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蟄伏,知歸根,不忘本!

懂蟄伏,知歸根,不忘本!

泊舟盱眙

唐·韋建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

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館聽雞鳴。

鄉國雲霄外,誰堪羈旅情。

霜降,是秋之末、冬將始,初霜開始降臨,天氣漸冷。霜降分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蜇蟲鹹俯。此為霜降節氣之天時物候。

《周易·繫辭下》雲: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伏羲畫八卦,本就是參悟於天時物候;天時物候之中,本就含天道。霜降的三候,也同樣如此。這三候,正是上通天地、下接人生的三大真諦,可謂天機。

一候,不忘本

一候豺乃祭獸。《逸周書》中說:“霜降之日,豺乃祭獸”“豺不祭獸,爪牙不良”。霜降節氣,狼開始捕獵儲備過冬之糧,捕到獵物後,它們會先將獵物陳列祭天,表示對天地的敬畏與不忘本之意。

古代的人,在收穫新谷之後,也會先用來祭天,表達的是同樣的心意。從前,不論是人是獸,都對天地自然有著深沉的感應,不像住進高樓享受空調的現代人,對天時地氣的感受越來越鈍。時間會證明,這是一種可怕的退化。

當人切斷了與天地自然同氣相應的聯繫,也就意味著被天地自然所拋棄。

眼前的可怕之處,則是這不忘本、懂敬畏、知感恩的心意,也正在越來越弱。人心凝聚不到一起,自心浮躁戾氣沉不下去,陷於利益爭奪相互傾軋,也許正是這種退化的當下報應。人們不再能理會莊子“天地並生、萬物為一”的真意。

人活著,要不忘本,因為只有如此才能證明你還有本,還沒有離了本。能夠敬畏天地,我們才與天地連為一體;懂得感恩他人,才證明我們與他人、世界有著走心的連結;只有不忘本、守住本,我們心中才能安定,步子才能踏實,人生才能穩當。、

懂蟄伏,知歸根,不忘本!

二候,知歸根

二候草木黃落。霜降時節,秋天已經走到盡頭,草木開始枯黃,葉子開始掉落,昭示著一個枯榮的輪迴開始了結。所謂悲秋,千年未止,也是因為我們從對天時的感應中,讀出了那份淒涼和蕭瑟。

情上如此,意上卻不必。萬物輪迴,循環往復,本是天道;萬物走向凋零,可同時也是在孕育生髮;心境放遠,看到的就是希望。人生也是如此。

就是於當下,也是有著豐厚的人生意味。古語云“葉落歸根”,那也是從對生死輪迴的頓悟中醞釀沉澱出來的深沉情愫。可是在佛家看來,輪迴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剎那之間生滅無數,大大小小的事情一直在了結與開始之中,如圈圈漣漪,相續不止。

已經了結的,便如霜降時的樹葉,在飄零掉落,落到自己的根上,回哺滋養自己。人生也是如此,一切經歷,無論苦樂喜悲,無不是前進與成長的資糧,本無須執念,更不必後悔。

禪語云: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霜降知歸根,何謂我們的根?便是本來乾淨輕鬆的心。又如何歸去?便是做到自然放下。

三候,懂蟄伏

三候蜇蟲鹹俯。霜降時節,蟄蟲開始鑽入洞中,垂下頭來不動不食,準備冬眠,抱著春暖花開、草長鶯飛的美夢入睡。是的,蟄伏,這不是放棄,更不是死去,而是休養蓄積,準備迎接來年的勃勃生機。

這真是一個人生的絕佳隱喻。人活世上,要成就一番事業,需要完成根基的積累,需要耐心等待機會,需要找準適合的位置,需要滿足天時地利人和。這注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需要一點運氣。在此之前,你能做的,只是等待時機,和修煉自己。

修煉什麼?不止是你的本事,更是你的心性,做不做得到蟄蟲那樣沉靜。等待什麼?不止是成功,更是自我的蛻變,春天有風和雨順,更有萬物新生。

《管子》雲:時則動,不時則靜。這是霜降時的蟲道,也是人生路的正道。天道陰陽,動靜有時、厚積薄發,才最牢靠。《菜根譚》雲: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

天時之中有天意,物候之中接地氣。古時,二十四節氣是古人對天時物候的命名,節氣是表,天時物候才是裡。今天,二十四節氣更多隻是一種時間節點的標示,空有表,而失去了裡。於是,現代人失去了藉此參悟天地、指引人生的資格和機會。

那麼霜降三候對於現代人,在不忘本、知歸根、懂蟄伏的真諦之外,或許更應該以另一層寓意為前提——在追本溯源中實現意識上的反思,在追根問底中完成認知上的改造,在沉靜蟄伏中獲得心靈上的內省。

最終,則是為了救贖。

懂蟄伏,知歸根,不忘本!
"


分享到:


相關文章: