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法華寺

法華寺位於和陽街北側,寺中的寶瓶式法華塔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建築。

新寺的建築以中軸線為中心,山門為磚式牌樓,是典型的喇嘛教建築風格,與北京的臥佛寺和雍和宮有一定的相似之處,進寺院後東西兩面的鐘樓是圓型的彎廬形建築,與天鎮的慈雲寺如出一轍.為蒙古包演化後的形狀。

大同法華寺

法華寺的法華來源於《法華經》,該寺原來叫新寺。元代大同書法家兼詩人潭光曾寫過“黃塵滾滾馬蹄急,遙望百塔撲面來”,可見大同法華寺白塔在元代已經出現,現在的白塔是明代重建,經過清代和民國重修,上面有民國年間的石碑一座。

大同法華寺

法華寺的白塔是一個覆缽式的喇嘛塔,元代大同盛行喇嘛教這個塔型與北京北海白塔一樣是尼泊爾式的建築藝術。該塔磚石結構高12米,由塔座、塔身、塔剎組成,基座有兩米之高,周有花牆,臺基西為一磚券窯洞,洞上有“小洞天”三字,來源於佛家山洞修行之意,法華寺現已修善一新。

《法華經》有三種版本,其中有竺法護所譯的《正法華經》,鳩摩羅什所譯的《妙法蓮華經》和那崛多與達摩笈多合譯的《添品妙法華經》這些經典在大乘佛教興起之初,已傳入中國,它的理論是“一切眾生可成佛”因此法華經被稱為“諸經之王”。由法華經而創立佛教學派稱法華宗其教義主要依據《妙法蓮華經》。

大同法華寺

法華寺佔地75畝,建築面積2.6萬平方米。廟院以喇嘛塔為中軸線.從南到北為山門彌勒殿(天王殿)、三大士殿(普賢殿)大雄寶殿和後院的法華塔以及藏經樓。

前院有鐘樓.鼓樓均按元代蒙古包氈房頂的式樣建築,它參照了天鎮慈雲寺的建築風格。院分四院,進入一院,正面是彌勒佛殿。進入二院,左右殿有達摩祖師殿和阿音王殿。達摩祖師殿在西,分別塑造達摩祖師的七代傳人,其形象栩栩如生。二院正面為菩薩大殿,殿內有觀世音菩薩和普賢及文殊菩薩。三院正面是大雄寶殿,殿內供奉如來及毘盧遮那(毗盧遮那)三世佛。兩邊殿壁畫左為眾人皈依佛門,其中包括三層人物:上層為帝王,中層為各色官員,下層為各類死鬼,其中有戰死者、冤死者、餓凍死者等等。右面是各路神仙,其中也分上中下三層,繪製得栩栩如生。

大同法華寺

四院還建有牌樓,左右廊廡以及原有的喇嘛白塔。白塔原為元代建築,在明清及民間均有記,孩子們從“小洞天”之門拾級而上,登上了塔基座上。寶塔為二層束腰,束腰之上為塗泥白色塔身,下細中粗,形似寶瓶。這個寶瓶塔和北京的白塔以尼泊爾的白塔及其相似,是喇嘛教的一種建築風格。塔身四面各開一窗,窗內供奉著一尊琉璃金佛,這四尊琉璃金佛代表著佛界的四方普照。塔的上部叫塔剎,塔剎為10層,用喇嘛教常用的三種顏色黃、綠、紫鑲飾而成。黃代表皇家氣派,綠是代表大地,紫是“紫氣東來”。剎頂是一個紫黃鮮桃,整個造型和諧自然,美輪美奐。兒時,只顧貪玩,也不瞭解其真正的內涵,、。那時人們還傳說這個塔可以看見氣象,如果天氣晴好,周圍做飯的炊煙就可以凝聚直上天空,後來成了老大同的八景之一,叫寶塔凝煙”。

過去,法華塔西有一尼姑寺院,名叫“慈雲庵”,慈雲庵是一個二進院落.庵外有古樹一棵,華蓋寺院,是夏日乘涼的好地方。庵內有鐵香爐一座,也是常有香客進香,庵內經常發出佛家的誦佛之聲和鍾磐的撞擊之聲,晚間尤甚。白日一二尼姑化緣,她們隨身帶一個米袋,走街串巷,現在仍記憶一新。

大同法華寺

據說,在建法華寺時,大同一位篤信法華經的老者,用血在黃卷抄了數萬字的《法華經》。為此善男信女決定再修——“藏經樓”,以供奉這一虔誠者的經藏。這也是對佛國文化的傳播。

大同法華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