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相莊嚴,不是真實的人

三十二相莊嚴,不是真實的人

所以他講得很清楚,“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一”很具體有了,但是呢,“復歸於無物”,你看是有,可以你回過頭來,沒有。所以他說,“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恍惚之中,你說有沒有呢。你別太認真,稍微裝點傻,你就能感受到,你要太認真就看不到了。你可以感受得到那種狀況,無狀之狀,那個形狀是無狀的,他那個相是無相的。

有些畫家喜歡自畫像,自畫像可以畫得出來,因為自己內心的情境自己把他表達出來、畫出來,那要畫別人的相比較難,因為你對他必須要很瞭解,捕捉到他的精神、他的生命,生命的品質和生命的存在捕捉到,才能夠畫得下來。但自己很清楚,自己所呈現出來的就是那個無狀之狀,你把他狀出來了,無相之相,你把他相出來了,那個部分就不是長相的部分了。

那最有名的就是佛像,就是無狀之狀、無相之相,道家的像都是有相有狀,佛像講三十二相莊嚴,三十二相莊嚴就不是那個真實的人,用現在的話是一個理想的人。三十二相的意思就是說,用我們人間所認為最大的福報相把他莊嚴起來。有沒有人具足這些呢?譬如大耳朵,像佛那麼大的,耳朵垂到耳墜子放在肩膀上的,有沒有這樣的人?我看耳墜子很長的人有,但是放在肩膀上的大概沒有,但他為什麼畫這個呢,表示他的福報,那這是一種理想,用現在的話講是一種理想。這個只能說法身有,化身沒有。

所以那個是一種無狀之狀、無相之相,把那個理想用這樣表達出來,所以佛像一定要達到他的莊嚴度,中國人的莊嚴度跟西藏人的莊嚴度就不一樣,西藏人的莊嚴度跟印度人的莊嚴度也不一樣,中國人的莊嚴度跟日本人的莊嚴度也不一樣,現在到美國去,美國的佛像莊嚴度跟我們的又不一樣。我相信到莫斯科去佛像的鼻子應該是這樣出來,因為他們的鼻子是這樣一種形狀的;那你到歐洲去,他們的鼻子是這樣出來的,他就不是這樣凹下去出來的,那種鼻子形狀你一定會因為種族的不同所畫的不一樣。有的民族眉毛很濃,他認為這樣才好,那麼他的造像一定也會眉毛很濃;有的民族眉毛很淡,那麼他就會很淡;怎麼樣不管,都是民族性認為最好的那一相,所以這個叫做無相之相,有沒有相,有。那你那個相只是形容他裡面背後的那一個部分,而道本身的存在,是有這個的一種狀況。

“是謂惚恍”。惚恍之間的這樣一種狀況,也就是說你不能夠很認真的地去說一定怎麼樣,用現在的話講,你要是很正確的去分析的話,根本找不到,但是呢,你從宏觀的立場來看又有那麼一回事。

下面他講,“迎之不見其首”,迎之,你從正面要去了解他,找不到頭,來無影;“隨之不見其後”,去無蹤,你要跟在他後面,也不知道他尾巴在哪裡。就是說知道有那麼一回事,但是呢你要找他的頭緒找不到。這一句話解釋什麼最好,解釋佛經裡面“自無始以來”,無始,我們通常講無始劫以來,那麼好久好久以前,無始,從那個地方劫起,這個劫法不對,因為你“迎之不見其首”,剛開始你不知道他在哪裡,不知道在哪裡不能夠講他一定在很遠。你的迷惑顛倒產生在哪裡,說實在,每一個人這個壽命結束的時候,你都會恢復到實相中陰的階段,那麼你到了實相中陰就從那個地方開始,你要是現在的生命品質能夠提升到實相階段,不一定到達實相的最高峰,到了實相階段的那個範圍,那麼在命終的時候能夠堅守正念,由臨命終的時候進入實相中陰的時候你就會抓住了,那叫實相中陰身成佛,那就沒有無始劫了。可是你要是這一點沒有抓住,你的生命品質會降下來,降到你現在的生命品質,你才會停在那個地方,那麼你投胎轉世,那就是無始劫了。所以無始劫在哪裡呢?“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都是你這一輩子投胎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

那你現在要突破的話,就只有從你現在的生命品質上面趕快去提升,提升到實相的階段。提升到實相階段的時候,假設你這一生沒有達到實相境界,那麼能夠堅守正念,那麼實相中陰你就進去了,照樣可以了生死出三界。但是你要是沒有的話,那沒辦法,生生世世你都是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你都是不見其首、不見其後,對不對,生死輪迴你知道你後面要到哪裡去,你不知道,所以什麼時候開始你也不知道,永遠找不到。

那麼“道”他就有這種情況,真理的存在就是真理的存在,你沒有辦法去形容他真理是什麼樣子,他只能藉著宇宙間存在的現象,跟人生存在的那一個真正的部分,他只是片段片段的擠出來,讓我們去依循而已。你自己從這個聖言量,老子的聖言量,你從中去體會,然後進入到那個境界裡面去,那你整個才能掌握住。因為語言本身就有他的缺陷存在,所以道的真面目,語言沒有辦法全部講出來,他只能部分部分地講出來,就像我們講的掌中土一樣,你透過這個掌中土要進入大地土的實相領域裡面去,進入實相領域你自己可以體會到真理的真面目,全體的狀況你可以瞭解。你要靠著說人家用語言文字來告訴你真理是一個全盤的狀況是什麼樣,那是痴人說夢,絕對做不到。他只能夠點點滴滴,片段片段地擠出來給你,讓你去體驗,有可能做到這一點,但是沒有可能說全盤托出,全盤托出的部分只能你證入,沒有辦法通通搬出來給你,那不可能。

擷自《老子》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