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戰爭不再只是爭領土和資源

人工智能時代,戰爭不再只是爭領土和資源

資料圖。新京報我們視頻截圖

這兩天,備受關注的第九屆北京香山論壇在北京開幕。“人工智能”再次成為論壇的一個研討議題,我也有幸就該議題作出發言。

在我看來,人工智能的發展無疑將影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國際問題領域,人工智能在軍事與安全領域的應用和發展是最令人矚目的。

人工智能改變了戰爭本質

在軍事專家的現有研究成果中,我們可以發現,人工智能對主戰武器、軍隊編成、作戰思想和作戰方式的影響都是巨大且深遠的。

實際上,科技的進步和革新一直以來都在影響戰爭、改變戰爭。二戰以後,尤其是第三波科技革命浪潮之後,戰爭的內涵就已經發生了變化。

為什麼二戰以後沒有大規模常規戰爭出現?原因當然有很多,除了核武器,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戰爭本身能夠帶來的效用在今天這個全球化時代或者說後全球化時代,已經大大降低了。

比如,美國參與的伊拉克戰爭並沒有給其帶來太多好處,可見常規戰爭對國家的收益已經發生了改變。這其中的重要原因即是,戰爭的內涵在不斷豐富,戰爭的形式也不斷多樣。

人工智能作為一項可以廣泛運用在軍事領域的技術,對戰爭的影響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人工智能改變了戰爭的本質;第二,人工智能改變了戰爭的手段;第三,人工智能改變了戰爭的後果;第四,人工智能改變了戰爭的規則。

人工智能為什麼改變了戰爭的本質?以往戰爭的本質即是“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當前,常規戰爭帶來的“消滅與保留”已經不如其他形式那麼“高效”。譬如,經濟戰、網絡戰、輿論戰等形式的戰爭,都是國家間競爭與對抗的新形式,比起“導彈攻擊”,這些更能達到戰爭的目的。

而人工智能技術作為一種底層技術,在他它形式的戰爭中可被廣泛運用,通過改變戰爭的手段,間接地改變戰爭的本質。

換句話說,今天的戰爭本質不再是侷限於以前的奪取領土、奪取資源,傳統戰爭的形式已經過時。當前的新型戰爭——更可能是一種影響對方的思考、行為的新形式。比如說,操縱、干預一國大選可能比傳統的戰爭更有效果,且成本也會更低。

人工智能加大了大小國實力差距

人工智能不但改變了戰爭的本質、戰爭的手段,還改變了戰爭的後果。因為,人工智能時代,國家間的科技實力競爭可能前所未有地“兩極分化”。新科技的進步不僅需要資源供給的保障,更需要完整、先進的工業體系與強大的國家行政能力。

我們會發現,只有大國才有能力發展人工智能,因為發展人工智能需要經濟、科技、人才、協調能力等各方面的基礎。在這樣的形勢下,大國與小國實力差距將越來越大。科技實力作為軍事實力的重要基礎,其巨大差距必然帶來戰鬥力量對比的懸殊,在這樣的演變趨勢下,兩國作戰的後果也更為清晰、更難改變。

從人工智能現有技術發展的方向來看,它還可能帶來社會對戰爭的“縱容”和“耐受”。譬如,第一,人工智能武器可以實現完全避免對平民的傷亡;第二,人工智能武器可以實現打擊動作的無人化。

因此,面對人工智能武器帶來的戰爭,國內民意對戰爭的限制也會減弱。因為人們可能會這樣考慮:戰爭的損耗僅僅是經濟性的,沒有人員傷亡。

但從另一個側面來看,人工智能時代的戰爭規則面臨更多不確定性。比如,無人機造成的平民傷亡誰應該負責?現在沒有這種國際通行的規則,它也不能按原來國際條約行事。

而在軍事領域沒有形成人工智能管制規則的最重要原因,是處於優勢地位的國家沒有意願。在大國自利性的驅動下,先發展後管制並維護自身領先優勢,是首要選擇。

這與核武器時代的到來是一樣的。二戰期間,美國與蘇聯創造核武器時首先考慮的是鞏固自身利益,而不會主動、首先推動限制核武器的國際議程——這對國際政治來說是不現實的。

這也是當前我們今後將面臨的問題:人工智能時代的科技治理規則如何確立?誰來推動?

而這道問題,很難靠單方面和單邊主義去解開。

□陳定定(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21世紀絲綢之路研究院教授)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