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當上皇帝后為何不殺後周皇帝柴氏子孫?

靜湖冷月


宋靖康年間,金軍攻破汴京之後,在宋王朝太廟密室之中發現了著名的“誓碑”。在此之前,除了宋王朝的皇帝之外,人們只知道有“誓碑”的存在,卻無人知曉其具體內容。最終,金人解開了謎團……


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自此,真相大白於天下。宋太祖趙匡胤留下的“誓碑”主要就是兩點內容:一、善待柴氏子孫;二、不得堵塞言路、屠戮士大夫!後者完全可以理解,在君主專制體制下,皇帝決定一切,唯一能夠對皇帝起到“警示”作用的就是言官們的諫言,堵塞言路無異於自掘墳墓!至於不得屠戮士大夫,實際上與此是直接相關的,沒有了被殺的風險,士大夫們才敢說話,不是嗎?否則,能有幾人甘冒滅族的風險“觸龍鱗”?說到底,這第二點為的是宋王朝的江山社稷!那麼,宋太祖為什麼要通過“誓碑”強調善待柴氏子孫呢?


宋太祖真的沒有殺柴氏子孫嗎?

宋太祖發動的“陳橋兵變”被很多史家稱為“幾乎不流血的政變”。之所以加上幾乎,是因為在這場政變中,周世宗的嫡系將領韓通一家被王彥升所殺。但是,除了韓通一家之外,史籍中並沒有出現其他大規模屠戮事件!韓通全家被殺也為這場“不流血的政變”增添了些許血腥味。不過,無論怎麼說,“陳橋兵變”也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近乎零死亡的改朝換代了!


那麼,對於威脅性最大的周世宗的兒子們宋太祖也沒有下黑手嗎?沒有!周恭帝在“禪位”之後,被宋太祖降封為了鄭王並遷出了汴京。開寶六年,周恭帝在房州去世,年僅二十歲。雖然英年早逝,但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史料指向是宋太祖謀殺了他!更何況,從建隆元年到開寶六年已經過去了十三年,如果宋太祖想要殺了周恭帝,恐怕沒有必要等上十幾年再殺,不是嗎?


不過,熟悉這段歷史的人應該會發現一個問題,周世宗的其他兒子在建隆元年之後基本上消失在了史籍之中,幾乎都是“下落不明”!難道宋太祖殺光了他們?雖然正史缺乏相關記載,但是許多私人記錄還是還原了這段史實。宋太祖在“陳橋兵變”後的確曾經為如何處置周世宗的兒子們犯過難,也曾經想到過殺光一了百了。但是,在下屬的建議下,宋太祖最終放棄了“斬草除根”的打算。不過,宋太祖的處理方式相當特別,沒殺、但也沒讓他們繼續以“郭(柴)氏子孫”的身份出現,而是將他們交給了自己信得過的臣下收養,並改姓成了“別人家的孩子”,與郭(柴)氏不再有任何關係了,其中比較明確的就有潘美等人。


實際上,開寶六年周恭帝去世之後,周世宗這一支所謂“柴氏子孫”理論上便已經“絕嗣”了!後來宋王朝善待的那些個所謂“柴氏子孫”並不是周世宗這一支郭姓的“柴氏子孫”,而是真正的柴氏!是周世宗本家柴氏的後代,至於是不是周世宗生父柴守禮的直系子孫,本人沒有查到確切史料。個人認為,這群所謂“柴氏子孫”很可能是柴氏的遠支,恐怕連柴守禮一脈都未必是。


既然所謂“柴氏子孫”與周世宗已經沒有太大關係,與周太祖更加沒有任何關係!那麼,宋太祖為何要大費周章立下這麼一塊“誓碑”、要求後世之君善待“柴氏子孫”呢?這要從兩個方面來論。


