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做了痔瘡手術,老了以後,肛門要漏便?

與有手術治療其痔瘡必要性的朋友,談到手術相關事項時,他們會有些顧慮和疑問,更會問——

“醫生,聽說,做了痔瘡手術,老了以後,肛門會松,肛門兜不住便便,會漏大便?”

是的,肛門鬆弛,肛門漏便,和肛門括約肌損傷有關係,肛門疾病,如痔、肛瘻、肛裂等的手術,可能損傷肛門括約肌。

聽說,做了痔瘡手術,老了以後,肛門要漏便?

首先,必須為痔瘡手術擺脫部分嫌隙。

老了以後,無論做沒做過痔瘡手術,都可能肛門鬆弛,會大便失控流出。肛門周圍的括約肌和提肛肌,和人體其他組織器官一樣,隨著年齡增長,會功能衰退,有鬆弛現象。

肛腸疾病,如痔、肛裂、肛瘻等,即使沒接受外科治療,也可能出現遺糞症狀。痔脫垂、直腸粘膜和直腸全層脫垂,可影響肛管閉合,隨著時間推移,脫出的痔和直腸組織不斷牽拉肛門括約肌,使其越來越薄弱。

而且,痔脫出、直腸脫垂,與肛門內括約肌萎縮和陰部神經病變均相關,這兩者還是痔脫出和直腸脫垂初始的發病因素。痔脫垂與直腸脫垂的確定性治療,常可改變大便失禁狀態。

肛裂、肛瘻引發的疼痛、炎症刺激,及後期病變帶來的纖維化增生,肛門皮膚和肌肉的彈性改變,也會引起肛門失禁。

聽說,做了痔瘡手術,老了以後,肛門要漏便?

其次,談談肛門失禁。

正常的排便控制,是肛門括約肌系統的抵抗力與遠端結直腸推動力之間的動態平衡,這依賴於相關的運動元件和合適的直腸容受能力,肛門括約肌與盆底肌共同構成的複雜的感覺運動系統。

肛門失禁,肛門漏便,簡單說,是完全或者不完全的,有排氣、排粘液、排稀便、甚至排固體大便失禁,有逐漸加重,有偶爾發生,也有頻繁發生。診斷治療,需要根據相關的評分體系進行嚴密評判。

肛門失禁可能的發病機制,除了肛門括約肌功能缺陷的問題,另一方面可能是腸道炎症、神經功能喪失性疾病引起,這些疾病會導致直腸刺激症狀和排便緊迫感,有時候兩方面原因並存。

肛門失禁常見病因:

1. 腸道推動力增加:大便失禁可由直腸或近端腸道的炎症性或功能性腸病導致的糞便不可控排出引起,如大便不成形。包括潰瘍性結直腸炎和克羅恩病,也有腹瀉為主的腸易激綜合症。感染性結直腸炎和痢疾引起的大便失禁會是自限性的或者容易治癒。

2.括約肌功能不足:當肛門括約肌系統的神經支配或直接損傷時,就失去了保存糞便和氣體的能力,還可能導致器質性肌肉萎縮。隨著年齡增長,肌肉強度也會逐漸下降。相關因素包括:年齡,神經系統疾病,肌肉病變。

3.直腸肛管疾病:如痔、肛乳頭、肛裂、肛周膿腫和肛瘻等。

4.先天性解剖異常:胚胎髮育異常,肛管直腸不同程度的解剖性及功能性畸形。

5.直腸外瘻:肛門括約肌平面以上的直腸與肛周皮膚異常開口,如腫瘤、克羅恩病、憩室病及吻合口瘻引起。最常見的是直腸陰道瘻。

6.創傷:產傷、肛管直腸手術、意外傷害,引起括約肌損傷。產傷有括約肌直接損傷和神經損害。分娩造成的亞臨床神經損傷,使神經肌肉進行性退化,多年後肛門括約肌不足以控制排便出現大便失禁。肛門手術中,肛瘻切除術和治療肛裂的肛門內括約肌切開術、肛門擴張術,損傷肛門內外括約肌引起失禁的風險較高。痔切除術後的影響相對較少。

7.直腸容積下降:直腸前切除術,放療史。直腸容量減少,肛門括約肌系統受損,感覺功能減退,放射性損傷降低直腸順應性等等,會不自主排粘液和排氣排便失禁。

8.糞便嵌塞導致直腸肛門抑制反射亢進:糞便使直腸擴張,引起內括約肌鬆弛。

9.功能性大便失禁或心因性遺糞。4歲以上兒童的內褲上或其他不適宜的地方仍規律出現成形或半成形糞便,是無器質性病變的腸道不自主排洩,男孩發生率高,與情緒困擾有關,如父母過度關注如廁習慣,渴望被關注,恐懼排便或如廁,家庭或個人壓力等。

流行病學調查,肛門失禁在人群中發生率有2%,在老年人和精神科尤其多見,比例高達50%。

肛門失禁,涉及生理功能紊亂,涉及解剖結構變化,也關乎心理狀態。

肛門失禁的治療,包括保守治療和有創治療。保守治療有功能鍛鍊,生活起居調整,心理支持,藥物治療,生物反饋治療,灌腸療法和肛門塞等。有創治療,包括藥物注射、骶神經等神經調節治療,外科修復括約肌、股薄肌等等。

聽說,做了痔瘡手術,老了以後,肛門要漏便?

做痔瘡手術,雖有產生肛門漏便,肛門失禁的風險但術前綜合考慮判斷個體的腸道推動力及肛門括約肌等相關因素,手術規範, 避免過度治療,避免損傷肌肉,多保留正常組織結構,風險發生率不高。還有根據痔的治療需求,治療的收益大於風險,就不能因懼怕風險而不去做解決疾病的治療。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