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歷史上為什麼經常被吊打?

宗奇12


印度作為我國最古老,且也是人口最多的鄰國,對於整個世界的歷史,可以說也帶來了非常巨大的影響。不過一談到印度的歷史,很多人首先會想到的,卻是這個國家被一次一次的入侵和征服。從最古老的雅利安人,到馬其頓、貴霜、白匈奴、突厥、阿富汗、莫臥兒以及最後英國等等,那麼印度為何這麼容易被入侵和征服呢?是不是印度人太不能打了?那為什麼之前的征服者很快又被後來者征服呢?

首先要說的是,雖然印度在歷史上的確被多次入侵和征服,但是這卻並不代表印度人怯戰無用。恰恰相反的是,南亞次大陸在軍事上,其實在整個亞洲都是頗有建樹。比如他們的武器製造、城堡防禦都是極為有名。前者更是讓印度成為了重要的武器製造商,來自印度的冷兵器甚至是後來的一些諸如火繩槍之類的火器,在東亞、中亞,以及中東都極具市場。也因此,印度成為了歐洲殖民地之外,亞洲唯一一個可以在本土生產板甲的國家。

除此之外,印度也有許多非常善戰的民族。比如大名鼎鼎的錫克人,他們不僅在和莫臥兒帝國等穆斯林政權戰鬥中以悍勇出名。甚至在英國殖民戰爭時期,錫克人迅速以英國軍隊為模板,打造出了亞洲最早的線列時代軍隊。也因此,錫克人成為了英國在征服印度時最強勁的對手。可這樣就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印度人武備好,也能打的同時,卻依然時常淪為外敵的樂園。這就不得不從更大的方面來尋找原因了。

其實對於印度人來說,他們最大的威脅不是別的,正是南亞北部的地形。由於大陸板塊的碰撞,因此在南亞次大陸的北方和西方,形成了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以及伊朗高原三個天然屏障。不過這個屏障對於印度人來說,卻非常的不友好。因為這些高原缺乏緩衝地帶,直接正對著印度的平原,以及孕育了印度地區文明的兩條大河——印度河和恆河。

如果大家對於這種地形的影響有些無法理解,那麼其實可以對比一下埃及以及中國的歷史。在歷史上,埃及和中國都頻繁的遭到北方軍事力量的入侵。但是相對於印度,埃及位於尼羅河沿岸的文明核心,有著今天西奈半島以及黎凡特地區來為其進行緩衝。因此無論是最早的法老時代,還是後來的馬穆魯克,都儘可能的試圖控制黎凡特地區。因為在戰略上,這一地區,無疑能夠為自己的政權核心,提供重要的緩衝。

而中國,雖然由於人口壓力不斷的向北開拓,使得農牧分界線之間的緩衝地帶消失,但是北方的地形,卻為中原政權提供了很好的屏障。因此只要控制住這些與平緩的蒙古高原並不相連的山地地區,就可以很好的遏制遊牧民族南下的步伐。而在萬不得已,失去了這道山地的庇護時,也往往可以向南,以淮河甚至長江為界以此自保。

而對於南亞來說,情況卻非常的糟糕。在其北方的三大高原與印度平原之間的巨大高度落差,於其說是為其屏障,倒不如說是為生活在那些生活在高原山地地區的人們,提供防禦印度人的屏障。除此之外,也正如前文所說,三大高原都正對著印度文明的核心地區。換句話說,除了高度過高的青藏高原之外,帕米爾高原和伊朗高原,來自北方的武力只要控制其中任意一個,就可以直接對印度腹地進行有效打擊。而與之相反的,來自印度的政權,想要對這些位於高原的政權進行有效的打擊和控制,則就要承受巨大的財政和軍事負擔。

可能有人會問,印度境內,不還有兩條支撐著文明的大河嗎?那它們有沒有給印度人提供保護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首先在河流走向上,這兩條河流成倒“V”結構。雖然西部的印度河的確能在一定程度上,組織來自西方伊朗高原的敵人,但是由於印度河水量較少,因此它們阻敵的作用,往往還不如塔爾沙漠更加有效。

與之相對的,來自帕米爾高原的敵人比來自伊朗高原的人就更加方便。他們不僅不會受到河流的阻止,而且可以利用兩條河流的走向,順著河流進一步深入印度本土。而在印度河、恆河,還有納爾默達河之間行成的三角地區,更是完全無險可守。也因此在這一地區,建立起了大量的外來的穆斯林政權。

也就是說,從中國古代對於戰爭“天時地利人和”角度的分析來看。印度地區相當沒有地利,相當的易攻難守。那麼“人和”呢?很遺憾,對於印度人來說,這一點也並不存在。實際上,由於眾多民族對南亞地區不斷的爭奪,對這一地區,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那些征服者,無一例外都帶來了新的文化。而這些民族最後本土化,成為印度諸多民族之後,更是讓南亞的民族的複雜性,變得更加混亂。