宋太祖方面

前面說到,開寶六年周恭帝去世之後,周世宗一脈理論上絕嗣了,所以宋王朝善待的所謂“柴氏子孫”並不是周世宗一脈。但是,有一點我們必須承認,宋太祖所謂善待的“柴氏子孫”的確是指周恭帝及其後裔!為什麼這麼說呢?所謂“誓碑”建立於建隆三年,彼時周恭帝還活著,而且還未成年,是否會絕嗣,宋太祖根本不知道。換言之,宋太祖善待“柴氏子孫”基本上還是出於真心的,否則他完全沒有必要搞出一塊“誓碑”來,大張旗鼓豈不是更能“彰顯胸懷”?此舉和宋太祖不嗜殺戮的性格是密不可分的,這一點從宋太祖安置周世宗其他兒子的方式也能看得出,如果宋太祖鐵了心殺掉他們,其他人建議有用嗎?說到底,宋太祖並沒有真心置他們於死地,那不過就是考慮的處置方式之一,而且最終被排除了。但是,作為帝王,宋太祖的仁慈必須有限度,否則便是濫仁、婦人之仁!所以,宋太祖讓周世宗的其他兒子“消失”了,只留下了最“根正苗紅”的周恭帝。一來更具代表性,二來人少便於控制。


至於說宋太祖留下週恭帝的原因。於私,二人是親戚,宋太宗是周恭帝的親小姨父。宋太祖的生母昭憲太后與周恭帝的姥爺符彥卿是如假包換的親家!“陳橋兵變”發生時昭憲太后還在世,宋太祖不能不考慮這方面的因素。但是,作為帝王,私情永遠是要讓位政治的,這並不是主要原因。


於公,五代十國時期是個“有槍便是草頭王”的時代,你方唱罷我我登場,扯起一面黃旗往身上一裹就能稱王稱帝!周太祖、宋太祖那兩出“黃袍加身”不就是這麼來的嗎?換一種說法,五代十國根本沒有所謂正統可言,都是一群“草頭王”!那麼,問題就來了,宋太祖如何找尋自己的“合法”依據和正統來源呢?只能從周恭帝身上找!雖然後周政權也不是什麼大一統中央政權,但是從晚唐到後梁,再到後晉、後漢、後周,王朝更迭還是有“規矩”的,是存在傳承關係的,這比起南唐、北漢那些自立山頭者顯然要“正統”許多。換言之,彼時能夠代表唐王朝正統地位的只有後周政權,而不是割據江南的南唐(南唐連好皇帝的李姓都是假的)!因此,周恭帝的“禪讓”是宋太祖皇位“合法”性與正統性唯一的依據,這就是為什麼宋太祖要留下並善待周恭帝的另一個原因。


除此之外,便是安撫後周舊臣的需要了。宋與其他許多改朝換代的王朝不同,他並沒有“另起爐灶”,而是幾乎算盤接收了後周政權的一切,甚至連宰相都沒換!在經歷了改朝換代之後,後周時期的舊臣、尤其是原來與宋太祖不太對付的人必然會人心惶惶,擔心遭到報復、清洗。宋太祖善待周恭帝說白了就是漢高祖劉邦上演過的那出“咬牙封雍齒”,只不過是反其道而行之——“周恭帝我都放過了,你們有他威脅大?只要你們安心跟著我老趙,以後繼續吃香的、喝辣的!”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這或許也是宋太祖留下並善待周恭帝的原因之一。


宋太祖去世之後

周恭帝去世三年之後,宋太祖也離開了人世,而且“輸”了個徹徹底底,連皇位都成了宋太宗的而不是他兒子!這時候,宋太祖立下的那塊“誓碑”對於宋太宗而言已經沒有太大約束力了。因為與符家的翁婿關係,加之周恭帝已亡、柴氏大宗凋零,宋太宗即位之後倒也沒有刻意為難所謂“柴氏子孫”,甚至還以皇后之禮將自己的大姨子、周恭帝的繼母兼姨媽、周世宗的小符皇后給發送了……但是,宋太宗並沒有額外對“柴氏子孫”加恩,周恭帝絕嗣了,鄭王爵位跟著也便停襲了。因為周恭帝對於他的小姨父宋太宗而言已經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宋太宗更關注的是趙德昭、趙德芳兩位侄子和他們的後代!


