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消失的母親河,地底埋藏的故事連老杭州都不一定知道


杭州消失的母親河,地底埋藏的故事連老杭州都不一定知道


杭州消失的母親河,地底埋藏的故事連老杭州都不一定知道


杭州消失的母親河,地底埋藏的故事連老杭州都不一定知道

湖濱十篇,我們基本梳理了這塊價值高地的歷史、人文、傳奇、規劃和潮流,很多人好奇我們怎麼收梢。

是的,在寫湖濱十篇之前,我們就埋下了一個心願:我們想畫出一張湖濱理想圖。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湖濱,那城市秘密也想描畫一下自己心目中的湖濱。這個湖濱是先驗的,是輕盈的,它和現實實現不是一比一的關係,它是一種創意生活的承載,是對未來城區的設想。這一塊和西湖有著最緊密聯繫的城區,如何在未來進一步提升城湖關係共生共榮;無論是遊客還是本地人,是否都能在設想中的湖濱找到更滿意的存在而願意一再造訪;是否可以擁有讓杭州的文化特徵更突出、聯接更緊密、視野更寬闊的,激活全區域價值的空間設計和公眾活動?

這些話題無疑很迷人,包含了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我們的湖濱理想圖不僅僅要考慮外觀形態、城市表皮,還想更多地觸及城市的靈魂。理想圖裡的湖濱是一座烏托邦,它不想變成拆空的空想和瘋狂的妄想,它比夢想接近現實,比理想自由放飛,它是一群熱愛杭州的人們為城市獻上的一次創意、一份激情。

為了呈現得有意思,我們認真了。我們認真起來真的連自己都怕。這個“不堪回首”的過程,過幾天會告訴大家。先說說我們的設想,我們設想的第一步是:恢復浣紗河。

湖濱二公園地上有舊時的杭州城地圖,街道坊巷城門河流,城西是湖泊溼地和群山,城東南是錢塘江呈“之”字形流過。


杭州消失的母親河,地底埋藏的故事連老杭州都不一定知道


聽咱們“城市秘密”的顧問章勝賢老師說起過幾個美麗的比方,他說杭城就像一張狹狹長長的芭蕉葉,又像一葉行於煙波上的風帆。這美麗的意象,讓人不自禁地蒸騰起想象,想象在皓月下鳥瞰這個城市——錢塘江是明亮的,西湖是明亮的,它們是這座城市的眉眼,卻倏的從“江”“湖”的身上飄揚出葉脈般的細絲,這些細絲就是流經城市的河流。杭州城就是這樣生活在水上,水是杭州的靈魂。而湖濱最重要的水系就是浣紗河,有人把它稱為杭州的“母親河”。

浣紗河和西湖原本相通,因為特殊年代的政治原因而消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就是西湖的一部分,用它的入城來激活湖濱更多的靈性,我們覺得可以一試。

1969年前,從西湖往東,老城區順次有浣紗河、市河、中河、東河、貼沙河,非常有節奏地調控了城市的氣溫和氛圍。1972年浣紗河被填沒。但是它沒有消失。在原有的水道上,它被分成了上下兩層,一層防空洞,一層暗渠,依然承擔著城市防洪排水的功能。

最熱的天,我們走入地底,第一次走進被馬路和混凝土覆蓋的浣紗河,現在叫浣紗渠。在一人多高的空間裡,這條河流的過去緩緩向我們湧來……


杭州消失的母親河,地底埋藏的故事連老杭州都不一定知道

▲浣紗路仁和路口,綠化帶上即有一個入口。目前上城區可進入浣紗渠的口子有仁和路口、開元路口、齊心路口三個入口,市一醫院後門口也有一個,但是長期鎖著幾乎不開。


杭州消失的母親河,地底埋藏的故事連老杭州都不一定知道

▲進入後一平米左右的黑黝黝洞口出現在眼前,臺階窄且陡,僅容得下一個人上下。雖然是白天但是到下面還是必須要開燈,下了臺階右拐,約往前走5米左右就到了浣紗渠主要通道。


