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甲午海戰大清勝了,歷史會不會改寫?

天國的蜥蜴


甲午海戰即使北洋水師獲得勝利,也改變不了甲午戰爭的結果,更不要想改寫歷史了。

由於日本艦隊具有速度優勢,即使甲午海戰獲得勝利,也難以對日本艦隊造成太大的影響。

由於缺乏經費,北洋水師的戰艦一直缺乏足夠的保養,加上鍋爐老化,所以到甲午戰爭爆發前,北洋水師各艦的航速較之剛買時,已經慢了很多。而隨著局勢日益緊張,北洋水師各艦自5月校閱以後,就交替前往牙山等地駐防,豐島海戰之後又多次出海巡航,各艦都來不及做保養就投入了戰爭。

而日本因為掌握有主動權,所以除松島、高千穗、千代田等軍艦外,都進塢修理,其中速度較慢的扶桑號更是換裝了新式蒸汽機,加上北洋水師所用的煤質量較差,所以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參戰戰艦,航速要比日本戰艦慢不少,特別是和日本的主力第一遊擊隊,速度差距巨大。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北洋水師在海戰中僥倖獲勝,日本艦隊完全可以在局勢不利的情況下主動撤退,北洋水師顯然無法追上敵人,因此能取得的戰果非常有限。

清落後的工業,難以繼續維持北洋水師的戰鬥力

歷史上在甲午海戰後,由於清政府缺乏足夠的工業支撐,所以在海戰中受傷的北洋水師各艦實際並未進行有效修理,僅僅是拆除了一些破損部件。像定遠的一門主炮被擊傷,就始終沒有得到更換。而平遠的炮罩和桅杆被擊毀,修理工作僅僅是把炮罩和桅杆上半部拆了而已。

此外,北洋水師在戰鬥中消耗了大量的炮彈,這些炮彈的補給工作也一直進行的斷斷續續。歷史上直到11月,定遠艦和鎮遠艦的主炮才陸續補充了差不多一個基數的彈藥,此前一直出於彈藥不足的窘境。

所以即使在甲午海戰中獲勝,北洋水師因為無法完成修理和補充彈藥,其戰鬥力也將大受影響,在未來的幾個月里根本無法和日本艦隊作戰,也無力威脅日本的海上運輸線,對戰局沒什麼影響。

而歷史上到11月的時候,日軍早已從路上突破鴨綠江防線,奪取了岫巖等地,清軍一觸即潰。這個時候即使北洋水師出擊,也最多是避免日軍登陸旅順而已,無法阻止日軍在陸上長驅直入。

清政府的海防政策,使得北洋水師難以發揮主動權

在甲午戰爭時間,北洋水師其實一直受著清政府的遙控指揮,一大堆的條條槓槓限制了北洋水師的戰術應用。像清政府就多次嚴令,北洋水師必須嚴防渤海口,防止日艦進入渤海灣。

但是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清政府又缺乏情報,要避免日艦進入渤海灣就只能靠北洋水師巡邏防護,這就等於阻止了北洋水師的戰術選擇,只能死守波海口。這種情況下,日本即使不敢和北洋水師決戰,也可以讓第一遊擊隊利用速度優勢,襲擾渤海口,牽制北洋水師,而海軍主力則掩護海上運輸線,保證陸軍作戰。

清軍的陸軍戰鬥力極其低下,根本無力阻擋日軍

在甲午海戰勝利的情況下,對日本最大的影響是不可能登陸攻擊旅順和威海了,但是這並不影響他們從陸地上進攻。

和北洋水師相比,清軍的陸軍完全可以用廢物兩個字來形容。在整個甲午戰爭期間,除了平壤之戰和劉公島保衛戰之外,面對日軍的進攻,沒有一支清軍部隊可以堅持一天以上,沒有一場戰役清軍能擊斃日軍超過百人。甚至還有不少上萬人規模的戰鬥,日軍陣亡數量是零。

在整個甲午戰爭期間,日軍戰死的不過在千人左右,面對這樣的垃圾對手,如果不分兵旅順和威海,日軍完全可以從陸地上輕鬆的一直追殺到北京。

實際上如果考慮到一路上清軍扔給日軍的槍炮彈藥比日軍消耗的還多,即使北洋水師切斷了日軍的補給線,也無法阻止日軍的攻擊勢頭。

結語

所以綜合看的話,北洋水師即使在甲午海戰中獲得勝利,也根本不可能改變甲午戰敗的結果,更不要說改變歷史進程了。


不沉的經遠


甲午海戰大清勝利了,歷史肯定被改寫了。

那這個改寫將怎樣影響中國呢?讓我們展開想象來看看。

大清國內:

李鴻章李中堂走起路來趾高氣揚,一改以前謙恭和氣的形象,他從此似乎從一個“裱糊匠”變成了“鐵血宰相”,迎來了人生巔峰。

各個地方的督撫大員,曾因太平天國運動而形成很大程度的事實獨立,但是甲午海戰大勝,朝廷的權威得到加強,這種獨立傾向得到一定遏制。各地同情革命傾向共和的人越來越少。孫文很鬱悶。

老佛爺一看,這洋務運動看來很有效,好,增加海軍撥款,把大清海軍再提高一個層次。但是,陸軍已經基本是漢人天下了,這個水師不能再讓漢人拿著,就讓奕劻管著吧。

光緒本來還想多爭取點權力,自己希望能一展身手呢,現在一看更沒戲了,繼續當傀儡吧。老佛爺於是心情更好,心情好就身體好,看樣子似乎能多活5年。

於是,革命被壓制,立憲暫時不提,大清看起來恢復活力了。

國際上:

對擴張領土成癮的沙俄一看,這樣下去我們對大清似乎就沒什麼優勢了,“黃俄羅斯”計劃眼看要泡湯了。不行。於是,沙俄吞併東北的計劃提前了。日俄戰爭沒有發生,但是清俄戰爭爆發了。

大清海軍這幾年經費充足,士氣旺盛,經過周密計劃,在英國人的暗中情報輔助支持下,一舉殲滅了來搶佔旅順的沙俄太平洋艦隊。

陸上,大清的新軍一水按照德國方式訓練和裝備,士氣旺盛。俄軍只在哈爾濱、瀋陽等地有駐軍,數量少士氣低落,指揮也不力,失去了旅順口海軍的支援,他們成了孤軍。雙方經過短暫的接戰後,俄軍舉白旗投降。

至此,大清東北不再有外國駐軍。對中國具有領土野心的列強都收斂了許多。

大清政治改革:

英法美等國一看,大清這麼牛了,人口是我們的好幾倍,再牛下去咱們也不是對手了,那咱們就來“塑造”大清吧,讓大清與我們理念一致,以後就好相處了。於是,大清國內開始探討政治改革。

一派主張立憲,另一派主張共和。最終立憲制佔了上風,趁著老佛爺昇天,大清開始仿照英國開始君主立憲制。上議院以大清皇族成員為主,同時按各個省、各個民族等成分安排一部分成員進去,皇帝可臨時增加人選。下議院由各省選舉產生,按照面積、人數、族裔等因素綜合考慮。

於是,大清國政治氣氛寬鬆自由,鼓勵民間創業投資。過了10幾年後,世界列強位次變為美英德清法俄。

這個過程中,孫文鬱悶死,袁世凱病死~~

世界政治格局:

後來,歐洲列強矛盾不可調和,開始打仗,大打出手,大清和美國做壁上觀。

雙方勢均力敵,陷入了消耗戰。打了兩年以後,各方分別來拉攏清美。

大清於是和美國商議未來世界格局問題。美國建議與大清一起支持英法,畢竟英法還講一點道義。大清一想,對啊,英法畢竟小一點,潛力不大,同時咱與英法也不挨著,至少他們不會覬覦我領土,那個沙俄很討厭。

於是,大清和美國一起拯救了英法,沙俄被打趴下了。大清不但收回了所有被沙俄佔領的領土,還趁機廢除了一切不平等條約。

各國戰後要發展,也要杜絕這種大規模的戰爭,於是清美協調了一下,成立了聯合國。然後清美給各國貸款,大清的科技金融迎來了一輪大發展,股市來了一個10幾年的長牛。

接下來(此處略去一萬字........)

(以上假設,不必當真,:))

(完)

以上就是凌煙閣邊看歷史的回答,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交流。謝謝!