直到宋仁宗即位之後,柴氏子孫才再次成為了“香餑餑”!因為周世宗一支理論上已經絕嗣了,周世宗那些被異姓收養的兒子的後代是不能算作“柴氏子孫”的,所以宋仁宗找來了周世宗本家柴氏一位輩分最高的後人柴詠,並將其封為了崇義公,世襲罔替。那麼,宋仁宗為什麼突發奇想、又想起了周世宗的後人呢?說白了,就是給自己臉上貼金、粉飾太平!所謂“柴氏子孫”在銷聲匿跡若干年之後就這樣再次出現在了宋王朝的朝堂之上。但他們不過就是一群泥菩薩而已,重大場合出面露個臉……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權力。因為身份特殊,宋王朝的所謂“柴氏子孫”基本都是“夾著尾巴做人”,鮮有涉足政治者。像一些野史、小說裡所謂的“柴氏子孫橫著走”是根本不可能的!更加沒有什麼“柴王爺”、“柴郡主”,宋王朝柴姓的王只有一位,那就是周恭帝——鄭王。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靖康之變後,當金兵攻入開封,打開北宋太廟時,看到趙匡胤曾給他的子孫後代留下的一塊碑,上面寫著三條祖訓:

一,保全柴氏子孫,不得因有罪加刑;

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之人;

三,不加農田之賦

其中第一條就是優待柴氏子孫,那麼,作為宋朝開國皇帝的趙匡胤為何會立此規矩呢?和歷史上其他奪權的帝王相比,他為何不將與前朝有關的人全部趕盡殺絕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首先,趙匡胤的皇位來路不正,可能是為了彌補奪了孤兒寡母江山的愧疚

眾所周知,趙匡胤之所以能夠在亂世之中一躍而起,主要得益於後周世宗柴榮對他的提拔。可以說,柴榮有對他有著知遇之恩!沒有柴榮,就沒有趙匡胤的今天。

柴榮稱帝后,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檢點,擁有掌握禁軍的權利。但是,當柴榮死後,趙匡胤以他手中的龐大權利,從孤兒寡母的手中奪了本該屬於後周的江山。

或許是出於對柴榮的愧疚,亦或是出於對孤兒寡母的憐憫,或者是為了彌補自己心中的愧疚。總之,趙匡胤沒有對後周皇室趕盡殺絕,而是對他們予以優待。與歷史上動輒在權力交接時免不了腥風血雨的朝代相比,後周的柴氏子孫無疑是幸運的。

趙匡胤能夠如此做,也算對得起周世宗對他的知遇之恩了。


其二,從趙匡胤的性格來看,他本就是一仁慈之人

在中國歷史上,很多皇帝屬於那種可以“共患難,但不能共富貴”的那種人,和這些人打天下的將士們一般都沒有好下場,具體的可參考朱元璋和劉邦。另外,在歷史上像趙匡胤一樣從孤兒寡母手中奪權的皇帝也不是沒有,比如隋文帝楊堅,但當他當上皇帝之後,北周皇室被他屠戮殆盡;再比如李世民,當上皇帝后,他的兄弟的家室也基本上被他殺光了。

趙匡胤與這些人相比,其身份都是皇帝,都擁有生殺予奪之權。趙匡胤稱帝后,完全可以將後周的皇室剷除,消除所有的對自己皇位的威脅。但他為什麼沒有這樣做呢?主要還是他的性格里面仁慈成分佔大多數,和以上的幾位帝王相比,趙匡胤的胸懷無疑是寬廣的。因為他明白,自從他坐上九五之尊的位置那一刻起,這些人已經對他構不成什麼威脅了,與其殺了他們在後世落個罵名,還不如優待他們為自己贏得一個好名聲。

所以,從這一方面來看,趙匡胤無疑是英明睿智的。


其三,善待後周皇室能起到籠絡人心的作用

對趙匡胤來說,殺不殺後周皇室對自己來說僅僅是一句話的事情。然而,殺和不殺產生的後果卻是有著天壤之別的!