也因此,任何政權要想對印度各地方勢力進行整合,可以說都極為困難。加之本身印度教信眾的龐大基數,和對社會的巨大粘合,讓外來宗教也無法有效的改變印度本土民眾的信仰和文化。也因此,讓整個社會的整合變得更加困難重重。而戰爭的樸素真理是:有組織的,或者說有“人和”的,總之一句話,沒有地利與人和的印度地區,一旦天時不利,自然也就容易淪為征服者的樂園。





蘭臺記史


首先看下歷史:


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創造了吠陀文化,這是第一次被入侵。

公元前3世紀,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統一了除了邁索爾地區以外的印度半島,很快阿育王死掉,印度又一次進入混亂時代,孔雀王朝時代信奉的是佛教。


然後貴霜帝國入侵印度,貴霜帝國統一了北印度,貴霜帝國是什麼人呢?其實就是中國歷史上非常出名的“大月氏”建立的國家,根據中國歷史記載,漢朝時期,匈奴攻擊大月氏,大月氏被迫南遷,而後來漢朝又擊敗了匈奴,屬於漢朝手下敗將的手下敗將,但是就是這個手下敗將的手下敗將,居然建立起後來赫赫有名的貴霜帝國,且能夠統一北印,也算奇蹟了。


公元3世紀後,貴霜帝國衰落,印度又陷入分裂,此後笈多王朝和嚈噠人(另外一直大月氏的後裔)互相戰爭,導致印度又一次分裂,在薩珊王朝和突厥汗國聯合下,嚈噠國滅亡,整個印度又一次開始分裂。

公元8世紀,阿拉伯帝國入侵印度,12世紀,突厥人又入侵北印,出現了德里蘇丹國。

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1526年殲滅德里蘇丹國,建立莫臥兒帝國。

再後來就是歐洲人蜂擁而至,英國人,葡萄牙人,荷蘭人,法國人輪番爭鬥,此後印度成為英屬印度殖民地。


確切的說,從歷史上來看,印度的本土人打仗真的不行,統治者幾乎全部是外來人,幾乎被輪了個遍,雅利安人,突厥人,阿拉伯人,波斯人,歐洲人,誰來都是王,誰來都可以統治。

確實是被吊打的狀態,而且印度這塊地方也是非常神奇,當年很能打的民族,到了印度,立馬就變得無比的軟弱,就完全不能作戰的。


印度今天各式各樣的種族都有,各式各樣的民族都有,堪稱種族大雜燴,相當多的人就是當年侵略者留下來的後裔。


我覺得很大程度還是和印度的種姓有關係,種姓導致上下層不能流通,這直接導致上層人的祖先即便是勇猛善戰,過了幾代肯定會腐朽,這道理有點類似於清朝時期的八旗兵,八旗兵一開始是非常能打的,但是僅僅到了三藩之亂的時候,八旗兵就完全不能用了,清朝又組建了綠營兵,然後到了太平天國起義的時候,綠營兵又不行了,主力變成了湘軍和淮軍之類的團練。

清朝都還沒有什麼種姓制度,只有滿漢不通婚,尚且如此,有了種姓制度的印度,更是不消說了。

滿漢不通婚一直到慈禧時代才被廢除,而當時的滿清統治者已經完全腐朽,不能作戰了。


至於大家所說的地理位置問題,地理位置確實是一個問題,但是不是主要問題,被遊牧民族入侵的國家也不止印度一個,當年古代中國周邊的遊牧民族不少,什麼匈奴,鮮卑,突厥,蒙古之類的,但是並不像印度一樣,我覺得印度的種姓制度可能“功不可沒”。


李建秋的世界


印度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文化,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從古至今,印度一直都是被侵略的對象。

公元前2500年,就誕生印度河文明,然後自由地發展了一千年,到了公元前1500年,中亞的雅利安人征服古印度,並確立種姓制度,入侵的雅利安人是高種姓人,印度當地人變成了低種姓人,一直影響到現在。這只是印度人悲劇的開始。

公元前六世紀,波斯帝國入侵印度,統治了印度河平原。公元前327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滅亡波斯帝國,然後入侵印度。然後印度人開始奮起反抗,建立了自己的孔雀王朝,阿育王就像開了掛一樣,基本統一了整個印度。但是沒過多久,起了內訌,孔雀王朝被自己人滅亡了。

