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承父业!两代鄂尔多斯电力人坚守的光明梦

子承父业!两代鄂尔多斯电力人坚守的光明梦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两代人的电力情感

“我这一辈子都在为电力工作,回首电力发展的几十年,我为咱们鄂尔多斯的电力发展感到骄傲。”看着我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集来的老照片,父亲的眼睛湿润了,泪水在脸上纵横的眼纹中蔓延,思绪似乎也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

子承父业!两代鄂尔多斯电力人坚守的光明梦

父亲任爱,1959年出生,七十年代末,刚刚二十岁出头的父亲从达旗化肥厂调入达旗供电所(现达拉特供电分局),成为一名普通的线路工。那个年代,供电员工很少,每个人都承担着大片区的抄表和维护任务,为了能按时完成工作,父亲总是自带干粮,渴了就喝口白开水,饿了就啃上几口干粮,累了就坐在路边树下小憩一会儿。每个月的抄表例日,他都是风雨无阻。1980年的冬天,鹅毛大雪覆盖了整个达拉特旗,他仍然坚持在冰天雪地中抄表、巡线。村子里的路,崎岖泥泞,可他一步步踩着厚厚的积雪,三天里抄完了40多个变台,巡视了近25公里线路。三天里,他不知摔了多少跤,陷在积雪里多少次。因为持续降雪,他每天身上都披着一层厚厚的雪,而脚下的鞋子也被雪水浸透了,抄完这次表,他就病倒了。听妈妈讲,父亲那时不知走烂了多少双鞋。在我童年的记忆中他总是早出晚归,常常是正在吃晚饭,外面天气突然骤变,父亲便放下手中的碗筷出去工作了。直到深夜,他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来。

子承父业!两代鄂尔多斯电力人坚守的光明梦

回忆起往事,父亲打开了话匣子。在他们那个年代,电线杆大都是木制的,也有一小部分在当时来说比较先进的水泥方杆,有了故障或者抢修,工作人员基本是靠双脚走到工作现场,最多就是骑着那个年代小有名气的“二八”大梁自行车。那个时候因为技术不发达,一有故障就需要停电,处理个最简单的故障也得一半天,要是遇上故障复杂,停个两三天也是常有的事情。父亲说,“那个年代里,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大学生,理论知识也学得少,干活的时候全凭借经验,经验积累的多了业务技能也就熟练了。那会儿不像现在,哪有什么‘95598’和微信群,就一部急修电话,一个办公室里挤十来个人。后来单位开始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上实操训练,使得职工的业务技能水平稳步提升。”

子承父业!两代鄂尔多斯电力人坚守的光明梦

在我八岁那年,父亲的工作岗位调整到变电站上运行,分配到了达拉特旗最东端的35千伏吉格斯太变电站,每次接班的前一天,父亲都要准备好10几天的“补给”(米面油菜),赶到汽车站坐上发往吉格斯太的班车。1992年腊月二十九,连续好几年没有过团圆年的母亲,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决然地带着我踏上了大年前发往吉格斯太乡的最后一班车,在我的记忆里那是我人生的第一次“长途旅行”。经过了两小时的颠簸,班车到达了新民堡乡,揉揉被沙石路颠得有点儿发痛的小屁股,和母亲用两个馒头解决了午餐。下午1点半,班车继续出发,尘土飞扬的狭窄土路不时有牛羊挡道,班车时走时停,直到下午4点,终于抵达父亲上班地点——35千伏吉格斯太变电站。

三十年勤勤恳恳、默默守护,父亲从一头乌发到两鬓染霜。曾有人这样问他,既然工作那么辛苦,为什么还要选择电力行业?他总是这样回答,是企业,让他拥有美满幸福的小家庭;是企业让他拥有体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和人生坐标。父亲用自己的行动让我明白了用感恩的心做人,用忠诚的心干事,将感恩之情转化为忠诚企业的具体行动,以实际行动回报企业的养育之恩。


子承父业!两代鄂尔多斯电力人坚守的光明梦


当我踏入鄂尔多斯电业局达拉特供电分局,走进父亲为之奋斗、为之付出青春年华的地方时,自己突然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一种责任感,一种使命感。“忠诚企业”这四个字听起来可能很简单,可要真正做到拥有像父亲这样老一辈们对电力事业始终如一,无怨无悔的精神,无疑是我人生中的一场考验。电力职工的工作是平凡的,可在平凡的岗位上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相信许多人都在思考也有许多人感到迷茫。而我们电力人却一直默默无闻的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人生价值的含义。因为选择了电力,就选择了无悔的奉献。面对大千世界,电力人心怀淡泊,像蜡烛一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青春和生命谱写无怨无悔的人生。虽然平凡,却用智慧和双手把城市装点得如此繁华,虽然辛苦,却把信念铸造成永恒的初心,把光明洒向万户千家。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