殺了柴氏子孫,固然可以讓自己高枕無憂,但是,其所造成的影響卻也是巨大的。先不說在後世的史書中趙匡胤已經背上了弒君的名頭以及亂臣賊子的罵名,而且在當時也不利於他地位的穩固。

但善待後周皇室的好處卻也是巨大的。剛剛坐上皇位不久呢趙匡胤處於鞏固帝位的階段,優待後周皇室不僅能使自己成為明君、仁君的典範,起到籠絡人心的作用,而且還不會落人以口實,就算後世提起他來,也不會說他是一個恩將仇報之人。


而趙匡胤在籠絡人心方面也是有一套的,舉個例子:

當年,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後回師途中,剛準備進入開封皇宮時,突然看見一宮妃抱著一個嬰兒,就問是誰的兒子。有人回答說是周世宗柴榮的兒子。當時,大臣範質、趙普、潘美都在一旁,趙匡胤問他們怎麼處理。趙普等回答說:“應該除去,以免後患。”

但是,趙匡胤卻說道說:“我接人之位,再要殺人之子,我不忍心。”於是,當場就把這個嬰兒送給潘美撫養,而且以後再也沒有問過此事,而潘美也一直沒有向趙匡胤提起這嬰兒。這嬰兒成人後,取名潘惟吉,官至刺史。

從這一件事情之中我們就可以看出,趙匡胤是何等地會籠絡人心,經此一事,將士們無不對他佩服不已,自然也就對他忠心耿耿了。


總結

趙匡胤不殺柴氏子孫無論出於何種目的,但從他當上皇帝之後的所作所為來看,他對得起周世宗柴榮對他的知遇之恩。如果當時篡權的不是趙匡胤,換做另外一個人,我想,柴氏子孫恐怕就沒有如此好的下場了吧!


秦皇唐宗


趙匡胤篡位後,實行三大政策,重文抑武、刑不上大夫、優待前周皇室。陳橋兵變後,趙匡胤自知得位不正,開始恩威並施,使宋初政局較為穩定。特別是趙匡胤不殺後周皇帝,善待後周柴氏子孫,皇帝做到這個份上,已經是很仁義的了。自南北朝南朝宋開始,劉裕開啟殘殺前朝廢帝的惡例,此後,蕭道成、蕭鸞、蕭衍、高洋、宇文泰、宇文邕、楊堅以及朱溫,篡位之臣無不效仿前惡。那麼,為什麼趙匡胤不殺柴氏子孫相反把優待柴氏子孫作為祖制呢?我來分析一下,請大家指正。

第一,柴榮對趙匡胤有知遇之恩,恩大於天,趙匡胤篡位,有負於天下仁義。

周世宗柴榮是一代英主,文武韜略,無人能及,善於用人,挖掘了趙匡胤這個人才。趙匡胤早年投奔太祖郭威帳下,但只是下級軍官,後來柴榮任開封府尹,趙匡胤才開始升任要職,對趙匡胤來說,柴榮是他的恩人,沒有柴榮的提攜,就沒有趙匡胤的今天。特別是柴榮即位以後,又讓趙匡胤掌管禁軍,趙匡胤跟隨柴榮討伐契丹,逐步染指軍隊,威名日盛。柴榮死後,掌握實權的趙匡胤背主忘恩,隨即發動陳橋兵變,奪取後周天下,有失仁義,因此厚待柴氏後人來平復其有愧於柴氏家族的負恩之心。

第二,趙匡胤優待柴氏,是重文禮士政策的基礎。

趙匡胤本性不壞,他重視文化教育,厚待天下讀書人,篡位後確定了重文抑武、禮遇士人的政策,“杯酒釋兵權”解除武將的兵權,把重文輕武作為宋朝祖制,而優待柴氏家族是“刑不上大夫”的政治基礎,對柴氏家族和士大夫階層給予政治上的特權。

第三,趙匡胤善待後周宗室,為了樹立天下仁君的千古一帝形象。

趙匡胤善待前朝宗室,不僅是因為柴榮對他有恩,最為重要的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對於宋朝政局的穩定,必須保持統治階級上層的平靜,不能出現大的波折。特別是此時北漢和契丹還沒有平定,宋朝還沒有統一全國。趙匡胤必須樹立仁君的形象,以利於更大程度的籠絡人心。厚待柴氏後人,可以安撫天下人心,特別是得到具有愚忠之心的士大夫階層。趙匡胤厚待柴氏後人是一個政治工程,具有穩定基業的政治意義。


