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王”李建強和他的扶貧事業

“果王”李建強和他的扶貧事業

金秋時節,走進和政縣的“八八集團萬畝種植基地產業園”內,綿延不絕的啤特果果樹如一片綠色海洋,頗為壯觀。這是我省連片種植面積最大的啤特果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而創辦與經營這份事業的,是省政協委員、甘肅和政八八啤特果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建強。

從2006年通過投資改制的方式進入八八集團至今,在李建強的帶領下,八八集團從一家即將關門停產的企業轉型升級為省內以啤特果果汁作為龍頭產品,集研發、生產、銷售於一體的現代化食品企業。公司總資產近3億元,年生產能力7.5萬噸,年產值達1.5億元。更令李建強自豪的一個數據是,八八集團被授予國家扶貧龍頭企業的榮譽稱號,帶動全縣種植啤特果17萬畝,使果農畝均增收1200餘元,啤特果產業已成為當地貧困群眾穩定增收的支柱產業。

“企業的發展目標不僅是獲得利潤,更多的是承擔社會責任,作為土生土長的臨夏人,我有責任帶領家鄉的老百姓早日擺脫貧困的日子。”李建強說。

“果王”李建強和他的扶貧事業

■ 從建築行業到食品行業

記者來到和政採訪時,正值啤特果採摘的季節,在八八集團公司門口,遠近果農紛至沓來交售鮮果,滿載果實的各種運輸車輛排起長龍,公司內果農們正忙著與收購人員拉運、分揀、裝箱、稱重、裝車,一派豐收忙碌的場景。面對穩定的啤特果收購價格,村民們增收的喜悅溢於言表。

見到李建強時,他的眼睛有些紅腫,頭髮也略微有些凌亂,顯得很疲憊。“最近正好趕上收果子,公司門口都是各地來送果子的農民,為了早點收完農民手裡的果子,所以每天晚上都忙到凌晨一兩點才能休息。”李建強笑著說。

1969年,李建強出生在臨夏州積石山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十幾歲時,因為家庭生活困難,李建強只能出門打工掙錢養家。貧寒的出生造就了李建強能吃苦,也善於學習,從建築工地工人幹起的他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地慢慢掙到了第一桶金,也成立了自己的建築公司。

2006年,已經在建築行業小有成就的李建強決定轉型,他瞄準了當時瀕臨破產的和政縣八八果品廠。八八果品廠是八八集團公司的前身,成立於1995年,像很多舊體制下的國有老企業一樣,由於受技術發展水平、機制體制制約以及傳統計劃經濟思想的束縛,企業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一步步陷入困境,走到了破產的邊緣。

李建強通過投資將八八果品廠改製為八八啤特果集團有限公司,並擔任公司董事長。改制後,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公司加大了產品研發、技術改造的力度,研製開發了寓營養性和保健性為一體的“松鳴巖”牌啤特果汁飲料、冬果梨果汁飲料、冰泉包裝飲用水等多種純天然飲品,併成立了臨夏州啤特果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取得了多項國家專利。在李建強帶領下,經過十餘年的快速發展,如今八八啤特果集團公司位列甘肅省百強企業,也是甘肅省地產飲料行業的領頭羊,產品銷售多年來一直穩居同行前列,當初瀕臨倒閉、眾多工人面臨下崗的老企業實現了“起死回生”。

■ 讓啤特果變身“致富果”

和政縣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交匯地帶,屬高寒溼潤半溼潤大陸性氣候區,這裡為啤特果生長提供了優良的天然條件。

“啤特果別名皮囊果、剝皮梨、酸巴梨等,適宜在高寒、陰溼的環境中生長。”提起啤特果,在採訪時話不多的李建強突然來了興致。李建強介紹,啤特果果品外形和梨十分相似,但其味道酸甜,含有氯基酸、糖類、維生素和鉀、鈣、鐵等微量元素,具有養胃潤肺、消渴止咳、軟化血管等多種保健功能。

