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僱主市場出現了四個小苗頭

董小姐 | 地產僱主市場出現了四個小苗頭

「和老闆談授權,就像在懸崖邊試探老闆的心意。」

一位公司管理層對董小姐說,今天的地產僱主市場正在起變化。

老闆焦慮,跳槽不易,各有各的心酸。

資本的意志,老闆的口味,經理人的不安全感,在平淡如水的市場裡,最終發酵,產生化學反應,輸出了新的故事與苗頭。

最近,與多個人力資源、獵頭與高管朋友聊了聊,董小姐發現,地產僱主市場上出現了幾個小苗頭:

一,「平民型」經理人開始走紅。

在尋找總裁、副總裁與區首的人選時,一部分地產老闆正在重新迴歸理性與現實。

「他們什麼都不看,只看你能不能解決問題,有沒有資源。」

一位獵頭朋友,最近操作了幾個案例。事後,他的結論是,形勢變得有點快,很多老闆開始不再迷信市場上的明星職業經理人。

這個心態反應在兩個重要的跡象中。

其一,在適配總裁、副總裁與區域總的候選人時,「平民型」經理人開始走紅。

這個結論,在另外幾個人力與獵頭的朋友那裡,都得到了證實。

董小姐把各家的共同訴求總結一下,就是,為了判斷你的適配程度,老闆們更加看重一件事:在過往與最近的職業生涯中,你有沒有遇到特別難的工作條件,然後,你用什麼樣的辦法解決了它?

另外,淡化履歷與出身,更偏重你的實操,在面談中檢測你思考的深度和廣度,以此作為重要的評估選項。

很顯然,這個變化與以往更強調候選人的聲望與履歷出身不太一樣。

這就意味著,在職場生涯裡沒有克服過多大問題的人,沒有在水深火熱裡力挽狂瀾的人,在當下的跳槽中,沒有任何優勢可言。

那些年齡偏大、穩定性不好、最近兩年沒有突出業績的經理人,更可能面臨越來越狹窄的就業市場。

不過,對於職級低一點的崗位,籠統來看,TOP30的房企出身,仍然是一個更有優勢的門檻。

其二,明星職業經理人仍然受寵,但薪酬提升幅度大幅縮減。

與此同時,有一部分地產老闆,仍然堅持要高學歷和知名企業出來的人才。

萬科、融創、龍湖、保利、碧桂園、華潤等等,還是很多地產老闆的加分項。

但是,新的變化在於——他們對人選的要求更高了,對薪酬幅度預期卻提升的不多。

也就是說,明星職業經理人的就業待遇,和過去相比,正在打折扣。

在市場狂飆突進時期,我們看到,很多跟著平臺擴張而快速晉升的明星職業經理人,迅速跳出了一條上升的職業曲線。

但是如今,當市場進入收縮期與膠著期,在不少地產公司僱主的視野裡,這群超級明星的光環在收入上開始打折扣。

當然,知名度這個東西是相對的。所謂「平民型」職業經理人,只是相對於活躍在媒體頭條中的明星職業經理人而言。

你的老闆永遠不會嫌棄你有多麼光鮮,只要這光鮮是真實的。

二,城市總出現過剩的跡象。

越來越多想要跳槽去當城市總的人,可能更能感覺到,當下高端人才市場上溫度的驟變。

數位資深的獵頭與人力高管告訴董小姐,今年,蠢蠢欲動想跳槽到城市總崗位的候選人,明顯比往年更多,已經表現出過剩的跡象。

根據觀察,他們的困境主要由以下幾方面組成:

1,城市總經理內部晉升的通道更暢通了。除非一家公司內部無人可提拔,才會考慮從外部招聘空降。

2,許多地產公司都在強調,要優先錄用能平級跳槽的人。這和很多潛在跳槽者的心理預期有很大的差距。

3,城市總的坑在減少。偶爾有城市總因晉升不力,動了跳槽心思的,公司更多是百般挽留,不會輕易接受辭任。

4,市面上活躍的、各就各位的準城市總們,在總部看來,很多人的業績尚不足以被提拔為城市總。於是,很多人動了跳槽的心思,這進一步惡化了市場上的供求關係。

上述解釋,無論是否為偏見,但是,這些因素,無一例外都增加了城市總入職的難度。

三,對藍領團隊的需求量變大。

有一位朋友準備去某地產公司做CEO級高管。

幾輪溝通下來,相談甚歡,已經談到了最後一步,卻在一個環節與老闆僵持不下。

原來,老闆充分表達了延聘的誠意,但是,對於他的副手之一,一個業務條線的高管,老闆卻有另外的人選計劃。

老闆想要幫這位準CEO指定一個副手,除此之外,其他崗位人選,可以由總裁定奪。

但是,這件事讓這位朋友感到自己並沒有被100%信任,他開始為未來潛伏的管控矛盾感到擔憂。

最終,他放棄了這個誘人的位置。

聽到這個故事以後,我與幾個人資朋友溝通了很久,大家的看法是,這與我們以往的印象非常不一樣。

過去,老闆們釋放大手筆,高薪加持,寄希望於某一個人來力挽狂瀾,好上加好。

如今,老闆們正在收束自己的授權邊界。更傾向於根據你的業務能力結構,給你有限度的拳腳施展空間。

與此同時,他們更關心腰部力量了。

對於自己的高管團隊,老闆希望招聘的,不是一個超級明星,而是一個互補性很強的班底,有明星,更有藍領。

在這種心態下,地產僱主招人的預算不再孤注一擲,花在一個高管身上,而是揉成三四份,甚至更多,釋放給更具體的藍領實操團隊。如果兩個方案衝突了,他們肯定優先選擇團隊方案。

公司規模越大,管理深度和精細度越要加強,對中層要求也更高。

今年以來,董小姐打聽到,融創還成立了自己的「尋訪部」。自己發揮獵頭的角色,親自下場找人。

「只有好司令,沒有好軍官和好士兵,也打不了勝仗。」一位朋友說。

董小姐發現,今年,行業年薪在40—70萬之間的招聘需求變得尤其大。

超級明星與藍領團隊一起,成為了僱主們心頭一杆秤的兩端。

相互需要,缺一不可。

甚至不排除,未來,無法應對行業收縮期的城市總及總監們,需要讓位給更多比他們身價更便宜、工作更賣力、更有即時回報的業務骨幹。

一位朋友說,「有些經理人以前打年工,現在打月工。

而試錯成本與風險也在上升,連續幾次的震盪與跳槽,甚至可能導致你順坡出溜,淡出江湖。

一位剛入職某閩系房企的總裁級高管,已經萌生了退意。

理由是,入職後,他才發現,面對的情形和入職前承諾的很不一樣,他得到的授權空間縮窄了不少。

期望過高,水土不服,是很多職業經理人陣亡的主因。

四,老臣重返戰場C位。

不久前,一位地產CEO物色了一個業務條線的大拿。

興致勃勃推薦給老闆,未料卻被打槍了。

物色的前提是,這位CEO認為,原先的業務條線大拿業績完成不佳。

但替換未遂,也並非毫無道理。老闆心中自有時間表。

更重要的是,原先的業務條線大拿是公司的老員工。他低估了,老闆對老臣的倚賴與看重程度。

老闆永遠需要老臣,忠誠度是最好的勳章,團隊平衡感是不可或缺的良藥。

對待老臣和空降職業經理人,他們的耐心值本來就不在一個區間裡。

最新的跡象是,一些老臣正在重返C位。很多公司重新重視老臣,不再過度熱衷「年輕化」。

從大企業流出的職業經理人,過去幫助中小公司上規模、上速度、上槓杆。

然而,當行業降速,遭遇新週期的考驗,這類公司的管理問題也最容易爆發。

這群人裡,有一部分乘著東風,平步青雲,足夠年輕、敢拼,但往往缺乏大格局,細摳小技巧。經驗不足,韌性不夠,一旦扛不住,撒腿就跑。

每當這樣的時刻發生,都是對地產僱主的教育時間。它往往被動導致,一些地產老闆親自出馬,清理隊伍,帶著老員工重整河山。

市場不穩時,老臣更加抗造——也讓公司因為沒有更多的新鮮血液而變得更加路徑依賴。

這四個小苗頭,是暫時的風向切換,還是趨勢性的跡象,關乎很多人重新評估自己的職業生涯。

你們身邊正在發生怎樣的職場故事呢?我們留言中見。

董小姐 | 地产雇主市场出现了四个小苗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