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朝歷代都有編修前朝史書的習慣,明朝也不例外。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學士宋濂來組織人手編撰《元史》,宋濂是明朝初年的文壇領袖,又是太子朱標的老師,朱元璋認為,讓宋濂來編纂史書,自然不在話下,但宋濂思考半天,對朱元璋說,元朝史料大多不在中原,編撰十分困難。若想編成《元史》,須得一人相助。朱元璋:“只要先生點名,我必請他來協助先生!”宋濂說:“翰林院危素堪當大任!”
危素何許人也?宋濂為何一定要請他出山呢?危素此人,大有來頭。早在元朝時期,危素就成了漢人中的佼佼者,他擔任元朝兵部員外郎、工部侍郎、監察御史等職,是元朝政壇赫赫有名的漢族大臣。危素是個神童,4歲就開始讀書,是集書法、繪畫、文學、史學之大成者。元順帝時期,危素進入元朝翰林院擔任編修,因為元朝丞相脫脫欣賞危素,讓危素來負責編修史書。危素歷經多年,完成了《宋史》《遼史》《金史》三部史書的編撰。但因為危素是漢人,最後這三部史書的作者都變成了丞相脫脫,危素變成了一個代筆的寫手。
洪武元年,徐達率兵北伐,元朝最後一位皇帝元順帝果斷放棄北京(元大都),逃到草原上。徐達佔領北京後,找到了危素。此時危素已經66歲,垂垂老矣,他不願意投奔明朝,他想為元朝“盡忠”,因此差點投井而死。還好徐達禮賢下士,危素才同意跟徐達一起回南京。朱元璋早聞危素大明,將危素安排在翰林院,時常召見危素,讓危素為朱元璋講述元朝皇宮中的故事。
因為危素在元朝做了近30年的官,對元朝比較瞭解,又加上危素有編撰史書的經驗,所以宋濂才要求危素來協助編撰《元史》。危素不負眾望,召集一幫文人,完成了《元史》的編修。在中國的“二十四史”的作者中,從來沒有一位作者像危素一樣偉大,因為他一個人參與編撰了四部正史(《宋史》《金史》《遼史》《元史》),佔“二十四史”的的六分之一。但是,因為宋濂的地位在危素之上,所以《元史》的作者一欄,寫上了宋濂的名字。危素雖然編了4部正史,但沒有一部留下自己的名字。
自古以來,才華太驚豔的人在性格上總有不足,危素便是如此。元朝時期,大畫家王冕聲名鵲起,但王冕唯獨看不起危素。危素多次向王冕求畫,王冕都未答應。因為王冕認為危素此人太“有詭氣”,不值得信任。如果說王冕不喜歡危素,這還不算嚴重。但若朱元璋不喜歡危素,危素就大禍臨頭了。危素投降明朝的時候,已經66歲,編撰完成《元史》,已經到了70歲高齡。因此經常倚老賣老,讓明朝的大臣非常不爽。洪武五年,一位叫王著的御史率先彈危素,說危素是亡國之臣(元朝舊臣),不適合得到重用,其他御史也紛紛彈劾,朱元璋忍而不發。
有一天,朱元璋正在東側間休息,危素在門外求見。朱元璋問:“門外是誰?”危素回答:“是老臣危素!”朱元璋本來對危素就反感,一聽危素自稱“老臣”,便十分不爽。諷刺危素道:“你是哪朝老臣?我以為是文天祥呢?”文天祥是南宋抗元名臣,朱元璋這麼說,明顯是諷羞辱危素曾效力於元朝,危素聽完後,面紅耳赤。第二天,朱元璋將危素貶到安徽和縣,讓他收餘闕廟。餘闕是元朝的一位忠臣,朱元璋這麼安排,讓危素特別尷尬。危素已經70歲,面對如此羞辱,重病不起,半個月後,危素在餘闕廟嚥氣,客死他鄉。
筆者認為,危素在歷史上的貢獻值得認可,尤其是他在史學上的貢獻,不可磨滅。但危素生在了那個年代,曾長期效力於元朝,由於民族的原因,他在明朝初年的地位非常尷尬。再加上危素以“老”自居,因此得罪了很多御史,尤其得罪朱元璋,最後釀成苦果。從歷史全局來看,元朝的危素、明朝的危素,都是中國歷史上危素,值得我們去認可。
閱讀更多 博史通今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