杭州消失的母親河,地底埋藏的故事連老杭州都不一定知道

▲通道的牆壁下半部分曾刷過綠漆,因為空氣潮溼,牆皮早已斑駁不堪。每隔一段距離會有一個排風機,且通道依舊留著約為寬一米的牆體半隔斷。一人多高的空間,還曾經做過旅館。依稀能想得到30年前這裡曾作為工人旅社的情景:旅社床約一米,佔據通道一半寬,剩下一米供房客往來行走。據瞭解,住客大多是周邊醫院病人的家屬,或剛來杭州務工缺錢的人,也只有他們才會忍受汙濁的空氣、潮溼的環境,因為價格便宜。


杭州消失的母親河,地底埋藏的故事連老杭州都不一定知道

▲防空洞的下層還有一條寬2米,高1.1-1.4米的排水暗道,是西湖部分配水的分流暗渠。仁和路這個口子也是浣紗渠水質監測點。通道里一塊石板已經被打開,通過這個開口能看一米多高的暗渠裡緩緩流動的西湖水。西湖水從湧金閘進入浣紗渠,一直往北最後經密渡橋路排入運河。


杭州消失的母親河,地底埋藏的故事連老杭州都不一定知道

那時候,浣紗河叫“清湖河”,它接納清波門和湧金門來的兩股水源。

方誌說,清湖河水源起自“宣化橋”。古宣化橋的位置,在如今西河坊街的舊仁和署路口,橋下的流水,是從西面的流福溝過來的,溝裡的水來自山上,由清波水門的“暗門”流入。說這水流起源宣化橋,無非宣化橋邊有杭州府治,也算是修志人不露“眼”的奉承(見下圖南宋京城臨安之中部區塊),本正源清。

流福溝的流水到了宣化橋下,再往東流到現在的吳山廣場西口,拐北順勞動路流入湧金水門西來的流水,山水湖水融為一體。對於清湖河來說,當年湧金水門的流水,遠不如清波門“暗門”進來的大。湧金水門原址在現大華飯店裡面,至今仍留有一段河道。


杭州消失的母親河,地底埋藏的故事連老杭州都不一定知道

▲南宋時期,紅線即為流福溝水流方向,在藍線處流入湧金門西來的流水(地圖方向:上西下東)

我稱清湖河,或者說浣紗河為杭城的母親河,是受蘇東坡的啟發。這個集行政和監察為一身的“下放幹部”,是可以向皇帝直接上奏摺的。他寫過《請開河奏狀》,說清湖河“不復與城中運河(中河)相灌,此最可惜”(宋時東河還在城外,不在此奏摺範圍)。

可惜時逢財政緊縮,蘇老市長的兩河貫通計劃擱置,“父親”中河與“母親”清湖河陰陽沒有合一。這也有了清光緒十八年(1892)“浙江省城圖”上的文字:杭城河流,“多江潮水灌注,惟湖水之由西入者,名清湖河(即今之滿營河),以別於濁江也”。

清湖河,清水碧波,是有別於中河江水倒灌時的渾濁鹹澀的。所以,當年的河兩岸,婀娜多姿的浣紗女,比比皆是。她們洗滌蠶絲(蠶繭煉煮後的工藝),挽籃輕盈。而中河只能載運,不可浣紗。後人說杭州“絲綢之城”,完全就是母親河的賜予。

杭州消失的母親河,地底埋藏的故事連老杭州都不一定知道

▲民國時期浣紗河邊的浣紗女


杭州消失的母親河,地底埋藏的故事連老杭州都不一定知道

在如今的延安路浣紗路口,前清時,是旗營城的南水門。浣紗河往北一段,在此轉去,旗營城東西一分為二。旗人三多在16歲時就寫了“柳營謠”百首,以柳營稱呼旗營,其中有“五小營門九里城,穿城河水最澄清。臨流稚子學垂釣,聖代於今休甲兵”,可見這段浣紗河被旗人整飭得清幽寧靜。

