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翁對韻答疑:“一東”、“二冬”到底是什麼意思?

笠翁對韻答疑:“一東”、“二冬”到底是什麼意思?

我們在閱讀《笠翁對韻》的過程中,最先看到的就是每篇題首的“一東”、“二冬”等等,有些初學的家長和小朋友隱約知道這是押韻,但為什麼“一東”、“二冬”讀音完全相同,卻要作出區分呢?

這裡我們就要說到今音和古音的區別了。古詩詞的讀音在唐朝以前大致上和北方人們的口語讀音是接近的,到唐朝時,因為語言的發展,當時人們的語言已經和書面語相差甚遠,詩人們寫詩時已經不得不借助辭書來弄清韻腳。

北宋官修的《廣韻》一共有206韻,為進一步簡化韻部,平水人劉淵根據唐代詩人實際用韻情況,將韻部合併縮減到107韻。後來平水人王文鬱又將107韻縮減到了106韻。自此《平水韻》成為了後代詩人作詩的藍本。

李漁是清代人,清人作詩同樣要遵循老祖宗用韻的規律。《笠翁對韻》所用的“一東”、“二冬”等即取自《平水韻》。因為近體詩每句句末押韻必須押平聲韻,所以詩詞初學者入門只需掌握平聲韻即可。《笠翁對韻》即根據平水韻中的平聲三十韻為目編寫而成,上卷為上平十五韻,下卷為下平十五韻。至於上平與下平的讀音區別,我們可以不用瞭解。畢竟普通話與當時語言的讀音差異極大,我們在《誦讀笠翁對韻時》只要記住每一個韻部的常用字即可。

下面我們具體舉例說明,以“一東”為例,我們來看一首李商隱的代表作《無題》: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我們來看句末的“東”、“通”、“紅”、“蓬”,以及第一句句尾的“風”(律詩第一句句尾可押可不押),查詢韻書可知押的都是“東”韻。我們讀《笠翁對韻》其中一個要點就是要熟記每個韻部的常用字,提高欣賞和寫作近體詩的水平。

因為古代書籍在傳抄過程中,會導致很多訛誤。掌握了韻部知識,還可以幫助我們辨別一些比較明顯的錯誤。比如“二冬”第一段最後一句為“沉香亭畔,嬌楊擅寵起邊風”,押的是“風”,我們知道“風”應該為“東”韻裡的字,所以可以判斷這個字是錯誤的。查詢“冬”韻裡有“烽”字,用在這裡句意通達,較為妥當。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