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陽西|洪家文:改革就是要讓醫務人員更有尊嚴

【溫馨提示:還沒關注廣東衛生在線的小夥伴們記得點擊右上角關注哦~】

如果說每一場改革都需要幾名闖將,在陽西緊密型醫共體改革中,洪家文無疑是走在潮頭的那位。

2017年春節剛過,已在陽江市陽東縣科協賦閒兩年的洪家文,沒想到幾個月後會被成功動員,並再次執管一家縣醫院。離他上一次參與陽東縣的改革已整整過去10年了,這一次對他寄以厚望的是這座海濱城市另一端的縣城——陽西縣。

兩年過去了,原本頭髮就不多的洪家文笑稱“到了陽西頭髮更少了”,但歷史會給奮鬥者以答案,隨之而來的是陽西緊密型醫共體建設取得了一系列成績。廣東縣域醫共體改革試點現場會將於陽西召開前夕,本刊專訪了陽西縣總醫院院長洪家文,傾聽他和陽西的故事。

陽東和陽西,位於陽江兩翼,相比而言,陽東更靠近市中心。2007年,洪家文通過公選來到了陽東,執掌年業務量僅500萬的陽東縣人民醫院。

他面臨的情況是,由於靠近市中心,陽東的病人基本跑到市區,剩下相當一部分病人還流向當地民營醫院。8年後,當洪家文離開時,醫院業務量已翻了40倍達到2億元,成為陽東綜合改革的一面旗幟,被當地媒體稱為“改革奇蹟”。

“離開是因為8年兩屆屆滿了,也算功德圓滿,想到科協繼續研究學術。”洪家文只閒了不到兩年,2017年,陽西縣在全國公選縣人民醫院院長,時任陽西縣委書記陳啟蒙就找上門了,“動員幾次希望我報名,陽西經不起折騰,必須通過改革短時間內崛起”。陳啟蒙說,“陽東的改革只針對醫院進行,而陽西的改革舞臺是整個衛生系統,我可以給你充分的權限,讓你建立醫共體。”

“我一下子就被打動了,在陽東時就有這種想法,只是時機一直未成熟。”洪家文事後才知道,陳啟蒙之所以那麼有底氣放權,是因為陽西剛爭取到了廣東15家縣域醫共體試點,他們從陽東的成功看到希望,更看到未來。

最後一刻報名參加公選,面試過後,縣裡幾位主官圈定的前3位名單中,都不約而同出現洪家文的名字。很快,洪家文重新披上改革戰衣,走馬上任陽西縣人民醫院院長。

為什麼是陽西|洪家文:改革就是要讓醫務人員更有尊嚴

▲洪家文院長

陽西的情況也很棘手,作為一座在上世紀80年代末才建立的縣城,這裡原本只是陽江下轄的一個鎮,近十多年來隨著旅遊業和工業發展,人口激增。醫療服務能力和經濟發展嚴重不匹配,病人也大量流到陽江市區和周邊的茂名、湛江等地,“外地人來旅遊、創業,如果連醫療都無法保障,是很難說得過去的。”這就是陽西醫共體建設的初衷和動力,必須形成一個醫療共同體,一方面避免資源重複建設和浪費,另一方面變惡性競爭為抱團取暖,通過縣鎮一體化形成“區域防禦”,前提是必須提高醫療服務能力,滿足百姓就醫需求。

02、強內功:縣鎮交叉盤存量增活力

醫共體看起來很美,但為何難以推行?

洪家文道出其中原委,一是衛生行政部門不願放權,建立醫共體就是自我革命;二是縣醫院不願揹包袱,原本活得好好的,聯起來要養活一幫“窮兄弟”,還很難平衡關係。

“對於現任的縣人民醫院院長來說,搞醫共體的效果往往要好多年後才能體現出來,作為當地醫療龍頭,縣醫院有了虹吸效應發展並不愁,經濟效益是很可觀的,所以並不想折騰。”但洪家文清楚,從區域衛生髮展來說,這種現狀是必須打破的,來陽西就是奉改革之命,只有前進,並無退路。

洪家文圍繞著留住兩個人,制定了一個三步走計劃,“我在大會上提出留住兩個人,一是留住醫生,不僅僅是事業情感留人,也要待遇留人,通過技術養廉;二是留住病人,給他們提供優質的服務和溫馨的環境。”

三步走則更為具體,解決大病不出縣問題,第一步要強龍頭,即提高總醫院服務能力;第二步要強鎮衛生院,選擇了離縣城最遠業務也最好的沙扒衛生院和離縣城最近、業務相對較差的塘口衛生院進行試點對比。

“第一、第二步是交叉進行的,圍繞前面的留住兩個人。”洪家文明白,要強鎮,首先要把人才真正下沉到鎮衛生院,成立聯合病房和專家工作室,建立遠程醫療平臺,暢通雙向轉診渠道。

在長期幫扶名單中,總醫院會派出副院長到鎮衛生院擔任第一院長,充當高級協調員角色,派出科主任、骨幹醫生、骨幹護士分別掛職鎮衛生院副院長、科主任、護士長,協助建立聯合病房,每天還固定派出三到四名主治醫生到鎮衛生院巡診。