凌煙閣論史


假如甲午海戰大清大勝,或戰勝日本,那麼清王朝歷史的結局是完全會改寫的。

原因一,是清政府的統治得到加強和鞏固。原因二是洋務派揚眉吐氣,在朝廷裡會獲得更大的支持 成為主流。

原因三,是戊戌變法,馬關條約,辛丑條約,都不會出現和存在。

原因五,孫中山的革命黨失去了基礎,大清得以續命。

如果甲午海戰,中國大勝,那麼李鴻章,將成為一個地位牢不可破的中堅人物,洋務運動會大力繼續下去,按洋務派已經表現出來的做法,工業,商業,近現代的教育業都會得到極大的發展。

而且光緒帝也不會因變法失敗,而被囚禁,換句話說他的執政,會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如果清政府拖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那麼龐大的清政府,將會是世界列強,爭先恐後拉攏的對象,到彼時,清政府的結局將會是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結局。

如果大清在甲午海戰中取得勝利,內部各省的獨立傾向會被壓抑,外面的各國列強,會對清政府刮目相看最終,一些引發大清王朝覆滅的危險因素,會被消於無形。

這句話說,大清不會垮臺?最差的情況也會危而不倒。


穀子的地


1894年,甲午黃海海戰爆發。

激戰5個多小時後,日本聯合艦隊的松島、比睿、赤城、西京丸被擊沉,浪速號觸礁後自毀,吉野、秋津洲重傷,損失官兵600餘人。

北洋艦隊致遠、來遠、超勇、廣甲等艦受重傷,無一艘沉沒,官兵傷亡300餘人。

此戰過後,日本聯合艦隊基本喪失了作戰能力。艦隊司令伊東佑亨海軍中將執行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的命令,將殘存的艦隊躲入橫濱港“避戰保船”,也即採取了“存在艦隊”策略,不再出戰,北洋海軍掌握了黃海制海權。

此時,哪怕是一心一意鼓吹要全面開展的外務大臣陸奧宗光也失去了底氣。陸軍大臣大山岩更是唉聲嘆氣,日本陸軍以步兵第九旅團為主幹,混編其他幾個騎兵和炮兵中隊的混成旅團,兵力達到7000人,在大島義昌旅團長的率領下已經佔領了漢城,囚禁了國王,並擁立了以朝鮮大院君為首的傀儡內閣,加上漢城城內一戶少佐率領的大約1000人的一個大隊,日軍在漢城的兵力已經達到8000餘人。

如今海戰失敗,意味著不光是國內整裝待發的五個師團的兵力無法投送,連漢城日軍的生存,都成了問題。

位於廣島的日軍大本營參謀部的燈光徹夜不息,參謀本部的會議通宵達旦,試圖找出應對之策。



清朝方面,黃海海戰的大獲全勝的結果,使得從朝野到民間一片歡騰。民間甚至有呼聲,派北洋艦隊運送陸軍在日本本土登陸,發動遠征。

堅決主戰的光緒帝和以翁同龢為代表的清流們,無不歡欣鼓舞。戰前惴惴不安,認為沒有必勝把握的李鴻章也長出了一口氣,71歲的李鴻章老臉舒展,褶子也少了很多,似乎年輕了十歲。

為了表彰和示威,光緒下詔:

光緒二十年八月初一日內閣奉上諭:朝鮮為我大清藩屬二百餘年,歲修職貢,為中外所共知。

日本國不遵條約,不守公法,任意鴟張,專行詭計,釁開自彼,公論昭然。用特佈告天下,俾曉然於朝廷辦理此事,實已仁至義盡;而倭人渝盟肇釁,無理已極,勢難再予姑容。

於是黃海一戰,同惡就殲,群酋宵遁,舳艫付於烈火,海水沸騰,戈甲積於高山,氛浸淨掃,雖百年僑居之寇,舉一旦盪滌靡遺。

於戲,我國家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戳。茲用佈告天下,昭示四方,明予非得已之心,識予不敢赦之意。毋越厥志而幹顯罰,各守分義以享太平。

戰勝消息傳來,連此前一直聲稱重病在身,主動要求被調回國內,在家臥床養病的袁世凱,病體也突然痊癒,主動上疏,要求重回朝鮮處理爭端。

考慮到袁世凱在朝鮮的威望,朝廷予以批准,著袁世凱為朝鮮清軍總統,統帶葉志超,聶士成等部,恢復漢城,日軍如有抵抗,“即行迎頭痛擊,悉數殲除。”

面對清軍的軍事行動,日本內閣就主戰還是主和吵翻了天。最終,伊藤博文引咎辭職,堅決主戰的陸奧宗光組閣,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再行一搏。

