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翁对韵答疑:“一东”、“二冬”到底是什么意思?

笠翁对韵答疑:“一东”、“二冬”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们在阅读《笠翁对韵》的过程中,最先看到的就是每篇题首的“一东”、“二冬”等等,有些初学的家长和小朋友隐约知道这是押韵,但为什么“一东”、“二冬”读音完全相同,却要作出区分呢?

这里我们就要说到今音和古音的区别了。古诗词的读音在唐朝以前大致上和北方人们的口语读音是接近的,到唐朝时,因为语言的发展,当时人们的语言已经和书面语相差甚远,诗人们写诗时已经不得不借助辞书来弄清韵脚。

北宋官修的《广韵》一共有206韵,为进一步简化韵部,平水人刘渊根据唐代诗人实际用韵情况,将韵部合并缩减到107韵。后来平水人王文郁又将107韵缩减到了106韵。自此《平水韵》成为了后代诗人作诗的蓝本。

李渔是清代人,清人作诗同样要遵循老祖宗用韵的规律。《笠翁对韵》所用的“一东”、“二冬”等即取自《平水韵》。因为近体诗每句句末押韵必须押平声韵,所以诗词初学者入门只需掌握平声韵即可。《笠翁对韵》即根据平水韵中的平声三十韵为目编写而成,上卷为上平十五韵,下卷为下平十五韵。至于上平与下平的读音区别,我们可以不用了解。毕竟普通话与当时语言的读音差异极大,我们在《诵读笠翁对韵时》只要记住每一个韵部的常用字即可。

下面我们具体举例说明,以“一东”为例,我们来看一首李商隐的代表作《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我们来看句末的“东”、“通”、“红”、“蓬”,以及第一句句尾的“风”(律诗第一句句尾可押可不押),查询韵书可知押的都是“东”韵。我们读《笠翁对韵》其中一个要点就是要熟记每个韵部的常用字,提高欣赏和写作近体诗的水平。

因为古代书籍在传抄过程中,会导致很多讹误。掌握了韵部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辨别一些比较明显的错误。比如“二冬”第一段最后一句为“沉香亭畔,娇杨擅宠起边风”,押的是“风”,我们知道“风”应该为“东”韵里的字,所以可以判断这个字是错误的。查询“冬”韵里有“烽”字,用在这里句意通达,较为妥当。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