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界的“小怪物”真有绝的!把杆活《山东二黄》让同行望尘莫及

  《山东二黄》是相声门里久演不衰的一段传统柳活节目。不仅学唱与包袱密切交融,而且要求演员既要有一定的京剧演唱功底,还要惟妙惟肖的仿学山东人的吐字发音。使好块活并不简单,学唱能要下尖来还不算完,该有包袱的节骨眼都得响,这叫算出彩的表演。

相声界的“小怪物”真有绝的!把杆活《山东二黄》让同行望尘莫及

  能把《山东二黄》当成把杆活使的有这么几位老先生,比如:赵振铎、师胜杰、魏文亮、侯耀文、李金斗等等。从整体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来看,几位名家前辈各有千秋。如果仅就这块活的表演水平而论,魏文亮先生当年与孟祥光合作的版本无疑是值得青年相声演员学习的范例。可能众位不理解,前面提到的这几位都是行内公认的嗓音条件好,且善使柳活的,为什么说魏文亮比他们的都好呢?正所谓内行看门道,今天就来认真聊聊这段被争相上演的传统活《山东二黄》。

相声界的“小怪物”真有绝的!把杆活《山东二黄》让同行望尘莫及

  赵振铎的贯口和柳活在文字辈相声艺人中都是出类拔萃的,当年“北京二赵”曾录制过这段《山东二黄》,当时录制的段子被定名为《学唱桑园会》,整段时长仅有不到五分钟。基本没有垫话和瓢把,三言两语带过后直接学唱。赵振铎的嗓音条件极佳,学唱京剧自然不在话下。但在学唱《桑园会》的西皮流水板时演唱节奏过快,接近于西皮快板,这也导致部分字眼行腔韵味不足。正因为整个段子没什么铺垫,只能从后面倒口唱山东二黄时找包袱,这就暴露出整段包袱都很少的问题。

相声界的“小怪物”真有绝的!把杆活《山东二黄》让同行望尘莫及

  而师胜杰在使这段时,巧妙地将《学四省》的一番借用到瓢把部分。“吃鱼、吃肉、吃菠萝蜜的罐头”给这段凭添了不少包袱。不过在师先生的表演中也有小遗憾,用山东话说“吃菠萝蜜的罐头”,本来是演员靠仿学和使相儿出包袱的地方,却意外被删减掉了。

相声界的“小怪物”真有绝的!把杆活《山东二黄》让同行望尘莫及

  学唱山东方言二黄时,师先生的调门不高,但有板有眼,发音吐字也与山东人口音相差无二。一般演员倒口学唱时都会在这段西皮流水中间“打嘟噜”,这也是能要下尖来的地方。但遗憾的是,师先生整段唱里完全没用到这一表演技巧,仅是着重表现山东人舌头根子硬的特点。

相声界的“小怪物”真有绝的!把杆活《山东二黄》让同行望尘莫及

  相比于前面提到的两位名家的演绎,李金斗的《山东二黄》则更突显火爆的特点。垫话细致,中间夹杂着不少小碎包袱,让观众听着不沉闷,有滋有味。正唱二黄时,一句闷帘导板“马来”就能让台下观众听出有功夫,使倒口的西皮唱得行云流水,在其间还高密度的加了不少“嘟噜”,这样的使法,观众自然认可买账。

相声界的“小怪物”真有绝的!把杆活《山东二黄》让同行望尘莫及

  其他像刘文步先生使这块也跟李金斗大致相同,演出反响强烈。不过山东人说话唱戏之所以打嘟噜是因为舌头根子硬,导致说话咬字不清,发不准卷舌音,故而习惯用打嘟噜来弥补。而在这段唱里倘若用的太多太频繁,就显得不合情理了,也多少会给观众留下卖弄炫技的印象。

相声界的“小怪物”真有绝的!把杆活《山东二黄》让同行望尘莫及

  最后来看魏文亮先生的《山东二黄》,从杂学唱入活,分别用正唱和歪唱京韵大鼓、评戏等形式为后面的正活做了细致铺垫。魏先生的西皮流水板除了保留经典的闷帘导板外,整段唱下来直工直令,节奏板眼,行腔落腔的处理让观众听得舒服,演员也演得潇洒帅气。这就是相声演员常说的学就要学像了。在倒口学唱部分,魏文亮的“像”集中体现在咬字发声像山东口音,而非唱得像。他的唱里也有“嘟噜”,但每处运用的恰如其分。不刻意用“打嘟噜”来抖包袱,这样的唱法也更符合山东人用方言唱二黄的习惯。

相声界的“小怪物”真有绝的!把杆活《山东二黄》让同行望尘莫及

  相声演员柳活使得好,往往更有观众缘 。大家爱听有包袱的唱,但在学唱像与不像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并不容易。在歪唱里生硬的加包袱,一般都适得其反。这段《山东二黄》历代相声名家都曾有过不同风格的诠释,魏文亮的这版经典演绎虽不敢说前无古人,至少目前来看堪称后无来者。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