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為什麼等到曹睿死後才發動兵變?

七星印月


熟悉三國的朋友都知道,司馬懿奪取曹魏政權最關鍵的一步就是高平陵政變。在公元249年的一天,大將軍曹爽陪同小皇帝曹芳去高平陵祭祖,司馬懿乘機發動了政變,控制了首都洛陽,又逼曹爽交出了兵權,最後控制了曹魏朝廷。

曹爽真的是個無能之輩嗎? 我們可以先分析一下曹爽集團和司馬懿集團各自的特點。

曹爽的父親叫曹真,在三國時期也是著名的大將,多次和蜀漢作戰。曹真是曹家的宗親,他的父親曹邵是曹操手下的將領,有一次在招募士兵時被當地官員殺了。曹真成了孤兒,曹操看他可憐,於是將他收養為義子。由於曹真從小和曹丕一起長大,所以關係非同一般。在曹丕當皇帝時,曹真就當上了大將軍,可謂是寵信非常。

我們再來看司馬懿,他是士族出身,祖上十幾代都在漢朝做官,可謂是顯赫已久。司馬懿從小學習儒家文化經典,對歷史上朝代的興衰了熟於心。他的理想基本與儒家修齊治平的理想保持一致。

從出身上來看,曹家屬於寒族,司馬家屬於士族,二者本來沒什麼太大關係。可偏偏是東漢末年的一場黃巾起義,揭開了寒族和士族將近百年的鬥爭史。

黃巾起義發生後,東漢中央政府因為腐敗無能,無力鎮壓起義,於是下令地方州郡擴軍平亂。於是各地的豪傑紛紛崛起割劇一方,原來的士族豪傑以塢堡為基地來維護自已的利益,他們推舉袁紹為主公,主要範圍在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

士族豪傑之外,寒族的勢力也在逐漸崛起,代表人物就是我們熟悉的曹操。由於黃巾起義的主要戰場在豫、青、䆓、徐等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和山東,而且後來董卓亂京城也同樣是這些地區。河南山東地區的士族勢力受到的打擊很大,東漢朝廷也成了流亡政府。曹操正是抓住了這樣一個機會。在黃巾起義後期,青州的黃巾軍主力並沒有被鎮壓,而是投降了曹操,曹操選出其中身強力壯者組成了青州兵。

青州兵實行父子相繼的制度,還是軍屯的主力,向著職業化的方向發展,成為了曹操壯大勢力的主要依靠力量。曹操還逐漸收攏各地遊民,給他們土地進行耕作,人口增長迅速。在政治方面,曹操提倡唯才是舉,只要有才能的人,不管出身如何,都可以做官。

曹操的勢力不斷上升,大大威脅到了士族原有的勢力。由於士族勢力的衰落,袁紹統治下的不少百姓也紛紛投向曹操。袁紹對此肯定不能容忍,對曹操發動了進攻,最後官渡一戰大敗。之後,曹操用了十年時間平定了河北,從此寒族取得了對世族的壓倒性勝利。 可是勝利不是永久不變的。曹操在統一北方,朝廷基本穩定之後,就需要更多的人才到朝廷做官。此時的人才標準就不能只是"唯才是舉"了,而是需要有治國才能和有文化的人,士族在方面的優勢就顯出來了。當然,曹操和士族的矛盾也非常嚴重,他殺害了孔融,逼死了荀彧。但是仍然阻擋不了士族勢力的擴大。可以想象,士族的人才們在袁紹這顆曾經的大樹倒下之後,又神不知鬼不覺地侵入到了曹操的集團中,真是何其怪哉!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操死後朝廷內部發生了一個很重要的變化,那就是青州兵消失了。原因在於,青州兵在投靠曹操之前就是一支高度自組織化的軍隊,他們父子相繼,而且實行屯田自給,結成了獨立的體系,非常類似於現在的僱傭兵。這也決定了青州兵只可能聽曹操一個人的命令。曹操死後,青州兵以天下將亂為由散去,根本不服從其他人包括曹丕的領導。

青州兵的離去使曹魏政權失去了一去重要的支撐力量。此時,跟隨曹操打天下的舊將也逐漸凋零,包括張遼徐晃等人。曹丕就不得不重新起用新的將領去組織軍隊,於是就任命了曹真為大將軍,去掌握軍權。

曹丕對待士族的態度就和曹操完全不一樣了。他在位時,士族進入朝廷做官的人不斷增多,曹丕接受了陳群的建議,正式確立了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保障了士族的利益。在曹丕在位時,司馬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堪比蕭何。