漢城的日本駐朝鮮公使大鳥圭介和大島義昌得到的命令是堅守漢城,等待海軍艦隻搶修完畢,投送後援。

大島義昌將漢城附近的日本僑民都進行了武裝,幫助守城,城內日本戰鬥人員達到10000左右。

清軍各部先後集結到漢城附近,包括奉軍左寶貴部,毅軍馬玉昆部,盛軍衛汝貴部以及豐升阿所部的奉天練軍盛字營和部分吉林練軍,總人數20000多人,史稱“四大軍入朝”。

漢城之戰並不順利,在日軍據守下,清軍進展緩慢,傷亡較重,奉軍名將左寶貴身先士卒,不幸殉國。

經過一個多月的圍攻,城內日軍陷入缺糧少彈的境地。最終,漢城的朝鮮士兵打開城門,清軍終於攻入內城,大島義昌戰死,大鳥圭介切腹,漢城宣告克復。

在這一個多月中,陸奧宗光內閣已經垮臺。原因是北洋艦隊突襲了橫濱港,以艦炮和魚雷艇隊對港內還未完全恢復戰鬥力的日本軍艦發動攻擊,日艦吉野、嚴島、橋立被擊沉,聯合艦隊名存實亡,徹底失去了戰鬥力。

陸戰和海戰的雙重失敗後,伊藤博文再次上臺組閣,求和已是唯一選擇。

經過法、俄、德等國家干涉,中日最終達成《牛關條約》,主要內容包括:

確認朝鮮為中國藩屬國;
日本向中國賠償軍費庫平銀三億兩;
日本撤回琉球群島全部軍隊及僑民,確認琉球為中國屬國;
日本撤回在中國境內全部軍隊。

1895年5月8日,中日兩國在交換兩國皇帝的批准書,條約正式生效。

合約簽訂後,兩國的境況如同冰火兩重天。

日本舉全國之力外加大舉借債發動的戰爭宣告失敗,國運從此一蹶不振,退回農業社會,任人魚肉,在東亞再無半點發言權。

中國戰勝後,清廷趾高氣揚,光緒一舉樹立威信,獨操朝政,風頭一時無二,被稱為“光緒中興”。

好景不長,十年後,朝鮮再次面臨和甲午同樣的遭遇,只是這次,對手換成了在遠東不斷蠶食擴張的沙俄。

中俄戰爭爆發,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陸軍一敗再敗,北京再次被佔領,光緒倉皇出逃,最終割地賠款了事。


以上屬於YY,但也是基於當時國際時局的推演。甲午戰爭如果中國獲勝,日本必將遭滅頂之災,再也難以翻身。但同時失去了制約的俄國會在遠東獨大,最終中俄一戰幾乎不可避免,此後的局勢,則大概是甲午後的翻版,甚至可能更加惡化。


小院之觀


這個問題問的真的是厲害。甲午戰爭大清朝勝了,這個不就已經是改寫了歷史了嗎?

所以後續的事情一定會發生一些轉折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北洋水師,他們必然會受到更加的明顯的重視,那麼就看李鴻章了,首先可以確定的是,他的地位必然也會更高,而且話語權也會更加的重。


所以後續的水師的發展,肯定會朝著有利的方向的。再者在甲午海戰之前,李鴻章已經發現了北洋水師的毛病,而且經歷一場戰爭的好處就是真正的瞭解到了戰爭,這個對於海軍的發展也是有利的。而且一場戰爭下來,問題的發現也一定會很多。

所以就看李鴻章的覺悟了,他要是開始揚長避短,大清朝向著一個強大的方向走肯定沒跑了。但是他要是居功自傲的話,那麼腐敗肯定會進一步加重,北洋水師一定無法應對下一次的戰役。



還有一方面,那就是大清國肯定可以節省許多的銀子。這個意義也是很大的。


但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此時不知道他們是不是真的意識到了國家的問題所在,要是改革的話,其實還是宜慢不宜快,要是領導人認識到問題所在,對症下藥,肯定是比後來戊戌變法的猛藥要靠譜的多。而且甲午戰爭勝利肯定會給大清國帶來更多的改革時間。


圍知歷史


如果甲午海戰大清勝了,歷史會不會改寫?