從旗營城的南水門到北水門,此段浣紗河一里許,有橋一十二座,密度之大為市井少有。第六座叫平海橋,即如今平海路的浣紗路口,浣紗河水流到此,又分成兩股:一股去了東北向;一股西折,過平海橋,去西北向。


杭州消失的母親河,地底埋藏的故事連老杭州都不一定知道

▲東浣紗河(平海橋至眾安橋,民國時期就填掉了)


去東北的一股,出了旗營北水門,也就是現在的慶春西路,又東折而去。說這一路,不得不提南宋。那時,河的北側有北瓦(當時臨安最大的娛樂中心);南側有酒樓。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北側仍留有“井字樓”地名。這個地名來源不知是否是北宋遺風?


這一種有別於杭州排屋式的井字酒樓,又名“羊棚樓”。井字樓裡喝酒的客官雖然像羊一樣被圈,但四排房子還是能相互走通的,它具有臨安城沒有的新奇。浣紗河在此最後流淌的日子中,井字形樓已成“口字形”了。她往東流過眾安橋後,匯入市河(今光復路)。1948年市河填沒,浣紗河由此斷頭。


杭州消失的母親河,地底埋藏的故事連老杭州都不一定知道

▲浣紗河井亭橋北望(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藏)

胡蘭成在《今生今世》中兩次提到浣紗河北段,他說:“這河才是真正的河,河邊的楊柳也才是真正的楊柳,因為透著人間平民的煙火”。他這人人品很差,但文字和品位讓張愛玲都甘願低到塵埃裡。當年的浣紗河,也算是市廛中最好的風景,杭城惟一的兩座高樓,臨河而立,燈火不夜:一是井亭橋東的“七重天”;一是眾安橋西的東南日報館。


這是民國文人最為讚賞的一段,那夾在柳樹與楓楊下的流水,說不上浩蕩,也樹影斑駁,魚翔見底,波如練舞。臨河的居民,洗菜的、捶衣的整日不斷。那洗被單的,如孔雀開屏,能抖出半面河去。夏日晚上,月映水走,風吹波爍,涼了半座城市。


回過頭說去了西北的一股浣紗河,它在平海橋,也就是現在的市一醫院南側西折,在拐彎處水流很急,形成大小小的漩渦。再過板橋(如今板橋路的南首),斜穿延齡路和學士路口的龍翔橋,過長生橋、小車橋(現慶春西路)與武林河匯合。武林河俗稱“西河”,如今也早已消失。


杭州消失的母親河,地底埋藏的故事連老杭州都不一定知道

▲平海橋

浣紗河流經的這一路,也是民國的新市場中最鬧猛路段。以一旁“龍翔宮”命名的龍翔橋,也是老杭城的座標。1913年,為建設新市場中第一條現代意義的馬路——延齡路,青石垂拱的“龍翔橋”成了“洋灰”平橋,但名聲依舊斐然。1935年1月18日晚上,杭城第一座具有“全場水汀”(即冷暖空調)的“聯華大戲院”(今勝利劇院),由阮玲玉女士主持揭幕儀式。當天的《東南日報》頭版眉題,就是“杭州新市場延齡路龍翔橋北首”。

浣紗河在此歷盡了燈紅酒綠,也盡閱了市井冷暖。在龍翔橋的南首,是民國初始杭城第一座新式小菜場,也是新中國後杭城內第一個農產品自由市場。浣紗河在此細細讀了杭城的市井大書,進了西河,就備受冷落了。從關押“罪人”的小車橋到當年的武林水門,二里長,只有長壽橋、教場橋、獅虎橋、斜橋、洗馬橋(萬壽亭),水流流入涵洞。浣紗河北段“橋影壓水”的風光,西河不再。

