多读书,多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外面的见闻,奇闻异事,多结交博学、多才、内涵丰富、有想法的人,你会因此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

很多博学的人都是能侃侃而谈、话题都信手拈来的。他们不用放低姿态、刻意讨好来换取别人的喜欢和接纳。他们内心足够强大,也特别有人格魅力。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在《持续的幸福》一书中,提到幸福人生的5个要素,最不容忽视的一个要素,就是良好的社会关系。

良好的社会关系,是通过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来维持的。

这种能力,不是别人赋予的,而是来自于你自身,来自于你想要追寻快乐、幸福人生的决心。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