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陰差陽錯的勝利,本是一場敗仗,卻因一個錯誤口令反敗為勝

桓溫起初提出征討西蜀的建議之時,滿朝文武皆對此提出質疑,群臣的唾沫星子恨不得將桓溫淹沒。然而,桓溫安之若素一語不發,將這些自詡高士的名臣視若無物。

由於,缺乏聲援,勢單力薄的桓溫只能憑藉自己的資源進行伐蜀,在此期間,桓溫根本沒有得到任何支援。孤軍深入的桓溫,果斷捨棄了大後方,孤注一擲,千里奔襲。常言道:“衝風之衰,不能起毛羽;強弩之末,不能入魯縞。”

史上最陰差陽錯的勝利,本是一場敗仗,卻因一個錯誤口令反敗為勝

那麼,等待著桓溫的究竟是成功還是失敗呢?

據記載,桓溫素懷野心,在決定出兵前,他曾躺在床上對親信道:“如果一直這麼默默無聞,將來死後定會被文景(指從曹魏手裡奪得天下的晉景帝司馬師、晉文帝司馬昭)所笑話。”他隨即霍然坐起,又說道:“一個人若不能流芳百世,那就應該遺臭萬年。”第二天,他的艦隊就浩浩蕩蕩的逆流而上,深入西蜀腹地,隨即登岸整備。

當桓溫踏上敵國的土地時,不由得有感而發:“既然我此行選擇成為忠臣,那麼,就不能成為孝子啊。”言下竟有決死之意。值此之際,西蜀李勢在皇宮內沒日沒夜地縱情聲色,飲酒尋歡,整個蜀國在此人的帶動下宛若一盤散沙。桓溫在挺進的過程中,竟沒遭到一絲一毫的抵抗,不費吹灰之力地翻越重重天險,深入巴蜀。

史上最陰差陽錯的勝利,本是一場敗仗,卻因一個錯誤口令反敗為勝

當桓溫軍兵臨城下的消息傳到西蜀皇宮後,李勢大驚失色,慌忙從女人的臂彎中爬出,命令朝中武將率軍抵抗。然而,此時蜀國高級將領們的意見各不相同,竟遲遲無法統一,許久無法拿出應對之策。晉軍深入彭山,宛入無人之境,距離成都僅百里之遙。桓溫原打算將大軍一分為二,分為兩路挺近成都。然而,其手下袁喬卻提出了不同意見:

“我軍孤懸在外,若繼續分兵挺近,勢必會冒極大的風險。不如全軍出擊,攜帶三天口糧,與敵軍做生死決戰,定能大勝而歸。”

於是,桓溫採納了袁喬的建議,僅留下少部分人馬駐守彭山,其餘全部兵力集結成一路向成都挺近。由於,沿途的蜀軍早已喪失了戰鬥力,在接下來的遭遇戰中晉軍不費吹灰之力地取得三場完勝。從兵力上來看,蜀軍人數遠勝於晉軍,然而,蜀軍兵力分散並不統一,且戰鬥力低迷,根本無法與士氣高漲的晉軍抗衡。

史上最陰差陽錯的勝利,本是一場敗仗,卻因一個錯誤口令反敗為勝

未久,晉軍便已抵達成都東南側的笮橋,雙方拉開陣勢,在此地決一死戰。晉軍方面的先鋒軍自然由激進的主戰派袁喬統領,袁喬雖勇,但是,他魯莽的性子,卻使晉軍吃了大虧。袁喬率前鋒在蜀軍陣前左衝右突,然而,卻死傷無數,被蜀軍的亂箭射回。袁喬的敗退無疑使晉軍士氣大減,原本人數處於劣勢的晉軍此時人人自危,形勢已十萬火急。

桓溫也已絕望,若再打下去恐有全軍覆沒之危。為了避免造成更大的傷亡,桓溫只得下令鳴金收兵。晉軍傳令官見戰況不利,竟被嚇傻了,收到桓溫的命令後呆若木雞,以至於,傳錯了軍令——擊鼓進軍。只聽晉軍的戰鼓聲響徹戰場,位於後方的晉軍不清楚戰場形勢,以為蜀軍已敗退,竟個個精神振奮。於是,晉軍在錯誤的軍令中大受鼓舞,瘋狂地對蜀軍發動進攻。

原本已撤回本陣的袁喬聽聞鼓聲,立即勒馬轉身,重新率領前鋒衝入敵陣,前鋒軍抱著必死的決心殺入敵陣,視死如歸。蜀軍被這突如其來的轉變驚呆了,於是,軍心大亂,兵敗如山倒。就這樣,桓溫在陰差陽錯中打贏了這場決戰。在戰鬥的結尾,蜀軍主力在撤退的過程中相互踩踏,竟被趕來的晉軍斬殺無數,主力幾乎全軍覆沒。

史上最陰差陽錯的勝利,本是一場敗仗,卻因一個錯誤口令反敗為勝

李勢見大勢已去,只能帶著幾名親隨徹夜逃離成都朝北方逃竄。在晉軍的窮追不捨中,李勢自知已無路可退,只得向桓溫拱手而降遞交降書,請求桓溫留李氏家族一條生路。隨後,李勢被晉軍押送到建康受封歸義侯,在建康被軟禁了十四年後離世。自此,位於西蜀的成漢勢力徹底滅亡。若將李特登基作為成漢勢力的起點,那麼,成漢總共經歷了六位君主,歷時四十六年。

回顧桓溫覆滅西蜀,總共經歷了五個月的時間,不得不說,桓溫的軍事行動就是一場豪賭,最後的那場大戰更是險象環生。縱觀歷史,桓溫滅蜀之戰堪稱“史上最陰差陽錯的勝利”。桓溫攻佔程度後,蜀地徹底淪為東晉版圖,被劃歸到益州。班師回朝的桓溫因滅蜀的不世奇功,被朝廷封為徵西大將軍,位極人臣。

回望桓溫出征之前,朝野上下對其的一片質疑聲,與時下桓溫功成名就後朝臣對他的態度,形成了極其強烈的反差。

歷史便是如此,每場豪賭的勝利者便代表著絕對的正義,鮮有例外。

史上最陰差陽錯的勝利,本是一場敗仗,卻因一個錯誤口令反敗為勝

但是,之後的一次豪賭,他卻失敗了。永和十年,桓溫北伐前秦,兵鋒直指霸上,逼得前秦皇帝苻健退守長安內城,桓溫進兵河南,在伊水擊敗羌帥姚襄,收復舊都洛陽。在太和四年,桓溫北伐前燕,一直打到枋頭,距前燕國都鄴城只有二百多里,還收復了淮水以北的廣大地區,可惜,最終以失敗告終,死傷三萬人。

【《兩晉南北朝史》、《晉書·卷九十八·列傳第六十八》】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