李建強告訴記者,近年來,和政縣將啤特果產業列為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之一,採取“公司+協會+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首先以訂單種植和保護價收購的方式,為種植戶免費提供啤特果種植技術培訓。 “我們公司以2元/公斤的最低保護價收購啤特果,對於精準扶貧戶再以高出0.3元/公斤價格收購,確保農民每年都有穩定的收益。”李建強說。除此之外,八八集團在和政縣還組建了5個貧困村啤特果種植合作社,吸納貧困戶53戶,建成啤特果標準化示範基地5個,帶動全縣發展苗木類合作社138個,專業種植戶3850戶,帶動啤特果種植覆蓋全縣13個鄉鎮34個貧困村,使果農畝均增收1200餘元。隨著這種脫貧攻堅新模式深入人心,啤特果種植規模迅速擴大,在和政縣三合鎮、買家集鎮,八八集團流轉土地1萬多畝,建成八八集團萬畝種植基地產業園,啤特果產業已成為當地群眾穩定增收的支柱產業。

隨著當地啤特果產業的發展壯大,農民陸續從土地裡解放出來。李建強告訴記者,當地群眾每年獲得土地流轉金收入400多萬元,畝均收入600元,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又增加了土地財產性收益。同時,把勞動力從土地裡解放出來,180名貧困群眾在企業和基地常年務工,在家門口實現就近就業,月收入達2500元以上。同時,公司與230名貧困群眾簽訂了日工資100元至150元的季節性用工協議,直接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60餘人就業,年用工達4.3萬工日,貧困群眾人均年收入2.5萬元,進一步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有力助推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今年我賣果子就掙了3萬多元,加上在自己村子的合作社裡打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記者在八八集團內見到了三合鎮農民馬明,拿著剛剛賣完啤特果掙到的錢,馬明臉上的笑容愈發燦爛。

在管理好公司,助推脫貧攻堅事業的同時,李建強還把眼光放到了今後,瞄向了啤特果特色旅遊,將啤特果業態接續延展。

每年春天,和政八八啤特果集團有限公司啤特果萬畝種植園內,啤特果樹鮮花盛開,成為當地一道春季旅遊觀光的絢麗景觀。依託萬畝種植園,八八集團連續舉辦了四屆“高原梨花旅遊節”,將觀賞、休閒、餐飲、商貿、文化貫穿到整個活動之中,初步形成了集種植、觀賞、銷售為一體的啤特果產業鏈,帶動發展農家樂42家,啤特果成為群眾的“樹上糧倉、樹下銀行”, 公司實現了種植、生態和旅遊業立體發展,破解了依靠啤特果加工銷售的單一模式,延伸了產業鏈。

■ 積極投身社會公益

李建強的微信名叫“果王”,儘管他笑著告訴記者這只是隨便起的,但如今,依託八八啤特果集團公司,和政縣啤特果種植戶已有2.6萬戶,全縣啤特果樹栽培面積17萬畝,啤特果產量近6.8萬噸、產值1.9億元,有啤特果加工、倉儲、運輸、銷售企業100多家,說他是“果王”也並不為過。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多年來,李建強積極回饋社會,投身公益事業,在買家集鎮改造危房、硬化水泥道路;為買家集鎮兩關集村和關家集鄉關集村互助社注入發展資金各20萬元;為梁家寺、陳家集、新莊、三十里鋪等鄉鎮的學校捐贈課桌、衣物、學習用品,累計價值達60多萬元,並在捐資助學活動中捐款20萬元。同時,他先後在汶川地震、青海玉樹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災難中捐款688萬元;紮實開展“每賣出一瓶果汁,就向貧困地區捐出一分錢”的企業光彩行動,積極參與捐資助學、賑災救災、扶貧濟困等社會公益活動,累計捐款捐物摺合人民幣近1828萬元。

在採訪的尾聲,李建強說:“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變強,都得益於黨的政策和全社會的理解、幫助與支持。作為一名黨員、一名省政協委員,作出表率、飲水思源、回報社會,是企業家應盡的社會責任。”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