優秀的米老鼠96


趙匡胤黃袍加身為何不殺後周皇帝柴氏子孫?這才是真正原因。禪讓制度是中國權力交接的一種特殊方式,他能夠確保權力的和平交接。不過三國之後這個制度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尤其是司馬家族篡權起到了一個很差的帶頭作用,加上後來的五胡亂華,動不動就謀權篡位殺皇帝,真正能夠和平交接權力的真是少之又少。從這個角度來說,趙匡胤後來雖然奪取了柴家的皇位,不過他對於柴家人還算是好的。柴榮去世了之後,命他為託孤大臣,把幼主託付給了趙,雖然他篡位的行為,很不地道,他當初的藉口就是,被底下的士兵給逼得,可實際上就是為自己的篡位,找一個好一些的說法。這樣的行為弄不好,會被老百姓們不齒,這樣他的皇帝也當不下去,成為眾矢之的,所以他為了安撫人心,成功登基之後,對朝廷的大臣們很好,對於太后和幼主,這個孤兒寡母也照顧有加,也因此贏得了天下人的理解。明眼人都知道這實際上是趙匡胤早有預謀,安排好的一場戲,因此趙匡胤為了安撫人心,在陳橋驛發動兵變之後,率軍回到京城,對滿朝文武大臣並無加害之意,對幼主和皇太后也非常的善待,因此也贏得了天下人的同情和理解,反抗的聲音自然就小了些,如果當時趙匡胤頭腦發熱,將柴氏後人殺掉,不僅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而且還揭穿了自己黃袍加身被士兵逼迫當皇帝的謊言,更會受到天下人的唾罵,因此趙匡胤這一招實在是明智之舉!



三生與你無幸


趙匡胤攻破皇宮後,只看見柴榮最小的兒子,原本想殺的,被潘美勸阻,後來趙匡胤讓潘美收養,潘美為柴榮小兒子改名潘惟吉。柴榮一共七個兒子,除了兩個被後漢所殺,四個失蹤,其中包括後來登基的柴宗訓,不過柴宗訓只活到20歲,趙匡胤同樣也沒有下令追查柴榮失蹤兒子的下落,也沒有給柴家所謂的丹書鐵券,免死金牌


用戶52157040082


趙匡胤的仁慈,不擅殺大臣在歷史上都是比較有名的。五代十國時期,各種殺人如麻,文明倒退,大家已經麻木了。趙匡胤的仁慈在這種情況下就特別凸顯。

在“黃袍加身”之後,返回汴京時就事先與部下約定,對後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驚犯,“嚴敕軍士,勿令剽劫”,並降封柴宗訓為鄭王。同時密設誓碑約定:一、不擅殺柴家子孫,即使柴家人犯謀逆罪也只能罪及本人不得罪其族;二、不殺士大夫及風聞言事者。

另外,不擅殺功臣,“杯酒釋兵權”。趙匡胤深知加強中央集權的重要性,通過酒宴,威脅利誘,統一沒收高級將領的軍權,並通過聯姻和加官進爵(當然都是虛職),共富貴。“宋太祖以忠厚開國,未嘗戮一大將,然正當興王之運,所至成功,固無事誅殺”清趙翼如是評價。

再次,善待降王等。平荊湖,平後蜀,平劉鋹,滅南唐。相繼被滅國的割據和國家,都在開封有“安置”,封王、侯、將軍。

總之,趙匡胤的仁慈,成就了宋朝和他的許多美談,但過於感念兄弟之情,任由趙光義發展壯大,結果導致了“斧聲燭影”發生。


顯德七年


趙匡胤這是要證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同時展現出自己仁慈的一面,可以收買人心;更重要的是趙匡胤想要在歷史上留下一個好的名聲,堅決不做白臉奸臣!