是的,在水路比旱道更佔交通優勢的年代,生活在杭城,真的是一種幸福。當然,翻翻方誌,杭城多火災“走水”,少水淹澇災,母親河也是功不可沒的。

杭州消失的母親河,地底埋藏的故事連老杭州都不一定知道

要說浣紗河的“平民煙火”,當數浣紗河南段,也就是現在開元路的西段。這一段,從湧金水閘起,到現在的浣紗路,是沿了舊開元路南側流淌的。河上幾乎無橋,河流南面的人要去河的北面,要麼西走湧金閘橋,要麼東走延齡路的營門口橋,相隔500米。


杭州消失的母親河,地底埋藏的故事連老杭州都不一定知道

▲20世紀30年代實測杭州市街圖,藍線位置即為浣紗河,綠線為浣紗河西北段,紫褐線為浣紗河南段


這一段河的南側,家家的後門就是河埠。一位胡姓大姐說,她家後屋的埠頭是湧金閘門往東第一個。兒時的夏日,胡大姐好赤足在水流的臺階中洗滌,小魚常在她小腿上親吻、嘬啄。飯後洗碗,她好握一把筷子,撒手水中,再驟然從潺流中抓起。為這樂趣,筷子常常短少,她也沒少遭父親訓斥。

如今的直紫城巷北頭,當年有一個公用河埠頭,石階入水,3米多寬。在此捶衣、洗滌的婦人,有從勞動路趕過來的。夏日,這也是孩子們戲水的樂地,石階冰涼,一步一蹲,看河對岸筆陡的石堪,和路上滯留的充滿羨慕眼光的孩子。

有一年,我就在這埠頭戲水時滑入了河中。那時我在學游泳,越拍打越去了河的中心。我一度下沉,看到水下無數變形、放大的下肢。我瞪了眼睛繼續下沉,有人向我撲來,拉起的一瞬間,我看見夥伴們手牽了手,一臉的恐慌。胡大姐說,夏日暴雨,西湖水滾滾而來時,西浣紗河湍急翻滾。那幾天的夜深人靜,湧金閘門水流咆哮,是能傳出一里地的。

杭州消失的母親河,地底埋藏的故事連老杭州都不一定知道


杭州消失的母親河,地底埋藏的故事連老杭州都不一定知道

▲這是杭州現存最早、從美國國會圖書館發現的單幅彩色地圖——《浙江省垣坊巷全圖》(手繪),清康熙乾隆年間,這張圖上水網密佈,畫得堪比“威尼斯”水城。紅線段即為運司河,藍色段為當時的清湖河。


從杭州府治流出來的這段清湖河,因為一路受官府宅邸的擴建,河流越變越窄,這一段,清時稱運司河(主體就是現在的勞動路),因為它的邊上就是運司署(位置大概在現湧金飯店)。運司河從這一路往北,過了運司署,在紅門局的北側,拐向東去,再匯入湧金水門來的水流。這一改道,也是為了紅門局中朝廷織綢船隻的進出。民國後,這一段首先填埋,叫了“新開弄”。

而運司河在1936年也被填沒,拍板人是省政府主席黃紹竑。這老黃在第二次國共合作時也算得左右逢源,這一次填運司河,據沈松林先生(當時的省政府文員)回憶說:是受到市民肯定的。

為啥?因為滿清沒了,官署成了民居,垃圾汙水都去了運司河。也就十來年,有蝦有魚的運司河成了“龍鬚溝”。財政沒有疏浚的經費,最迅捷的方案就是填河。黃紹竑脫了上裝,捲了褲腿,帶各廳各署的公職人員義務勞動,填河的土就近從小螺絲山挖、運。有老人說,學校的學生、兵營的士兵也都來幹過。這樣的場景不久你會更熟悉。