公元一世紀,被由西域大月氏貴族建立的貴霜帝國入侵,統治了西北印度。然後印度東部的人看不下去了,建立了一個強大的笈多王朝,這也是由印度人自己建立的最後一個帝國政權。笈多王朝打敗貴霜帝國,統一了北印度200多年,是印度歷史上輝煌的一刻。從六世紀開始,印度分裂成諸多小國,分裂局面持續了六百多年。到1148年,中亞的伊斯蘭教突厥人入侵印度,建立古爾王朝,北印度開始伊斯蘭化。然後阿富汗人和阿拉伯人也來了,建立了好幾個王朝,統稱德里蘇丹國,共存在320年。

1526年,突厥化的蒙古人巴布爾在印度建立莫臥兒帝國。擊敗阿富汗人,基本統一了整個印度。三百年後,歐洲殖民者來了,各方爭奪戰後英國勝利,1858建立英屬印度,莫臥兒帝國滅亡。英國在印度統治了90年,1947年印巴分治,印度獨立,英國殖民統治這才結束,印度人民開始自己當家作主。

縱觀印度歷史,大部分時間都是被外族侵略統治,客觀原因就是印度地形平坦,易攻難守,外族大多都是從西北高原地區南下,很輕易就佔領了印度主要城市。主觀原因就是因為宗教和種姓制度,印度人的地位不平等,難以團結在一起,容易被侵略者各個擊破。印度人都被外族統治得麻木了,英國人來的之後,基本都沒有抵抗。


天少歷史


公元8世紀,中亞伊斯蘭勢力開始入侵印度,伊斯蘭文化壓倒印度本土的古佛教和印度教;12世紀開始這一進程勢如湧潮,形成第一波大浪: 來自於今阿富汗的伊斯蘭化突厥人在1148年大規模入侵北印,攻佔了印度河平原和恆河平原,衍生出德里伊斯蘭蘇丹國,正式拉開了長達700多年的外來伊斯蘭佔據主導地位的亡國色彩古印度的大幕兇悍尚武的穆斯林第二波大浪重新湧起在16世紀: 德里伊斯蘭蘇丹國再次被外族穆斯林所滅,同樣是來自中亞的帖木兒(成吉思汗次子的察合臺汗國之後)後裔巴布爾,在1526年攻滅印度德里蘇丹國的最後一個王朝,建立了莫臥兒伊斯蘭帝國,經歷胡馬雍,阿克巴,賈漢吉爾,沙賈汗,到奧朗則布時代達到頂峰,幾乎統一了整個印度半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悍國家之一。兩個階段的伊斯蘭化印度留下豐富而偉大的近代史文化遺產,當今世界看印度的歷史古蹟諸如雄偉的德里紅堡或絕美的阿格拉泰姬陵等等,其實都是古印度被外來穆斯林強權滅亡後的伊斯蘭文化遺址;整個近代史的伊斯蘭印度從信仰主流到統治體系,再也不是古中國高僧法顯和玄奘萬里跋涉求法取經時的佛教古印度啦 ……外來的印度伊斯蘭政權在統治初期就實行堅決徹底地驅滅印度佛教,原因之一是因為忌諱偶像崇拜的伊斯蘭教信仰最最容不下極其講究偶像崇拜的佛教,而印度教的偶像崇拜程度遠遠不及佛教的深沉內涵;所以伊斯蘭印度統治者居然也維持了幾百年來對民眾印度教信仰的寬容+ 遏制 政策,還允許下層民眾自由選擇錯綜複雜的原始信仰的延伸宗教。 1947年印巴分治時期的種族仇殺驅離導致印度教教徒和穆斯林信眾雙方有幾百萬人喪生,直至今日印度境內依然還有數量可觀的印度穆斯林存在(占人口總數的13.4%);夾在印度教教徒和印度穆斯林之間還有彪悍強勁的幾千萬錫克教信徒。


口水雜談


印度歷史上為什麼經常被吊打,有兩大因素很重要:印度教和種姓制度。造成的巨大差異和分裂才導致異族可以輕易入侵。

印度教和種姓制度構成了傳統印度社會的顯著特徵。歷史上,印度作為一個相對統一的政治單位存續時間非常短暫,在印度歷史上王權具有專制但並非中央集權的特徵,即沒有出現大一統式的王權。相反,分裂、分離和“外族”入侵佔據了印度歷史的絕大部分。

印度的多樣性不僅表現在種姓、宗教、文化、地區、語言、人種等各個方面,也表現在地理分佈及生態環境上。

這一獨特的歷史經歷和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印度文化複雜多樣性的格局。由於種種原因,印度沒有形成類似古代中國那種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主體文化,呈現的是文化堆現象。

另一方面印度傳統社會對大一統王權形成的阻礙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重宗教而輕政治,整個社會的傾向是過度強調宗教生活,忽視甚至貶低政治生活;二是種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王權的發展。