證明皇位合法性

陳橋兵變是趙匡胤自編自導自演的一出好戲,讓大家看到的是趙匡胤是應群臣的要求不得已才當的這個皇帝,所以他這個皇帝是順應人心而當上去的,他絕對不是謀反的。但是事實上呢,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

如果趙匡胤將柴家全部殺害的話,那麼在當時在國內必然會引起巨大的轟動,不僅全天下的百姓反對他,各地政府也會反對他,而且別的國家也有討伐他的理由,所以說柴家只能厚待,至少是表面上的。

當然柴家的人必定也是會被他軟禁或則看管起來的,畢竟一個前朝皇帝還是很有號召力的。殺不得又放不得,所以只能看管或則軟禁起來的。

向天下展現自己的仁慈

趙匡胤雖然杯酒釋兵權,收回了所有武將的兵權,但是他確實是沒有殺害功臣的,更沒有殺害柴家任何一個人,他就是要告訴天下,他是一個很仁慈的人,希望更多的人來投靠他。

同時以仁慈治國也非常有利於自己的統治,讓大臣們都敬佩自己的道德,這是多少帝王想要擁有的品質啊,而趙匡胤是真的具備!

想在歷史上留個好名

古代歷史上凡是欺壓帝王的權臣,和逼迫皇帝讓位的奸臣都是會記在歷史書上,受到世世代代人民的唾罵,而帝王們最害怕的就是丹書的威力了,所以迫於史書的影響力,趙匡胤萬萬是不會謀害皇帝的,反而一定要表現出自己對柴家的優待,讓自己既謀反又落一個忠義之名!

所以為了當時皇位的合法性,還有展現自己的仁慈以及在歷史上留一個好的名聲。趙匡胤是萬萬不能屠殺柴氏子孫的!


唐朝的長老


趙匡胤出身行伍,本身功夫了得,號稱“一條哨棒打下四百軍州”,並自創“太祖長拳”。但他並不僅是一介武夫,他還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皇袍加身”、“杯酒釋兵權”都是他政治手腕高明的體現。而善待柴氏子孫,也反映了這一點。



古來權力交替,無非兩種方式:禪讓與強取。堯舜禹禪讓的故事曾傳為佳話,到了夏商周秦漢,無不是通過流血戰爭來奪取天下的。而曹魏篡漢,則可說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通過和平禪讓完成了皇位交接,漢獻帝也得以善終。之後司馬篡魏就要差一些了,而五胡亂華之後,中華文明被徹底破壞,無論是南北朝還是隋唐的更迭都充滿了血腥。趙匡胤出身的五代時期更是如此,甚至到了滅絕人性的程度。



在這樣的一個大環境下,趙匡胤能善待柴氏子孫,此舉無疑像一股清流。他這麼做,大概出於以下幾點:

一,人性。趙匡胤本性善良,出身官宦世家(不是于謙老師祖上那種宦官世家),父親趙弘殷做過後唐、後漢的指揮使,雖處亂世,但家庭教育良好,從小就仗義任俠,他“千里送京娘”的故事廣為流傳。



二,感情。趙匡胤跟後周世宗柴榮是有個人感情的。柴榮本身並不是後周太祖郭威的兒子,而是過繼的,他原來管郭威叫姑父。柴榮發跡之前跟趙匡胤一起在行伍間磨礪,二人有戰友+兄弟的感情。民間演義說柴榮、趙匡胤跟鄭子明三人是結拜兄弟,並且說好了哪天要是得了天下,兄弟三人輪流做皇帝。私人感情可見一斑。



三,政治需要。梁唐晉漢周,每一次朝代的更替都充滿了血腥與殺戮,人民對這種皇權的爭奪並不感興趣,他們關心的是誰能善待他們,讓他們吃飽飯。這個時候,趙匡胤能一反前朝的做法,善待前朝皇族,同理推之,自然也能善待百姓,一下子就獲得了天下文人乃至百姓的好感,自然就樹立起了威望,為趙宋王朝的穩定延續打下了基礎。



四,安撫人心。趙匡胤畢竟是謀朝篡位,不光彩的,人家老柴家對他不薄。他奪位之初,朝臣人心不穩,都眼巴巴看著他呢。他能奪人家,人家也能奪他,五個短命王朝的例子就活生生擺著呢。他得安撫人心,也得給自己留條後路。