運司河變成路後,東西向叫“運司河下”,是一條小路。南北向填成了大路,最初有提議叫“黃公路”的,當然是為了討好黃主席。黃紹竑說,還是叫“勞動路”吧,這象徵“運司河是公務人員動手填平的”,故此勞動路路名一貫而下。

河沒了,暴雨時,吳山上的山水還是要下來的。五十多年前,勞動路的東人行道下,就是一條水溝,一米多寬,兩米多深。大雨的日子,“嘩嘩”有聲。“深挖洞、廣積糧”時,這溝和浣紗河一樣,也改造成了防空洞。所以有人說,浣紗路地下是可以通到吳山廣場的,其言不虛,因為本來水路就是相通的。

杭州消失的母親河,地底埋藏的故事連老杭州都不一定知道

從湧金水門進來的浣紗河,往東過了旗營城正南的延齡門前那一座暮起晨落的吊橋,繼續往東,過保安橋,也就是如今開元路的浣紗路口,水流就分出了南北二支,各自“揚鑣”而去。往北的一段是最美的河段,它在平海路又東西分叉。

往南的這一段(又稱三橋址河下,現主體為定安路),士民倒是可以搖小船的。看官不妨閉眼,隨文字坐一趟“嘎吱”小舟。水流清清潺潺,河寬等同現在的浣紗路,她流經七座爬滿青苔綠藤的石拱橋。


杭州消失的母親河,地底埋藏的故事連老杭州都不一定知道

▲光緒十八年(1892)浙江省城圖(上北下南),圖上藍線即為三橋址河下。綠色箭頭為開闊水域處。


在過了慶餘橋時,這河就往東拐入如今的惠民路,現在惠民路的省商業集團大樓前,明顯有一片開闊水域。這水域東依現在的後市街,西近火藥局弄,南靠如今的高銀巷。這塊水域就是康熙二十七年(1688),為了御船能悠然進出皇帝的行宮,勞民傷財突擊了半年,挖出的御船停泊處。

當年的行宮在哪?就在泊船處的北側,原是朝廷的“織造府”,也稱“織染府”,一個“牛”得讓地方官府都懼怕七分的中央直屬“機構”。為康熙的到來,“織造府”已經按規制,改建成了煌煌“行宮”。

那一年,康熙30歲出頭,三宮六院,七十二粉黛,花團錦簇。還有太監、侍衛,逶逶迤迤的船隊,沿了大運河北來。他們在如今的倉基上登了岸,浩浩蕩蕩進武林門,然後住進了這行宮。據說康熙五次來杭,為的是考察地輿民情,但觀景獵豔,絕對也是“主唱”。

為了讓康熙和他的后妃們能腳不著地,塵埃不沾地遊玩西湖,浙江的官員也算煞費苦心。浣紗河這一條“船遊線”,當時堪稱是她全盛的亮相:旌旗飄揚,夾桃夾柳,綠蔭下的浣紗女們,且滌且歌,康熙與后妃們耳目一新。從三橋址河下,御船悠悠,在開元路又往西行,進入浩渺西湖。御駕少了勞頓,“粉黛”少了風塵,龍顏大開。史載,那一年,康熙對浙江的賞賜與賦稅的蠲免,多多,該是為此褒揚的下屬。

杭州消失的母親河,地底埋藏的故事連老杭州都不一定知道

看小黃鴨指引方向,體會御舟進擊路線


日月如梭,“萬歲”不再。看20世紀10年代的“浙江省城全圖”,行宮前的泊船處已“苗條”成了一支腰帶。


杭州消失的母親河,地底埋藏的故事連老杭州都不一定知道


再看1946年“最新杭州市地圖”,現在惠民路的這一段浣紗河,萎縮到了火藥局弄口了。


杭州消失的母親河,地底埋藏的故事連老杭州都不一定知道


上世紀50年代,三橋址河下雖已被部分的定安路替代。但在曾經的開元中學門前,還是看得出小道有顯然的低窪,路邊的房子,仍有臨河而居的逼仄。1964年,一座有著四層樓房18個教室的清河初中大樓,在曾經的行宮前泊船處建起。“清河”兩字,似乎在說,這裡曾是一片清河。