重宗教而輕政治導致人們缺乏對大一統王權和國家的興趣,種姓制度也不利於大一統王權的出現。

在印度傳統社會中,宗教佔據了人們生活的主題,政治生活則被忽視甚至輕視。在受印度教和種姓制度影響的傳統社會中,世俗王權被納入婆羅門主導的社會等級制度中;村社經濟中農民是“政治冷漠主義者”,沒有大一統的觀念。

在政治活動進程中,歷史上印度的國家建設是失敗的,既沒有形成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也不具備完善的大一統國家的官僚體系。這些都不利於印度大一統王權的產生。

在英國入侵時就發現,在面對外部入侵時,印度農民並沒有表現出很強的抵抗,相反,他們對有違宗教傳統的事情反倒在意的多。

印度也從未建成過完整的國家體制。無論是地域遼闊的孔雀帝國、貴霜帝國、笈多王朝、德里蘇丹國和莫臥兒帝國,還是層出不窮的區域性政權,不僅未能發展出能夠持久運行的官僚體制,也不曾掌握和具備有效的社會治理方法和足夠的社會治理能力。

直到英國人來臨之前,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印度教政權能發展出類似於中國的官僚體制。孔雀帝國、笈多帝國以及德里蘇丹國統治時期,整個印度也未被完全納入帝國的領地。

孔雀帝國王權主要在北印度帝國的核心地區實行專制統治,並未對帝國其餘大部分地區建立起有效的統治;笈多帝國同樣沒有建立起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除了對北印度帝國核心區域有效統治,帝國其餘部分則由番邦和眾多部落佔據著。

進入中世紀,早期中世紀曆史具有明顯的區域中心特徵,處於分裂狀態,出現了被稱為“薩蒙塔”的分裂割據勢力。

德里蘇丹國時期,印度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出現曙光,只有到了現代早期的莫臥兒帝國時期,印度才逐漸成為一箇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隨後的英國殖民者不過完善了莫臥兒帝國的治理體系。


大局大曆


縱觀印度歷史,然後稍加總結,我們就可以很輕鬆的發現,印度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儘管也有著燦爛的文化,但是整個社會不論是思想意識的集中程度,還是階級力量的凝聚程度,都是支離破碎的。

不同於中國統一的“大一統”概念,印度人的統一從來都是不徹底的,與其說是統一,不如說是某一時期的某一王朝特別強大,周邊邦國畏懼與武力而拜服。事實上,似乎在印度人的概念裡,對手認慫,就可以算作統一了。而不像中國,必須政令一統,天下一同。中央對地方有著絕對的控制權。

從宗教上來看,印度一直是皇權妥協於教權的,但又不同於羅馬教宗式的絕對影響。反而更像是皇權被在宗教思想影響下的扭曲民意的反裹挾。再看中國,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反而直接解決了皇權與世俗信仰可能存在的衝突,再加上原生宗教道教的思想並不像其他宗教那樣極端且具有侵略性,最終使得中國老百姓對皇帝,對天子的認可度要更高於五花八門的“神仙”。於是從整個社會存在性的角度來看,印度人的思想意識是七零八落的,沒有出現整個印度半島有絕對的力量群體明確效忠一個唯一對象的情況。這就使得當戰爭來臨時,“民族性”和“國家意識”覺醒程度極低,只能趨利而戰,但對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自己的生命難道不是最重的利嗎?

從中國歷史來看,朝代更迭無非是以農民為主體的下層力量和以士人門閥階層為主體的上層力量不斷拉鋸的過程。但印度歷史上的王朝更替,不但涉及了下層農民和上層統治者互相拉鋸這樣一層關係,還涉及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這樣一層宗教階級關係。力量牽扯就變成雙維度多變量的情況,這也就意味著更大的內耗和更大的妥協。這樣的內部環境想要打勝仗可太難了。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獨立以後,隨著他們所謂“聖雄”甘地的一系列運動的後續影響,印度的民族主義有了一定程度的覺醒,這也使得印度人在近代所經歷的幾場戰爭中,除了面對中國的那一場以外,其他的基本上都還可以。


雜學家大文豪


印度……自古就不是國家的總稱。都是鬆散的聯邦,加上地勢北高南地,南面就是海,北面就是一個山口(看地圖就知道),被波斯、亞歷山大等多次從被往南的幹,地勢上就是從上往下的打,土著仰攻怎麼打??另外一個個的邦你看看部落吧,語言不統一,習慣不統一,信仰還不同,還有種姓制度(中國的種姓制度,沒記錯的話好像在殷商時期),打什麼呀。


吳地陽光


原因如下:

看到阿三就想到左手🤮🤮🤮🤮,這種小跟屁蟲帶著不上臺面,用著能力不行,看著又挺噁心。不弔打還寵著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