雖然說歷史沒有假設,不過國人喜歡YY , 那也不妨湊個趣,也來假設一下。


甲午戰爭總體態勢

首先,中日甲午戰爭並非只有海戰,是因為朝鮮問題導致的海戰陸戰相結合的近代一體化戰爭,事實上,在黃海海戰以前,陸地戰場已經在朝鮮打完了第一階段,因統帥葉志超畏敵如虎,下令全軍撤退,退軍途中被日軍伏擊,全線潰敗,日軍完全佔領朝鮮;清軍殘部退至鴨綠江邊我方一側構築防線,清政府緊急調派援軍計約三萬人由四川提督宋慶為統帥,增援遼東。



接下來就是黃海海戰,如果北洋海軍如有神助,在海戰中大獲全勝,消滅日本聯合艦隊全部或大部,那麼清軍將取得黃海渤海的制海權,既可以側翼火力支援陸軍,也可以運兵至日軍側背實現夾擊,在此情況下,清陸軍將士氣大振,不至於象歷史上那樣再次潰敗,戰局將向對清軍有利的情況發展, 正常的戰局演變應是鴨綠江江防之戰清軍在側翼支援下取得局部勝利,並有可能發起反攻收復平壤一線。考慮到日本陸軍(當時總兵力3萬人,與清陸軍相當)的戰鬥力及戰鬥意志,即使沒有海軍支援,一敗塗地的可能性也不大,最可能的結果是與清軍在平壤或者38線一線相持,跟後世朝鮮戰爭後期的情況類似。


這時候問題就來了,按照清政府和李鴻章的尿性,仗打成這樣就是不輸就是贏了,裡子面子都掙回來了,可以見好就收了,再打下去萬一輸了就虧大了,再說老佛爺這會正忙著準備萬壽,別老折騰打仗的事了,可以談和了。日本方面海戰不利,陸戰也沒有佔到什麼便宜,再打下去也沒把握,那就談吧。


和平談判


然後我們李中堂出面談判,按照中堂大人的習慣,打贏了也是要按打輸了來談的,不過當然沒歷史上那麼屈辱啦,割地呢肯定是不用了,戰爭賠款也應該用不著,最多賠個一兩千萬意思一下,誰叫我們是天朝大國呢,這點氣度還是要有的吧,至於朝鮮的管轄權麼,還是跟戰前一樣好了,中日兩國共管,兄弟之國麼,別整那麼生分,就這麼著好了。

中堂大人也沒吃什麼虧,腦袋上也不用挨一槍,應該也可以滿意了。行,那就這樣吧,成交!



戰後局勢演變


條約談成,李大人啟程回國。仗雖然打贏了,談判桌上卻沒討到便宜,清流可不幹了,吵吵著要彈劾中堂大人,和約不算要重新籤,一定要小日本割地賠款。光緒大帝呢,也覺得面子上有點過不去,條約籤成這樣,仗不是白打了麼,但茲事體大,總得問過親爸爸意見吧,可是老佛爺比較滿意:還是小李子懂我,我們大清堂堂天朝上國,不跟倭奴一般計較,沒輸就行了,這樣完事也挺好,大家收收心,別老想著打仗的事了,安排萬壽節要緊哈,誰讓我這陣子不痛快,我讓他一輩子不痛快!這話一出口,光緒大帝和一幫子清流們就不吱聲了,得了,該咋的咋的吧,哄著老佛爺開開心心地過了萬壽節再說吧。

於是乎一切照舊,大清朝依舊文恬武嬉,天下太平。變法什麼的不用想了,什麼公車上書,百日維新也都沒這回事了。立憲?立個毛線!日本不是立憲國麼,不照樣被我大清國打趴下了?那說明我們大清國的國體是最優秀的,萬世不易!日本國不是我大清國對手,其他什麼英吉利,法蘭西也不外如是,不過堂堂天朝上國,氣度還是有的,人家不來惹我們,我們也不用去惹他們是不是?海軍也不用擴建了,花那麼多冤枉錢幹啥,日本海軍都已經打沒了,亞洲已經沒有對手了,省點錢幹啥不行?


