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歲,孩子各個年齡段,父母該如何扮演不同的角色?

魜溣


0-18歲,可以分成四個階段

0-3歲,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期,我們要給孩子滿滿的愛,讓她有足夠的安全感,知道我們一直都在她身邊。

3-6歲,孩子的自我認同期和競爭期,我們要做孩子的老師,告訴她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養成一個好的行為習慣,好的習慣,影響性格,性格影響一生的命運。

6-12歲,要多幫助孩子去交朋友,交好的朋友。讓孩子學會如何與人相處。

12-18歲,孩子的心理成熟期,告訴孩子如何保護自己,即使孩子慢慢長大了,母女之間也要保持一定的親密感,媽媽永遠是孩子的朋友。

加油!


堅強的弱女子


未來有時在眼前,未來有時也太長,未來的18年,你是真的想把自己的角色規劃(設計)到孩子的18歲嗎?

所以,我的理解是,在孩子的0-18歲,父母該本色出演的角色:其一是勇敢且慈愛的父母,其二是努力奮鬥改變自我的奮進者。

“父母”教會孩子愛和生活,“奮進者”教會孩子思考和適應。

在孩子小的時候,特別是0-10歲之前,父母是真的是孩子最好的朋友。為人父母的言行舉動,都被孩子看在眼裡,在孩子慢慢豐富的世界中起著首任老師的作用。那麼,我們作父母的,該如何讓孩子變得更好呢?

我個人不認同手把手的讓孩子學會什麼是“孝順”、“友情”、“酸甜苦辣”等等具體或者抽象的事物與感受。這個階段的孩子們喜歡和崇拜“英雄”,比起“鋼鐵俠”、“超人”、“復仇者聯盟”這些我們所理解的“英雄”們,孩子認為的“英雄”可能更純粹和簡單。父母能夠把自己舉得高高的、媽媽能夠做出可口的飯菜、爸爸能夠修理好玩具……大人看來非常平常且細小的事物,都是孩子們認為的“英雄”行為,這些都是“愛和勇敢”的體現,也是孩子尤為需要的。父母們在這個階段凡事體現勇敢和愛,剩下的就讓孩子這個小天使,以自己的思維去理解和吸收呢。

當孩子開始上學,特別是小學3-4年級以後,他們的世界逐漸的豐富起來了。他們有了除開父母、小區玩伴之外的朋友了,他們從小學1年級開始熟悉周圍的同學和老師,經過了3-4年的熟悉瞭解,他們能夠用之前從父母那麼學會東西來辨別這個環境。比如,孩子能夠理解他們是誰?他們坐在學校是做什麼的?老師和自己、同學和自己的關係是怎麼樣的?

豐富多彩的學習世界,更是讓孩子們瞭解了許多以前從未接觸到的思想和事物。在這個社會大的環境下,他們也明白了一些較為“殘酷”但不得不面對的現實:總有小朋友會考試第一、總會有小朋友足球踢得很好……諸如此類的這些小問題慢慢的成為孩子們想要得到答案的問題。

怎麼辦呢?有句話叫做“萬千言語不及一個擁抱”,父母的諸多解釋不如生活中的實際行為。我們作父母的是如何解決我們作為大人遇到的問題,那麼我們的孩子有非常大的可能會以我們相同的方式來解決他們遇到的問題。

因此,18歲之前,父母還應該要做到積極、樂觀、努力改變這麼一個“奮進者”的角色,在這個過程中注意處理好一些不是那麼積極的情緒,讓孩子看到而且明白:所有人所處的世界是一個不斷髮展的環境,人應該積極的通過改變自我不斷強大自我來適應環境,這樣才有可能改變一些我們想要改變的東西。

綜上,未來太短也太長了,短到我們來不及做好幾件事,也長到我們無法去規劃未來的幾年甚至十年我們應該成為怎麼樣的角色。活在當下,堅持用勇敢、慈愛、積極樂觀、奮進向上的角色來陪伴孩子。我想,這樣做,孩子和自己在18年後,應該都不會太差。

與天下所有父母、孩子們共勉!


識丘


家長在孩子成長路上一直扮演的角色:

陪伴、支持、示範

但孩子不同年齡發展的卻是不同的能力,所以陪伴、支持、示範的內容也不同,這就需要我們對孩子的成長規律和敏感期有更多的瞭解。

所以,這個問題變成了:孩子在不同年齡段要發展的都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