“通俗來說,鎮衛生院就是總醫院兩個在外的科室。”如何讓專家心甘情願下沉服務,洪家文用足了蘿蔔加大棒政策,對於下沉的醫生按照正高、副高、主治分別給予每月每人7500元、6000元、4500元的額外補貼,錢就從醫共體試點的500萬補助經費出;同時,總醫院還要求醫務人員、管理人員的晉升需有相應的下沉服務履歷和掛職經驗,不然一律不得提拔。

醫生下沉後,如何幫助鎮衛生院重新樹立口碑?洪家文提出了名醫培養計劃,第一要求醫生每天至少派一張卡片,交一個病人朋友,“鎮裡有患者圍著你轉,你就是縣裡來的名醫”;第二要建立根據地,原則上要求下沉醫生和下沉鎮村有親緣關係,容易讓居民有信任感;第三則要加大宣傳,讓患者知道鎮醫院來了縣專家坐診。

為什麼是陽西|洪家文:改革就是要讓醫務人員更有尊嚴

▲洪家文(前排左一)陪同陽江市市長溫湛濱(前排左二)調研陽西總醫院。前排右二為陽西縣長譚忠健

03、連外腦:組專科聯盟借力省級專家

前面的這兩步交叉走,是把存量盤活,自我優化,但要真正提升龍頭的服務能力,更迫切的是外連大腦,做強技術和服務增量。這一次,洪家文打出的牌是推進專科聯盟建設。

今年7月18日,當本刊記者前往陽西總醫院採訪時,洪家文指著辦公樓對面一棟修繕一新的專家樓介紹,“這將是我們最強大腦所在地”。

自從醫共體建設以來,陽西縣總醫院先後與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山大學眼科中心、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廣東省骨科醫院)、廣東三九腦科醫院、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深圳羅湖醫院集團、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珠海市人民醫院等10間省級三甲醫院建立了對口幫扶關係,與對口幫扶的三甲醫院組建醫聯體和專科聯盟。

“利用這些省城大醫院的技術優勢,通過技術幫扶、人才培養和遠程醫療會診等多種形式,提升總醫院直屬醫院專科水平,讓百姓在家門口享受高質量醫療服務。”洪家文介紹,目前省級醫院長期駐點幫扶的博士多達21名,每週還有省級專家不定期下來出診和手術。

今年7月6日,由陽西總醫院承辦的第七屆珠江肝膽胰外科創新論壇在陽西舉行,200多名省內外肝膽胰脾外科專家齊聚在一個小縣城開學術會的情況並不多見,這一切得益於外連大腦後得到大咖專家的一致認可。

前面兩步走穩了,洪家文的第三步落在了村衛生站,推動鎮衛生院和村醫建立導師制,讓村醫積極參與改革。“村一級的改革是最困難的,但對於實現健康管理的最後一公里有著重要意義。”他計劃,一方面通過信息化建設鏈接鎮衛生院和村衛生站,另一方面則是通過公共衛生服務這一抓手,把村醫有效管理起來。

目前,陽西總醫院已成立“公共衛生服務部”,構建縣鎮村“三師”服務團隊,將縣級醫療資源下沉,參與公共衛生服務管理,實行公衛服務縣鎮村一體化管理。

04、成敗論:改革要讓參與者看到希望

從2017年醫共體成立至今,洪家文是改革的全程參與者。

“改革的具體措施,各地要因地制宜,沒有標準答案。但兩年多的經驗給了我很多的思考,改革的初心和使命是什麼?值得細細品味。”洪家文認為,改革要讓參與者得到好處,即便短期難以體現,但長期一定是趨利的,如果改革改到最後命都沒了,那就很難持續。

醫務人員是改革重要的參與者,一定得讓他們有獲得感。從陽西的經驗看來,首先,醫務人員的社會地位得到提高了,原本大家認為縣醫院的醫生治不好病,服務能力和服務態度提高後,群眾對醫務人員的認同度更高了;其次,各層級的醫務人員在行業中的地位也提高了,縣級醫院通過幫扶和鎮醫院有了連接,醫生之間更理解,不再是相互看不起的態度或惡性競爭的敵視,醫生們開始有了自己的粉絲,同行相互尊重,患者願意追隨。

“更重要的是經濟收入提高起來,醫務人員的收入穩步提高,人員經費支出從原來的36.6%提高到45.3%。”

洪家文認為,通過壓低成本,控制藥品和耗材使用騰出來的空間,可以讓醫生的合理收入得到進一步體現,灰色收入帶來的誘惑沒有醫院給予的正規收入多,這就是改革帶來的良性回應。

除了上述情況,陽西醫共體改革最強大的動力在於政府高位推動和有所為有所不為。

“改革經不起折騰,不能打雞血也不能反覆。”洪家文覺得難能可貴的是,陽西縣衛健局首先帶頭做了自我革命,充分放權又不甩包袱,一路呵護改革前行。更讓他覺得幸運的是,陽西縣委縣政府的改革有著連貫性和持續性,在一把手更換後,持續發力推動改革,這所有的一切,都匯聚成陽西醫共體改革的活力源泉,注入發展持久動力。

記者|李楠楠

來源|《人之初》雜誌

廣東衛生在線全媒體團隊出品

為什麼是陽西|洪家文:改革就是要讓醫務人員更有尊嚴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