還有哦,中堂大人勞苦功高,打仗談判一手包辦,也該升個官了,授武英殿大學士,調任軍機處大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就交給別人吧,年紀大了,該享點清福了,這些具體事就交給後生小子們吧。


十年之後


十年之後,慈禧太后,李鴻章相續辭世,光緒親政,推行溫和改革。

經過十年勵精圖治,臥薪嚐膽後,日本捲土重來,渤海一戰全殲北洋海軍,然後日本陸軍在大沽口登陸,在天津附近擊潰北洋陸軍,攻入北京,大清國滅亡。

列強分別或武力直接入侵,或扶植各地方實力派實行地方割據,中國四分五裂,陷入殖民地社會。


好了,玩笑都開完了,以上純屬個人瞎編,請勿當真。只想說明一點,當一個政權已經連根都爛掉以後,一兩次的僥倖起不了任何作用,甚至有可能讓局勢變得更加不可收拾。


我是天涯,歡迎關注,一起品讀精彩的歷史。


天涯史館


不妨換一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日本方面是怎麼想的?他們有沒有設想過甲午海戰失敗的情況?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不像提問者這種做“事後諸葛亮式”的設想,日軍大本營早在甲午海戰開戰之前,就設想了三種海戰結果:

甲方案:日本聯合艦隊大勝。那麼,日本陸軍主力就乘勝追擊,越過鴨綠江,直接殺入中國大陸,日本海軍就沿著中國東部海岸線遊弋,隨時準備把另一支精銳陸軍送到清國防守薄弱的位置登陸,兩路夾擊,徹底擊潰清廷的軍隊;

乙方案:日本聯合艦隊與北洋水師打成平手,那日本陸軍就留在朝鮮,與清廷的陸軍形成對峙,日本海軍就在海上與北洋水師在海上週旋,先進入僵持階段,再徐圖進取;

丙方案:日本聯合艦隊大敗。那日本陸軍就放棄朝鮮,全軍退回日本本土防守。日本海軍的殘餘艦隻,也回到日本本土的港口,依託日本的陸地岸炮,全力抵禦北洋水師的進攻。

最後的結果當然是眾所周知的了。但是,對比一下清廷和日本對戰爭的預判和準備,說明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何況於無算乎?”



臨時客


甲午戰爭如果贏了?當然會改變歷史,首先,朝鮮仍然是中國的藩屬國,臺灣仍然是大陸版圖,日本失去了二億三千萬兩白銀戰爭賠款,失去了成為亞洲強國的機會,對於清朝來說,難得的一次勝利,慈禧太后自然高興,更不會把洋人當回事了,估計要不了1900年,就會對十一國宣戰,然後八國聯軍打到北京,然後沙皇乘火打劫,佔領東北三省,而日本在遼東沒有利益,也沒有本錢在東北和沙皇俄國交戰,東北三省成為俄國的版圖,面對沙皇的威脅,慈禧太后就要考慮遷都的問題了。對於沙皇來說,得到了東北三省,太平洋艦隊亳發無損,波羅的海艦隊也不會被日本消滅,沙皇的地位得到加強,俄國就不會有十月革命,蘇聯就不存在了!然後中國發生辛亥革命,北洋軍閥控制中國,開始民主憲政制度,而孫中山失去了蘇俄的支持,什麼臨時大總統,非常大總統就不存在了!中華民國經過幾十年成為亞洲強國,開始有能力收復外蒙古,東北三省,海參崴,伯力等!


勿以善小而不為144


不會,甲午既使贏了,日本依然會索要賠償,依然會有不平等條約,只不過二戰侵華會晚幾年,這是由當時的時代背景決定的,是由落後的封建制度和無知愚昧的思想認識決定的。即使使用今天的現代化武器,只要認知和制度還停留在舊時代就沒可能贏,所以有時候輸不見得是壞事,看看一戰後的德國,二戰後的日本就知道了。


不要給自己的歌


甲午海戰,是中日發展的分水嶺,如果清朝勝了,日本可能永遠不能崛起,這叫此消彼長。

日本從甲午海戰中得到的利益屬於天文數字,2億3000萬兩白銀,那是日本財政收入的10倍以上,對日本的軍事經濟各方面的發展都是巨大的,可以說一步走進發達國家,也讓日本得到了更大的野心,他想瓜分世界。

而日本打敗了,那就是什麼也沒有,只能自己發展。但日本沒資源,又沒有地方去搶,所以只能總是在增長。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就像日本想入常,永遠是水中月。

而對中國來說,只能說不好說了,因為西方列強對中國是搶劫,而當年的日本對中國是亡國滅種,本質是不一樣的。如果清朝勝了,中國還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接著徘徊,肯定沒有了百日維新,中國的仁人志士們也不會留學日本,可能向西方學習了。

那樣中國發展可能會更快一些吧,但改變阻力更大,改變的也不會徹底。現在中國可能不是這樣,可能有些像菲律賓吧。歷史不能假設,歷史只能總結,歷史假設是最沒有意義的。

願我中國越來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