五,柴氏子孫已對他構不成威脅。柴榮英年早逝,小皇帝柴宗訓七歲登基,八歲就被篡了位。孤兒寡母,對趙匡胤絲毫構不成威脅。本來太祖郭威就沒兒子,過繼了個妻侄柴榮,改叫郭榮,跟柴家斷絕了關係。郭榮一死,除了幾個未成年的兒子,郭家就沒人了。趙匡胤很聰明地把郭榮、郭宗訓又給改回姓柴,以證明他們也不是名正言順地繼承郭家的皇位。這樣一來,柴家對他的天下就沒有什麼威脅了。

他的認識很清楚,真正對他有威脅的石守信等大將,所以才有了之後的“杯酒釋兵權”。



綜合以上幾點,趙匡胤善待柴氏子孫的舉動就很容易理解了。他的這一做法無疑是最正確、最明智的。


叄把刀客


縱觀中國歷史上每次的權利交接,不管是正常交接還是非正常交接,不管是兄弟叔伯,還是君臣上下級,無不充斥著血雨腥風。兄弟相殘,叔侄反目,趕盡殺絕,斬草除根。但是,在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皇袍加身,奪了後周江山,建立宋朝之後。對前朝柴氏子孫,不但沒有斬草除根,反而厚待有佳。更是留下遺訓:“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邢,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邢戮,亦不得連坐支屬”,這樣的誓言。為何會如此,可以分析以下方面。

其一,穩定局勢,收買人心

那時,剛剛建立宋朝,不管是朝內,還是朝外,亦不是很太平。

朝內的大臣都是前朝舊臣,身受前朝君王的厚待,此時對前朝遺孤下手,不利於朝內的團結,更會引起朝內人心惶惶,狗急跳牆,生出禍端。

朝外,更有軍閥伺機而動,此時殺人,會讓各路軍閥有了出兵的理由,導致宋朝外交四面樹敵,危機四伏。

其二,天下紛爭久矣,百姓對殺伐麻木

自唐末紛爭以來,短短53年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更迭,百姓對於這種頻繁的朝代更迭麻木,沒有了歸屬感,不管天下屬於誰,都是打打殺殺。宋太祖對於柴氏的仁慈可以做給天下人看,讓天下人覺得這是一個不一樣的皇帝,這個皇帝可以給百姓安定,給百姓歸屬,給百姓太平,讓百姓歸屬感強烈。

更是做給其他軍閥看,善待柴氏子孫,亦會善待其他軍閥。




六月舊書


當然,一方面,說明趙匡胤是真正成熟老練的政治家而不僅僅是軍人。但說到底,只不過是為了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首先,趙匡胤得國不正,後周舊臣是潛在的危險。

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六月,世宗柴榮病逝,他七歲的兒子柴宗訓繼位,符太后垂簾聽政。後周面臨“主少國疑”的局面。皇帝年幼,人心浮動,後周政權面臨危機。

其實倒不如說是後周本身享國時間太短暫,還沒有建立起士大夫階層對國家的忠誠。因為從後周太祖郭威951年即皇帝位,到恭帝柴宗訓960年被廢,也不過短短九年。根基不深,因此被趙匡胤瞅準機會,逼迫柴宗禪讓。

但是,趙匡胤畢竟得國不正。缺少正義性。所以他不能不忌憚後周舊臣的潛在的反對力量。

其次。趙匡胤畢竟是老練的政治家。他知道自己怎麼得來的江山,所以也必然明白別人也會用同樣的方法奪他的江山。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自己身邊的權臣不也照樣野心勃勃嗎?而這一股力量,更讓他寢食難安。所以趙匡胤厚待世宗母子,安撫後周舊臣,無非是使新貴與舊勳互相制衡,為皇帝所用。

五代十國是大亂之世。你方唱罷我登場,政權更迭是常態。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這種思想,在亂世更加明顯。你今天做了皇帝,跪在下面山呼萬歲的權臣明天就有可能把你拉下馬來。所以,恩威並施,才是籠絡人心的最好法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