曹丕在臨死前,給自己的兒子曹睿安排了三位顧命大臣,曹真、陳群和司馬懿。曹真作為大將軍,掌握軍權,陳群和司馬懿都是士族的代表。此時曹魏的老臣已經基本去世,士族幾乎佔據了整個文官集團。後來,曹家宗室中能用的武將也越來越少,只好起用司馬懿帶兵打仗。士族的手伸向了軍隊。這一段故事大家就很熟悉了,《三國演義》裡有太多精彩的描寫。 後來曹真去世,曹魏朝廷裡再也沒有人的威望能與司馬懿相比,軍隊中也出現了很多想要追隨司馬懿的人,士族又向最高權力邁出了一步。曹睿死後,只能繼續延用父親曹丕的託孤之法,讓曹真的兒子曹爽擔任大將軍,和司馬懿共同撫政。可是,此時的曹爽已經途有其名,威望和資歷遠遠不夠了。

曹爽也不是個一般的人,他非常清楚司馬懿在朝廷的影響力。於是他讓司馬懿擔任太傅,明升暗降,剝奪了他的權力。曹爽心裡明白,要想真正掌握大權,就不能用世族的人,因為他們都是司馬懿的同盟。他要組織起自己的班底來抗衡士族。可這是一件幾乎比登天還難的事。從史實上看,曹爽提拔的人大多數是自己的兄弟和虛浮不實的名士,如何晏、鄧颺、李勝等人。這些人在朝內都擔任了重要職務。他們個個都沒有威望和實際的行政能力,自然不能服眾,人們都怨聲載道。 曹爽掌握曹魏的權力十年,他能做的就是控制各個要害部門,排斥司馬懿,穩固自己的地位。可是士族還是不買他的賬。於是曹爽儘量去控制皇帝,皇帝,將太后和小皇帝分離。他自己的飲食車馬服飾都來效仿皇帝,企圖通過這種看似荒唐的舉動來震懾群臣,但還是於事無補。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甲午(初六)日(2月5日),曹芳與曹爽三兄弟往高平陵拜祭魏明帝。司馬懿在洛陽發動高平陵政變,入永寧宮向素來與曹爽不睦的郭太后上奏,稱曹爽兄弟敗亂國典、擅權營私,遂奉太后上奏天子請求意旨罷廢曹爽,與蔣濟等佔據洛水浮橋,關閉洛陽城門。接著任命司徒高柔假節代理大將軍事,接管曹爽的職權;王觀行中領軍事,接管曹羲的禁軍。曹爽接到彈劾表後,一時驚慌失措,不敢告知曹芳。於是將天子車駕留在伊水之南,砍伐樹木建成鹿角,徵發屯兵數千人以自守。與此同時

大司農桓範與大將軍司馬魯芝逃出洛陽,跑到高平陵會合曹爽。桓範力勸曹爽帶皇帝到許昌,以皇帝之名號召全國兵馬反擊司馬懿。見曹爽沒有主見,於是又勸曹羲可以利用闕南別營和典農校尉的軍隊暫作抵抗,然後佔據許昌,且表示自己可以用大司農的身份為他們的軍隊調運糧草。但曹爽兄弟始終猶豫未決。

司馬懿怕曹爽會絕地反擊,於是先後派侍中許允、尚書陳泰以及曹爽所親信的殿中校尉尹大目等人誘勸曹爽放棄權力,並以洛水為誓允諾其只交出兵權,便可保留爵位。蔣濟也寫信給曹爽,稱司馬懿只想剝奪他們兄弟的兵權,不會傷害他們,可以保他們富貴。曹爽想了一夜,於是決定放棄抵抗,而請皇帝罷免自己,並向司馬懿認罪投降。當曹爽解下印綬時,主簿楊綜勸道:“您挾持天子手握大權,難道要放棄這些權位而跑到東市去被砍頭嗎?”但曹爽不聽從。桓範也大哭道:“曹子丹這樣有才能的人,卻生下你們這群如豬如牛的兄弟!沒想到今日受你們的連累要滅族了!”

曹爽兄弟被免職後,以侯爵的身份回到府第,司馬懿在曹爽府第四角起高樓,命人日夜監視。曹爽兄弟不安心,於是聲稱食物不足,向司馬懿要求食物;後司馬懿送來食物,曹爽兄弟十分高興,自以為司馬懿不會趕盡殺絕。但不久後,與曹爽兄弟交情甚密的黃門張當在司馬懿的嚴刑拷問之下,只得供稱曹爽和何晏等人意圖謀反。於是曹爽兄弟與其親信黨羽都被捕,正月戊戌(初十)日(2月9日)並一起被屠滅三族。 嘉平年間,因著曹真的功勳封曹真族孫曹熙為新昌亭侯,作為曹真後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