杭州消失的母親河,地底埋藏的故事連老杭州都不一定知道

▲1964年的清河初中舊影


杭州消失的母親河,地底埋藏的故事連老杭州都不一定知道

1972年5月中旬,從秦皇島休假歸來的葉洪生回到浣紗路上的市房產局,他給一位女同事捎了一斤多的北方毛線。那女同事聞訊來時,頭髮汗溼,灰色的上衣沾滿了泥。女同事說,她正在浣紗河裡挖河泥,造防空洞。

也就這時,杭州千斤頂廠的趙曉峰,和同事們蹬了一輛裝滿土筐鐵鍬的三輪車,也來到浣紗河的龍翔橋一段。上城區二輕系統的工廠,負責這一段河泥的挖掘。他們不但自帶工具,還得自備午餐。離工廠近的,廠食堂有送飯的。趙曉峰說,他離廠遠,那幾天中午他在旁邊小店吃陽春麵。

那是一個口號極多的年代,能被人記住的,大概算是“深挖洞,廣積糧”、“備戰備荒為人民”了。那也是一個工、農、兵、學、商、機關、團體、居民區,一呼百應的年代,義務勞動,你要是沒被通知,幾乎是被遺忘的代詞。就像飛舞的紅旗、高歌的喇叭,它們都能讓人血脈賁張。

在抽乾水的浣紗河床中,鐵鍬飛舞,往岸上揚河泥。挖到三、四米深處,就得岸上人一筐一筐往上提,排了隊將泥筐“擊鼓傳花”似的往遠處送。系統與系統,河段與河段,都在競爭,直到挑燈。河床邊挖邊滲水,那就做一塊木板浮子,水上來了,浮子搭了開關,抽水機又自動抽上了水,這也是當年被報道過的技術革新。


杭州消失的母親河,地底埋藏的故事連老杭州都不一定知道


一段河底的淤泥清除,鋪上石子,“蛤蟆跳”的土夯就“嘣嘣”跳開了。於是,專業工程隊舉了“3211戰鬥隊”、“鐵人敢死隊”的紅旗來了。專業隊的人要比挖泥的義務工們牛氣得多,他們負責拱形水泥頂與上層的防空洞、下層的水道等工程。這就需要磚了,汽車極少啊,人力與三輪車運磚是“大頭”。有位叫梅子的說,當時她在西牌樓小學讀書,有一次參加浣紗河義務勞動,到九里松運磚。有同學借了三輪車,大家比賽似的往上搬,最多的男生是一次十塊磚。不會踏三輪車,大家輪著推。

一位姓徐的女士,當年在竹竿巷小學讀書,學生們用河泥做磚,有專門的制胚木框和刮削的鋼絲。就在杭一中的操場上,這些用河泥做成的磚坯,“洋洋灑灑”曬了一地。防空洞的鋪底碎石,大多也是學生們用榔頭一記一記敲斷磚而成的。老杭州人能一身臭汗兩腳淤泥地幹,那幾乎已是一個絕版的追憶。

與浣紗河連接的幾條市河,最終也在轟轟烈烈中消失了。47年後,有人已然不知道浣紗路原來是條河,車輪滾滾的浣紗路下是座空心的地下城。


杭州消失的母親河,地底埋藏的故事連老杭州都不一定知道

▲浣紗路與開元路口



杭州消失的母親河,地底埋藏的故事連老杭州都不一定知道


我擁有一個看不見的城市,

想到這個,

讓人感到幸福。

杭州消失的母親河,地底埋藏的故事連老杭州都不一定知道


全文6304字,閱讀約13分鐘

部分老照片提供:章勝賢

攝影:子夷、城秘王叔 / 編輯:大傾城、尤可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